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5年,环渤海地区较大面积发生水稻红苗病。对发病田的大量现场调查发现,大多数田块的发病症状属于根中毒型赤枯病,少数田块属于缺锌、缺钾型赤枯病,个别田块是由于稻水象甲危害造成。诱发赤枯病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低温缺氧造成的。其防治措施主要有改进耕作技术、改革水层管理和科学施肥等。  相似文献   

2.
黎贤伟 《中国棉花》2002,29(3):21-21
棉花红叶茎枯病以往在本市很少发生,但2001年棉花红叶茎枯病却在转Bt基因抗虫棉上大发生.据调查,棉花红叶茎枯病的田块发病率48%,病株率26%,严重发病田块病株率在90%以上.棉花红叶茎枯病严重影响棉花叶片的光合作用,引起棉花早衰,从而造成棉花减产,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3.
2005年,黑龙江省八五八农场大面积发生水稻赤枯病,对发病田的调查发现,土壤缺锌、土壤环境条件恶化(如低洼冷浸田)、秸秆还田后长期深水灌溉等是诱使当地赤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其防治措施主要是改进耕作技术、改革水层管理和科学施肥等.  相似文献   

4.
<正>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生理病害,各稻区均有发生。据了解,今年盘锦少数地区有发生。为此,有必要介绍一下该病的知识: 症状水稻赤枯病有三种类型,一是缺钾型:叶片发病初呈现锈色小斑点至暗褐色斑点,以后发展成红褐色、深褐色大小不等的病斑,或成不规则条纹状,发病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生理性立枯病、缺钾型赤枯病、缺磷型赤枯病、根部中毒型赤枯病和缺锌缩苗病等水稻生理性病害的发生条件、原因和症状识别,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由于生理障碍的存在给水稻生长发育带来的影响以及避免加重其它非生理性病害的发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6.
棉花早枯是在江苏沿海及里下河地区经常发生的现象 ,近两年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2 0 0 2年发生尤其严重 ,建湖县棉田早枯面积约为 30 % ,一般发病田块产量损失 5 %~ 2 0 % ,最严重田块产量损失3成以上。1早枯病发生的特点早枯病发生在棉花生长后期 ,一般在 8月中旬以后 ,这阶段正是秋桃盖顶和棉铃充实的关键时期 ,也是棉花开始走向衰老的时期 ,早枯病的发生对棉花产量影响尤其严重。1 .1多样性。早枯病一般表现为老叶先枯萎 ,很快扩展到全株 ,最终叶片全部枯焦。叶片枯焦症状并不完全一致 ,有的表现为轮状病斑 ,一张叶片上有一个或多个病斑 ,…  相似文献   

7.
黄庆 《江西棉花》2002,24(5):14-14
棉花红叶茎枯病为生理性病害。近年来 ,随着产量的提高 ,土壤中供肥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病的棉株 ,上部座不住桃 ,中部桃子小 ,整个棉株吐絮不畅 ,造成大幅度减产。棉株一般从主枝或侧枝顶端叶片开始发病 ,自上而下 ,由外向内失绿 ,失绿部分由紫红变成暗红色 ,后期全叶红褐色 ,叶片发脆 ,叶边翻卷 ,逐渐变褐 ,焦枯 ,叶柄失水干枯 ,引起大量落叶 ,形成茎枯死亡。引起棉花红叶茎枯病的主要原因是干旱 ,其次肥水不足 ,特别是缺钾田块 ,造成营养失调 ,更易发病。另外 ,花期阴雨天多 ,田间积水 ,有机肥缺乏 ,沙碱性过重 ,重茬田均易引发此…  相似文献   

8.
龚纪元 《中国稻米》2001,7(4):33-33
赤枯病 (俗称铁锈病 )是水稻上一种较普遍的生理性病害 ,在早、中、晚稻上均有发生 ,特别是近年来本地早稻此病呈蔓延趋势 ,造成生育期延迟 ,产量降低 ,发病严重的田块减产在20%以上 ,不少农户误认此病为白叶枯病 ,结果错过防治时机 ,造成损失。一、发病症状该病一般在早稻栽插后15天左右开始出现 ,初期植株矮小 ,分蘖少而小 ,上部叶片挺直 ,新叶生长速度减慢 ,但嫩叶通常呈现深绿色 ,根系为深褐色或有少量黑烂根出现 ;到分蘖盛期发病达到高峰 ,表现症状更为明显 :植株矮小 ,老叶开始下垂黄化 ,而心叶较窄挺拔 ,植株茎秆较细 ,分蘖明显…  相似文献   

9.
针对盘锦地区水稻赤枯病发生情况,对其病害进行研究。介绍了盘锦地区水稻赤枯病的发生时期、症状和发病原因,并从合理施肥、预防根部中毒、选用抗病品种、采取壮秧早播、浅水灌溉等技术措施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预防与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盘锦地区水稻赤枯病发生情况,对其病害进行研究。介绍了盘锦地区水稻赤枯病的发生时期、症状和发病原因,并从合理施肥、预防根部中毒、选用抗病品种、采取壮秧早播、浅水灌溉等技术措施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预防与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福建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为减少、控制各种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糯玉米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及加工利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糯玉米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做到优质与高效确非易事。我们从1993年开始对糯玉米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及加工利用进行了研究。本文阐述了糯玉米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合理加工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3.
低平易涝地大豆三深带状耕作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英良 《大豆科学》1997,16(3):187-193
低平易涝地耕层土壤水分大,土质粘重冷浆,通气透水性差,释放差分能力低等不良理化性状,是障碍大豆高产穗产的主要因素。大豆三深带状耕作栽培模式,是以机械化深松施耕整地和带状栽培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改变了生产上翻,耙,压的耕作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低平易涝地土体构造不良状况的大豆和合理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搜集油菜品种资源5200余份,并进行农艺、品质性状及抗病性鉴定。筛选出抗(耐)菌核病资源21份,抗(耐)病毒病资源41份,抗(耐)霜霉病资源68份,高含油量及优良品质资源244份,并陆续提供各地利用。  相似文献   

15.
海南雅星林场芒果园间作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海南儋州雅星林场4龄芒果园的4种间作模式土壤中养分流失、养分淋失、氨挥发、养分输送循环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果园不同生态系统中,间作柱花草模式养分盈余最大,达到349.8kg/hm2,养分再循环量大,有利于果园不断的培肥;间作木薯模式养分盈余最少,只有7.64kg/hm2;而只有间作木薯模式的P,K和间作番薯—花生模式的N素才处于亏损状态,分别亏缺2.32kg/hm2 ,2.34kg/hm2 ,7.78kg/hm2。在果园生态系统中,不同养分损失量大小顺序为:有机质>速效钾>全氮>水解氮>速效磷。不同季节施肥(尿素),NH3挥发损失有明显的差异。随着N肥施用量的增加,N的淋失量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进行了田间、温室土壤盆栽及营养液栽培筛选鉴定试验,以评价大豆基因型的耐酸铝性差异及其几种筛选方法的一致性。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基因型间存在明显的耐酸性差别;几种筛选方法的一致性较好。在田间试验中,秋种大豆受害比春种严重,而且秋种与其他筛选方法较一致,因此应以秋种筛选为主。铝毒主要危害大豆的根部,因此盆栽和营养液试验主要应以根部的耐性差异进行评价,而株高受酸铝毒的影响较小,在5m g/ L和8m g/ L处理下多数品种株高高于0m g/ L处理,但在幼苗期虽然大豆根部受害,但受害程度与收获时差别较大,40 天收获的结果与其他筛选方法较一致。在铝毒和干旱的双重胁迫下,没施石灰的处理明显表现出干旱症状,但耐铝毒强的品种表现耐旱性强。本试验中来自南方酸性红壤地区的品种耐性明显较好,而东北品种耐性较差,这说明筛选大豆耐铝毒种质应以原产我国南方的大豆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17.
简明综述了2009年我国长江、黄河流域棉区棉花主要流行病虫害如立枯病、猝倒病、炭疽病、枯黄萎病、棉蓟马、地老虎、棉铃虫、棉叶螨、棉盲蝽、斜纹夜蛾、棉蚜在各时期的发生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农业和药剂并举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红麻病虫防治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英  刘伯忠 《中国麻业》2003,25(1):28-30
本试验采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种方法防治红麻病虫害,试验结果表明,托福灵是一种高效低毒杀菌剂,对红麻立枯病和炭疽病有较好防治效果。辛硫磷是一种长效高效杀虫剂,对红麻地下害虫和根结线虫病有较好防治效果。轮作也是防治根结线虫病的有效办法。Bt乳剂对红麻造桥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该文总结了辽藁本白粉病、根腐病及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的发病症状及发生流行规律,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简述云南西双版纳种植的珍稀用材树种及其栽培现状,并对发展珍稀用材树种种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