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4种禾草种子发芽条件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L.)Scop)、止血马唐(Digitaria ischaemum(Schreib.)Schreib.)、细弱隐子草(Cleistogenes gracilis Keng)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Trin.)Keng)4种禾本科牧草种子发芽率低的现象,使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KNO3溶液和预冷等处理对其进行打破休眠和促进萌发的研究,并对供试种子的适宜发芽条件进行筛选。结果表明:马唐种子不存在休眠问题,预冷和KNO3溶液对促进其萌发均没有显著效果;止血马唐种子存在休眠且生活力偏低,预冷能够打破休眠,KNO3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其种子的生活力(P0.05);细弱隐子草和糙隐子草发芽率低主要原因是种子生活力低,KNO3处理能够极显著提高种子的生活力和发芽率(P0.01)。4种种子的最适发芽条件分别是:马唐种子用KNO3(0.2%)处理或不处理,在30℃恒温发芽;止血马唐、细弱隐子草和糙隐子草种子均为用KNO3(0.2%)处理并预冷(7d)后20~30℃变温发芽。  相似文献   

2.
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矮生嵩草和线叶嵩草种子,测定其发芽率。结果表明,NaOH处理对矮生嵩草种子发芽率提高显著(P<0.05),4%NaOH浸泡3h后种子发芽率最高,为86.7%;线叶嵩草经NaOH处理后,4%NaOH浸泡3h、5%NaOH浸泡3、4h后,发芽率均显著提高(P<0.05),5%NaOH浸泡3h后发芽率最高,为18.0%。不同浓度赤霉素(GA)处理对矮生嵩草和线叶嵩草种子的发芽率促进不显著(P>0.05)。低温(4℃)层积30d显著促进矮生嵩草种子萌发(P<0.05),低温层积60d、20℃温水浸泡(10,15和30h)、磨破种皮对2种种子发芽率均无显著促进作用。4%和5%NaOH溶液处理3~5h、低温层积、磨破种皮均提高了矮生嵩草种子发芽指数;4%和5%NaOH溶液处理3~5h提高了线叶嵩草种子发芽指数。  相似文献   

3.
呼伦贝尔地区野生山野豌豆种子硬实破除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呼伦贝尔采集的野生山野豌豆(Vicia amoena)种子为材料,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研究其种子萌发状况,寻找破除种子硬实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在各种破除种子硬实的方法中,擦破种皮及浓硫酸浸泡种子效果最为明显,擦破种皮处理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98.67%和98.00%;浓硫酸不同浸泡时间产生的效果存在差异,其中以浸泡30min效果最为明显,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为99.33%,浸泡5~30min时随着时间的增加发芽率呈逐步增加的趋势,浸泡60min的处理,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为97.33%,与浸泡30min处理相比呈下降趋势;而不同温度水浴、40%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不同时间对发芽及出苗效果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用热水、酸蚀以及磨破种皮处理银合欢(Leucaena glauca)种子,打破其休眠。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硫酸处理对银合欢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影响差异显著(P<0.05),25%硫酸处理对银合欢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无显著影响(P>0.05),而98%的硫酸处理对银合欢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有极显著影响(P<0.01)。75℃的热水以及磨破种皮处理对银合欢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均有提高。不同处理对银合欢种子发芽率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序为:98%硫酸>75℃水>75%硫酸>研磨种子>50%硫酸>25%硫酸>无处理种子。98%硫酸处理银合欢种子20 min是最佳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提高假俭草种子发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低温冷冻、擦破种皮、硝酸钾、氢氧化钠及硫酸对假俭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均对假俭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平均发芽天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10%氢氧化钠处理5 min,可使种子发芽率提高到96.0%,发芽指数提高到40.86,平均发芽天数缩短至2.53 d;49%硫酸处理同样极大地提高了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缩短了平均发芽天数,但10 min、15 min、20 min 处理之间的发芽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提高假俭草种子发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低温冷冻、擦破种皮、硝酸钾、氢氧化钠及硫酸对假俭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均对假俭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平均发芽天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10%氢氧化钠处理5 min,可使种子发芽率提高到96.0%,发芽指数提高到40.86,平均发芽天数缩短至2.53 d;49%硫酸处理同样极大地提高了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缩短了平均发芽天数,但10 min、15 min、20 min处理之间的发芽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张英 《四川草原》2010,(4):18-19,38
对马蔺种子的发芽率及休眠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马蔺种子在正常情况下很难发芽,存在休眠现象,属综合性休眠;磨破种皮、赤霉素浸种、浓硫酸浸种均能提高马蔺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用浓度为75×10-6的赤霉素浸种能显著提高马蔺种子的发芽率。用浓硫酸浸泡马蔺种子,最适处理时间为1h,发芽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以3个不同品种的高丹草种子为材料,通过测定吸水率、电导率,四唑盐染色和荧光染色剂示踪等方法,研究了高丹草种子对物质渗漏的半透性差异,探讨了种子半透层的存在对电导率法测定种子活力的影响,为种子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高丹草种皮对水分通透性良好,对四唑盐和电解质的通透性较差,完整高丹草种子的种胚四唑盐重度染色率较低[分别为5%(冀草2号)、0%(冀草8号)和2%(冀草008号)],不同发芽率种子电导率值无显著差异(P>0.05);刺破种皮后,种胚四唑盐重度染色率显著升高(3个品种均达100%),电导率与发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种高丹草种子对荧光染色剂的通透性不同,其中冀草8号和冀草008号种皮限制荧光素的渗入。采用硝酸镧示踪结合X射线能量色散分析证明高丹草种胚包被物中存在半透层,该组织是引起种皮半透性差异的因素之一,其对电解质渗漏的阻碍,限制了电导率法对高丹草种子活力评价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膜苞鸢尾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苞鸢尾(Iris scariosa)种子存在休眠。通过萌发抑制物测定、胚培养、低温层积、赤霉素处理等方式对其休眠及萌发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膜苞鸢尾种皮及胚乳均透水性良好,最适萌发温度为15/25℃,对光照要求不严;胚无休眠特性,种皮与珠孔端处胚乳对种子萌发有机械束缚;种皮与胚乳中分别含有水和醇溶性抑制物;低温层积能有效打破膜苞鸢尾种子休眠,沙藏40 d萌发效果最佳;NaOH处理浓度低于10%对种子萌发影响不大,但从10%开始随浓度增高萌发率明显降低,而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对种子萌发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不同化学药剂对武陵假俭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假俭草是四川省审定的草坪草新品种,其在自然条件下种子发芽率低,不利于大面积建植和推广。采用氢氧化纳、高锰酸钾、浓硫酸、硝酸钾(NaOH、KMnO_4、H_2SO_4、KNO_3)和赤霉素(GA_3)五种不同化学药剂处理种子,结果表明:用浓度为50g/L的NaOH溶液浸泡种子5min能显著提高种子萌发效果,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为90.67%、70%和43.81,显著高于对照(P0.05);其次为赤霉素处理,发芽率达83.33%;其他处理均能一定程度地提高种子发芽率。  相似文献   

11.
蒺藜苜蓿种子休眠机制及其破除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种子生活力、发芽率、吸水率及粗提物的生物活性;并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浸种后4℃低温层积或同浓度硝普钠(SNP)浸种,揭示蒺藜苜蓿种子休眠原因及破除方法.结果表明:蒺藜苜蓿种子具有生活力;30 d内裸粒种子发芽率为100%;破皮种子的吸水率显著高于完整种子;随着蒺藜苜蓿各部分粗提物浓度的升高,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显著降低;0.1~0.7 mmo·L-1的GA3浸种后低温层积或同浓度SNP浸种均可以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其中以0.1 mmol·L-1 GA3浸种后低温层积或同浓度的SNP处理效果最好.表明蒺藜苜蓿种子的休眠属于综合性休眠,可用GA3浸种后低温层积或SNP浸种来解除其休眠.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低温层积对纳罗克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cv.Narok)种子酶活性及其萌发的影响,将一年龄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生产的种子进行低温(4℃)层积不同时间处理,并测定在不同处理下种子的酶活性、发芽率及活力水平。结果表明: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在低温层积处理最佳时间为30 d,在此处理条件下,种子休眠已完全解除,此时种子的发芽率和各项活力指数分别达到75%和0.0263,是对照(低温层积处理0d)的2.08倍和2.27倍,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下降后升高并逐渐稳定的趋势,低温层积60 d降至最低水平650.800 U/g FW·h,较对照降低了9.07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时间的推移波动变化,但变化不明显(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层积处理90 d前无显著变化(P0.05),之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3.
外来物种小飞蓬的化感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在室内用离体生测方法测定了小飞蓬水浸提液对马唐、稗草、反枝苋、黄瓜和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飞蓬水浸提液对5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5种受体植物中,以油菜最为敏感,最低浓度0.012 5 g/mL处理下,油菜种子完全受到抑制不能萌发,在0.025 0 g/mL处理下反枝苋、马唐、黄瓜和稗草种子的萌发率分别为6.67%,9.09%,40.00%和50.00%;各种受体植物种子的发芽速率与种子萌发率一致,但较种子萌发率敏感。相同浓度处理时,小飞蓬水提物对5种植物根长的生长抑制作用均明显高于对苗高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处理方法对5种豆科牧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娟  刘芳  苏红田  李青丰  闫敏 《草地学报》2012,20(2):342-347
对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in)、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im)、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 Bunge)、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a Bge)和密花棘豆(Oxytyopis imbricata Kom)5种豆科牧草进行萌发特性研究,采用打破硬实的方法如划破种皮、98%浓硫酸对种子处理,以期探讨其适宜的发芽条件。结果表明:通过切破种皮和浓硫酸处理可以有效地解除种子硬实。胀果甘草和甘肃棘豆分别经过98%的浓硫酸处理20 min和5 min后,发芽率各自达到69%和75%(P<0.05);刺果甘草经过划破种皮,发芽率达到93%,是供试牧草种子中发芽率最高的;镰形棘豆和密花棘豆的适宜处理方法都是切破种皮,发芽率分别达到了78%和77%(P<0.01);对于5种牧草种子的温度条件,除了密花棘豆为30℃,其他4种均在20℃以下。  相似文献   

15.
俯仰臂形草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不同储存时间和浓硫酸处理的臂形草种子的发芽指标及电导率,结果表明,储存2年的俯仰臂形草种子可作为播种材料;浓硫酸处理15min能显著(P0.01)提高贝斯莉斯克俯仰臂形草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破除休眠的3号和深度休眠的4号种子不同部位的甲醇提取液对油菜籽的发芽试验表明,30%,50%和80%原提取液处理发芽势为0,当把提取液中甲醇蒸发提取后,4号胚和胚乳提取液处理油菜籽发芽势与CK无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甲醇会影响植物的发芽,休眠的俯仰臂形草种子存在发芽抑制物质,抑制物主要存在于种子的稃内。  相似文献   

16.
以7种豆科牧草线叶野豌豆(Vicia tenuifolia)、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罗马苜蓿(Medicago falcata)、准噶尔岩黄芪(Hedysarum songaricum)、山地岩黄芪(Hedysarum shandi)和小花红豆草(Onobrychis micrantha)的种子为材料,采用机械、热水和硫酸3种不同方法破除种子休眠,并对萌发种子所形成的幼苗进行连续15d的培养,以期研究不同方法对种子休眠的解除效应,探讨种子休眠的原因并寻求打破种子休眠的最佳途径。结果表明:这7种豆科植物种子的休眠类型均属于物理性休眠,机械破损种皮和80℃热水处理5min均能有效打破种子休眠、显著提高萌发率(P0.05),且幼苗生长15d后株高和根长与处理前相比差异均不显著。硫酸处理因物种和处理时长不同而异,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种子萌发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以98%硫酸处理5min效果最好,此时种子萌发率显著提高(P0.05),幼苗生长状况与处理前相比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荒漠区人工草地的种植与植被退化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钠猪毛菜种子异型性及其萌发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梦茹  魏岩 《草业学报》2019,28(3):85-92
钠猪毛菜在我国仅分布在新疆,具有很强的抗干旱和抗盐碱能力。研究钠猪毛菜不同类型种子形态及其萌发特性,结果表明,钠猪毛菜产生3种类型的种子,其形态特征、萌发特性均有显著差异。A型种子绿色,圆形,着生方式为横生,直径为(1.294±0.089) mm,百粒重(90.71±0.42) mg,花被背部有翅状附属物;B型种子红色,圆形,着生方式为直立,直径为(1.166±0.069) mm,百粒重(85.52±0.49) mg,花被背部有短/无翅状附属物;C型种子黄色,圆形,着生方式为直立,直径为(1.044±0.062) mm,百粒重(83.84±0.31) mg,花被背部无翅状附属物。A型种子在5 ℃/15 ℃、10 ℃/20 ℃、 15 ℃/25 ℃、 20 ℃/30 ℃、 25 ℃/35 ℃(光/暗=12 h/12 h)变温条件下萌发率均>92%,B型种子在5种变温条件下萌发率<60%,为非深度生理休眠,低温层积2周后可打破休眠;C型种子在5种变温条件下萌发率<5.3%,为深度生理休眠,划破种皮可打破休眠。浓度低于0.2 mol·L-1的NaCl溶液对A型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大,但从0.8 mol·L-1起,萌发率随着浓度增高而降低,直至为零,将在0.05~4.00 mol·L-1NaCl溶液中处理的A型种子转移至蒸馏水后,仍有一定的恢复萌发率。苞片延缓A型种子吸胀,影响种子的最终萌发率,去除苞片可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率。通过研究钠猪毛菜种子异型性及其萌发行为,为揭示其生态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新疆荒漠地区生态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破除赖草(Leymus secalinus)种子休眠的方法,采用浓度为0.01~0.17 mmol·L-1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200~600 μL·L-1乙烯利(Ethephon,ETH)、20~60 mg·L-1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IAA)分别对赖草种子浸种处理12 h,24 h,36 h,通过测定分析4个种子发芽指标,探究这3种物质对破除赖草种子休眠的影响,为赖草种子的人工繁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SA,ETH和IAA浸种处理均能有效打破赖草种子休眠,用0.05 mmol·L-1 SA浸种12 h后种子发芽率最高为64%,是对照的2倍;用20 mg·L-1 IAA浸种24 h时,种子发芽势达到最大为33%,高于SA,ETH处理;其次用50 mg·L-1 IAA浸种36 h和200 μL·L-1 ETH浸种12 h时,种子发芽率分别为51%和48%,均显著高于对照。然而与IAA处理不同,高浓度的SA,ETH会抑制种子发芽。因此,浓度为0.05 mmol·L-1 SA浸种处理12 h破除赖草种子休眠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