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本文对樟子松引种到河北邓栅子苗圃后的苗期的生长和存苗情况,以及不同种源的幼苗生长节律和物候期进行观察,发现第3年存苗率在30%以上的产地有牙克石,漠河、甘河、碧洲、长春、新宾6个产地,长春产地的15个系号中以80号、204号、250号,和81号存苗率较高,呼玛、黑河、十八站成苗率极低,仅为0~6.1%.各种源中生长较快的有长春250和207号,2年生平均高生长分别为16.0cm和13.6cm,其次为逊克、长春80、81号,这表明随着产地纬度的升高,苗木生长越来越差。各种源的苗木生长速度虽然不同,但速生期基本一致;物候期大致同步。试验结果表明,长春250、207号种源表现最佳,逊克、和长春80、81号种源次之。  相似文献   

2.
樟子松种源选择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樟子松14个种源(产地)试验的研究表明,樟子松苗期生长与原产地纬度,海拔高及降水量、年均气温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475、-0.6619和0.6221、0.6553。  相似文献   

3.
樱桃圆柏不同种源苗期高生长与物候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定植于库布齐沙漠东北缘的7个樱桃圆柏种源的苗高生长与物候节律连续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7个种源的苗期高生长节律差异显著;种源间在春季萌动率、停止生长率和叶变色率等物候期亦存在显著差异;TY7种源萌动期和展叶期最早,展叶最晚的种源为TY4,北部种源(TY6、TY7)比南部种源(TY2、TY4)提早5~10 d展叶。...  相似文献   

4.
樟子松种源试验幼林期生长性状变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樟子松在五台,宁东,太白三个地点的苗期和幼林期的生长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高生长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种源内个体变异也十分明显。高生长是随纬度增高而递减的渐变模式,而发芽率和发芽速度则无明显的地理变异。初步选择出生长良好,稳定性强的13、16、20、15、2号种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樟子松不同种源试验林高生长和径生长的调查得知,地理种源不同,高生长存在着显著差异,一般人工林种源生长好于天然林种源。樟子松经过几十年的引种驯化是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形成稳定种群。造林时,首先应选择种子产地土壤、气候条件与本地相似的地区调拨种子。若本地自然条件与种子产地相差较大,应选择经过长期引种已形成稳定种群的种子产地调拨种子,如9007(净月潭)、9014(章古台)、9006(高峰)、9012(青山)号产地的种子。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源无患子苗期生长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9个种源90个家系的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种子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长乐林场进行苗期试验,结果表明,无患子1年生苗生长期可分为生长初期、速生期和木质化期,地径生长高峰期晚于苗高生长高峰期。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种源、不同生长时期苗高和地径生长性状差异较大,呈极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苗高生长性状与种源地纬度呈显著性负相关,南部种源苗期生长性状明显好于北部种源,初步选择出江西上犹、浙江龙泉、江西宜丰3个优良种源,上犹7号、上犹8号、上犹9号、宜丰1号、宜丰6号、龙泉4号和龙泉10号共计7个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7.
以国内天然分布的有代表性的中国沙棘种源12个,在甘肃清水县进行了苗期生长试验,分析了苗期高生长量的差异,种源问生长差异与纬度海拔的关系,苗期生长规律,根系生长的差异,可以看出,中国沙棘不同种源在苗期生长就有明显差异,其差异呈明显的地带性,纬度越高的种源生长越差,纬度相当的种源,在海拔1100~3000m之间,海拔越高的种源生长量越大,因此建议在甘肃适生沙棘地域引种,以引用青海、甘肃沙棘种源为妥。  相似文献   

8.
选择西南桦(BetulaalnoidesBuchHam.)中国分布区内的13个种源进行苗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各种源间在种子千粒重、苗木高生长、地径生长、苗木全株生物量方面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种源内部也存在个体间的遗传差异;经苗期物候观察,各种源除发芽始期遗传差异不明显外,发芽盛期、发芽末期、真叶出现期均存在一定差异。综合苗高、地径、全株生物量等指标,确定云南西畴新马街、西畴莲花塘、腾冲、潞西为苗期生长快、生物量大的种源;云南镇源、屏边、广西田林为苗期生长中等的种源;云南龙陵、景洪、广西平果、凭祥、百色、靖西为苗期生长慢的种源。  相似文献   

9.
收集了11省(市)23县(市)的23个鱼腥草种质资源,在浙江省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百果园基地进行种源特性观察试验,结果表明,23个种源从形态特征上可分为二大类,一类为生长初期叶绿色,茎节间较长,生长盛期叶翠绿色,叶缘波状,茎浅红色;另一类为生长初期叶带紫红色,茎节间较短,生长盛期叶墨绿色,叶近全缘,茎紫红色、浅红色或绿色。物候期较为一致,可分为破土萌芽长叶期(2月下旬到3月下旬)、快速高生长期(3月底到4月中旬)、开花结果期(4月下旬到6月底)3个阶段。不同鱼腥草种源在高、径生长和蒴果、种子数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高生长以18号(浙江嵊州)种源最好,平均高度达83.08cm,15号(安徽绩溪)种源最低,仅为41.08cm;径生长以4号(云南会泽)种源最好(0.5063cm),15号(安徽绩溪)种源最差(0.3cm)。综合性状以4、18、19(浙江长兴)、12(浙江嘉善)、5(贵州安顺)、17(浙江泰顺)等种源表现较好,能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单果序蒴果数以7号种源(河南正阳)最多,达83.4颗/果序,蒴果内种子数以10号种源(广函柳州)最高(22.67粒/蒴果),综合蒴果和种子数量以10、5号种源较好。  相似文献   

10.
樟子松种源选择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依据10余年的种源试验论证,樟子松产地之间的生产潜力有明显的差异。优劣产地10年间,材积相差4倍。产地选择效果显著。按产地增产顺序,选出最佳种源林口和章古台;优良种源罕达盖和长春净月潭。上述优良产地可在我省汪清、敦化、临江、露水河、白石山等地广泛推广应用。也可在牡丹江部分地区进行生产性试验。樟子松各产地的生长性状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兴凯赤松3个中国种源及家系苗期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天然分布区以外进行引种试验,连续3 a的试验结果表明:兴凯赤松种源间以及种源内家系间苗木高生长差异达显著水平,且苗高生长节律与樟子松相近。各种源兴凯赤松播种后出苗均较快,9月末苗高基本停止生长,越冬前能及时封顶,可以安全越冬。苗圃育苗1 a和2 a生苗木高生长差别较小,但Msn(密山)种源3 a生苗高生长较快。在干旱的立地条件下进行人工林培育,Jdg(鸡东)种源表现出较大的生长潜力,其中部分家系高生长甚至超过CK(樟子松青山种源),地径生长量与CK基本相近。表明其生长潜力和抗旱、耐瘠薄能力远远高于Msn种源,是值得重视的种源。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善树种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在北镇市五峰林场开展了长白松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在苗期,当年有41.2%的比例不能正常封顶,2年生封顶率达98.5%;其生长速度低于樟子松,苗高、地径分别比樟子松低19.75%和6.08%;造林成活和保存率与樟子松相当,分别达到77.0%和65.0%,15年生幼树与樟子松相比,高径生长略高于樟子松;长白松的物候期与樟子松相似,只是高生长停止期较樟子松晚5~8d,初现雄花年限较樟子松晚1年。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不同混交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以38 a生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带状间伐后,在间伐带内栽植樟子松、银中杨、色木槭幼苗形成混交林。应用典范对应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的差异及对应关系,结果表明:混交改造后土壤化学性质均高于对照,其中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在樟×槭(PAM2)、樟×杨(PPM2)样地达到最高,分别为14.74 g/kg和49.63 mg/kg,但有效磷含量则低于樟×樟样地;与对照相比,各样地土壤酶活性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樟×杨样地土壤酶活性表现最好。总的来说,混交样地的土壤养分因子综合得分高于对照,针阔混交林普遍高于樟子松异龄林。因此,营建混交林是促进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生态改善,延长防护林生命周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诊断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衰退原因,我们比较分析了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和人工林中的叶片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天然林中的樟子松叶片内氮、磷含量均比人工林中低,而钾含量比人工林高。樟子松人工林叶片中 N:P, P: K 和N: K在45年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从植物养分含量的角度来看,这一结果表明氮或磷可能不是沙地樟子松生长的绝对限制因子。然而,天然林和人工林叶片中的钾含量比以前报道过的松属植物中的含量都要低。天然林叶片中的N: P比值在正常的范围内,但人工林的则在该范围以外。这些结果表明天然林具有比人工林更好的养分平衡状况。如果只从樟子松的生长地来考虑,我们可以认为樟子松人工林的衰退现象可能是因其它的矿物元素或者氮和磷的有效性,而不是氮和磷的绝对含量不足造成的。养分的不平衡状况和人工林内针叶快速分解可能也是衰退的重要因素。图3表3参42。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樟子松、柽柳种源收集区进行杂草防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0%迪林飞达可溶性粉剂每667 m2用药量300~400 g,兑水60 kg,对防除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樟子松种源收集区杂草效果都在85%以上;10%草甘膦水剂在防除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樟子松种源收集区杂草效果也极显著,而且对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樟子松无药害;3种除草剂对柽柳都产生药害,只是药害大小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浑善达克沙地东南缘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平坡地(0~5°)、阳陡坡底(26~35°)、阳陡坡中、坡顶、阴陡坡中、阴陡坡底)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的变化,为区域人工林抚育和经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阳陡坡底樟子松平均株高、胸径、冠幅最大,分别为2.14 m、25.05 mm、108.65 cm;②各立...  相似文献   

17.
几种修枝措施对沙地樟子松生长及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研究疏枝、截轮枝、截冠3种措施对樟子松种子园母树各种指标的影响,找出最利于樟子松生长的方法。结果表明:3种措施对樟子松的树木生长和开花结实都产生显著差异,经疏枝的单株,其高生长、径生长、冠幅、种子产量都大幅提高,说明疏枝对于樟子松的生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种子产量上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8.
沙地樟子松种子园施肥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沙地樟子松种子园中的树木进行施肥管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肥料对樟子松的树木生长和开花结实产生显著差异,树高以处理4(施草碳75 kg.株-1)效果最佳;胸径以处理2(施猪粪60 kg.株-1)、处理6(羊粪60 kg.株-1)、处理8(施颗粒状氯化钾1.5 kg.株-1)的生长效果极显著,分别为3.82、3.74、3.65 cm,对于坐果率,施用无机肥的单株要高于施有机肥的单株,但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9.
为了营造生态经济型固沙林,以银中杨、小美旱杨、黑林-1杨和樟子松等树种为对照,选择彰武小钻杨在不同沙丘部位进行造林试验。试验表明:在平缓沙地彰武小钻杨生长量比较高,树高和胸径分别为银中杨的91.8%和104.2%,为黑林-1杨的105.9%和120.6%,为小美旱杨的112.5%和195.2%;在沙丘下部彰武小钻杨比樟子松生长量显著增加;而在沙丘上部比樟子松生长降低,并发生干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