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星瓢虫对两种麦蚜控制作用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七星瓢虫成虫、幼虫与两种麦蚜共存系统中瓢虫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捕食量模型。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对两种麦蚜的捕食量随着瓢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该种麦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七星瓢虫无选择性。七星瓢虫不同个体间的干扰作用对其捕食麦长管蚜数量有显著影响,两种麦蚜数交互作用对七星瓢虫捕食禾谷缢管蚜数量影响显著。该模型可用来预测田间蚜虫的变化.指导麦田蚜虫防治。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苹果-蛇床草微景观中2种寄主上绣线菊蚜Aphis spiraecola和胡萝卜微管蚜Semiaphis heraclei的生物防治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雌、雄成虫对2种蚜虫3~4龄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以及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1~4龄幼虫和雌、雄成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功能反应类型,其中,雌成虫对绣线菊蚜的捕食能力最强,为411.284,雄成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能力最强,为356.403; 2龄幼虫对绣线菊蚜的瞬时攻击率最大,为1.231,3龄幼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瞬时攻击率最大,为1.277。异色瓢虫各虫态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寻找效应均随着蚜虫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当2种蚜虫共存且总密度为60头/皿时,不同密度比例下异色瓢虫对2种蚜虫均无显著偏好性;当总密度为240头/皿,绣线菊蚜与胡萝卜微管蚜的密度比例为1:5、2:4、3:3和4:2时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表现出显著的偏好性,而在密度比例为1:5、3:3和4:2时异色瓢虫对胡萝卜微管蚜表现出显著的负偏好性。表明异色瓢虫对苹果-蛇床草微景观中绣线菊蚜的防控潜能更好。  相似文献   

3.
多异瓢虫对豆无网长管蚜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内测定了多异瓢虫成虫,各龄幼虫对豆无网长管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多异瓢虫成虫及4龄幼虫对豆无网长管蚜有较强的捕食作用;多异瓢虫成虫及各龄幼虫对豆无网长管蚜密度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多异瓢虫成虫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能用Hassell数学模型较好地反映。  相似文献   

4.
非昆虫源人工饲料饲养的七星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非昆虫源人工饲料饲养七星瓢虫的捕食能力,在室内比较了用人工饲料饲养的七星瓢虫种群和蚜虫饲养的七星瓢虫种群对豆蚜捕食作用的异同。结果表明,两种七星瓢虫种群各虫态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密度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向稳定,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人工饲料饲养种群的1~4龄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是20.9、36.0、100.2、403.2、490.9和395.3头,蚜虫饲养种群的1~4龄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是20.0、28.9、102.1、476.2、472.2和396.4头。结果说明两种种群各虫态对豆蚜的最大日捕食量差异不大,表明人工饲料饲养的七星瓢虫对豆蚜也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室内测定了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Goeze)]对枸杞蚜虫(Aphis sp.)的捕食功能反应及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其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捕食枸杞蚜虫数量随蚜虫密度的加大而增加;对枸杞蚜虫的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制约,捕食率随天敌密度的加大而下降,相互之间存在干扰。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E=QP-m=0.1115P-0.0169。  相似文献   

6.
异色瓢虫对胡萝卜微管蚜防治潜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异色瓢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防治效果潜能,本试验以芹菜为寄主植物,研究了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胡萝卜微管蚜捕食功能反应和不同益害比的控害效果.结果表明胡萝卜微管蚜密度为40、80、120(头)时,异色瓢虫的捕食量成增大趋势且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当胡萝卜微管蚜的密度为160、200、240(头)时瓢虫的捕食量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4龄异色瓢虫幼虫的取食量受胡萝卜微管蚜密度影响显著,且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模型.4龄异色瓢虫幼虫的瞬时攻击率a'为1.1862,取食1头胡萝卜微管蚜所需时间(即处置时间Th)为0.004,4龄异色瓢虫幼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最大捕食量为210.9头,瓢虫对蚜虫的搜索效应S=1+0.00474 N.益害比试验中得出4龄异色瓢虫幼虫对胡萝卜微管蚜捕食量符合二次回归方程,二次回归方程显示当胡萝卜微管蚜密度均为500时,随着异色瓢虫数量的增加,其捕食量成先增大后减少趋势,根据公式其最大捕食量为186.26,最佳益害比例为1∶83.本试验对利用异色瓢虫防治胡萝卜微管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期为无公害芹菜种植提供有效的生物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田间3种主要瓢虫对飞蓬指管蚜的捕食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和龟纹瓢虫在5 min内的移动距离分别为137.14、109.1 cm和9.1 cm,前两者在相同时间内的移动距离均显著高于后者;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在不同猎物密度下对飞蓬指管蚜的日捕食量均显著高于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和龟纹瓢虫对飞蓬指管蚜的捕食上限分别为157.21、120.52头和81.66头。3种瓢虫对飞蓬指管蚜捕食功能均符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3种瓢虫捕食飞蓬指管蚜的寻找效应与飞蓬指管蚜密度呈线形相关,随飞蓬指管蚜密度增加,3种瓢虫的寻找效应均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对柴胡明蚜Hyadaphis bupleuri B9rner的捕食作用及防治潜力。本文在室内测定了异色瓢虫4龄幼虫和雌、雄成虫对柴胡明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和自身密度干扰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4龄幼虫及雌、雄成虫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其中雌、雄成虫的捕食能力(a/Th)较强,分别为222.7和199.3,捕食上限(1/Th)最大,分别为190头/d和182头/d。异色瓢虫对柴胡明蚜的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呈正相关,但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异色瓢虫自身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的干扰效果明显,天敌密度与其对柴胡明蚜的捕食量呈负相关,反应符合Watt模型。异色瓢虫对柴胡明蚜有较强的生物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9.
红点唇瓢虫对松突圆蚧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rstri)为马尾松林间对松突圆蚧有明显抑制作用的一种捕食性天敌。红点唇瓢虫在松树上的密度最高可达20.5头/株,一头红点唇瓢虫一生可捕食松突圆蚧1340.9—2610.6头。为进一步评价这种天敌对松突圆蚧的抑制作用,有必要探讨这种瓢虫对松突圆蚧的攻击力。本文应用Holling的圆盘方程: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替代饲料饲养对红肩瓢虫Harmonia dimidiata Fabricius捕食作用的影响,本文以地中海粉螟卵Ephestia kuehniella Zeller加水或蜂蜜水饲喂红肩瓢虫至成虫,测定其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研究表明:各处理红肩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均属于Holling-Ⅱ型。同一猎物密度下,理论日最大捕食量、控害效能(a/Th值)、搜寻效应由高到低均为对照组(豆蚜)处理,地中海粉螟卵加蜂蜜处理,地中海粉螟卵加水处理,但红肩瓢虫同性别间的实际日捕食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经分析,地中海粉螟卵的饲喂不影响红肩瓢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也基本不影响对豆蚜的捕食能力,而适当添加蜂蜜可提高红肩瓢虫对豆蚜的捕食能力,生产中可使用地中海粉螟卵加适量蜂蜜来扩繁红肩瓢虫。在无竞争状态下,饲喂地中海粉螟卵加蜂蜜的红肩瓢虫雌、雄成虫对豆蚜的最佳寻找密度为101.78、90.2,在此蚜虫密度下,红肩瓢虫可发挥最大捕食效能,可作为田间应用的益害比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