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用不同抗性品种进行品种间杂交,杂交后代的单株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研究了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特性。田间鉴定结果,小麦品种间杂交中用抗性强的品种作父本或作母本,它们的F2代抗、感单株出现数量一致。对不同抗性品种间杂交后代抗赤性的遗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抗×感病及中抗病×感病组合的遗传力大于感病×感病组合的遗传力。从不同抗性品种间杂交后代不同抗性单株出现的比例,可以看出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属质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2.
小麦品种抗赤霉病与抗(耐)赤霉菌毒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赤霉菌毒素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胚根、胚芽的生长抑制率和胚根细胞膜的损伤度为指标,研究了小麦品种抗赤霉颊与抗赤霉菌毒素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抗(耐)毒素能力强,感病品种抗(耐)毒素能力强,中抗、中感品种的抗(耐)毒素能力居中,表现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和抗(耐)毒素能力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这一结果在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鉴定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小麦种子中与抗赤霉病性相关的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FPLC方法分析了抗小麦赤霉病程度不同的8个小麦品种种子的水溶性组分。结果表明,所有小麦品种都有1个保留时间为9min的吸收峰(P9),且抗病品种中该吸收峰的高度明显高于感病品种。种子水溶液经过氧化氢温育处理后,P9明显升高,表明有大量的P9生成。因此,推测P9可能是1种与小麦抗赤霉病性相关的生化成分,在小麦抗赤霉病的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麦抗赤霉病性超亲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8年配制了感染赤霉病的意大利小麦品种阿夫与我国台湾小麦的正反交组合,严格鉴定杂交后代的抗赤霉病性,进行多代混合选择和单株选择,经过9年试验育成24个抗赤霉病性超亲的品系,其抗病性相当于或超过苏麦3号,其中88-102等3个品系兼抗白粉病。对小麦抗赤霉病性的选择效应、正反交的遗传差异、抗赤霉病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小麦抗赤霉病育种2条技术路线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小麦抗赤霉病(抗赤)育种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抗源抗赤性与丰产性矛盾、抗赤类型及遗传基础复杂以及抗赤性鉴定方法局限等原因,至今尚未育成既大面积丰产又抗赤的品种。扬麦158等中抗丰产品种的育成,有效地扼制了长江中下游赤霉病的为害。从亲本选用、后代选择及鉴定观点与方法等方面,分析了2条抗赤育种技术路线的特点和取得突破的关键。第1条路线是选用抗赤性好、丰产性差的亲本与丰产亲本配组,后代在高选择压条件下,侧重抗赤性选择,兼顾丰产性选择;第2条路线是选用综合丰产性好、赤霉病轻的亲本间配组,对其后代注重综合丰产性好,兼顾以抗赤霉病为主的抗病、抗逆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1988年重新配制非抗性亲本阿夫×台湾小麦正反交组合,严格鉴定杂交后代的抗赤霉病性,进行多代混合选择和单株选择,经7a试验,育成24个抗赤霉病性相当于苏麦3号或较之更强的小麦新品系,验证了60年代江苏省苏州地区农科所通过该组合育成抗赤霉病性超亲品种苏麦3号及其姐妹系的育种过程,并对小麦赤霉病超亲抗性的选择效应、抗赤霉病性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及正反交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 近10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我国有所蔓延,造成一定损失。为提高防治效果,迫切需要解决品种抗病性的问题。现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一、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其方法的研究多年来,国内各地在生产中调查、观察了许多小麦品种的抗赤霉表现,并结合进行了许多品种的抗病性鉴定,涉及的品种材料2万多个,获得了很多资料。至目前,尚未发现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感病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流行性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在我国逐渐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向黄淮麦区蔓延,给我国的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系统阐述了我国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机制、外缘抗源的利用及抗赤霉病品种的选育等方面的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分析了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2种技术路线,提出在加强小麦抗赤霉病优秀种质资源搜集的同时,结合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加快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9.
小麦抗病新材料H35、S42和N553抗赤霉病性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 5个抗赤霉病亲本与 1个感赤霉病亲本配制的部分双列杂交组合和 4个抗赤霉病亲本与感赤霉病亲本安农 8455配制的家系群体进行了小麦抗赤霉病性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及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①抗赤霉病材料S42和H35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组合S42 /安农 8455和H35 /安农 8455具有较好的特殊配合力;②抗赤霉病材料苏麦 3号、H35、S42和N553的抗赤霉病性遗传均主要受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控制,但相互间还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小麦赤霉病是潮湿地区小麦生产的主要障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希望了解小麦抗赤霉病性的遗传规律,以便有效地进行抗街育种工作,但由于抗赤毒病性鉴定和遗传学知识的应用等方面的困难,早期的研究工作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小麦赤霉病菌是腐生性强的兼性寄生菌,在小麦品种资源中,抗赤霉病性有明显差异,但至今尚未发现免疫抗源。  相似文献   

11.
小麦抗赤霉病性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75、1976、1979和1984年小麦品种资源进行了抗赤霉病性与产量性状的简单相关分析,并对1984、1985年小麦中抗—抗赤霉病品种(系)进行了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和环境相关分析。小麦抗赤霉病性与株高、每穗粒数、穗中部最大小穗粒数表现正相关;与穗长关系不密切;与每穗小穗数和单株有效穗数没有相关;与小穗密度及千粒重的相关性较复杂,表现为正相关或负相关。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系)的丰产性状已有改进,植株高度明显降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60085等13个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系的选育经过、鉴定结果及其利用价值。这些新品系于1981年经全国小麦赤霉病研究协作组联合鉴定,在3万多份品种资源材料中抗病性表现突出。尤其是60085、60006和50002三个品系, 已作为重要的抗源材料保存。作者认为,利用现有抗源进行杂交育种,转移和累加抗病性,是培育抗赤霉病新品种的重要途径。为了选育抗病性强而稳定的新品种,育种过程必须强调抗病性鉴定和多代连续选择。  相似文献   

13.
小麦品种根细胞透性与抗赤霉病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霉病菌粗毒素能使小麦根细胞透性增加,其增加程度与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强弱有关。抗性强的增加程度小。因此,根细胞透性可作为小麦品种抗赤霉病的一个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主要表现在抗病害扩展,而不是抗病菌侵入。抗病品种的特点是病害自侵染点向邻近小穗扩展速度慢,穗轴受害轻或不受害,病小穗数少;在感病品种上,病害扩展速度快,可导致全穗枯萎。不同抗性品种对真菌毒素的敏感程度不一,抗病品种耐毒力强,细胞膜损伤程度轻,胞内电解质外漏量少;这种电解质外漏量间的差异,可采用电导仪测定组织侵出液的电导率而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5个不同来源的禾谷镰刀菌菌株在麦粒培养基上产生粗毒素的量与其致病力的比较研究,发现致病力强的菌株产毒量高,致病力弱的菌株产毒量低。笔者利用毒素对胚根伸长的抑制、对叶片组织浸出液电导率的变化等方法,及病理切片观察,搞清了毒素的作用主要是破坏细胞膜和堵塞导管。发现抗病品种对毒素有强的忍耐性,而感病品种较为敏感。建议利用这种特性进行品种抗病性鉴定。根据毒素作用的植物种类与病菌寄主范围的比较,认为赤霉病病麦毒素是一类非专化性毒素。  相似文献   

16.
苯丙氨酸解氨酶和绿原酸与小麦抗赤霉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对小麦赤霉病不同抗性的苏麦三号(R)、扬麦四号(MR)和南农824(S)三个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比活力(u·hr~(-1)·mg~(-1)protein),在拔节期的顶叶中分别测得6.26,12.28和25.12;在孕穗期的麦穗中分别测得140.1,143.3和167.7。滴注接种后8天,苏麦三号、扬麦四号和南农824的病穗中 PAL 比活力与健康穗中的比值分别为0.53,0.67和1.34。用 HPLC 法测定麦穗中绿原酸含量(μg·g~(-1)dry WT),在接种4、8和12天后的苏麦三号穗中分别为32.4,52.4和27.7;扬麦四号穗中分别为60.0,68.0和94.4;南农824穗中分别为123.8,142.2和158.9。绿原酸含量在苏麦三号接种穗中均最低,在南农824接种穗中均最高。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在0.05%、0.1%和0.2%的绿原酸溶液中萌发数比对照分别增加214%,614%和970%。上述结果表明,小麦麦穗接种后的 PAL 比活力变化以及绿原酸含量与其抗赤霉病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山东番茄细菌性疮痂病研究:病原鉴定及品种抗病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1995年从本省济南、泰安、新泰、青岛等13县(市)调查采集的番茄茄疮病病叶和病果上分离得到60个细菌菌株,经致病性测定、均能产生典型的疮痂病症状,各菌株间致病力有一定差异。结果表明,该病菌为油菜黄单胞杆菌疱斑致病变种:Xanthomonascamperstrispv.vesicatoria(Doidge1920)Dye1978。从本省收集25个品种(系),进行抗病性测定,没有一个免疫的  相似文献   

18.
以不同小麦品种(系)幼穗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小麦抗赤霉病体细胞突变体筛选,结果表明,不同赤霉病抗性品种(系)对赤霉菌素表现不同的反应,抗性品种愈伤组织生长受毒素抑制小,感病品种伤组织受毒素抑制强烈,筛选出了赤霉病菌毒素加入的最适浓度为2%(V/V),在该浓度下可筛选出抗性突变体,获得了咸农151,陕167,陕229等品种(系)的赤霉病菌素抗性体细胞无性系再生植株,再生植株田间人工接种鉴定表现出中或高  相似文献   

19.
小麦地方品种望水白抗赤霉病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常规分析法研究了抗病品种望水白与感病品种中国春正反交F_1代赤霉病病小穗率的差异,用联合尺度测验分析了该组合的P_1、P_2、F_1、F_2、B_1和B_2世代抗赤霉病性的遗传模式及基因效应,估算了抗赤霉病性的基因数目。并用单体分析对望水白的抗扩展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全部抗性鉴定的材料采用田间剪颖滴菌接种,鉴定其抗赤霉病性,单体分析的F_2代还用了离体水培单花注射接种法。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是受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有5-6对基因控制望水自的抗扩展性,分别定位在4A、5A、7A、7B和4D5条染色体上。2D染色体上的基因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望水白与苏麦3号属于不同的赤霉病抗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