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通过2012~2019年对尼勒克县禁牧区温性草甸草原类草地8个样地的监测,对其牧草生长高峰期样方内的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可食牧草干草产量及优势植物的盖度、频度及生殖枝高度进行分析,探讨尼勒克县禁牧区温性草甸草原类草地生产力变化。结果表明:2012~2019年禁牧区温性草甸草原类草地植被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可食牧草干草产量逐年增加。2012~2019年,老鹳草、早熟禾、赖草、鸭茅的分盖度、生殖枝高度、频度有了显著提高;地榆的分盖度、生殖枝高度、频度虽有提高,但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飞播牧草是一项大面积,高速度、高效益治理退化草场,建立半人工草地的实用技术,翁牛特旗从1984年至1996年,累计飞播牧草7.2万公顷,建立了一批高标准的飞播半人工草地,飞播草地植被盖度由播前的10-30%提高到60-85%,牧草产量由播前的450公斤/公顷提高到25625公斤/公顷。十年来累计开放利用飞播草地17.36万公顷,增产优质牧草3.78亿公斤。第一性生产效益达3780万元,投入产出比计较1:5.25。该旗通过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了飞播牧草专项基金。加快了飞播草地建设速度,最好年份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322%;同时,通过飞播草地有偿承包、配套建设、建设家庭牧场,使飞播草地效益大幅度提高,实现了飞播草地建设高速度,利用高效益。  相似文献   

3.
通过围栏封育草场,并对监测点内、外牧草的生长状况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监测点内、外牧草的高度和产量有显著的差异,围栏草地较未围栏草地平均高度高出4cm,多度高出80个株丛,投影盖度高出33.7%,频度高出160%,产草量高出180.9g/m2;说明在牧草生长季节内,禁牧有利于提高天然牧草的产量和高度,表明禁牧有利于恢复退化草地并有利于草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对封育禁牧2年的温性荒漠草原类草地的植被结构、产草量变化以及围栏的投资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飞播牧草是一项大面积、高速度、高效益治理退化草场,建立半人工草地的实用技术。翁牛特旗从1984年至1996年,累计飞播牧草7.2万公顷,建立了一批高标准的飞播半人工草地,飞播草地植被盖度由播前的10—30%提高到60—85%,牧草产量由播前的450公斤/公顷提高到2625公斤/公顷。十年来累计开放利用飞播草地17.36万公顷,增产优质牧草3.78亿公斤,第一性生产效益达3780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5.25。该旗通过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了飞播牧草专项基金,加快了飞播草地建设速度,最好年份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322%;同时,通过飞播草地有偿承包、配套建设、建设家庭牧场,使飞播草地效益大幅度提高,实现了飞播草地建设高速度,利用高效益。  相似文献   

5.
放牧对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物量预测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省海晏县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3–2015年围封与自由放牧地植被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3–2015年生长季(5–9月)自由放牧草地植被高度、产量均显著低于围封草地,盖度仅6–7月显著高于围封样地(P0.05);2)以围封草地7月末观测数据作为年牧草高度和盖度最大值,发现2003–2015年高度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盖度呈倒抛物线型变化趋势;3)年牧草产量最大值与6–7月平均气温趋势一致,且呈显著幂函数相关关系(P0.01),降水对牧草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即年牧草产量与上一年降水呈显著幂函数相关关系;4)利用SPSS线性回归分析做年牧草产量预测模型结果为y=124.44T6-7月+2.59R上一年–2 180.23(P0.01)。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网围栏效益调查分析,凡是安装了围栏的草地,牧草高度、密度、盖度、频度以及牧草产量都显著地高于对照区(围栏外草地植被),而且有围栏的退化草地植被其恢复进度也高于对照区,表明采取围栏禁牧措施,对保护草地生态,加快退化草地的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碌曲县地形地貌复杂的特点,应用M ODIS产品数据与地面调查相结合,以该县2018年6-9月的数据为例,研究了不同类型草地主要生长季节的植被盖度和产量动态.结果 表明:NDVI像元二分模型和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草地的植被盖度和草产量,碌曲县主要草地类型为高寒草甸和山地草甸,面积为37.55万hm2,高寒草甸占比较大,为56.86%.碌曲县草地生长季植被平均盖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7月达到峰值,为81.77%,9月最小,为49.45%;山地草甸和高寒草甸的平均盖度也是7月最大,分别为82.38%和81.33%;6-8月的草地平均盖度以I级为主,分别占全县草地面积的65.53%、93.32%和69.84%,9月以Ⅱ级为主,占比为58.74%.根据样地样方实测数据与相应点影像NDVI提取值,建立6-9月产量估测模型,各月全县和各草地类型的可食牧草干草平均产量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9月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灌丛草地类型区作为草地实施放牧和全年禁牧管理后的观测区。以2003年的观察数据为基础,通过不同月份梯度实施禁牧与全年放牧状态下,草地植被的高度、盖度、多度和重量的变化对比,辅以气象、土壤因子进行分析,意在找出草地合理的放牧强度,草地适宜的休养生息时间,使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更加科学化。结果表明,灌丛草地在实施禁牧措施后草地植被状况有好转。草地初级生产力平均提高104g/m^2。灌木初级生产力平均提高115.8kg/hm^2。植被盖度平均提高20%,植被高度平均提高17cm,植被的群落演替过程也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7年和2000年美国陆地卫星TM数据资料,对青海省龙羊峡库区13年来草地的面积、分布、发展和演变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龙羊峡库区天然草地面积13年中减少了6984.09hm^2,平均年递减速率为0.14%,草地盖度、高度、产量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草地盖度平均下降5%-10%,牧草高度下降3-28cm,牧草产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云南省巧家县尖山自然村不同治理措施(人工草地、改良草地、封育草地)下石漠化草地各经济类群植被盖度、高度、密度、鲜草产量等进行连续3年的定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治理措施下各经济类群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密度和鲜草产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一年内均呈单峰曲线,8月份达到最高,出现峰值。从不同年份相同季节上看,随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人工草地、改良草地和封育草地内大多数优良牧草的盖度、高度、密度和鲜草产量、优良牧草比例及年鲜草总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杂类草则随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天然草地(对照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德江县、江口县、铜仁市、印江县及石阡县等9个样地2007~2010年的监测观察,从草丛高度、植被盖度和苹产量三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岩溶地区天然草地发展变化总体稳定,未出现逆向演替变化;降雨因素成为岩溶地区天然草地发展发育的关键影响因素:草层高度、盖度与同期草产量的变化走势图多呈“波浪形”或“抛物线”,这与年份问的降雨量有极大的关系;苹层高度、植被盖度与同期草产量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93、0.585,因而草产量(Y)与草层高度(X1)、植被盖度(X2)间的线陛回归方程为Y=2  相似文献   

12.
武威市白刺草地资源及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武威市北部荒漠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白刺草地,在当地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研究,对白刺草地的分布、面积、植被构成、植被盖度、牧草高度和产草量等进行了阐述,同时在分析草地特点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保护利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禁牧与放牧管理下典型草地植被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赤峰市巴林右旗典型草地类型区作为草地实施放牧和全年禁牧管理后的观测区。以2003年的观察数据为基础,通过不同月份梯度实施禁牧与全年放牧状态下,草地植被的高度、盖度、多度和重量的变化对比,辅以气象、土壤因子进行分析,意在找出草地合理的放牧强度,草地适宜的休养生息时间,使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更加科学化。结果表明,典型草地在实施禁牧措施后草地植被状况有好转。草地初级生产力平均提高78.1g/m2。植被盖度平均提高8.5%,植被高度平均提高9.6cm,植被的群落演替过程也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天祝高寒草甸高原鼢鼠鼠丘植被演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鼢鼠鼠丘植被演替是反映草地恢复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定点标记的方法对天祝高寒草甸高原鼢鼠鼠丘植被演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鼠丘植被在不同演替阶段外貌特征及植物组成差异较大。随演替的进行,1~2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比例呈递增趋势,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也伴随出现,但在群落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α多样性表明,鼠丘植物的丰富度指数随演替进行呈显著递增趋势,但都低于原生植被。Shamon-wiener指数表明,形成4年的鼠丘植被群落达到演替后期,物种组成接近原生植被。植物功能群组成显示,演替各阶段1~2年生植物生物量在各自群落中的比例显著高于原生植被。  相似文献   

15.
对云南昆明小哨示范牧场草地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共记录草地植物37科119属143种。其中,人工种植牧草2科7属10种,野生植物37科114属133种。经多年的放牧演替,人工草地以东非狼尾草—白三叶、东非狼尾草—非洲狗尾草+白三叶两种草地型为主,草地植被盖度达95%以上,鲜草产量24-32 t/hm2,牧草品质优良,适口性好。天然草地包括草丛草地和灌草丛草地2个类型。草丛草地形成了以鼠尾粟+毛花雀稗、知风草+刺芒野古草2种类型为主,植被盖度75%-85%,鲜草产量9-12 t/hm2,牧草品质中等,为较好的天然放牧草地。灌草丛草地以地盘松—扭黄茅型和川梨—白茅型草地为主,植被盖度65%-75%,鲜草产量5-9 t/hm2,牧草品质和适口性均较差,采食率较低。利用不同放牧家畜采食习性的差异,肉牛放牧系统中引入山羊等家畜充分利用草地植物,是有效提高放牧系统草地生产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2011—2013年三年定点进行河南县高寒草甸群落特征与生产力动态研究,发现样地内植被盖度、植物平均高度、植物种数总体呈增长趋势,而且植物平均高度、植物种数在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三年间牧草总产量之间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可食牧草产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2013年度牧草总产量与可食牧草产量较前两年都有所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河南县草地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草地资源分布及植被特征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河北省2005-2007年草地地面调查,结合1979-1984年河北省草地调查资料,确定了河北省草地类型、面积、分布及物种组成特征,并对河北省草地盖度、高度和产草量年际变化动态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类型、面积及分布:河北省有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暖性灌草丛、暖性草丛、山地草甸草原、低地草甸、沼泽草地等7个草地类型;草地分布分为坝上高原区、山地丘陵区草地及滨海平原区;2)草地产量(干草):暖性灌草丛(5 133.35 kg/hm2)>暖性草丛(4 182.22 kg/hm2)>山地草甸(坝上高原区)(3 268.35 kg/hm2)>温性草甸草原(2 665.94 kg/hm2)>山地草甸(山地丘陵区)(2 111.55 kg/hm2)>低地草甸(1 872.44 kg/hm2)>温性草原(1 103.29 kg/hm2),暖性灌草丛产量最高,温性草原产量最低。3)草地植被盖度:山地草甸(坝上高原区)(93.97%)>山地草甸(山地丘陵区)(82.60%)>低地草甸(82.26%)>暖性灌草丛(79.70%)>暖性草丛(76.91%)>温性草甸草原(71.59%)>温性草原(57.63%),山地草甸的植被盖度最大,温性草原的植被盖度最小。4)草地植被高度:暖性草丛(49.25 cm)>暖性灌草丛(34.18 cm)>山地草甸(坝上高原区)(28.88 cm)>温性草甸(26.22 cm)>山地草甸(山地丘陵区)(21.98 cm)>温性草原(19.77 cm)>低地草甸(18.77 cm),暖性草丛草地植被高度最高,低地草甸草地植被高度最低。5)草地植被动态:2006年草地植被基本以正向波动为主,2005和2007年基本以负向波动为主,其中2007年植被负向波动率大于2005年植被负向波动率。按草地类型,暖性草丛类草地年际波动幅度最大,温性草原草地次之,温性草甸草地的年际波动幅度最小,其他类草地年际波动幅度介于暖性草丛类草地、温性草原类草地与低地草甸类草地之间。  相似文献   

18.
围栏封育改良荒漠化草地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安耕  王天河 《草业科学》2011,28(5):874-876
2004-2006年,对古浪县北部腾格里沙漠南缘荒漠化草地进行为期3年的围栏封育改良试验.结果表明,围栏封育措施对恢复草地植被效果明显.围栏封育后草地中植物的高度、盖度、多度、冠幅、地上生物量和可食牧草产量等生产性能明显提高;牧草成分显著变化,优良莎草科、禾本科牧草产量与种类增加,杂类草种类与产量下降;围栏封育区区域生...  相似文献   

19.
高原鼠兔对退化草地人工植被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高原鼠兔活动在“黑土型”退化草地上建植的人工草地上用堵洞法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高原鼠兔的有效洞口密度达到60个/hm2时,人工草地优良牧草的地上植物量只有未危害草地的12%,牧草高度、盖度、密度均有大幅度下降;当达到80个/hm2时,优良牧草的地上植物量只有未危害草地的4%,牧草高度、盖度、密度进一步下降,人工草地开始向建植前的“黑土滩”演替。高原鼠兔通过对人工草地种群特征、物种多样性、土壤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来制约人工群落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依据香格里拉草地季节性放牧利用特点,从低海拔的亚高山草地到高海拔的高山草地依次划分为冬春牧场、过渡牧场和夏季牧场3个放牧功能区.以3个放牧功能区草地为研究对象,对草地植物种类、植被特征及生产力水平进行调查及监测,共记录鉴定草地植物120余份,草地常见草本植物40余份.并与20世纪80年代全国草地普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个放牧功能区的植被盖度、草层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可食牧草产量均有所下降,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