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植抗绣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但是,目前适于各地种植的抗锈品种还很少,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即使已经种植抗锈品种的地区,也往往由于品种本身的变化,或新的锈菌生理小种的出现而丧失抗病性。在一些还没有适当抗锈品种、或原有抗锈品种丧失抗病力的地区,在尚无新的抗病品种更替以前,一旦发生锈病,就需要采取其他措施,以求尽量减少绣病的为害。在药剂防治方面,几年来通过各地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示范推广,有很多成功的事例。但是,药剂防治小麦锈病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技术,影响效果的因素很多,如使用不当,有时效果很低甚至无效,不  相似文献   

2.
“泰山1号”是山东省农科院育成的一个小麦良种,其丰产性好、适应性强,能抗条锈病,感染叶锈病轻。七十年代开始试种,1973、1975两年山东省发生锈病时表现良好,很快在山东全省及冀南、苏北、皖北等地推广,据统计1979年“泰山1号”种植面积已超过5,000万亩。 随着该品种的普及,伴之而来的是其抗条锈病性的丧失问题。1977年山东、河北等地先后发现零星感染条锈病的田块,1978年已有较大面积的病田。针对“泰山1号”丧失抗  相似文献   

3.
洪锡午 《植物保护》1966,4(2):57-57
锈菌生理小种 小麦锈病菌其它很多病菌一样,在一个种内,还有许许多多形态一样,但致病能力有差别的类型,叫作生理小种(就象作物的许多品种似的)。在生产中常常表现出相同的小麦品种在甲地抗病而在乙地却感病,主要是由于两个地区锈菌生理小种不同而引起的差别。以前抗病的小麦品种后来变成感病,也是由于不同年份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改变所造成的。例如我国北方麦区碧蚂1号等品种抗条锈性的丧失,已经证实是由于锈菌1号小种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又如甘肃96、玉皮等小麦品种,近年由于10号小种的发生,受病很严重。目前我国已经发现的条锈生理小种有十几个,其中最主要的是1号、10号、13号等。秆锈生理小种也有1号、2号和3号三  相似文献   

4.
选用适应当地的抗锈良种,是预防锈病保证小麦稳定增产的根本措施。在小麦锈病综合防治技术中,利用药剂防治是一项有效的辅助措施。下面谈谈我们是怎样应用药剂预防小麦锈病的体会。我们认为,要使药剂防锈工作达到既经济又高效的目的,应注意掌握以下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植物病理学会于2月14日、15日在西北农学院举行年会。会上做了有关棉、麦、果树、蔬菜病害的专题报告,并以小麦锈病和棉花黄枯萎病为重点,展开讨论。总结12年来陕西省小麦条锈病研究的主要成就:1.基本明确了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越冬和传播流行规律。2.选出一定数量的抗锈品种,提出应用多品种组合防治锈病的方向。3.对病菌生理小种变异和品种抗病性变异作了初步研究,认为碧蚂一号小麦丧失抗绣性  相似文献   

6.
1996年四川小麦条锈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李媛  刘牛  张金瑜 《植物保护》1997,23(1):23-25
经分析1996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突发流行的原因,主要是条中31号和条中30号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导致绵阳系小麦品种持久抗锈性丧失,以及1996年春季四川盆地出现异常持续低温。文中提出该省今后小麦抗病育种目标和条锈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夏禹甸 《植物保护》1965,3(2):43-46
秆锈病对部份冬麦地区,有严重威胁。虽然病害的流行频率不高,但在流行年份,减产十分严重。目前这些地区小麦能抗秆锈的品种很少,而优良抗锈品种的培育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品种的抗锈性还会丧失。因此,药剂防治还是必要的。 现有药剂防治秆锈的潜力 经过各地多年试验,已经找到一些防治秆锈的有效药剂。有些药剂如氟矽酸钠、氟钡剂、氨基磺酸钙等,在病情严重时也能起一定的保产作用;但  相似文献   

8.
本项试验反应了解放以来我国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变异的过程。变异情况有:<1>抗条锈性丧失较快:一般3~5年即丧失了抗性,如碧蚂1号、阿勃、丰产3号等;<2>抗条锈性丧失较慢:保持抗性10年以上,如繁6、阿夫等;<3>抗条锈性“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如南大2419;<4>抗条锈性不稳定:如平原50。变异特点为:易变区及其毗邻地区较早发生变异并自西向东发展,华北麦区要比西北、西南晚3年左右。小种的改变是历次抗条锈性变异的主要原因。小麦品种的大规模更替对条锈菌生理小种类型组成有巨大影响。大区间品种布局不同能导致小种分布的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陇南地区小麦种植由于垂直分布悬殊,条锈病菌在该区内既能越冬又能越夏。不仅是我国条锈重要的越夏区之一,而且还是常发易变区。解放三十多年来该区小麦品种抗锈性的丧失大体经历了五次重大的变化,导致条锈病曾十一次大流行和中度流行。从三十多年来小麦条锈菌病的发生史看出,小麦品种的单一化和抗锈亲本的单一化是导致条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自1978年以后,全区普遍采取“以抗锈为前提、多抗源、多品种……”的良种推广原则和“在不同区域种植不同抗源品种”的品种布局原则,八年中,也有气候条件对条锈病发生十分有利的年份,但条锈病一直未造成较大的流行,据种子部门预测,今后随着种子工作的加强,  相似文献   

10.
1粮食、油料等作物病虫害1.1小麦锈病(褐锈病、黄锈病、杆锈等)预防田间发病。(1)选用当地适应性强的抗病耐病良种。(2)药剂防治:三唑酮25%可湿性粉剂每hm^2125g。多菌灵10%可湿性粉剂+代森锰59%可湿性粉剂(250g+1.5kg)/hm^2。也能防治自粉病。  相似文献   

11.
曾士迈 《植物保护》1964,2(3):135-137
1.又有几个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了 近年来又有一些小麦品种先后开始在一定地区,对条锈病由抗病变向感病。这一变化到1963年更趋明显和严重。这是小麦生产上最令人关切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小麦品种抗条锈现状及对策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小麦条锈病在四川连年大发生。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大面积生产小麦品种抗锈性的丧失。分析本省小麦品种抗锈性现状,是新审定品种区试抗性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新品种一经大面积推广后抗锈性衰退现象十分严重。目前本省已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包括提高品种审定时的抗锈性指标,实行老品种"退役"制,加大品种更换的力度和合理品种布局,以及建立科学的抗锈性评价体系等。但要进一步提高本省小麦品种的整体抗锈性水平以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为害,还需要加强品种抗源及其抗性遗传背景的研究,加强学科间协作和对外交流,加大良种补贴面等。  相似文献   

13.
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小麦条锈菌野生菌系(CYR29-1)及其7个毒性突变菌株测定小麦品种的抗锈性分化,发现水源11、抗引655和无芒中四群体对某些菌系有抗病性分化,一些抗源品种和后备品种也出现比例不同的抗感植株和不同低反应型的植株,证实这些品种群体对不同菌系具有抗病异质性。讨论了品种抗锈性分化的原因及在抗病品种丧失抗锈性中的作用,对改进小种鉴定、应用抗源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最经济有效且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措施。2016年-2018年,在甘肃陇南两个不同生态区甘谷和汪川试验点对8个中梁系列冬小麦品种‘中梁25号’~‘中梁32号’进行了成株期抗条锈性分析,并在温室进行了苗期抗条锈病性评价。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中梁25号’~‘中梁28号’对接种及自然诱发的条锈菌单孢菌系及混合菌均表现感病;‘中梁29号’对条锈菌CYR32、CYR33、中4-1表现抗病,对条锈菌CYR34和G22-14表现中抗~中感;‘中梁30号’~‘中梁32号’对供试条锈菌单孢菌系及混合菌表现免疫到中抗。抗条锈病基因检测发现:‘中梁26号’和‘中梁27号’含有抗病基因Yr9,‘中梁29号’含有抗病基因Yr26,其余品种含有未知抗条锈病基因。同时对后CYR34时期供试品种在甘肃陇南的利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绵阳系小麦抗条锈性变异的系统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绵阳系小麦是我国重要的抗条锈育种资源,近10年来的田间调查和变异观察圃试验结果表明,绵阳系小麦已经开始丧失成株抗条锈性。田间标样中分离出两类能侵染绵阳系小麦成株的重要致病类群。新的毒性菌系与条中29号相比,毒性谱更宽,致病范围更广,它们是引起绵阳系小麦丧失抗病性的主要原因。新的毒性菌系的出现和发展及绵阳系小麦抗条锈性的丧失,将对我国小麦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建议加强绵阳系小麦抗条锈变异的系统监测及控制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6.
8月26日至9月5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和作物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小麦锈病和抗锈育种研究工作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如何进一步掌握锈菌致病性和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异规律,从而对抗锈性的发掘、创造和利用,更富有預见性获得更好的成效。对抗锈性丧失的原因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井对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作了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1)进一步查明锈菌生理小种的区系及其动态;(2)研究适应性变异和异核结合产生新小种的问题;(3)进一步鉴定品种的抗锈性能及其稳定性;(4)研究不断提高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拔的技术等。会议认为耐锈性的利用值得重视,为此必须开展耐锈性鉴定标准和耐锈性机制的研究。其它如抗锈性的遗传规律和免疫性生理机制等,都须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7.
小麦对锈病小种专化的抗性迅速丧失,促使人们注意寻找更为稳定的抗锈类型,慢锈性即其中之一。慢锈性小麦可以抑制病原的繁殖和扩展,表现为侵染率较低,潜育期较长,孢子堆较小,产孢量较少等。在河南以郑州地区为代表,小麦叶锈的发病高峰一般在5月中旬,距收获仅半月左右,若能利用慢叶锈性品种将发病高峰适当推迟,便会减轻损失。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开始探索小  相似文献   

18.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抗锈病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鸣  牛永春 《植物保护》2000,26(2):32-35
小麦锈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害 ,它分布广、传播快、危害大 ,常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 ,选育并合理利用抗锈品种是控制小麦锈病大发生、保护小麦生产的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自Biffen(190 5)证实小麦抗锈病遗传遵从孟德尔遗传规律和Stakeman(1917)发现小麦秆锈菌的生理专化现象后 ,小麦抗锈育种得以蓬勃开展。目前 ,国际上已正式命名了 2 5个抗条锈病基因、4 6个抗叶锈病基因和 4 1个抗秆锈病基因。这些抗锈病基因的利用 ,在小麦抗锈病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小麦锈菌的高度变异性 ,品种的抗…  相似文献   

19.
70年代以来,逐步筛选出兼抗条、叶、秆3种锈病,农艺性状较好的抗源品种240个。1983年对这些抗源品种进行田间鉴定,现将这些品种对叶锈病的抗性报告于下: 小麦抗源品种对叶锈病的抗性测定结果 有113个丧失了抗叶锈性,而以下48个品种对叶锈仍保持高度抗性:多抗811、抗锈117、80—6243  相似文献   

20.
簇毛麦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簇毛麦(Haynaldiavillosa)与硬粒小麦(Triticumdrurm)品种Sauwne20杂交,F1自由授粉,育在贵农21,22号等品系,并对条锈和白粉病免疫至近免疫,中抗叶锈病和高抗秆锈病,品质优良,丰产性好,对病害具较持久的抗性,经RAPD分子标记和原位杂交,确认为小麦-簇毛麦的代换系,贵农21号等对小麦新的雄性不育系D^2型有很强的恢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