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971年春,溧水县用3年生实生毛竹苗营造毛竹林,目前约有200亩,每亩立竹800株以上,新竹生长旺盛,平均高度7米左右,胸围14厘米左右,已进入成林成材阶段,充分显示出了实生毛竹造林发展速度快,生命力强的优越性.图为溧水小茅山、观山庙9年生实生毛竹林一瞥.  相似文献   

2.
苏北盐城盐渍土区引种毛竹最早开始于一九五八年,在全区PH8.6—9.65的碱性脱盐土上,现有满园毛竹林12.9亩,最大立竹胸围已达26.8厘米。过去被认为不适宜毛竹生长的盐渍土区,如今已有部分毛竹开始成林。这一良好开端,是盐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遵照毛主席关于“竹子要大发展”的指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坚持实践,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大胆创新的一项丰硕科研成果。 为了及时总结群众经验,同时了解本区毛竹生长的一般规律并探讨影响本区毛竹生长和发展速度的主要因子,为今后发展毛竹提供科学依据,我所于一九七七年四~五月,对全区十五个毛竹引种地点,进行了标准地立竹调查(表1),同时挖取23个土壤剖面,采集68个土样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遵照毛主席“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和“竹子要大发展”的教导,我们在水库建成的同时,大搞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在1970年至1973年四年内共发展毛竹2000多亩,保存率达95%,目前已普遍出笋长竹。1970年栽植的108亩,现已满园成林,每亩蓄积量160—180株,多数达260多株,平均胸围10厘米左右,最粗的达24厘米。据在166亩竹园内的调查,1971年至1973年共出新竹3239株,每亩平均株数已达195株,新竹胸围已达12.8厘米,新竹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表一)。  相似文献   

4.
前言毛竹实生苗研究工作,自1963年开始,首先在广西柳州地区林科所进行毛竹实生苗培育和造林试验,到1966年共培育了10余万亩,并营造了350亩试验林。1967年开始在广西全面推广并在全国引起了重视,先后有十九个省(区)引种发展了毛竹实生苗。1980年毛竹实生苗造林,列为全国18项林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之一。实践证明,毛竹实生苗造林具有成活率高,成林成材快,工效高,成本低等优点,是多快好省发展毛竹林生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毛竹是工业建设、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毛竹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但以往老山地区产竹极少,基本靠外地供应。这种情况,是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的。过去,我们发展毛竹完全靠“移母竹,挖土盘”的方法,从外地长途辗转运回本地栽植,结果成本高,成活率低,发展速度也很慢,近20年间,全老山才发展毛竹29亩。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场革命职工遵照毛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伟大教导,从1968年开始采用毛竹种子育苗试验,接着又于1970年、1971年进一步用实生苗进行造林试验。目前,用毛竹种子繁殖起来的竹林,长势良好,为我场多、快、好、省地发展毛竹生产初步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现将试验情况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毛竹性喜酸性土,在沿海碱性土上栽植很少。为了探索毛竹在盐碱土栽培的可能性,苏北沿海的南通、盐城等地区自1958年开始,进行了多次引种试验,迄今为止,引种面积达3,500余亩。目前,大部分竹林长势良好,其中约有50亩业已满园、成林。现将该区引种毛竹的结果介绍如下: 一、土壤性质及毛竹生长情况毛竹大部分栽在河堤上,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壤基本脱盐,含盐量在0.1%以下,PH8—8.5。土壤多为砂壤土、轻壤土和中壤  相似文献   

7.
促进实生毛竹幼林成材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是77年人工营造的实生毛竹林,四年后郁闭成林并通过阶段成果,为进一步促进成材而开展试验研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实生毛竹造林面积约3.0万余亩,而成林成材面积不达5000亩,仅占16%左右。如何促进实生毛竹成林后成材的技术,国内目前主要是来甩疏伐来调控密度,创造适宜的光、温、水、氧等生态因子,以促进竹林生长.然而,竹林是异龄林,竹株年龄组成的不同,其生理生态功能各异,产量也不同。为此,我们主要以调  相似文献   

8.
千年林场遵照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一切经过试验”的伟大教导。1965年以来开始在海拔1300—1600米高的地区进行落叶松造林试验,几年来共造林1300余亩,其中有200亩已开始郁闭成林,高达2—6米,苍翠笔直,长势喜人。为了解落叶松人工幼林生长发育情况,于1974年10月我们分别在五家沟和铁佛坪二地进行调查。一、概况调查地点基本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9.
<正> 毛竹是用材林又是经济林,它不仅生长迅速,成林成材早,而且用途广,经济价值高,收益大。我场在1972年首次进行毛竹籽播种育苗,由于经验不足,一两竹籽只育出毛竹苗30多株。1973年继续引种毛竹籽四斤,通过总结前年经验教训和精心细致培育,培育出竹苗10,754丛,除分别在1974年和1975年用实生苗造林300亩外,还支援社队发展毛竹造林200多亩。  相似文献   

10.
在调整优化林种树种站构中,部门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大加快了毛竹的发展,1996、1997年就营造毛竹林2多万亩。为解决大面积造林所需母竹问题。1997年初在胥岭乡芳村林场进行毛竹育苗试验,首次取得成功,育苗1亩,培育高50~60厘米竹苗5000奈丛。今眷用这些实生苗造林55亩,以苗繁苗1.5亩。  相似文献   

11.
我场自1971年开始引种毛竹,共20亩。在正常年景下生长良好,目前都已郁闭成林,每亩600株左右,最大株高8米,围径22厘米,挺拔碧绿,郁郁葱葱。但在极端低温情况下,冻害严重,如去年1月最低气温-16℃,毛竹发生冻害的占40%,受害严重的整株死亡。经调查看出,在同样气候条件下,在沙壤土上的毛竹冻害比粘壤土上的严重,这是因为在相同气温条  相似文献   

12.
为了贯彻毛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我场大山工区,从1971年起开始建立杉木林基地,现已发展到1460亩。经过认真管理,成林在望,形势喜人。1972年造的杉木林平均高150厘米,最高达255厘米;胸经5.5厘米,最大达6.5厘米。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3.
在毛主席关于农业“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我省于1966—1967年开始大搞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aie)北移试验。经过8—9年的实践证明,毛竹在我省不仅能活能长,也能成林成材,大有发展前途。1966—1967年间我省有40%的县、市引种毛竹,目前已有20多个县的新毛竹大片郁闭成林,并进入成材阶段。北部、东部、西部、中部、西南部、南部都有引种毛竹成功的典型,它们代表着不同的类型,反  相似文献   

14.
楠竹又称毛竹 ,是优良速生的用材经济树种 ,它具有生长快 ,产量高 ,用途广 ,收益长 ,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大力发展毛竹生产 ,是农民脱贫致富地有效手段 ,也是调整林种结构 ,发展高效林业的最好途径之一。但鉴于一些地方 ,年年造竹 ,结果总是成活少 ,有的虽然成活了 ,就是不发笋不长竹成林难。通过对邵阳市大力发展楠竹产业 ,实施“531”工程 (按亩计量 ,即县、乡、村每年分别造竹 33.33hm2 、2 0hm2 、0 .67hm2 示范林的经验总结 ,认为只有掌握毛竹营造中的“选、整、取、栽、管”五项关键性技术 ,才能使新栽毛竹成活、成林又成材。1 …  相似文献   

15.
平邑县蒙山林场,有一大片毛竹。这些毛竹平均胸围十五厘米,最大二十八厘米,平均高都在六米以上,部分竹子已经能够成材使用了。追根溯沅,原来这些毛竹是从一九七二年开始由福建省的武夷山区引来的。这个林场的广大职工利用三年的时间,从武夷山共引进毛竹一千零五十二株,造林十三点五亩,平均成活率为百分之六十二点八。后来,他们又用毛竹的种子育苗造林七亩,总计二十点五亩竹林。  相似文献   

16.
毛竹具有生长快、成材早、伐期短、收益大、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在毛主席“绿化祖国”伟大号召指引下,我埸积极培育速生、丰产毛竹试验林,大力发展毛竹。1958年营造2亩毛竹试验林,1964年又扩大营造50亩毛竹林。目前,平均围度5寸,最大8寸,平均每亩有毛竹350支。迄今已为国家提供毛竹千余支。在毛竹栽培管理上我们的经验是:一定要抓好林地的选择和整地;要精选母竹,随挖、随运、随栽;要加强抚育管理,合理采伐利用。  相似文献   

17.
楼观台林场地处秦岭北麓,北纬34°06′,是竹类植物分布的边缘。1965年,林业部将我场列为“南竹北移”试验地。先后从江苏、浙江、四川、湖南等省引种毛竹、刚竹、寿竹等近5000蔸,栽植122.8亩,全部成林成材。总结出了远距离移竹造林的成功经验。这一成果,在国内率先填补了秦岭北部毛竹栽  相似文献   

18.
激素,微肥对毛竹林发笋,成竹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提高毛竹笋芽萌发率的途径,本试验用随机区组和正交设计方法在毛竹成林内分别布置了三个对比试验,以研究施用激素,微肥和硝酸稀土等外源物质对毛竹成林发笋和成竹数量的影响效应。对连续4年的观测分析表明,试验条件的毛竹林施用硝酸稀土处理的发笋数和成竹数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且毛竹林对其施用浓度有较大的适应范围。施用激素和微肥处理的毛竹成林的发笋、成竹数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且较大浓度的微肥处理对发笋和成竹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上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我们大队林场自一九七三年春以来,开展了毛竹种子育苗和造林试验。先后共引进广西毛竹种子4.5斤,实生苗造林和移苗68亩,支援兄弟社队苗木4万余株。一九七四年春分丛移栽的一年生实生苗,一九七五年春平均每穴长出散生态小毛竹25株(最多42株),平均高196厘米(最高278厘米),平均地围径4.4厘米(最粗7厘米),竹鞭越长越粗,新鞭向四周扩展延伸,最远的达330厘  相似文献   

20.
楠竹又称毛竹‘(Phyllostachys Puhesceas Mazel ex H.de Lehaie),我省约30余万亩。以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县为主要产区,清水江流域的天柱、锦屏、力平,都柳江流域的从江、溶江、三都以及黔东北地区的松桃、江口等县有零星分布。但这些资源远远不能适应四化建设需要,为了扩大楠竹栽培,我所于1974年在平坝县凤凰公社林场营造楠竹试验林7亩,现巳葱戊成林。据1979年测定,平均每亩立竹数133.6株;平均高7.28米,最高11.3米;平均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