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 一、我县夏、秋蚕的由来和发展我县夏、秋蚕生产,是在养蚕布局的演变和蚕桑技术的发展中,不断地巩固和提高了它在全年蚕茧生产中的战略地位。其产量不但居于全年之首,而且质量也较好,据资料1937年前,我县只养一季蚕。其后,我县开始由一年养一季春蚕改为一年养春、秋两季蚕。但秋蚕发种量,仅占全年发种量的30~40%。建国以后,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在养蚕布局上,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春蚕、夏蚕、秋蚕三季布局。夏、秋蚕的发种量,1981年以来,一般占全年发种量的57%以上,  相似文献   

2.
<正> 一、夏秋蚕主要成绩及其在蚕茧生产中的地位我县继50年代初开始养秋蚕,到70年代开始养夏蚕和晚秋蚕,实行四季养蚕布局。据记载,1964年我县正秋全县平均单产为20.81公斤,全年平均单产为26.84公斤:1974年正秋平均单产24.31公斤,四季平均单产24.10公斤;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我省有关科研单位所研制的新蚕药复方抗菌增茧素和新型的养蚕消毒药剂——消毒净,90年下半年开始于我县农村养蚕生产进行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通过宣传,这两种新药物已经在我县迅速地推广应用。一、复方抗菌增茧素的实验与推广。 90年夏秋期,我县于鱼湾镇水头村进行用复方抗菌增茧素的实验并以氯霉素为对照。实验方法:(1)选取发生蚕病比较严重的蚕户为实验户,蚕病主要为脓病和“白口仔”病。亦选取个别实验户为发生蚕白僵病的。(2)实验区与对照区同样进行常规的消毒防病处理;即养蚕前用漂白粉药液消毒  相似文献   

4.
<正> 提高蚕茧质量是丝绸行业走出困境的关键,普及推广简易活动蚕台与篾片蔟配套养蚕,切实改变了我县蚕桑生产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低的困境,我县1995年以前,由于饲养条件得不到改善,饲养技术达不到要求,因此蚕茧质量始终上不去,1995年初从四川省蚕研所引进塑编蚕网活动蚕台养蚕,再结合我县的实际将篾片蔟的应用与之配套,收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丝绸行情疲软,茧价低落,蚕桑生产处于徘徊不前的形势,为了探索出一条有利于蚕桑生产发展的新路子,尽快恢复我县的蚕桑生产,我们经过考察、论证,决定1998年对我县的养蚕布局进行调整,现将一年来的调整实施结果总结于后.一、我县养蚕的基本情况我县养蚕历史悠久,农民有栽桑养蚕的习惯.从其养蚕布局来看:每年都是养4季蚕,其最高年发种量达15万张,产鲜茧370  相似文献   

6.
<正> 东台县多管局杨长弘来稿说: 我县是重点棉区,过去曾多次发生过因壁虱为害而造成严重减产的事例。农业生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群众分户养蚕,许多养蚕房屋,既作养蚕、又供堆放棉花、粮食,棉花红铃虫体外寄生的虱状恙螨和粮食、秸草的麦蛾、谷象、粉蝶虫体上外寄生的壁虱都能为害蚕儿,甚至发生过鸡虱也严重危害蚕儿造成失收的事例;在壁虱发生时间上,过去主要是春蚕期,现在发展到一年五季蚕,小蚕和大蚕都会发生壁虱病的危害。加强壁虱病的防治已成为我县安定蚕作、提高蚕茧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保障蚕桑生产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生产自1969年开始。至今已有23年历史,在1969年~1980年的生产队集体经营时期。桑蚕生产发展缓慢。1980年桑园面积27.2公顷,养蚕610张,产茧9.25吨,产值2.6万元。1981年~1992年农村转为家庭经营,杂交桑园面积逐年扩大,普及科学养蚕技术,使桑蚕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1992年全县桑园面积623.3公顷,养蚕30700张,产鲜茧575吨左右,产值达500多万元,平均蚕户年收入700多元。桑蚕生产成为我县广大农村脱贫的一条好门路,去冬今春,在茧价格下浮,蚕农养蚕积极性受到挫折的情况下,我县桑蚕生  相似文献   

8.
<正> “六五”期间,我县改革了养蚕布局,由通过一年养四次蚕改为春、夏、秋三次养蚕,调整养蚕布局后的几年中,蚕茧产量稳步上升。特别是抓好夏蚕生产,对全年计划的完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81年至1985年,全县共发夏蚕种81,830张,平均占春季发种量的72.8%,产茧178.8万公斤,占春茧产量的一半。对全年蚕茧的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1986年,由于我们对夏蚕生产形  相似文献   

9.
秦鉴源同志是一九六二年分配到蒙山县从事蚕业生产工作的。二十年来,他努力学习,勇于实践,积极推广种桑养蚕科学技术,为发展我县桑蚕生产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为了在山区开发蚕业生产,一九七二年他亲自到文圩公社松木生产队蹲点,当年全县种桑面积仅有10亩,养蚕10张,收茧4.6担。在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推广科学种桑养蚕技术,推广点上的成功经验,使桑蚕生产连年增产。特别是一九八○年,我县县委和政府把桑蚕生产列为一大支柱来抓以后,秦鉴源同志干劲倍增,深入蚕区调查研究,针对本县蚕  相似文献   

10.
八三年我县试种桑22亩,采桑叶养蚕生产蚕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随后逐年扩大种植面积,至九○年,桑园面积达18000亩,产茧40000担,收购蚕茧30000担,成为我省的蚕茧主产县之一。蚕桑生产是种养结合的劳动集约产业,需要掌握种桑养蚕技术,才能种好桑,多养蚕,养好蚕,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蚕桑业才得以巩固和发展。我县是新蚕区,蚕户种养  相似文献   

11.
我县过去没有种桑养蚕的习惯,这几年蚕业生产有一定的发展。种桑养蚕的生产队由一九七五年一个队发展到一九七九年的二十八个队;蚕园面积由一九七五年十二亩增加到一九七九年二百七十亩;养蚕数量由一九七五年二十四张增加到一九七九年四百五十张;蚕茧产量l由一九七五年十担增加到一九七九年二百五十担。  相似文献   

12.
杨波 《广西蚕业》2003,40(4):24-27
近年来,象州县委、县人民政府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桑蚕生产作为重要经济支柱来抓。全县上下掀起了种桑养蚕的热潮,桑蚕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到2003年上半年,全县种桑面积达到8.7万亩,养蚕农户有4万多户,桑蚕业初具规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县有幸迎来了“广西蚕桑优良新品种产业化”项目,该项目在我县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我县蚕业发展的步伐。1 我县桑蚕生产基本情况 从1999年开始,我县桑蚕生产进入了正常发展轨道,通过几年来的大力发展,桑园面积增加了十几倍,1999年全县有桑面积0.37万亩,养蚕2.2万张,产茧1.2万担。到了2001年,…  相似文献   

13.
苑塘原蚕队是我县龙田公社苑塘大队的蚕桑专业队,已有六年种桑养蚕历史,原蚕生产是从一九七九年开始的,有桑地面积4.5亩,专业队员8人(今年5人)八○年以前,没有落实责任制,采取做一天给一天工分的“吃大锅饭”记大概工分的做法,队员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原蚕饲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大棚养蚕生产在陕北推广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农村生产实际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下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人员,文化素质差,难以完成大蚕期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无法改变秋蚕多病的现状,我县积极组织蚕桑技术人员,在借鉴外地大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从2006年春开始在涧镇南家峁苗圃进行试验示范,用3年的时间已逐步探索出了符合我县实际,深受蚕农欢迎的陕北大棚养蚕技术.  相似文献   

15.
我县栽桑养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养蚕技术也有了一定的改进,如由全龄(竹呙)架育改为大蚕地坑(面)育,由叶桑改为条桑育,由一天给桑十几回改为一天给桑四回育,这些技术的改进,大大节省了劳动力,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我县地处西江两岸,毗邻肇庆,各种农副业生产发展种类繁多,劳动力竞争十分激烈,蚕户普遍反映养蚕工作环节多,时间紧,又困身,投资大,不少养蚕户因而弃蚕经商,养鱼……。为了使蚕桑生产能在我县得以巩固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改进养蚕技术,从而达到减少养蚕投资,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日值,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蚕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栽桑养蚕具有投资不多、周期较短等特点,是一项利国富民的门路。过去栽桑都是育干养型,需二、三年后才能开始采叶养蚕,经济效益不理想,影响了蚕桑的发展。一九八五年十二月,我县从广东省翁源、南雄两县引进了高密度建园方法,行距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宜黄县蚕病调查与防治措施熊怡文(宜黄县农业局麻桑办)蚕病是制约蚕桑生产的主要因素。蚕农往往想养蚕,但怕养蚕。怕养蚕主要怕蚕发病。为此,调查分析蚕病造成的损失和发病原因,寻求蚕病发生规律,为蚕病防治找出对策;对我县实施第二期蚕桑工程躺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养好小蚕,收成一半”。这是劳动人民从长期养蚕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在蚕桑生产向省力化现代化发展,讲究经济实效的今天,养好小蚕,尤其重要。小蚕养得好不好,又直接关系到大蚕饲养成绩,关系到整个一期蚕能不能稳产高产。如何来养好小蚕,我县在小蚕共育的基础上,做到小蚕与大蚕专业分工饲养,这样有利于消毒防病,有利于开展科学养蚕,保证蚕体健壮发育,为大蚕省力化创造了条件。下面就谈谈我县小蚕饲育的历史过程和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9.
<正> 养蚕季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蚕茧产量、质量和养蚕效益的高低,同时还影响到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的消长。 一、我县养蚕季次的历史与现状 解放前,潼南县与川东接壤的蚕区,桑树采用冬伐,靠川北的蚕区多为夏伐。年养蚕1-2季。  相似文献   

20.
<正> 养蚕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养蚕业提出了集约化和省力化的要求,现行的养蚕方法占地多,劳动强度大,技术方面也较陈旧,制约了蚕桑生产的发展,1997年我县在盘湾镇南盘村进行了五龄大棚地蚕条桑育的试验,之后向其它重点蚕区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深受蚕农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