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明确引起贵州省白术叶枯病的病原菌及该菌的生物学特性,从白术感病叶片组织上分离、纯化病原菌,经致病性测定后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并测定其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白术叶枯病的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Speg.)Satista & Peres.],该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pH值5~6;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佳碳源为蔗糖,肌醇不适于该菌生长;最佳氮源是牛肉浸膏;全光照有利于该菌生长.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海南种植的垂柳上发生的茎腐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特征鉴定、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确认引起海南垂柳茎腐病的病原菌为硬毛粗毛盖孔菌[Funalia trogii(Berk.)Bondartsev&Singer]。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光照可以抑制菌丝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4℃,最适p H值为6.0,可溶性淀粉和酵母浸膏为最佳碳源和氮源。  相似文献   

3.
山东花生茎腐病病原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山东省多地采集的花生茎腐病株上分离到15个茎腐病菌株,选取6个典型菌株,对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致病性、生物学特性研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表明,6个菌株的核糖体DNA-ITS序列同源性高达99%。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核糖体DNA-ITS序列同源性比较,确认供试6个菌株为同一种病原菌,与GenBank中可可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Diplodia的同物异名)的同源性高达99%以上。根据6个菌株的形态特征、致病性测定结果及生物学特性,并结合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将山东花生茎腐病的病原鉴定为棉色二孢菌(Diplodia gossypina )。  相似文献   

4.
玉米穗腐病样本中温和镰孢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华  李坡  郭宁  石洁  张家齐  张海剑 《玉米科学》2020,28(1):177-183,190
为明确引起玉米穗腐病的一种不常见镰孢菌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对采集的镰孢菌穗腐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ZBSF002为温和镰孢菌(Fusarium temperatum),是玉米穗腐病的致病菌。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温和镰孢菌的最适碳源是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是酵母浸粉,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30℃。在pH值为4~11的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和产孢,在pH值7~10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且产孢量较大。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影响不显著,菌株在光照、黑暗、交替光照3种培养条件下均能生长和产孢,连续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较快,且产孢量较大。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5℃、10 min。  相似文献   

5.
澳洲石斛(Dendrobium kingianum)属于兰科石斛属植物,在我国作为观赏植物被广泛种植。近年来,广东省澳洲石斛生产上发生一种疫病,该病害为害茎杆和叶片,引起受害部位变褐腐烂,植株死亡,对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从发病的澳洲石斛上分离获得一种真菌,通过致病性测定显示,该菌可以侵染健康的澳洲石斛盆栽植株引起发病,表现出的症状与大田症状相似。从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再次分离得到的菌株与接种菌的形态特征一致,说明原分离菌为引起澳洲石斛疫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 tub)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了鉴定。该菌株的形态学特征与棕榈疫霉(Phytophthorapalmivora)基本一致。BLAST比对分析发现,本研究中的2个菌株(SHL918和SHL921)的tub基因序列与棕榈疫霉的相似性均为99%。在基于tu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研究菌株与棕榈疫霉聚在同一分支上,支持率为100%。因此,结合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引起澳洲石斛疫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棕榈疫霉(P.palmivora)。棕榈疫霉侵染澳洲石斛引起疫病为首次报道。进一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6.
2021年6月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自然感玉米鞘腐病的玉米植株中分离鉴定病原菌并观察分析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致病菌株(QF-1RC)形态学结构与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一致。基于rDNA-ITS和微管蛋白序列分析发现,该病原菌与拟轮枝镰孢菌MN652651和FR997663的相似度达99%,结合形态学和与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结果将其定为拟轮枝镰孢菌。生物学特性观察发现,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弱酸弱碱环境下均有利于菌丝生长,全光照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快,不同C、N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有一定的影响,D-纤维二糖培养基上菌丝生长相对受限,在海藻糖和D-半乳糖培养基上菌株产孢量较多,硫酸铵培养基上病原菌生长相对受限,乙酸铵培养基上菌株产孢量最多,硝酸钠培养基上菌株产孢量较少。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辽宁花生纹枯病病原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根据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及致病性测定,明确辽宁花生纹枯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该菌最适pH值为7.0;该菌能利用供试的6种碳源和5种氮源进行营养生长,在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不生长并且不产生菌核,其余碳氮源培养基均产生菌核;该菌在玉米粉和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光照对菌丝的生长及菌核的产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2010年11月,在对海南省儋州市的木薯病害调查中发现一种根腐病。经致病性评价,分离获得病原菌。显微观察发现,菌丝无分隔,孢囊梗呈简单合轴分枝,孢子囊多顶生,倒梨形,厚垣孢子大量产生,球形、顶生。形态观察结果初步表明,其为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ITS序列分析表明,其和几株棕榈疫霉(HQ237481,HQ237478和HQ237477)的序列同源性为99%。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OA或CMA培养基、26~30℃、pH 5、D-木糖醇、乙酸铵、光暗交替是病菌生长最适条件,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 min。  相似文献   

9.
对引起木麻黄红根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致病性测定接种后木麻黄罹病症状与田间症状相似,根据病原菌子实体形态、显微结构和ITS序列分析,确定引起木麻黄红根病病原菌为热带灵芝[Ganoderma tropicum(Jungh.)Bres.]。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光照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30℃,最适p H值为6.0;在以大豆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最适碳源为蔗糖。  相似文献   

10.
从海南五指山油茶园区采集到油茶叶枯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培养特性、形态特征的观察及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与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菌株进行序列比对,将该病原菌OC-12确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OC-12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佳,在crapek培养基上不产孢,在燕麦培养基上最适合产孢.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0~30℃和25℃,适宜pH值为4~11.供试碳源中果糖较利于菌丝生长,D-葡萄糖较利于孢子产生;供试氮源中蛋白胨和硝酸钾较利于菌丝生长,且蛋白胨较利于孢子产生.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10 min.  相似文献   

11.
从亚麻根部分离到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solani)、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砖红镰刀菌(F.lateritium)5个种的101个菌株。依据柯赫式法则,确定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利用盆栽法做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87个镰刀菌菌株的致病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海南种植的木麻黄上发生的茎腐病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和ITS序列分析,确认引起海南木麻黄茎腐病的病原菌为二孢假芝[Amauroderma subresinosum (Murrill) Corner]。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黑暗可以促进菌丝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2 ℃,最适pH为6.0,蔗糖和大豆蛋白胨为最佳碳源和氮源。  相似文献   

13.
对槟榔茎基腐病的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为狭长孢灵芝[Ganoderma boninense Pat.]。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28℃、pH5~7、连续黑暗、蔗糖、大豆蛋白胨或酵母浸膏是菌丝生长最适条件。  相似文献   

14.
香草兰根(茎)腐病是香草兰上重要病害之一,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基于rDNA-ITS序列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的报道。本研究从海南省万宁市的兴隆、长丰和南林等地的病样中分离获得了9个菌株,经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病原菌被鉴定为尖孢镰刀菌,表明海南省万宁市地区的香草兰根(茎)腐病病原菌是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然后,基于rDNA-ITS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对菌株的致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9个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中被聚类为遗传距离明显的2个分枝,而且分枝Ⅱ的致病性要高于分枝Ⅰ。本研究为香草兰根(茎)腐病病原物快速鉴定提供依据,对香草兰根(茎)腐病防治决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海南台湾相思上一种假芝属真菌所致根腐病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和SSU序列分析,确认引起海南台湾相思此种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假芝[Amauroderma rugosum (Bl.et Nees) Torrend]。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光照可以促进其菌丝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2 ℃,最适pH为5,D-果糖和酵母浸膏为最佳碳源和氮源。  相似文献   

16.
花生果腐病病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果腐病是近几年花生上发生比较严重的一种病害,为明确山东泰安花生果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有效开展病害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降低病害危害,采用组织及单孢分离法获得15个菌株,柯赫氏法则验证,8个菌株具有致病性。通过形态学鉴定8个菌株均为镰刀菌。利用不同pH、氮源、碳源处理研究了GK4菌株的生物学特点,结果表明,病原菌GK4产生两种类型分生孢子,大型孢子均为镰刀形,3~5个分隔,小型孢子长椭圆形至卵圆形,0~1个分隔,ITS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该病原菌与GenBank中KP784419等茄病镰刀菌的序列一致率为100%,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为茄病镰刀菌;该病菌生长的最适pH为8,最适宜氮源为牛肉膏和酵母膏,最适碳源为乳糖;菌丝致死温度为65℃5min。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区分花生叶腐病、纹枯病、立枯病和果壳褐斑病症状特点,并了解丝核菌(Rhizoctonia spp.)对花生的为害和发病规律,采用PDA、WA培养基分离及纯化病原菌,显微观察其形态特征,采用涂抹和菌饼法接种测定其致病性,并通过菌丝融合群和r DNA-ITS同源性分析研究了不同病原菌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花生叶腐病菌、纹枯病菌和立枯病菌菌丝粗壮,平均直径6.8~9.4μm,多核,无锁状联合,近直角分枝,分枝处缢缩,分枝不远处常伴有分隔,具典型的立枯丝核菌R.solani特征。但三种病菌菌株之间没发现菌丝相互完全融合现象,表明它们并不相同。菌丝融合群和分子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花生叶腐病菌是AG-1-IA,花生立枯病菌是AG-1-IC,花生纹枯病菌是AG-4;而花生果壳褐斑病菌为双核丝核菌,具体种类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8.
湖南常德地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常德4个主产棉县采集棉花黄萎病株,分离获得37个黄萎病菌单孢菌株,对其培养特性和致病性进行了研究。菌株培养性状研究表明,在分离的37个菌系中,菌丝型菌株最多,其次是中间型,最少的是菌核型,3种类型菌株分别占所有菌株的67.6%,24.3%和8.1%。选用陆地棉感病品种冀棉11号作为鉴别寄主对供试菌株做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37个菌株可归为3个类群:I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占供试菌株的13.5%,8.1%,78.4%,证实常德植棉区黄萎病菌种群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  相似文献   

19.
针对引起海南省白沙农场中粒种咖啡成株叶片呈砖红色枯萎症状的一种未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分离得到菌株21BS02-1和21BS02-2。将分离菌株接种到叶片并观察症状,发现菌株21BS02-1的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通过再分离获得的菌株发病症状也与初始病原菌症状一致,由此确定菌株21BS02-1即为致病菌。菌株21BS02-1的菌落主要呈白色,毡状,菌丝致密,菌落中央呈玫瑰色;其菌丝体细长,部分菌丝为有隔菌丝;大型分生孢子两端稍弯曲,形状似镰刀,其大小为(56.26~175.76)μm × (12.93~19.78)μm,有3~7个分隔;小型分生孢子较少,呈椭圆形,0~1个分隔;根据形态特征初步鉴定该病原菌为镰刀菌(Fusarium sp.)。进一步对菌株21BS02-1的ITSβ-tubulinTEF基因序列进行克隆测序,经Blast搜索表明,其ITSβ-tubulinTEF序列与Fusarium lateritium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9.56%(MN686293)、100%(KJ00154)、99.68%(KF918550)。3个单基因聚类树均一致,表明菌株21BS02-1属于砖红镰刀菌(F. lateritium)。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致病菌21BS02-1最适合的培养基为OMA和CMA培养基;碳源为蔗糖时的利用率最高;牛肉浸膏为致病菌最适生长的氮源;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pH在7~9范围内最适合该致病菌生长。本研究是砖红镰刀菌(F. lateritium)侵染中粒种咖啡较为详细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檀香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南省近几年来趋重发生的檀香炭疽病,通过对该病病原进行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r DNAITS序列分析,并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檀香炭疽病病原为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该菌菌丝及分生孢子均能在10~35℃条件下生长,且菌丝最适生长温度及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该菌菌丝生长能适应的p H值范围为4.0~11.0,最适p H值为6.0,分生孢子萌发p H范围为4.0~11.0,最适萌发p H为5.0,光照条件下最有利于菌丝的生长,而黑暗条件下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该病病原菌在以蔗糖、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在以蛋白胨、尿素、酵母膏浸粉、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