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由于受气候、生物、土壤属性等因素的影响,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垂直剖面分布也表现出相应的层次性。该研究对青海省大峡灌区典型地块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分层次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土壤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整个土壤层次中0~40和90~150 cm两处为高孔隙度区,其他土层属于低孔隙度区;土壤持水性能指标中的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且三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近等差递减的趋势。大峡灌区典型样地土壤在垂直方向呈现出上部(0~40 cm)疏松,40~60 cm范围较紧实,下部(60~200 cm)再次趋于疏松。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气候、生物、土壤属性等因素的影响,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垂直剖面分布也表现出相应的层次性。该研究对青海省大峡灌区典型地块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分层次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土壤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整个土壤层次中0~40和90~150 cm两处为高孔隙度区,其他土层属于低孔隙度区;土壤持水性能指标中的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且三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近等差递减的趋势。大峡灌区典型样地土壤在垂直方向呈现出上部(0~40 cm)疏松,40~60 cm范围较紧实,下部(60~200 cm)再次趋于疏松。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重构土壤典型物理性质对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以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南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剖面采样法、室内测试法、方差分析法、拟合分析法等,分析土壤不同深度典型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量)对植被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值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质量含水量总体上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容重介于0.87~2.00 g·cm-3之间,土壤质量含水量的范围为1.19%~20.97%。各个土层之间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量均有较明显差异,且土壤容重在30~60 cm土层差异最明显,土壤质量含水量在0~30 cm土层差异最明显。研究区植被生长状况较好的样地土壤容重均值为1.47 g·cm-3,土壤质量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趋于10%左右,并且0~10 cm土层土壤容重与0~3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是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因素。研究区内重构土壤的容重、质量含水量在不同剖面以及不同土层之间存在较显著差异,表层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对曲靖市陆良县大莫古镇的典型山原红壤进行土壤剖面挖掘,分析土壤样品的养分指标,研究云南典型山原红壤剖面养分状况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变化均表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土壤全磷、全钾含量变化受土壤深度的影响较小,而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受土壤深度的影响较大,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随着土壤深度的继续增加,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下降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5.
新疆伊犁地区典型草地土壤无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草地土壤无机碳(SIC)分布特征对研究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新疆伊犁地区6种典型草地土壤剖面无机碳含量的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草地的SIC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0~100cm土壤深度内,SIC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P<0.05),表现为高寒草甸<温性山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荒漠;从土壤剖面垂直变化来看,除高寒草甸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无明显变化外,其他各类型草地SIC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大。土壤无机碳密度(SICD)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呈增加趋势;各类型草地土壤无机碳主要分布在底层(50~100cm),所占比例达67.1%~86.5%;100cm内,SICD为0.30~19.30kg/m2,平均SICD为12.21kg/m2。SIC含量与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相关性逐渐增大,在20~100cm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pH值间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电导率(EC)仅在土层20~30cm达到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控制灌水对华北高产区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长期水分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灌溉处理下小麦—玉米两季作物收获后的土壤含水量和剖面硝态氮的累积分布。结果表明:不同的灌溉量对小麦季0~200cm土层含水量产生明显影响,而玉米季和深层土壤含水量没有显著差异。相同的肥料施入水平下,不同灌溉量会造成土壤NO3--N的累积差异,硝态氮的累积量随着灌溉降水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灌溉量的多少决定了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分布,高灌水量使得各土层硝态氮的含量均低于15mg/kg,且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没有明显差异;中等程度灌溉水平下,260cm以下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低的灌溉量使得土壤硝态氮大量累积在0~260cm土层。  相似文献   

7.
不同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磷·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连续7年以不同灌溉方法进行灌溉的保护地土壤磷、钾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结果表明:3种灌溉方法下土壤全磷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10~20 cm层全磷含量达到最大值;速效磷含量总体变化趋势与全磷相似。不同灌溉方法下土壤全钾含量19.013~19.990 g/kg,底层全钾含量明显高于表层;3种灌溉方法下土壤速效钾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倒置的“S”形分布,0~20 cm层速效钾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南部3种农田土壤剖面坚实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南部地区不同质地类型土壤剖面坚实度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含水率的定量关系,以黄墡土、土娄土、裸露在地表的粘化层耕作剖面为研究对象,定位观测其0~45 cm土壤坚实度与含水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黄墡土、土娄土、裸露在地表粘化层耕作剖面的犁底层平均坚实度均大于耕层,犁底层平均坚实度较耕层分别高194.8%,87.3%,10.4%;剖面土壤质地越粘其平均坚实度越大;土壤坚实度与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坚实度变化速率为0时,以上3种土壤剖面临界含水率分别为0.1712,0.1757,0.1835;质地不同的土壤剖面坚实度时空变化特征有差异,其中黄墡土剖面0~20 cm土层土壤坚实度为350~500 kPa,受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较小;20~30 cm土层土壤的坚实度为500~1400 kPa,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30 cm以下土层土壤坚实度为700~1600 kPa,受土壤含水率变化影响较大。土娄土剖面0~40 cm土层土壤坚实度为600~1200 kPa,受含水率变化影响较大;40 cm以下土层土壤坚实度稳定在1 800 kPa左右。粘化层剖面0~15 cm土层土壤坚实度在2000 kPa左右,受环境影响较大,15 cm以下土层土壤坚实度稳定在1800 kPa,受含水率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枣麦间作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时空异质性,为系统内科学的肥料管理技术提供参考。基于枣麦间作生态系统(JIE)内部的异质性,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对不同位点取样调查。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随冬小麦生育进程呈递增趋势,水平分布上表现出距枣树越远其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越低,并且0~20cm土层有机质质量分数高于20~40cm土层。土壤速效N、P、K质量分数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特性。土壤速效N、P、K质量分数随冬小麦生育进程基本呈下降趋势;水平分布上,土壤速效N、P、K质量分数随距枣树距离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在垂直分布则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速效N、P、K质量分数呈逐渐降低。因此,在枣麦间作生态系统中,应适当增加20~40cm土层和距树体150~200cm的氮肥、磷肥施用量,以缓和枣树和小麦养分竞争。  相似文献   

10.
太湖地区土壤中氮和速效磷的空间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太湖地区2种主要水稻土类型白土和乌栅土在土壤剖面中氮素和速效磷含量的空间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NH_4^+ -N在土壤剖面中的空间变异为从土壤上层到下层呈逐渐递减趋势,以表土层含量为最高,表层以下基本上趋于稳定;硝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速效磷的空间变异不如NH_4^+ -N明显,白土中速效磷呈由表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12~20cm土层达到最大,接着又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乌栅土基本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种土壤中pH值变化不大,但均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章古台地区的樟子松、油松、赤松等3种主要固沙林为研究对象,连续4a实测了0~300 cm土层在主要生长季的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固沙林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异质性明显,30 cm以上表层土壤含水率均比较高,深层土壤含水率均明显降低;赤松林地50~200 cm土层、油松林地150~300 cm土层、樟子松林地30~15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在生长季下降明显,而无木本植被的沙丘(对照)在0~3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2.
烟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阳市烟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烤烟生根期土壤含水量过高,旺长期和成熟前期出现阶段性缺水,且较为严重,成熟后期相对较为适宜;垂直梯度变化表现为:0~20 cm土层变化较为活跃,20~40 cm次之,40~60 cm变化较为稳定;土壤水分含量随坡度增加而递减,因此,应采取等高种植或结合其它农艺措施平整土地。  相似文献   

13.
王文彪  王淮亮  张吉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058-16060
对防护带的白沙蒿带、旱柳-白沙蒿带和沙障-白沙蒿带3个部位以及附近裸沙区60 cm土层内的土壤含水率、容重以及机械组成进行了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观测区土壤含水率均表现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30和60 cm土层含水率均为2%~3%;土壤平均含水率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裸沙区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略微增大,生态带内规律相反;沙障-白沙蒿带、白沙蒿带和旱柳-白沙蒿带的平均土壤容重分别比裸沙区减小了4.0%、6.4%、9.0%。表层土壤内小于0.1 mm的极细沙和粉沙含量均高于地下2层;细颗粒平均含量排序为旱柳-白沙蒿带(7.67%)〉白沙蒿带(7.56%)〉沙障-白沙蒿带(7.11%)〉裸沙区(5.03%)。观测区内土壤可为现有不同植被的萌发提供相同水平的水分条件,植被明显改善了土壤容重,增加了细物质含量,旱柳-白沙蒿这种乔灌混合模式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陈斌    鲁延芳    占玉芳    甄伟玲    滕玉风    李鸿儒    张纯曦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3,38(2):25-32
研究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空间特征,有利于提高干旱区水资源利用率和植被恢复。连续对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6个典型群落类型样地的地表0~120 cm深度剖面的土壤水分分布进行调查,采用烘干法分析并结合18个调查样方进行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揭示荒漠植被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的变异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层土层含水量空间变异性表现为强变异,说明土壤水分不稳定,深层土壤空间变异性变现为弱变异性,说明土壤水分较稳定。2)垂直分布上,每个样地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上升—降低—上升的总体趋势,各样地土壤含水量均是表层低,深层高。3)水平空间上,土壤含水量变化范围在0.09%~22.34%,土壤含水量的均值依次为深层(60~120 cm)>上层(0~40 cm)>中层(40~60 cm),总体来看,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各层土壤含水量均处于较低水平。4)干沙层土壤含水量最低,上覆沙土土壤含水量很少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下浮沙土受地下水毛管作用和蒸腾作用影响水分含量较高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被的天然分布提...  相似文献   

15.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在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防风固沙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梭梭的生长状况。研究梭梭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植被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在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的半固定沙地上于2017年5月下旬和10月中旬选取5株梭梭灌丛,对其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花期土壤含水量在土层深度0~10 cm和80~120 cm较高, 10~40 cm次之,40~80 cm最低;果期土壤含水量则呈现出逐层增大的变化趋势;2)土壤温度影响土壤水分蒸发,温度越高,蒸发越大,导致花期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温度低于一定范围时,蒸发受到抑制,土壤温度升高,土壤持水能力则随之增强,导致果期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大,促使团聚体和胶体形成,土壤吸附水分能力增强,即花期和果期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加;4)土壤中粗砂含量越少,中砂含量越多,土壤孔隙越小,持水能力越好。因此,花期和果期梭梭根区土壤含水量随粗砂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中砂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石羊河下游天然胡杨林分布特征及土壤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石羊河下游天然胡杨资源及分布区土壤特性,采用询问、聘请向导等方式对石羊河下游天然胡杨进行了地毯式的调查,分析了天然胡杨分布特征及土壤养分、水分、地下水位等因子。结果表明:1)石羊河下游天然胡杨在原水系和河道周围呈零星、分散的点片状分布,以土地利用现状和立地条件为依据,将现存胡杨林地划分为渠路旁、耕地旁、沙丘地、老河滩地、弃耕地等5个类型,其中耕地旁胡杨林分布点(块)数最多且长势优于其他胡杨林类型。2)不同类型胡杨林0~20 cm土层中的速效P、全N、有机质含量最高,然后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且只有在0~20 cm土层中耕地旁胡杨林显著高于其他类型(P<0.05),其余各土层差异性不显著(P>0.05);不同类型胡杨林pH差异性不显著(P>0.05);不同类型胡杨林土壤颗粒物体积百分比随土层不同而不同,粘粒和粉粒在土层40~60 cm中,沙丘地胡杨林与其他类型间差异性显著(P<0.05),细沙粒和粗沙粒在同一土层不同类型间差异性显著(P<0.05)。3)耕地旁胡杨林土壤水分高于其他类型,且在20~40、60~80、80~100 cm土层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胡杨分布区地下水埋深在2.86~33.28 m,各灌区之间差别较大,对胡杨分布和生长没有造成直接影响。5)杜绝毁林垦种,合理分配水资源,适度补充胡杨分布区土壤水分是维护区域天然胡杨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适度开展胡杨林人工种植,以保护地方特色天然林种。  相似文献   

17.
半干旱黄土区山地枣林春季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半干旱黄土区山地枣林土壤水分特征,本文对陕西延川县齐家山红枣试验基地春季土壤水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坡向枣树林地土壤水分存在差异,阴坡土壤水分最高,其次为半阳坡,而阳坡最低,且不同坡向不同土层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坡向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趋势相似。2)坡位对枣树林地0~60 cm土层的水分影响较大,且随着土层的增加,坡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逐渐减小直到差异不显著。3)山地枣林0~60 cm土层内,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水分影响较大,且差异显著;但显著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4)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水分存在差异。0~40 cm土层,枣树林地土壤水分含量最高,且与苹果园、草地土壤水分差异显著;40~100 cm土层,苹果园土壤含水量最大,且与枣园、草地显著差异。5)研究区3种植被类型0~1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表现为红枣(153.03 mm)苹果园(149.26 mm)草地(98.76 mm),说明林地土壤水分涵蓄能力强,而撂荒草地土壤蓄水能力较弱。因此,研究表明半干旱黄土区进行水平阶整地和合理的经济林营造有助于土壤水分的利用且不会造成土壤水分亏缺,相反进行撂荒则反而会使土壤水分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农田土壤干燥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农田土壤干燥化发生规律,为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和当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定西和海原3个有代表性的区域实地观测了不同类型旱作农田的深层土壤湿度,分析了旱作农田的土壤干燥化发生规律和土壤干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定西和海原各类农田0~600cm土层土壤湿度平均值分别为11.46%、14.37%、9.27%,各类农田土壤湿度均明显低于其土壤稳定湿度值,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壤干燥化现象;(2)固原高产麦田和高产马铃薯田土壤干层厚度分别比低产农田土壤干层厚120cm和260cm;海原高产麦田和高产马铃薯田比低产农田土壤干层厚度厚20cm和80cm。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随着旱作粮田产量的提高,农田深层土壤湿度逐渐降低,土壤干层逐渐加深和加厚。  相似文献   

19.
不同改良措施下灌溉咸水的滨海粘重土壤水盐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天津滨海地区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灌溉咸水后土壤水盐的变化,结果表明,灌溉咸水后表层(0~20cm)土壤水升高,中层土壤(20~40cm)、下层土壤(40~60cm)含水量随灌溉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灌溉咸水后表层土壤含盐量较高,而后逐渐降低,灌溉6个月降到低点后略有上升,中层土壤含盐量变化不大,下层土壤含盐量在后期有所上升;灌溉咸水后各层土壤pH值上升,采用改良技术与不采用改良技术都有同样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河上游荒漠河岸林土壤水盐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塔里木河上游荒漠河岸林不同覆盖度下土壤水盐分布规律的研究,为土壤盐渍化防治,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重建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研究区不同植被覆盖度条件下(0~0.2,0.2~0.5与0.5以上)的盐渍化土壤进行分层取样,测定其盐分和水分含量,分析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水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深度土壤盐分随覆盖度的增大呈现减少的趋势,相同土层以5月份盐分含量最高,4月最低;而土壤水分随覆盖度的增大呈增高的趋势,相同土层含水量随时间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含水量4月份稍高,6月稍低。在相同覆盖度条件下随着土层由浅到深盐分积累逐渐减少,表层0~60 cm 3个土层随时间推移盐分含量变化明显,其他土壤层次变化不大;而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不明显,随时间变化为4月份土壤含水量相对较多,6月份较低。在不同覆盖度不同土层盐分随水分含量变化规律为4月份覆盖度在0~0.2时,土壤盐分与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覆盖度在0.5以上时,土壤盐分与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他月份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塔里木上游荒漠河岸林土壤水分、盐分的变化与覆盖度、季节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