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明不同等级武夷水仙茶之间的差异,测定了茶多酚、茶氨酸、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咖啡碱、总黄酮、总儿茶素、5种儿茶素组分和14种矿质元素含量,分析了审评得分(等级)与茶叶内含物质含量和矿质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等级高的武夷水仙总黄酮和水浸出物含量相对较高,儿茶素组分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含量在SA级与其他等级武夷水仙之间差异显著。14种矿物元素中,除Ca、Mg、Mn、Al和B外,不同等级武夷水仙大多数矿质元素含量之间没有差异。热图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武夷水仙SB、SC、SD 3个等级主要在茶氨酸、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上积累,总黄酮在SA级茶中积累明显;SA级武夷水仙主要在Ca、Mn、K、P和N上有积累。主坐标分析表明品质指标对武夷水仙茶等级间差异的解释率为2798%;14种矿质元素对武夷水仙等级间的差异性解释率达到了30.89%,较好地区分了不同等级的武夷水仙。  相似文献   

2.
白茶品种茸毛的生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等适制白茶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了茶树嫩梢鲜样的茶身和茸毛、白茶的茶身和茸毛的生化成分.结果表明:嫩梢鲜样茶身的儿茶素总量和咖啡碱含量高于茸毛;白茶茶身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酚氨比,儿茶素总量及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茸毛,儿茶素总量、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茸毛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及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等组分含量显著高于茶身.可见,茶树嫩梢的茸毛具有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特性,对白茶风味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种快速检测茶叶中儿茶素的HPLC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方法能够同时测定普洱茶中右旋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和没食子酸(GA)九种儿茶素组分,各组分获得了理想的分离,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普洱茶中上述9种儿茶素组分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凤凰水仙和武夷水仙茶挥发成分的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DE-GC/MS联用技术提取和分析了凤凰水仙和武夷水仙两种乌龙茶的挥发成分,分别鉴定出53、12种成分,凤凰水仙挥发成分的总含量高于武夷水仙。结果表明:凤凰水仙的挥发成分主要是萜烯类、含氮类及醇类,主要成分有芳樟醇、茶吡咯、香叶醇、叶绿醇、N-乙基吡咯、脱氢芳樟醇等;武夷水仙的挥发成分主要是萜烯类、醛类及醇类,主要成分有正己醛、芳樟醇、橙花叔醇、β-紫罗兰酮及茶吡咯等。武夷水仙和凤凰水仙含9种相同挥发成分,包括乌龙茶的主导芳香化合物茶吡咯、β-紫罗兰酮及橙花叔醇,此外,(S)-氧化芳樟醇、E-氧化芳樟醇(呋喃型)、芳樟醇及脱氢芳樟醇等四种芳樟醇在两种水仙茶挥发成分中的百分含量分别达到32.78%和28.87%,正己醛、(Z)-己酸-3-己烯酯、松香芹乙酸酯为武夷水仙特有。挥发成分的气味类型评分结果显示,凤凰水仙和武夷水仙分别有24、17种气味类型,其中,凤凰水仙主要有果、玫、兰、木、药及食等6种香味类型,而武夷水仙主要有铃、冰2种气味类型。研究结果可为以"水仙"命名的乌龙茶共性和差异的探讨及对乌龙茶特征香型成分的深入了解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二极管矩阵检测器(HPLC-PDA)建立茶叶中主要成分的色谱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同时分离检测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等6种儿茶素以及咖啡碱、茶叶碱、可可碱、茶氨酸、没食子酸(GA)等主要成分。采用C18色谱柱,以0.05%三氟乙酸水溶液为A相、乙腈为B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 mL.m in-1,进样量5μL,柱温25℃,检测波长为190 nm和280 nm。在浓度范围内各组分的峰面积和浓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在0.9989~0.9997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6.31%~103.13%之间。本方法检测方便,定量准确,可用于茶叶及其提取物中多组分的同时分离检测。  相似文献   

6.
加工工艺对绿茶儿茶素组分和茶多酚保留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方式的杀青、揉捻、干燥等绿茶主要加工工艺对儿茶素组分和茶多酚保留率的影响,采用不同杀青工艺(滚筒杀青、微波杀青、蒸汽杀青)、不同揉捻工艺(轻压揉捻、重压揉捻、传统揉捻)、不同干燥工艺(烘干、炒干、烘炒干)分析绿茶产品中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等简单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等复杂儿茶素组分的含量及茶多酚含量。结果表明,微波杀青工艺、轻压揉捻工艺、烘炒干工艺较有利于提高EGCG、C、EGC、EC、ECG等儿茶素组分的保留率,而且简单儿茶素组分C在杀青、揉捻、干燥等绿茶主要加工工艺过程中不仅得到了保留,并且可能由于儿茶素在加工过程中的降解、氧化、异构化等作用,其含量反而得到了提高,增幅达34.02%。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云南地方品种“老班章”老树茶主要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乙腈-甲醇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茶样化合物的各种组分可得到良好的分离;通过对5个样品HPLC图谱的分析,共确定了7个色谱峰作为“老班章”老树茶的特征指纹峰,其出峰顺序依次为没食子酸(GA)、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右旋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各茶样的内含成分高低差异较大,但均有稳定的出峰时间和峰面积,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云南地方品种"老班章"老树茶主要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乙腈—甲醇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茶样化合物的各种组分可得到良好的分离;通过对5个样品HPLC图谱的分析,共确定了7个色谱峰作为"老班章"老树茶的特征指纹峰,其出峰顺序依次为没食子酸(GA)、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右旋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各茶样的内含成分高低差异较大,但均有稳定的出峰时间和峰面积,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凤冈锌硒绿茶中7种儿茶素及咖啡因含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兰兰  向丽萍  李霞  张俊英  冯发青  王奥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9):4692-4693,4697
采用HPLC方法同时测定了26个凤冈锌硒绿茶样品中7种儿茶素儿茶素(+C)、没食子儿茶素(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咖啡因(CAF)的含量。结果表明,凤冈锌硒绿茶中儿茶素总含量平均值为20.08%,其中EGCG含量最高;儿茶素平均品质指数为556;咖啡因的含量平均值为3.9%。该研究可为凤冈锌硒绿茶品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梁艳  黄亚亚  邓永亮  胡歆  陈桂梅  纪晓明  周兴长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67-10268,10293
[目的]研究不同的提取方法对茯砖茶中的多酚类物质和咖啡碱含量的影响,为建立最佳的茯砖茶浸提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5种不同的提取方法对茯砖茶中的8种多酚,包括没食子酸(GA)、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及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和咖啡碱(CAF)的含量的影响。[结果]8种多酚类物质在0.000 6~0.300 0 m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70%甲醇70℃水浴浸提法较蒸馏水100℃水浴和70℃水浴更能有效地提取茯砖茶的多酚组分;而咖啡碱的含量,蒸馏水超声提取法的测定值最高。[结论]对于多酚总量,70%甲醇浸提法较优,而对于咖啡碱类较稳定的化合物,蒸馏水超声浸提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福建乌龙茶 Zn 的质量分数为 6.04~70.47 μg·g- 1,均值为 29.98 μg·g- 1.闽北产区 Zn 的质量分数高于闽南产区;春茶 Zn 的质量分数最高,夏茶其次,秋茶最低; Zn 的质量分数较高品种有永春佛手、武夷肉桂、武夷水仙、武夷奇种、闽北水仙和闽南水仙,而闽北乌龙、黄木炎、色种的质量分数较低,铁观音的质量分数最低;乌龙茶等级与 Zn 质量分数的关系因品种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铁观音、闽北乌龙和闽北水仙等级与 Zn的质量分数呈正相关,而武夷水仙等级与 Zn 的质量分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不同茶树品种制作的乌龙茶风味品质和内含成分具有明显差异。本研究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化合物定量分析、多元统计学等方法比较‘永春佛手’‘铁观音’和‘水仙’乌龙茶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永春佛手’乌龙茶的特征性化学成分,并探讨茶树品种对乌龙茶内含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永春佛手’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铁观音’和‘水仙’品种为对照,三者均加工制成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乌龙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对不同品种乌龙茶的差异化合物进行鉴定和筛选,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分析仪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Orbitrap-MS)对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和不同品种乌龙茶间差异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相比于同一香型的对照品种乌龙茶,‘永春佛手’具有相对较高的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儿茶素类化合物总量和咖啡碱含量在清香型和浓香型的不同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在陈香型中均以‘永春佛手’乌龙茶含量最高,没食子酸含量在3种香型中均呈现‘水仙’>‘永春佛手’>‘铁观音’。代谢组学结合多变量统计表明,不同品种制成的乌龙茶化合物表型具有明显差异。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乌龙茶中,‘永春佛手’与对照品种乌龙茶间的差异化合物分别为50、59、47个,其中共同差异化合物有23个,包括14个黄酮(醇)糖苷、5个儿茶素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个脂类、1个生物碱、1个有机酸和1个氨基酸类化合物。进一步对茶叶中常见的20个黄酮(醇)糖苷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永春佛手’乌龙茶中14个黄酮(醇)糖苷组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乌龙茶,其含量是相同香型‘铁观音’品种乌龙茶的1.4—14.6倍,是‘水仙’品种乌龙茶的1.3—18.0倍。在定量的4类黄酮(醇)糖苷中,槲皮素糖苷均为主要的黄酮(醇)糖苷组分,含量高于山柰酚糖苷、杨梅素糖苷和芹菜素糖苷。感官审评分析表明较高含量的黄酮(醇)糖苷并未显著增强茶汤的涩味。【结论】代谢组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对不同品种制作的乌龙茶进行化合物表征。‘永春佛手’‘铁观音’和‘水仙’按照相同工艺制成的乌龙茶具有较为明显的化学成分差异,其中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差异最为显著,具有较高含量的黄酮(醇)糖苷类成分是‘永春佛手’乌龙茶在化学成分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黄酮(醇)糖苷类成分有望作为判别指标用于乌龙茶制作品种的判别。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地方审定茶树品种中儿茶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个湖北省地方审定茶树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分析8种主要儿茶素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儿茶素各组分变异系数在1973%~6717%之间,变异幅度较大;非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而酯型儿茶素各组分含量大小为EGCG>GCG>ECG>CG。基于儿茶素品质指数进行聚类分析显示,鄂茶1号、鄂茶8号、鄂茶10号3个茶树品种可以作为适制名优绿茶的品种;五峰212、五峰310、鄂茶3号、鄂茶6号4个茶树品种EGCG含量高,可用于开发特殊茶饮;鄂茶2号儿茶素品质指数最低,适制红茶,但其EGC和儿茶素总量最高,应在今后的生产和育种中善加利用。  相似文献   

14.
吴邦强 《现代农业科技》2023,(4):177-181+195
本研究对不同产地的武夷岩茶的生化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感官审评方法分析了感官品质,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了分析与分类。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武夷岩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黄酮类物质含量和酚氨比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武夷岩茶样品中茶多酚含量与水浸出物含量、感官品质得分成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12个茶叶样品分为3类,天心村所产大红袍、水仙、肉桂和星村镇所产大红袍感官品质得分高、生化成分较为丰富、综合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不同贮藏年限武夷岩茶的丙烯酰胺和品质成分含量及抗氧化能力进行差异分析,为武夷岩茶的食品安全、加工和储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矮脚乌龙武夷岩茶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检测不同贮藏年限[0(新茶)、2、4和6年]武夷岩茶的丙烯酰胺含量及游离氨基酸等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其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并对不同贮藏年限武夷岩茶丙烯酰胺、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和抗氧化能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贮藏0(新茶)、2、4和6年的武夷岩茶丙烯酰胺含量总体较低,分别为304.67、255.09、188.19和172.45 ng/g,均在欧盟法规安全限定范围内(≤850 ng/g)。与新茶相比,贮藏2、4和6年武夷岩茶茶样中丙烯酰胺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下同);贮藏2年茶样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为2.85%,较新茶显著降低44.5%(P<0.05,下同);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武夷岩茶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均呈下降趋势,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上升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武夷岩茶中丙烯酰胺、咖啡碱和儿茶素含量与贮藏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游离氨基酸含量与贮藏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儿茶素含量与丙烯酰胺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随着贮藏年限的增加,武夷岩茶主要化学成分大多呈下降趋势;丙烯酰胺含量较低,不会对人体构成风险,消费者可放心饮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福建省大田县茶树品种资源生化成分特征,为其开发利用和茶树特异品种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4份大田茶树品种资源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儿茶素组分,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UHPLC-MS/MS)测定嘌呤生物碱组分及氨基酸组分,并进行描述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热图分析及特异资源筛选。【结果】24份大田茶树品种资源的儿茶素总量和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 "Me)含量分别为60.00~251.75和2.92~22.90 mg/g,其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11和2.06;咖啡碱、苦茶碱和茶氨酸含量分别为3.69~68.71、0.29~48.59和0.28~39.52 mg/g,其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98、1.99和1.96。对主要品质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超过80.00%。基于儿茶素、嘌呤生物碱及氨基酸组分共30个生化成分,可将24份大田茶树品种资源分为3个类群,A类群氨基酸组分含量较高,B类群生化成分含量均表现较低,C类群的儿茶素组分及嘌呤生物碱组分含量较高,不同类群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EGCG3" Me、咖啡碱、苦茶碱和茶氨酸含量等主要指标有明显差异。综合分析结果,筛选到16份儿茶素组分特异资源(高儿茶素10份,高EGCG 5份、高EGCG3 "Me 1份)、23份嘌呤生物碱组分特异资源(高嘌呤生物碱9份、高苦茶碱13份、高咖啡碱1份)及6份高茶氨酸茶树资源。【结论】大田茶树品种资源均含有EGCG3" Me和苦茶碱,儿茶素、嘌呤生物碱及氨基酸组分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系统的鉴定评价,筛选出一批生化成分特异资源,可作为茶树特异性状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7.
遮荫对茶叶中儿茶素总量及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遮荫度覆盖黄旦茶园,对茶样内儿茶素总量及酯型、非酯型儿茶素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与CK比较,蒸青样和成茶样中儿茶素总量均随遮荫度增大而呈整体下降趋势,其质量分数分别下降了3.08%-10.61%和2.65%-21.52%;其中酯型儿茶素变幅,蒸青样为-1.63%-5.28%,小于成茶样的-19.96%-10.35%;而非酯型儿茶素的降幅,蒸青样为9.90%-24.18%,大于成茶样的2.90%-19.82%。蒸青样中酯型与非酯型儿茶素的质量分数总体虽随遮荫度增大而减少,但酯型儿茶素占总儿茶素的百分比却随之增大,增幅为4.32%-10.05%;而非酯型儿茶素占比却与之相反,下降了5.10%-15.17%;因而酯型与非酯型儿茶素含量的比值是随遮荫度增加而增大的。遮荫对茶叶内儿茶素总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程度达到了或接近于种间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以茶树芽叶为试验材料,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儿茶素含量,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转录因子MYB、 bHLH 表达差异,应用数据统计分析儿茶素含量与转录因子MYB、bHLH 表达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院3 个转录因子 MYB 基因comp150334_c1、comp143073_c0、comp130756_c0 与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关联系数均在0.80 以 上;3 个转录因子MYB 基因comp166178_c0、comp159173_c0、comp109329_c0,3 个转录因子bHLH 基因 comp159534_c2、comp159225_c0、comp142932_c0 与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关联系数均在0.75 以上,这将为 研究茶树儿茶素生物合成过程的关键转录因子基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云南省景洪地区大茶树资源进行调查研究,以儿茶素类和咖啡碱含量为筛选指标,为筛选优异茶树种质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云南省景洪地区49株大茶树的咖啡碱和儿茶素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景洪地区大茶树儿茶素总含量的变化范围为9.500%~21.137%,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85%~10.045%,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的变化范围为3.717%~8.977%。非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297%~4.346%;咖啡碱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55%~4.76%;14株大茶树的EGCG含量均大于7.000%,其中10株为低咖啡碱茶树资源(咖啡碱含量≤1.50%)。[结论]该研究结果对云南地区选育优异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