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测定冬小麦亲本间遗传距离的基础上,研究了14个杂交组合的F2代性状与亲本间遗传距离的相关性,结果亲本间遗传距离与F2代的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粒重、单株穗数、抽穗期和株高等的表型变异系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主茎穗长和主茎穗粒重的表型变异系数的相关性不显著;亲本遗传距离与F2代性状均值无明显关系,但亲本的自身性状表现与F2代性状均值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提型杂种小麦的60个亲本,47个 F_1杂种,在选用性状不同的情况下研究了亲本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 F_1单株产量杂种优势的关系,分析了提型杂种小麦的亲本选配问题,并对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正> 正确的选配亲本组合是杂交育种的关键之一,为能准确地掌握杂交亲本性状的遗传特点,以增强对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的予见性和计划性。从1973年开始,我们结合常规育种试验,对小麦几个主要性状与亲子代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本材料主要分析 F_2与亲本性状的相关关系.一、关于株高的遗传:根据1974和1975年的调查,F_1株高与双亲平均值密切相关,二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67、0.9199,回归系数为1.1047和0.9385,都达到十分显著的水平,1979年的调查结果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F_2株高与双亲平均值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柿杂交F_1代叶表型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柿杂交F_1代叶片表型性状的分离规律,分析柿杂交F_1代的叶表型遗传变异特征,采用子代性状离散描述、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柿品种‘富有’(♀)ב赤柿’(♂)杂交F_1代的57棵单株叶表型14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进行研究。14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87%~42.78%,其中叶片干重变异系数最大,叶片含水率变异系数最小;14个数量性状均分布于双亲之间,且具有较好连续性的正态分布趋势。5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Weinner多样性指数为0.912~2.224,平均值为1.466,其中叶片形状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叶片姿态丰富度最低。14个叶表型性状在F_1代的中亲优势率为-38.16%~3.00%,其中的11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值为负值,且F_1代未形成超亲优势。19种性状产生的171对相关性中分别有44对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和13对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之间多呈负相关关系。系统聚类将F_1代的57棵单株在遗传距离为12.5处分为Ⅰ和Ⅱ2个类群,在6.5处将Ⅰ、Ⅱ2个大类各分为2个亚类,聚类结果充分反映各类群的特征。柿杂交F_1代叶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其中14个数量性状表现出比较广泛的分离特征,5个质量性状均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高粱主要杂交亲本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18个高粱品种(品系)、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距离测定和聚类分析,并对部分亲本间遗传距离与其杂种优势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是评价品种(品系)综合性状优劣,鉴定优良种质的有效方法。在对亲本聚类时,将供试材料分为8个类群。分类结果和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实践基本吻合。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正相关不显著,而中亲值与杂种优势相关极显著。因此,在选配亲本时,应根据性状表现,计算主成分值进行综合评定后,再依遗传距离的大小来选配。  相似文献   

6.
甜玉米距离分析与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 70个甜玉米自交系数量性状的表现计算了遗传距离 ,又计算了由其中 4 2个自交系间随机组配的 89个杂交组合F1 代小区产量、含糖量的对照优势。其结果表明 :F1 代产量的对照优势与其双亲之间的遗传距离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 ,而F1 代含糖量的对照优势与其双亲之间遗传距离无确定性关系。因此 ,可以根据遗传距离预测杂种F1 代产量的杂种优势 ,而聚类分析对于甜玉米产量杂种优势的预测和亲本选配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麦亲本材料的遗传距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多元分析法,对46个小麦亲本材料的6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距离的测定。通过对亲本材料的主成分分析,初选了18个性状较好的亲本材料,根据材料间遗传距离大小,将所研究的亲本材料划分为9个类群。提出遗传距离可以作为小麦杂交亲本选配的可靠依据。亲本选配应在类间距离大于平均类间距离的类群间进行。同时,应考虑所研究的数量性状以外的其它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8.
进行小麦杂交育种,是利用具有不同遗传特点的亲本进行杂交。通过基因的重组,将不同亲本的优良遗传组成,综合于杂种个体之中,加上人工培育和定向选择,最后达到选育出新的高产优良品种的目的。正确地选配亲本组合,是杂交育种的关键之一。为能准确地掌握杂交亲本性状的遗传特点,以增强对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从1973年开始,我们结合常规育种试验,对小麦几个主要性状与亲子代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本材料主要分析F_2代与亲本性状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啤洒大麦亲本材料的遗传距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50个大麦原始材料的7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距离的测定。通过对材料的主成分分析,初选了13个性状较好的亲本材料,根据材料间遗传距离大小,将50个材料分为9个类群。提出遗传距离可以作为大麦杂交亲本选配的依据是,亲本选配应当在类间距离大于平均类间距离的类群间进行,同时,也应考虑7个数量性状以外的其它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10.
利用10个亲本12个杂交组合的F_2代,分析了单株蛋白质产量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大豆F_2代单株蛋白质产量呈正态分布,各组合单株蛋白质产量的遗传力为41.5~62.7%,5%选择强度下的绝对遗传进度为2.12~3.31克,F_2代群体变异系数为38.35~59.73%,并存在大量超亲个体。 亲本对F_2代的平均值具有重要影响,高亲值和两亲本平均值与F_2代蛋白质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因组合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具有籼稻细胞质背景的改良品系南34和云南海拔2 650 m高寒稻区种植的地方粳稻老品种小白谷分别作母本和父本,分析比较了在400、1 200、1 860、2 200 m等4个不同海拔下产生的杂交F2群体在同一地点种植其形态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播始历期、株高和剑叶宽等性状均随产生F2群体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而剑叶长、有效穗数、穗长、穗节长、总粒数和小穗育性等性状均随产生F2群体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此外,在不同海拔产生的F2群体中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率、遗传进度和偏度系数等遗传参数的表现也存在极为明显的差异。基于形态性状计算的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海拔产生的4个F2群体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海拔对形态性状的表现具有非常明显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单交F2代、回交和三交F1代群体植株品质性状与亲本的相关性及杂种后代的分离与分布,结果表明:(1)在F2代,籽粒蛋白质、干、湿面筋含量和S.D.S沉淀值与高亲值、低亲值和中亲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在回交F1代,上述籽粒品质性状与轮回亲本也呈正相关。在三交F1代.上述各品质性状与第三亲本的正相关系数比较大,说明欲在后代中出现较多的品质性状比较好的个体,亲本的品质应比较好,在三交组合中,尤其应注意第三亲本的选择;(2)在回交F1代群体,各品质性状的分布偏向于回交系本,在三交群体中则偏向于第三亲本。  相似文献   

13.
早熟陆地棉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早熟陆地棉杂交亲本选配及杂种优势预测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将12个早熟陆地棉品种初步划分成两组亲本,田间调查17个主要性状,并进行SSR分子标记检测,对基于表现型和基因型差异的遗传距离与F1代主要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基于5个主成分因子得分两组亲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5.535,最大为9.097,最小为3.097;基于SSR扩增结果两组亲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4.186,最大为5.099,最小为2.646.36个组合F1代生育期、铃数、单铃重、衣分、绒长、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的平均中亲优势分别为0.367、-1.256、14.176、6.691、1.000、11.206和15.235,平均超亲优势分别为-0.966、-1.464、6.457、0.110、-2.500、7.561和10.816.基于性状主成分因子得分的遗传距离只与F1代衣分的中亲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基于SSR扩增结果的遗传距离与生育期的中亲优势、衣分和绒长的超亲优势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早熟陆地棉的铃重和产量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衣分具有较强的中亲优势.亲本的遗传距离只与F1代个别性状的杂种优势具有显著相关,且与产量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部分性状的杂种优势随遗传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但部分性状则减小.  相似文献   

14.
以八个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考查产量品质等16个性状作亲本间遗传距离研究,同时以相应的杂种一代作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性状间遗传相关的主成分值可以较充分地概括众多育种性状的遗传信息,以主成分为基础的遗传距离可以较充分地反映出亲本间的遗传差异,用类平均法比用最短距离法对亲本进行聚类能较好地反映出亲本间的关系。遗传距离与超标优势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超亲优势这一参数在高赖氮酸杂种玉米育种中无实际利用价值。一个亲本与其它所有亲本的遗传距离的平均(~2)与该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GCA)有曲线关系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2与GCA 呈直线关系,r(~2,GCA)=0.7896(P<0.1121)。直线回归方程为GCA=-0.6341+0.8D~2。~2与由该亲本构成的优良组合的比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r(~2,优良组合比例)=0.9027(P<0.05)。因此可望用~2来预测亲本的 GCA 及获得成功的把握性,从而减少实测配合力的大量繁重劳动,提高育种效率。以单位面积赖氨酸产量为指标能较好地概括高赖氮酸玉米育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Stripe rust, caused by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Pst), is one of the most damaging diseases of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Wheat variety PIW138 introduced from Pakistan is resistant to the currently prevailing Pst race CYR32 in China. In this study, the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 method and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were used to map the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 in PIW138. The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DNA bulks were prepared from the segregating F2 population of the cross between Thatcher, a susceptible variety as the female parent, and PIW138 as the male parent. The segregation of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F2 plants inoculated with CYR32 indicated that single dominant gene determined the reactions of PIW138 line and temporarily designated as YrP138. Total 200 SSR primers were screened, and 4 SSR markers, Xwmc52, Xbarc61, Xgwm268, and Xgwm153, on chromosome 1B were found to be polymorphic between the resistant and the susceptible DNA bulks as well as their parents. Genetic linkage was tested on the segregating F2 population with 259 plants, including 196 resistant and 63 susceptible plants. All 4 SSR markers were linked to the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 in PIW138. The genetic distances of Xwmc52, Xbarc61, Xgwm268, and Xgwm153 to the resistance gene were 29.8, 6.2, 6.8, and 8.2 c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6.
利用2个优良爆裂玉米自交系与6个Reid类普通玉米自交系组配12个组合,研究了株高、穗位高、顶高、顶高/株高4个植株性状的F1表现、杂种优势、F2群体表现和分离特征及其与亲本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组合F1表现、中亲优势(MH)、超高亲优势(HH)、F2群体的平均值(F2M)、变幅、变异系数、优势衰退(HDR)等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各植株性状杂交早代的遗传背景效应突出;F2群体各性状多呈连续正态分布,存在超双亲分离,为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顶高/株高杂种优势较小,可根据两类亲本或其均值初步预测其组合表现,并实施早代选择,而株高、穗位高和顶高的杂种优势较大,不宜进行预测;亲本、F1、F2M、MH、HH、HDR间的相关趋势因性状不同而异;R1×N04、R3×N04组合为改良爆裂玉米自交系植株性状的最佳群体,R2×N10、R3×N04、R5×N10和R6×N04组合适宜构建遗传作图群体。  相似文献   

17.
大麦×纤毛鹅观草属间杂种回交后代的酯酶同功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幼根、幼穗和幼嫩籽粒的同功酶分析,研究了栽培大麦Arupo/纤毛鹅观革(R.ciliaris)//栽培大麦Arupo属间杂种回突后代BC1F1各株和BC1F2各株系与其亲本之间的酯酶同功酶的异同。结果表明,BC1F1各株、BC1F2各株系的酯酶同功酶谱与栽培大麦亲本Arupo相似,但具有一些纤毛鹅现草所特有的酶带,并出现了双亲所没有的杂交酶带。说明在回交后代中,纤毛鹅现草的遗传物质得到稳定的遗传,为进一步转移外源基因,分离具有不同的纤毛鹅观革有益性状的易位系提供了广泛的基础。本研究结果与其形态学、细胞学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试验采用龙麦 2 6为母本 ,东 12 3、东 97- 40 5 6、野猫为父本的三个杂交组合及其F2 代为试验材料 ,采取随机区组的试验设计 ,测定了亲本及F2 代 12个主要农艺性状 ,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由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不同类型的父本对F2 代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效果不同。在株高、分蘖、主穗有效小穗数、单株粒重和收获指数上 ,父本对后代遗传控制效果明显。对不同组合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才有利于选育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一株水稻矮杆突变体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同时进行基因定位。[方法]以一株矮秆突变体(潇湘矮)为研究对象进行形态观察,并以潇湘矮作母本,半矮杆材料湘早143为父本,构建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同时利用微卫星标记进行基因定位。[结果]潇湘矮的平均株高为55cm;遗传分析结果显示所有F1株高偏向于父本,F2群体出现半矮杆植株和矮杆植株,比例接近于3:1性状分离,证实潇湘矮株高性状受1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将该基因定位于水稻第5染色体上,位于RM249上游,遗传距离为8.4cM。[结论]rRH是一个新的水稻矮杆基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水稻遗传连锁图谱,并对水稻粒形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为水稻高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育种材料.[方法]对具有极端粒形差异的两份水稻材料K1561和G1025进行杂交、自交获得F2分离群体,通过软件Map-maker/Exp 3.0构建水稻遗传连锁图谱,并利用软件QTLNetwork-2.0对2011年F2群体、2012年F2∶3家系群体的粒形相关性状数据进行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结果]两个亲本的粒形性状指标差异明显,以千粒重相差最大;F2、F2∶3两个群体的相关粒形指标基本上呈连续分布状态且分布频率范围广.与F2单株相比,F2∶3家系的千粒重、粒长和粒宽的平均值更偏向于大粒亲本K1561.构建了含161对SSR标记的水稻遗传连锁图谱;共检测到18个粒形相关性状的QTL,分别分布于第1、2、3、7、9和12染色体上.其中,控制千粒重、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的QTL分别有7、5、5和1个,除qGL/GW12外,其他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大粒亲本K1561.两个群体均能检测到的QTL有8个,分别为qTGW3、qTGW7、qTGW9.2、qTGW12、qG L1、qGL9、qGW12和qGL/GW12,其平均加性遗传力为6.04%、12.59%、6.29%、22.08%、4.86%、15.39%、22.12%和10.83%.[结论]定位获得3个效应值较大的新QTL位点qTGW12、qGL9和qGW12,为进一步定位并克隆这些粒形相关基因、阐明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控制机理提供了较好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