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β-樱草糖苷是醇系香气物质的重要前体,β-樱草糖苷酶水解香气前体,对茶叶醇系香气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综述了茶叶醇系香气的形成、β-樱草糖苷酶的性质及其对醇系香气形成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展望β-樱草糖苷酶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栀子花中糖苷酶的分离及其与醇系香气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柱层析法对栀子花中糖苷酶进行了分离收集。通过对β-葡萄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β-樱草糖苷酶三种酶活性的测定,收集液被划分为A~K共11个分部,利用各分部与栀子花的粗香气前体物进行香气生成反应,来分析各分部与Z-3-己烯醇、莰醇、芳樟醇、牝尤彡牛儿醇、苯甲醇、2-苯乙醇、丁子香酚七种香气生成的关系。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和β-樱草糖苷酶的活性在H分部最高、β-木糖苷酶的活性在F分部最高;莰醇、芳樟醇、2-苯乙醇、Z-3-己烯醇、牝尤彡牛儿醇均以F分部的生成量最多;丁子香酚、苯甲醇的生成高峰分别在E与I分部。七种醇系香气总量中2-苯乙醇、Z-3-己烯醇占明显多数。此外,以从山茶花中提纯的丁子香酚基-β-樱草糖苷为底物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β-樱草糖苷酶确能水解樱草糖苷键;栀子花与山茶花的丁子香酚生成途径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3.
对绿茶品种平阳特早进行增施氮磷钾肥配施试验,于一芽二叶期采集春茶鲜样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纯氮的年施用量由0依次增加为200,300,400,500kg· hm-2时,茶叶香气种类分别为11,18,19,17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尤其是对体现茶叶香气起重要作用的醇类物质,分别增加了5,9,7,1种,增幅明显;而与未施肥相比,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提高到1.5,1.9,1.6,1.4倍,表现出随施肥量增加其活性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β-葡萄糖苷酶及β-樱草糖苷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均在纯氮的年施用量为400 kg·hm-2时增幅最大,分别为未施肥的2.47和2.31倍.综合考虑,当纯氮的年施用量为300~400 kg·hm-2,氮磷钾配比为3∶1:1时,茶叶香气种类及有益香气成分含量增加较为明显,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较高,β-葡萄糖苷酶及β-樱草糖苷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上调,茶叶香气品质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β-葡萄糖苷酶不仅具有纤维素的糖化作用,而且与萜烯类香气前驱体有密切关系.本文详述了该酶在微生物体中的研究概况,特别是在茶树中的研究进展,以及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相似文献   

5.
首次研究了以有机肥和覆盖为环境因子对香气形成有关的内源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及醇系香气的影响。利用常规施无机肥为对照设置了施有机肥、覆盖和施有机肥结合覆盖三个处理。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游离态醇系香气量、结合态醇系香气量及醇系香气总量在各处理条件下均得到显著提高。施有机肥结合覆盖是提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各种醇系香气量的最有效处理。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结合态醇系香气量随环境因子的变化一致。有机肥对提高结合态醇系香气量较有效,而覆盖对提高游离态醇系香气量较有效。有机肥和覆盖不仅能提高醇系香气数量,而且能提高醇系香气质量。有机肥结合覆盖是提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醇系香气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水解大豆异黄酮糖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进行了黑曲霉生产β-葡萄糖苷酶研究;该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有较高的热稳定性,50℃加热2h后酶活力减少为原来的92%。确立了该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水解大豆异黄酮糖苷反应最佳方案;通过与酸水解和苦杏仁β-葡萄糖苷酶水解效率比较,发现该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有较好的水解大豆异黄酮糖苷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甜菊β-葡萄糖苷酶在甜菊糖苷降解代谢中的作用,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HPLC)和分光光度计法对甜菊糖苷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进行同步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甜菊品种中具有高甜菊苷(stevioside,简称St)含量的中山5号、大叶1号具有较高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中山5号开花期植株的不同器官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甜菊糖苷含量的变化趋势较一致,其中叶片中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甜菊糖苷含量均最高,花中次之,茎中较低,根中均最低;中山5号3个主要生长时期叶片中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随生长发育的推进而逐渐升高,其甜菊糖苷含量则随生长发育的推进先升后降,现蕾期最高。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甜菊β-葡萄糖苷酶及其基因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利用RT-PCR方法从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Y110中克隆出β-葡萄糖苷酶基因,将此目的基因连接到pBS-T载体后导入大肠杆菌DH5α。测序结果表明,获得的目的基因片段大小为1 398 bp,该序列与Gen-Bank中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ABQN01000006.1序列相比同源性达到99.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到99.5%。将产物与pET-28 a表达载体连接,经双酶切检验,证明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9.
Pichia pastoris表达β-葡萄糖苷酶基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ichiapastoris(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表达拟南芥β-葡萄糖苷酶基因(AT5g44640),获得了有活性的目的蛋白.研究了影响β-葡萄糖苷酶基因表达的因素.结果表明,表达载体整合拷贝数、不同P.pastoris菌株、甲醇体积分数、诱导培养时间和诱导培养起始的D(600nm)等对β-葡萄糖苷酶的产量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β-葡萄糖苷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解酶,其含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水解产物的量。木薯含有大量的生氰糖苷,是β-葡萄糖苷酶的底物之一,被水解后将产生有毒的氰化物,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为保障食品安全,给木薯及其制品的氰化物含量提供快速检测技术。本研究以A,B,C 3种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并制备单克隆抗体和做出初步评价。结果表明,A抗原免疫的小鼠融合后获得5株杂交瘤细胞株,效价均达到10~5以上,抗体亚型均为IgG1型,但单克隆抗体与B抗原、C抗原、KLH、BSA均无交叉反应。说明不同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免疫小鼠得到的抗体均为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11.
不同芽叶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存在差异,嫩芽叶>老叶>嫩茎。芽叶中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在摊放2b后上升到最高峰,为鲜叶酶活性的1.2倍;随着摊放时间的延长,酶活性又逐渐下降,8h后酶活性降至鲜叶酶活的85%。揉捻及发酵过程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呈大幅度下降。微波杀青处理后,β-半乳糖苷酶快速失活,摊放冷却后没有复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β-葡萄糖苷酶基因是否与葡萄果实成熟有关,从基因库中分离出了3个β-葡萄糖苷酶基因,分别命名为VυBG1,VυBG2和VυBG3,并对其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3个基因在葡萄浆果成熟过程中均有表达.果皮中,随着果实的成熟,VυBG1变化较平稳;VυBG2在转色期时略有降低,之后不断升高,在完熟期时达到最大值;VυBG3在成熟过程中先升高后降低,在转色期时达到高峰.果肉中,VυBG1和VBG2分别与果皮VυBG2和VυBG3变化趋势相似;VυBG3在转色前期和成熟期时表达较低,在完熟期达到最大值.种子中,VυBG1在转色前期出现最大值,之后迅速降低;随着果实的成熟,VυBG2不断上升;VυBG3在转色期时有个小峰,之后不断降低,在完熟期时表达量最低.综上,3个β-葡萄糖苷酶基因在葡萄成熟过程中的表达量和表达模式均不相同.其中果皮VυBG3和果肉VυBG2的变化趋势与ABA一致,可能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对ABA水平调节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对茶树β-葡萄糖苷酶基因mRNA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基因mRNA主要在茶树叶片栅栏组织、叶主脉的薄壁组织表达;不同品种之间的表达位置基本相似,但表达信号却有差异,以龙井43号最强,福鼎大白茶、槠叶齐次之,而大叶乌龙、迎霜最弱.结果还显示,不同季节的表达信号以春梢最强,秋梢次之,夏梢最弱.  相似文献   

14.
以‘桃源大叶茶’1 芽2 叶为材料,研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在工夫红茶加工工艺中的动态变化,分析加工叶水分含量对3 种酶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高香高茶黄素红茶的加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延长,3 种酶酶活性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萎凋14 h 后,多酚氧化酶酶活性达到鲜叶的2.9 倍,过氧化物酶酶活性达到鲜叶的3.5 倍,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达到鲜叶的2.1 倍,在揉捻、发酵、干燥工艺中,3 种酶活性不同程度地下降。根据研究结果可推断,β-葡萄糖苷酶对红茶香气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萎凋过程及发酵早期,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对红茶滋味品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发酵工艺,可依据萎凋叶中3 种酶的活性变化程度及失水情况,确定萎凋适度的标准,依据发酵叶中的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的比值变化情况,确定发酵适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UPLC-ESI MS/MS),分析鉴定了河南烤烟叶片中9种主要的糖苷类香味前体物质。通过对液相色谱图和质谱图进行分析,推测9种糖苷类香味前体物质分别为紫罗兰醇-β-D-葡萄糖苷及其同分异构体、新绿原酸及其同分异构体、绿原酸及其同分异构体、隐绿原酸、芸香苷、山奈酚-3-芸香糖苷,并分析了其相对含量。本研究结果为提高烟叶香气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UPLC-ESI MS/MS),分析鉴定了河南烤烟叶片中9种主要的糖苷类香味前体物质。通过对液相色谱图和质谱图进行分析,推测9种糖苷类香味前体物质分别为紫罗兰醇-β-D-葡萄糖苷及其同分异构体、新绿原酸及其同分异构体、绿原酸及其同分异构体、隐绿原酸、芸香苷、山奈酚-3-芸香糖苷,并分析了其相对含量。本研究结果为提高烟叶香气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小麦多倍化初期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方法]以生长17d的人工合成异源六倍体小麦(第五代)及其父本粗山羊草、母本硬粒小麦的叶片为材料,采用pNPG法测定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而研究了六倍体小麦多倍化初期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二倍体父本TQ27中β-葡萄糖苷酶的比活力略高于四倍体母本TTR04,但差异不显著。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AT5中β-葡萄糖苷酶的比活力最低,与其父本TQ27、母本TTR04中β-葡萄糖苷酶比活力差异显著。TQ27、TTR04和AT5中β-葡萄糖苷酶的平均比活力分别为62.36、64.66和24.15U/(μg.h)。[结论]异源多倍化初期六倍体小麦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较其双亲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大肠杆菌异源表达β-葡萄糖苷酶的底物可及性,本研究以大肠杆菌BL21(DE3)为宿主细胞,使用信号肽OprI、OsmY、PelB、OmpA将纳豆芽孢杆菌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bglH锚定到大肠杆菌BL21(DE3)外膜和周质上.然后使用启动子T7、Trc、LacUV5诱导表达Ⅱ型分泌途径的SecB伴侣蛋白,进而实现...  相似文献   

19.
采用HPLC分别测定了橙色果肉甜瓜Homoka和对照白色果肉甜瓜M01-3六个发育时期的β-胡萝卜素及叶黄素含量,并对相关基因作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结果表明:随果实发育,橙色甜瓜β-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升高,在接近成熟时达到积累高峰,成熟时又有所降低;两种甜瓜果实中β-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PSY2、PDS、ZDS、LCY-b的表达量均升高,但橙色甜瓜中PDS和LCY-b表达量高于白色甜瓜;β-胡萝卜素的裂解酶基因CCD1在橙色甜瓜中表达下调,而在白色甜瓜中上调。与白色果肉甜瓜M01-3相比,PDS、LCY-b的高表达和CCD1表达的下调可能决定了橙色甜瓜果实中β-胡萝卜素的高积累量。  相似文献   

20.
β-葡萄糖苷酶在食品风味物质形成和生物活性物质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以纤维素酶工业生产菌株绿色木霉Sn-9106的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获得大小为2235bp的cDNA片段,该序列与GenBank中的U09580.1β-葡萄糖苷酶序列相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经大肠杆菌原核表达,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达到20.3U/mg,为β-葡萄糖苷酶制剂大规模生产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