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梁利 《现代农业科技》2010,(19):266-267,270
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和云图资料,对2010年4月2日发生在广西南部的一次大范围的较强降水过程的成因和预报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主要是由中低层的短波槽、切变线东移南压造成的,切变线南侧的辐合线是降水最强的地方,它阻断了水汽向切变线附近的输送,数值预报资料对此次过程切变线南侧复杂的天气系统预报偏差大,预报员对数值预报依赖程度高是此次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雷达产品等对2014年8月24—25日辽宁地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此次降水过程主要是高空槽、底层切变线于华北气旋相配合产生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均较好,适合产生局地对流性降水天气;雷达回波演变与降水过程基本一致;由于局地强对流性降水存在面积小、小时雨强大、作用时间短等特点,在预报中很难把握落区和量级,沈阳气象局大气环境研究所开展的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均较好地预报了此次降水形势,大尺度、中尺度环流背景上对预报进行了指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14年6月5日乌海市的一次降水漏报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着重分析此次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漏报的原因,提出未来在预报类似对流性降水须注意的几个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对天气系统移动和演变判断是否正确是预报成败的核心,对阵性降水的预报要充分考虑近地层水汽条件、垂直运动和不稳定能量等因素,对天气过程的物理过程要多加分析.  相似文献   

4.
《农技服务》2017,(22):131-132
本文从天气学角度,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从环流背景、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降水模式预报等方面对7月11日的区域性暴雨作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低空急流以及切变线的配合为此次区域性暴雨提供有利条件;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为对流性降水;EC模式预报对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从水汽通量散度和垂直上升速度中心的分布和移动以及相对湿度的变化来看,均是有利于我市中南部地区的强降水,与实况有一定偏差;T639降水模式预报是与实况最为接近的。  相似文献   

5.
2011年4月17—18日,辽阳地区出现了一次天气过程。该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ECMWF及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等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通过对环流背景、探空资料、物理量诊断量以及中尺度形势等的分析发现:受北部高空冷槽(后发展成东北冷涡)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在动力、水汽、热力条件对降水有利的情况下,辽阳地区产生了此次极具代表性的明显透雨过程。研究发现,850 hPa的风向、风速切变对此次透雨过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高空槽线落后于地面槽线也是产生此次降水过程的有利条件。通过对此次透雨过程的深入、透彻分析,掌握了受东北冷涡影响使得辽阳地区产生透雨性降水的一般特点,为以后春季强降水预报和透雨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寇思聪  宋长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43-16845
受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2010年8月26~29日本溪地区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过程具有降水时间长、强度大、不断出现局地短历时强降水等特点,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产品资料等对此次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过程中副高位置的变化对预报降水起止时间、降水加强时间及降水落区的变化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靖  郭金兰  王国荣  杨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11-22414,22537
2010年8月21日,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总雨量达到大一暴雨。此次降水天气是在副高东退的过程中,西来槽、低层切变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所造成的。利用NCEP1°x1°。格点资料以及雷达、风廓线、自动站等探测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的成因和发生发展做了分析,并结合当时的预报思路,对造成强降水时段预报存在偏差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此次大一暴雨过程是在副高边缘、高空槽前有利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产生的;此次天气过程以暖区降水为主,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和低层偏东风是主要的水汽来源,深厚的湿层为大一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东北方向的冷空气从低层渗透下来,将暖空气抬升,是强降水的主要触发条件。对于西来槽加副高天气形势造成的降水过程,在预报中要特别关注低层暖切变(西南风和东南风的切变)的发展,以便分析其所造成的强降水过程中量和时段的变化;实况天气形势的把握和常规探测资料、加密观测资料的分析应用,对于把握降水的量级和强度,判断短时天气的变化,做好预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数值预报的释用还存在不足,如何取舍有待进一步研究。需要加强对数值预报天气形势的分析,利用天气形势来订正物理量场与降水场,以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利用在国家气象中心业务运行的T639模式,对2013年6月16—18日克州地区出现的一次大降水天气进行预报检验,结果表明:T63924h高度场形势预报准确率较高,能较好地预报欧亚中高纬环流的演变特征,T639海平面气压场24~72h预报场较实况场强度偏弱,位置偏北,但移速与实况场基本一致,范围要偏小。从T639降水模式预报检验来看,其较实况场略偏弱,但对此次大降水过程中,降水主要集中时段、降水落区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T639物理量场中的比湿、水汽通量、温度露点差等预报因子对此次大降水预报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柳戊弼  王康  江鸿  李明  刘火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55-1625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卫星云图、雷达图像资料等,从天气系统、环流形势及物理量分析入手,分析了中尺度系统,对2010年7月8~9日发生在武汉市境内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是由副高减弱南退和低槽东移带动中低层切变南压造成的,属于比较典型的梅雨期强降水天气形势;此次降水虽然强度、范围均较大,但总体上看,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且多阵性降水、多发生局地短时强降水,从精细化预报的角度来看,对降水发生的时间、降水中心位置的预报较难以把握。此次过程垂直速度场、散度场变化过程与降水发展、加强以及减弱的过程对应比较一致,说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水汽的低层辐合起根本作用。  相似文献   

10.
褚晓菊  陈英  张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45-7247
通过分析2013年4月5~6日陇南市发生的一次重危害霜冻天气过程,总结了此次霜冻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此次霜冻天气订正了原有的霜冻天气预报指标,尝试寻找新的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前期温度异常偏高状态为此次强降温霜冻天气的发生积累了能量;咸海里海暖高压中心的形成为新地岛附近冷空气的南下以及原有低槽冷空气的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此次过程前期的降水天气不利于霜冻的形成,但由于冷空气强,加上降水过后天气转晴,辐射降温加强,强霜冻是平流降温与辐射降温综合影响的结果。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形势场的预报对此次霜冻天气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天气图,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和降水天气影响系统方面,分析2009年8月17日发生在山东省济宁市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重点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对比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济宁市"8·17"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南退过程中西北边缘的5 880 gpm线附近,低层切变线北侧的偏北气流带来的冷空气触发了高温高湿的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一次典型的副高边缘的热对流降水。欧洲中心的高层环流形势的预报可参考性较大;T639模式定量降水预报对此次过程预报可参考性不大;在对副高5 880 gpm线边缘的热对流降水预报时,日本传真图降水量级的预报仅作为参考,但不能用其量级直接预报降水。  相似文献   

12.
利用ECMWF、NCEP/NCAR等多家数值预报产品、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观测资料,并结合HYSPLIT轨迹模式对2011年发生在皖北的一次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此次暴雨预报失败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为一次台风远距离降水;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的外围环流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输入;西风槽冷空气入侵也是产生这次降水的重要原因。各业务模式对此次降水预报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准确预报出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环流的水汽和热量输送;同时,对西风槽位置的预报偏差也是预报失败的原因之一。结果指出,当有强台风靠近我国的时候,需要考虑台风环流与其他天气系统相互作用进而引发强降水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嵌套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人工影响天气所改进后的云微物理过程方案,对2016年4月1—2日发生在内蒙古的降水过程进行模拟与验证,将MM5模式的预报产品与实况资料进行对比发现,MM5模式对内蒙古的天气过程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模拟结果表明:针对受高空低槽影响的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降水过程,综合云和降水预报产品的云系发展演变特征、云系宏观特征、云垂直结构和性质、降水场检验分析,模式较好地预报出了此次降水过程。在云系的发展演变、移动路径、云系垂直结构、降水落区和雨量等方面的预报效果较好,而对内蒙古东部地区云系性质、云系覆盖范围、降水范围与观测结果还有一定差距。其中可降水量的预报能够把握住可降水量的大值区和高值中心等;云水含量和冰晶浓度的预报能给出不同高度层上不同位置上的变化情况;云场的预报所涉及的云的范围、边界形状和趋势预报均同实际情况相符,说明模式对云的预报是可信的;降水的预报与实际情况十分吻合,降水的落区、降水的等级以及降水预报的准确率等均能较好地反映出实际的情况。因此MM5模式用于内蒙古地区的降水预报是可行的,但本文中MM5模式对降水的模拟结果与实况相比仍然偏大,其原因可能与模式的初始场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有关,以及与所用资料的精度也是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4.
针对南充市2021年6月25—26日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地面自动站、高空实况以及模式格点等资料进行暴雨成因分析,并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预报检验。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因副热带高压缓慢西进、500 hPa低值系统维持在盆地、低层有辐合系统配合而产生的以稳定性降水为主的降水过程。850 hPa盆地中部到东北部西南低涡、700 hPa低空急流、切变线的维持为此次暴雨天气提供了较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在本次区域暴雨形成中热力作用不明显,但是由于具备其他条件,仍要考虑本地暴雨的预报。欧洲中心细网格风场预报对此次南充市东部的暴雨预报具有指示意义,西南区域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相似文献   

15.
2013年8月25日下午至夜间,朝阳农村地区出现了大范围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由于朝阳农村地区地面及低层有切变线(辐合线)存在,高空处于偏北气流控制,高低层有着上冷下暖的层结条件,加之低层动力扰动和午后热力抬升,全区出现了对流性降水。本文着重分析此次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漏报的原因,提出农村基层气象站预报类似对流性降水须注意的几个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实况与预报场数据,对内蒙古陈巴尔虎旗2016年4月1日出现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环流形势、低层风场结构、温度场演变,找出影响其降雪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短波槽东移过程中发展为冷槽,冷暖空气剧烈交汇,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低层(850 hPa)0℃温度线南下造成降水相态的转变.此次过程对今后的类似降水天气的预报预测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2019年5月26—27日辽源市首场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高低层影响系统、水汽条件、数值预报检验等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暴雨发生在阶梯槽合并加强东移的环流形势下,850hpa切边线合并过境带来强降水,是降水主要影响系统。此次过程EC的预报与实况基本一致,但对于地面锋线的预报位置偏西、移速偏快,导致降水落区和强度预报出现较大偏差。而WRF的预报与实况强降水落区更为一致。  相似文献   

18.
鄢志宇  杨桂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36-12338
[目的]分析一次先后受2个天气系统影响的暴雨天气过程。[方法]2010年8月19~22日锦州地区先后受高空槽和蒙古冷锋、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后部切变线影响而产生暴雨天气,为了分析思路清晰,分为前后2个降水阶段,结合降水情况、天气形势、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等方面,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由前后2个降水阶段,前一阶段降水主要受高空槽和地面蒙古冷锋影响,后一阶段降水主要受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后部切变影响;高空冷空气、低空切变线、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及其相互之间的耦合作用是造成这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和原因。云图分析发现,在水汽通道的对流云带上不断有对流云团发展、减弱、消亡、再生成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列车状运行状态,云图呈现的加强和减弱与实况降水非常吻合。数值预报产品对产生暴雨的高空、地面形势预报较为准确,特别是副高东退南落趋势预报准确;欧洲中心预报场形势与实况吻合较好,T639的形势预报有一定偏差,降水预报指示作用较好。[结论]该研究为以后做好此类天气的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12年7月4—5日发生在威海地区的降水过程进行高空形势、地面形势、数值预报释用和物理量诊断,找出此次过程并未在山东半岛东部的威海市形成强降水的原因,为以后类似降水形势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是由于高空槽、副高配合西南急流和地面低压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但由于并不处于水汽辐合中心,造成的降水强度不大,且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20.
对2011年6月22—24日济宁市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50~700 hPa中低层的西风带急流给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因而中低层西风与暴雨的形成和落区密切相关;此次天气过程低空急流是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为暴雨产生提供了水汽条件。地面气旋从蒙古地区南下影响济宁市的过程中,弱的风场辐合处在鲁南地区,有利于发生降水;假相当位温高能舌的位置也比较能反映降水大值区;日本传真图预报与实况基本吻合,EC对此次过程形势场的预报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