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等对2007年3月4日大连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雨过程高空500 h Pa环流形势为两脊一槽型;西南涡、江淮气旋是本次降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暴雨出现在江淮气旋发展的强盛时期;大气的斜压性是江淮气旋存在发展的启动机制;西南涡形成的低空急流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充足的水汽、热量和动量条件,同时与南侵的强冷空气交汇于大连上空,形成上升气流,为此次降水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等,对2013年5月25—26日出现的西南涡发生发展为江淮气旋及引发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上南支槽的东移发展以及地面气旋发生前西南涡的产生是使得本次江淮气旋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触发机制,槽后冷平流与地面倒槽前部的偏南暖湿气流交汇,有利于地面气旋的发生和发展;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导致的上升运动加强以及正涡度的产生和维持,为江淮气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暴雨就发生在正涡度中心东部的等值线密集区;高低层急流配置和次级环流的维持为暴雨的持续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强烈的减压作用又使低空急流得以发展维持;暴雨过程大气层结稳定,但由于底层冷暖平流的作用使得冷暖气团的温度梯度加大,促使冷暖锋锋生,江淮气旋发展,降水增强。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42-243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对2015年4月2日大连市金州地区大雨、局部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低涡、江淮气旋是这次降雨的主要天气过程,低空急流是产生此次降水的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对2013年5月27日发生在威海市的暴雨过程进行地面、高空各层形势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于西南涡东移过程中配合地面江淮气旋而引发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等资料,通过天气学和天气动力相结合的诊断方法,对2016年7月19—20日昔阳县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黄淮气旋、切变线、低涡以及低空急流。黄淮气旋东移北上、地面倒槽顶部辐合线影响下,与高低空切断低涡共同促进了暴雨天气的发生。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气旋暖区,属短时强降水,低空急流构建及增强同此次暴雨天气开始和变强均有较好相关性。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和能量集聚增大,大气层结不稳定度增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形成抽吸作用,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热力、水汽及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6.
陈淑红  王爱玲  赵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86-9089,9120
利用天气图资料、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气象资料,对2010年7月19日河南省安阳区域一次典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进而对该市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特征进行总结。结果表明,造成此次区域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西北侧的西风带低槽和西南低涡,属于典型的北槽南涡型暴雨天气类型。低槽引导西南低涡东北上,槽后明显的冷空气与西南低涡东北上、副高外围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共同影响造成了安阳这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较强降水并不是产生在亮温(Tbb)低值中心处,而是产生在其附近的等值线密集带内,这是由于Tbb最低时,云顶最高,此时往往是云体发展最旺盛的阶段,并不是降水最强的时候,只有在云顶逐渐下降时,降水才能达到最强。从雷达回波上看,降水回波大体上是从西南往东北移动的,回波强度最大为48 dBz。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择了2013年6月6~7日江西省彭泽县出现的最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总结,发现此次暴雨天气系统中的水汽条件、垂直运动条件、不稳定条件的时间与上下位置基本一致,均符合利于强降水出现的3个典型条件,这为今后暴雨的预报和分析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模式:1)此次暴雨天气受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形成,表现出典型的江淮气旋特点,雨区(即风速幅合区)则主要位于低空西南急流与切变线之间;2)水汽条件:此次暴雨系统有着湿度在90%以上深厚湿层;有着14m/s以上、最大26m/s西南急流输送水汽;处于有着大量水汽聚集的水汽通量散度场-16大值内;3)垂直运动条件:在7日03-08时彭泽县正处于-1.0大值中心区内,有较强烈水汽辐合上升运动;4)热力及不稳定条件:K指数一直维持在36~40,最大达到40;假相对位温均在34.0以上,最大达到35.5,利于云滴的碰撞合并使云滴增大形成较强降水;5)降水特点:此次暴雨系统东移南压迅速,持续时间短,量级非常集中,降水强度大,时空分布不均;6)预报差异:开始时间比预报提前约6~8 h,结束时间亦提前了近十几个小时;实况雨量级别亦比预报大2个级别。  相似文献   

8.
2016年7月20日朝阳市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降水实况、MICAPS云图实况、雷达产品等资料,对朝阳地区2016年7月20日大暴雨过程从系统生成、发展、消亡3个过程进行分析,运用MICAPS输出产品对过程当中动力、水汽、热量、物理量条件分析,并对比MICAPS预报场资料,揭示了EC、T639对本次过程的预报情况。经过分析得出:本次过程是受地面江淮气旋北上,配合高空切断低涡前部低空急流,在江淮气旋倒槽顶部、急流出口区发生的大暴雨天气过程。降水过程当中,地面受日本海高压阻挡,高空受副高脊线影响移动非常缓慢,为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2013年7月18日四川盆地西部出现多年难得一见的特大暴雨天气,这次暴雨遍及阿坝、德阳、成都、雅安、绵阳等城市,其强度和波及范围甚大,对降雨地区造成了极大影响。西南涡的涡度的分布是一大难点,本文根据对西南涡的形成以及其在此次降水和水汽输送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分析在此次降雨过程中,西南涡对其的重大影响。通过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分析,本文也尝试着揭示西南低涡的一些特征、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13年7月5-7日,湖北省武汉市出现连续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基于此,利用武汉区域自动站、武汉站地面以及高空观测资料、Micaps数据等资料,对暴雨发生期间的环流形势、各层系统高低空配置、物理量场配置等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出:此次降雨过程中,高空低槽、江淮切变线、西南涡以及中低层西南急流等系统互相影响互相配合,均对此次暴雨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暴雨发生期间武汉地区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不稳定条件均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和持续。从中短期天气预报的角度来说,本次暴雨强度、落区以及起止时间把握有一定难度,整个过程期间出现的3个降水相对集中期是在中短期预报中难以确定的,需要靠短时临近预报来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资料以及数值模式预报资料对2012年5月28日陇南局地短时强降水及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蒙古低涡冷槽发展南压的大环流背景下,配合西南涡外围的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良好的水汽条件以及深厚的垂直上升运动所产生的抽吸作用和局地的不稳定条件为局地暴雨的发生提供的充分的条件;同时,卫星云图上云团的合并分裂对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有很好的指导性,而各家数值模式预报对此次降水过程预报量级上偏小,但对降水落区及起止时间的总体把握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及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分析了2020年8月24日在盘锦地区出现的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过程为高空槽与华北气旋冷暖空气交汇产生的暴雨天气,西南急流和台风北侧的东南气流为盘锦地区输送了大量暖湿气流,为本次降水提供充足水汽条件。500 hPa高空槽与台风西北部之前强位势梯度使得低空急流稳定维持,槽前正涡度平流的辐散作用使得低层减压。地面低压发展,低空急流中的切变涡度扰动是低空低涡形成的重要机制。卫星红外云图显示在急流轴附近有MCS生成并沿着槽前西南气流向东北方向移动,起到"列车效应"作用。低空和超低空急流在辽宁中部建立并加强,使得盘锦出现暴雨到大暴雨。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一次黄淮气旋爆发性降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16年5月2—4日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发生在辽宁地区的一次黄淮气旋爆发性降雨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表明:此次降水过程黄淮气旋在东移过程中与高空冷涡相配合,形成深厚的辐合系统,继而产生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西南暖湿低空急流不仅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水汽输送条件,而且为暴雨、大风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此次黄淮气旋暴雨期间能量的水平输送及垂直交换有利于对流的发展,有利于降雨及大风的维持和加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MICAPS常规资料、贵州省七要素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7年6月22—24日铜仁市中北部出现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期望加深对低空急流与低涡切变共同导致贵州省暴雨的认识,丰富此类天气系统配合下的贵州省暴雨天气分析个例,为建立低空急流与低涡切变配合型贵州省暴雨天气模型积累个例档案,为今后此类暴雨预报与服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西南低空急流、低层切变辐合是形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向暴雨区提供了大量的水汽、能量和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产生起主导作用;暴雨落区位于六盘水市东部、黔西南州东部及南部、安顺地区南部、黔南州中部及南部和黔东南州大部,此天气系统配置对贵州省暴雨落区预报具有指导性;此次区域性暴雨具有明显的MCC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受东海气旋影响,2015年1月13—14日舟山市普遍出现了强风暴雨天气。从风力强度、出现时间和年均次数来看,此次东海气旋过程较为罕见。分析资料发现,气旋自身的发生发展是引起此次大风过程的主要原因,北高南低的地面形势又为大风的产生提供了基础的气压梯度条件。深厚的南支槽提供的涡度平流、各层暖湿气流提供的温度平流以及水汽凝结产生的潜热释放是东海气旋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充沛的水汽、有利的垂直上升运动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导致了暴雨的产生。对比日本和EC2家数值预报,日本对于此次大风过程有更好的反映,在降水预报方面,2家模式均较成功。  相似文献   

16.
运用2008年7月20~24日fnl资料和全国723站降水资料对我国2008年7月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大尺度环流分析和降水运动的中尺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西南涡暴雨过程500 hPa呈两槽两脊型,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24日西南涡经山东半岛出海暴雨过程结束;中尺度诊断分析表明,暴雨发生在辐合上升运动区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LI<-2K区域不稳定能量释放触发区域强降水,高湿区随暴雨系统向下游移动为其提供充足的水汽,进而导致此次西南涡暴雨的产生并维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7.
熊权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707-16710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对2011年6月18日发生在安徽省铜陵市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东北冷槽与中纬度短波槽结合,冷空气扩散南下与副高西南侧输送来的暖湿气流在沿江交汇的形式下发生的;水汽通量散度对暴雨降水形成与落区分布有较好的表征作用,其他物理量场也在不同程度上对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实际应用中,梅雨季节,在预报暴雨时要重点关注江淮切变线,看有无低涡、高空冷槽与之配合,强降水区域往往位于低空急流的左前方,低空西南气流与东北气流的辐合区、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附近.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站雨量资料、FY-2D卫星资料,对2012年7月20—22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出现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是由高空低涡、地面气旋共同影响产生的,700 hPa西南涡是这次大(暴)雨的影响系统,北部下滑冷空气的加入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加强是影响系统加强维持的原因。低层强盛的低空急流将南方西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大雨区输送。各物理量场的高低空合理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必备的动力和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自动站加密资料对临夏州2016年8月14—15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区域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是副热带高压以及700 h Pa切变线,与临夏地区典型的暴雨天气形势高空冷槽配合西南急流和低空切变线不同,此次天气过程属于暖区降水,中高层没有明显的高空冷槽过境,主要是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气流汇聚以及近地面层冷空气侵袭二者共同作用触发的暖区对流不稳定造成的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27日鲁西南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在高空急流轴右后方低空急流轴的左前方以及江淮气旋顶端;充沛的水汽条件、相对湿度从地面到300 h Pa均达到饱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导致强烈的上升运动触发了强降水;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和地面气旋配合较好;大气散度、涡度和垂直速度中心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此次暴雨主要是由层状混合性云系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