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常用绵羊羔羊睾丸细胞生产山羊痘细胞苗。在生产过程中选择羔羊的日龄极为重要 ,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发现绵羊羔羊的日龄选择应该控制在 3月龄以内 ,睾丸净重为 10~ 2 0g ,可保证细胞生长和形成致密单层 ,毒价较高 ,毒液收获量大 ,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H.E和Masson特殊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形态计量学统计分析,对成年牦牛(5~7岁)生精小管中的Ⅳ型胶原蛋白进行定位,研究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睾丸生精上皮结构清晰,有4~8层细胞,胶原纤维分布于生精小管固有膜和间质血管壁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Ⅳ型胶原蛋白在sertoli细胞、各级生精细胞及精子上呈强阳性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有阳性表达,生精小管基膜及管周肌样细胞为弱阳性表达,而leydig细胞几乎无表达;Ⅳ型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在sertoli细胞及各级生精细胞显著高于在leydig细胞和管周肌样细胞中(P0.05),但在固有膜和管周肌样细胞之间的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1).Ⅳ型胶原蛋白在成年牦牛睾丸中的分布特征与胶原纤维分布相一致,sertoli细胞和管周肌样细胞在合成及分泌Ⅳ型胶原蛋白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繁殖季节牦牛睾丸促黄体生成素受体(LHR)在牦牛睾丸的定位与表达变化,为牦牛繁殖季节性调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用特殊染色结合生物显微技术观察不同繁殖期成年牦牛睾丸组织学特征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HR在牦牛睾丸组织的分布和定位.【结果】光镜观察表明,不同繁殖期成年牦牛睾丸组织结构差异不明显,生精上皮及间质PAS阳性表达明显,AB主要在生精小管基膜阳性表达,PAS及AB均为繁殖期表达强于繁殖间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HR在繁殖期牦牛睾丸leydig细胞及生精上皮均为弱阳性分布,而在繁殖间期仅强表达于leydig细胞.【结论】高原地区牦牛睾丸组织繁殖间期以酸性粘多糖为主,繁殖活动增强主要与中性粘蛋白关系密切,LHR参与了不同繁殖期牦牛睾丸功能变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樱桃谷鸭种公鸭的睾丸发育规律,本研究以75日龄、105日龄、135日龄和165日龄樱桃谷鸭种公鸭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情况,其次通过Q-PCR方法检测下丘脑-脑垂体-睾丸轴组织中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与105日龄相比,135日龄时睾丸质量增加了10倍以上,曲精细管直径和上皮生精细胞数量增加,脑垂体FSHβ基因mRNA表达量增加了40倍以上.与75日龄相比,105~165日龄脑垂体组织中GnIHR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随着日龄增加,樱桃谷鸭种公鸭睾丸支持细胞特异性FSHR、INHα、INHβA、AMH基因和间质细胞特异性LHR、StAR、CYP11A1、3β-HSD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表明,自135日龄开始,在脑垂体FSH和LH刺激下,樱桃谷鸭种公鸭睾丸进入快速发育阶段,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165日龄时,睾丸能够产生成熟精子,表明睾丸发育达到性成熟阶段.本研究结果为后续樱桃谷鸭种鸭的繁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用普通组织学方法,研究了乌苏里貉睾丸一般组织形态学结构、精子发生各个阶段的划分和生精细胞效率。发现乌苏里貉睾丸组织由曲精小管和间质两部分组成。曲精小管部分可见各个发育时期的生精细胞,包括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生殖细胞位于支持细胞周围,支持细胞发育成熟,血睾屏障明显。曲精小管外包管周肌样细胞,曲精小管之间的间质中可见大而胞质呈嗜酸性的间质细胞。对乌苏里貉睾丸精子发生过程阶段的观察研究发现,乌苏里貉精子发生根据各种生殖细胞形态和精子发生的周期状态,可以划分为8个阶段。支持细胞生精效率低于獭兔和大鼠的,但高于人睾丸支持细胞效率。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乌苏里貉睾丸一般组织学结构,并对其睾丸的精子发生阶段进行了划分,为研究乌苏里貉雄性生殖机理提供了组织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发育阶段牦牛睾丸生精小管和间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进行显微结构观察并结合形态剂量学分析,研究不同年龄(3月、1岁、3岁、9岁)牦牛睾丸的显微结构,探讨不同发育阶段牦牛睾丸生精小管和间质细胞的发育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月龄牦牛睾丸生精小管细而稀疏,偶见完整的内腔,小管中仅仅是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可以看见单个或者成群分布的间质细胞;1岁牦牛生精小管排列略紧密,上皮中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精细胞,间质可见3~4群的间质细胞;3岁牦牛生精小管密集、生精小管外直径增加明显(P<0.05),上皮细胞层数较其它年龄达到最大值,大量间质细胞出现;9岁牦牛生精小管稀疏,上皮生精细胞和间质细胞均明显减少(P<0.05).3月牦牛龄生精小管内无精子生成;1岁牦牛时有精子的出现,间质细胞数量逐渐增加;3岁牦牛生精小管及间质细胞发育充分,处于生殖旺盛的性成熟阶段;9岁牦牛睾丸生精小管内生精能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研究日本鹌鹁(Coturnix coturnix Japonica)睾丸组织不同日龄的生长发育。精细胞的生长发育可分为六期。初级精母细胞于11天龄出现;36天龄出现精于细胞;46天龄可见已成形的精子。鹌鹑的精子细胞与家畜及鸡的精子细胞在结构与染色特点上有所不同。睾丸间质细胞5天龄前已出现,始终明显地存在于睾丸间质组织中,这与鸡的间质细胞在年龄性变化上存有差异。在21天龄后的曲精细管管腔中,可见数量不等的退化细胞及由数个胞质强嗜酸性的细胞组成的嗜酸小体。小体可见有双核,三核或多核的。  相似文献   

8.
从214只公羔羊群中发现5例小睾丸羊,按体型分为体格发育正常、发育一般和发育较差的3种类型。其中2例小睾丸间性羊体格发育正常,具有介于公母羊之间的外貌特征,睾丸质地较硬,尤其缺乏弹性,阴囊围指数在75日龄以后,不仅显著小于正常公羊,而且明显小于体格发育一般和较差的小睾丸羊。用这些形态特征可作为奶山羊早期选种、鉴别、淘汰小睾丸间性羊的重要依据。该方法简单、准确,适于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克隆分析绵羊联会复合中心组分蛋白1(synaptonemal complex central element protein 1,SYCE1)基因,检测其在雄性生殖轴系中的表达,探索SYCE1对雄性动物生殖发育的调控机制。【方法】以雄性绵羊(小尾寒羊)为研究对象,通过RT-PCR技术克隆SYCE1基因序列,并对该序列及其编码的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RT-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析SYCE1在绵羊下丘脑-垂体-睾丸生殖轴及不同发育阶段(40日龄、3月龄和12月龄)睾丸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SYCE1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睾丸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SYCE1基因CDS全长972 bp,编码274个氨基酸。进化树结果表明,绵羊SYCE1氨基酸序列与山羊、欧洲普通牛、野牛、白尾鹿等的氨基酸同源性高;不同物种之间同源性分析发现,SYCE1基因在进化中高度保守;q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SYCE1 mRNA及其蛋白在绵羊的下丘脑、垂体、睾丸及附睾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睾丸组织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对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睾丸组织SYCE1表达水平随着绵羊年龄的增加逐渐升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YCE1蛋白在40日龄定位于睾丸间质细胞和少量精原细胞,在3月龄定位于睾丸初级精母细胞、精原细胞和间质细胞,在12月龄定位于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原细胞、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结论】SYCE1在雄性绵羊生殖轴和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均有表达,随着绵羊年龄的增加SYCE1在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逐渐上调,说明其与绵羊睾丸器官发育成熟度相关,推断其参与雄性绵羊生殖轴调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IL-1β和IL-6在建昌黑山羊的睾丸、附睾头和附睾尾中的分布和发育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55、104、300和1 140日龄建昌黑山羊睾丸、附睾头和附睾尾中IL-1β和IL-6分布和表达水平。【结果】结果表明:在各个日龄睾丸的曲精细管的精原细胞中检测到IL-1β和IL-6,在55和104日龄睾丸结缔组织中检测到IL-1β,以及300和1 140日龄睾丸曲精细管基膜中检测到IL-6;在附睾头、尾生殖管道的柱状纤毛上皮细胞和基膜细胞中均检测到IL-1β和IL-6。相同组织不同日龄IL-1β、IL-6比较分析表明:IL-1β、IL-6的表达从55到300日龄在精原细胞表达逐渐降低,而在睾丸结缔组织和曲精细管基膜层中,随日龄增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附睾头部,IL-1β、IL-6随发育日龄没有显著变化(P>0.05);而在附睾头部的柱状纤毛上皮细胞中,IL-1β在300日龄时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55和104日龄(P<0.05),IL-6在104日龄时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55日龄(P<0.05)。【结论】IL-1β和IL-6在建昌黑山羊的睾丸和附睾中均检测到,而且在睾丸和附睾尾部的表达与发育日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