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明确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无籽刺梨(Rosa Sterilis S.D.Shi)种植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促进无籽刺梨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对贵州省主要无籽刺梨种植基地土壤中铜(Cu)、砷(As)、铅(Pb)、镉(Cd)、汞(Hg)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参照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与贵州省土壤重金属背景值,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无籽刺梨种植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基地土壤重金属元素Pb、Cd、Hg、As、Cu含量呈正态分布,土壤受到重金属不同程度污染,地区差异较明显,基地土壤Cd、Cu与Hg平均含量超过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表明,基地土壤受到Cd的严重污染,一定程度的Hg和Cu污染,其他重金属元素污染不明显。尼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表明,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达到重污染级。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表明,大部分种植基地土壤Hg潜在生态风险参数高,生态风险程度严重,基地土壤Cd潜在生态风险参数高,具有严重潜在生态风险,基地土壤Cu、As、Pb潜在风险参数相对较低,生态风险程度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表明,10个基地土壤中有8个基地存在严重潜在生态风险,2个基地存在重度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铜选冶场地重金属污染特征,为场地污染评价及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场地土壤重金属(Cd、As、Hg、Cu、Cr、Ni、Pb)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结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对重金属来源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Cu、Pb、Cd、As、Hg 5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高于云南省土壤背景值。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结果表明Cr元素属于重度污染,As元素属于轻度污染,其余Cu、Ni、Pb、Cd、Hg元素均为清洁状态。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析表明研究区属于重度污染。地累积指数结果显示Hg元素为中度累积,Cd、As元素为偏中度累积,Cu元素为轻度累积,Pb、Cr、Ni元素为无累积。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单项指数Hg>Cd>As>Cu>Pb>Ni>Cr, Hg、Cd元素为很强生态风险,其余5种重金属均为轻微生态风险,整体上研究区生态风险属于强生态风险。研究区属于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结论】研究区土壤中Hg、Cd、...  相似文献   

3.
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甘肃中部高原露地蔬菜代表类型的茄果类、叶菜类、鳞茎类、根茎类等蔬菜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发布的土壤环境重金属背景值为主要评价参比值,分析土壤中重金属Cd、Hg、As、Cu、Pb和Cr的质量分数及污染特征,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研究区露地蔬菜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露地菜田土壤重金属的质量分数均高于评价参比值,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均属轻微,潜在生态危害程度顺序是Hg>Cd>Pb>Cu>Cr>As,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是Hg.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煤矿开采活动对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方法】以贵州某典型煤矿为研究对象,对其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元素Pb、Cd、Hg、As、Cu的含量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除Cd、As元素外,Pb、Hg、Cu的含量均超过了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分别是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的1.34、3.00和6.38倍,其中Cu的超标率为100%;单项污染指数分析表明,Cu的污染程度最严重,其次为Hg,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大小依次为:CuHgPbCdAs;综合污染指数分析表明,研究区采样点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4.96,土壤整体污染程度为重污染等级,Cu和Hg是研究区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结论】综合多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研究区RI值为190.86,整体表现为轻微生态危害等级,5种重金属元素的单项生态危害程度Eir依次为HgCuCdPbAs,Hg、Cu、Cd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7年四川西北某乡镇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报告,对土壤8种重金属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采用目前应用广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潜在生态指数风险指数法进行了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Ni、Cu、Zn、Cd、As这5种元素具有同源关系,Pb、Cr、Hg这3种元素也具有同源关系;8种重金属元素单因子污染指数依次为Cd>Cu>Cr>Zn>As>Ni>Pb>Hg,Cd污染最为严重,为中度污染,整个调查区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1.99,属轻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依次为Cd>Hg>As>Cu>Ni>Pb>Cr>Zn,Cd存在极高等潜在风险,Hg也存在中高等潜在风险,其他重金属元素为低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值596.98,存在中高等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6.
以张掖市境内典型绿洲农业区内的部分农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中Hg、As、Cu、Pb、Zn、Cd、Ni和Cr 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并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农田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低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内Cd的地质累积指数在0~1之间,属于无污染-中度污染,其余7种元素地质累积指数均小于0,污染程度为无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为轻度生态风险,但是Cd元素的生态风险系数达到中度生态风险,应该引起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7.
长期施用猪粪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规模化养猪场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安全风险。【方法】以贵阳地区某养猪场周边长期施用猪粪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随机采集土壤样品45个,测定土壤Cd、Cr、Pb、Hg、As、Cu和Zn等7种重金属的含量,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环境质量及潜在风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区土壤中Cd、Cr、Pb、Hg、As、Cu、Zn平均含量分别为0.30、34.22、68.43、25.47、0.29、40.23和184.93 mg/kg。重金属Cd、As、Hg、Cu、Zn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Pb、As、Hg、Cu、Zn超过贵州土壤背景值。土壤重金属的单项污染指数为CdHgZnCuAsPbCr,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1.01。土壤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AsHgCdPbCuZnCr,潜在生态风险值为109.88。【结论】从内梅罗综合评价结果看,长期施用猪粪土壤为轻度污染,污染较突出的重金属是Cd、Hg和Zn;从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看,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程度,土壤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某锑矿区土壤质量现状,对锑矿区土壤进行布点取样,分析了Sb、Cd、Cr、Cu、Zn、Pb、Hg、Ni、As 9种元素含量,并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指数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对该锑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时,各采样点的内梅罗指数均小于0.7,属清洁状态;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该锑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估时,各采样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150,属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9.
选取贵州省仁怀市农业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土壤样品146个,对土壤p H和As、Hg、Cu、Cr、Cd、Pb 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结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PCA)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仁怀市农业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仁怀市农业基地土壤重金属元素As、Hg、Cu、Cr、Cd、Pb平均含量未超过国家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但Cd、Pb平均含量超过了遵义市土壤背景值,分别是背景值的1.05、2.14倍。地累积指数法评价表明,仁怀市农业基地土壤各样点除Pb元素Igeo值达到1级外,其他重金属元素均未受到污染,土壤环境整体处于无污染状况。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仁怀市农业基地土壤整体处于轻度潜在生态风险,Cd和Hg是该区域农业基地土壤潜在生态风险的主导因子。主成分(PCA)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对重金属Pb、Cr、Cu、As污染贡献较大的乡镇为JC、LJ镇,对Hg污染贡献较大的乡镇为LB、TC镇;对Cd污染贡献较大的乡镇为SH、ST镇,重金属Pb和Cr、Cu,As和Hg、Cu之间存在复合污染,当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贵州省六枝特区岩脚镇土壤整治项目区重金属污染状况,通过对该区域中耕地土壤中Cr、Cu、Zn、Cd、Pb、Hg、As等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将土壤质量环境标准和贵州省背景值等2种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对研究区土壤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时,其综合污染指数为0.923,处于警戒线水平;以贵州省背景值作为标准评价时,项目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旱地的综合污染指数高于水田。两种评价结果中单因子指数大于1的元素为Cd、Cr和Cu 3种元素,为主要污染元素。生态评价结果显示,该区域耕地土壤处于为轻微生态危害级别,其中Cd和Hg为主要风险贡献因子。因此,在土地整治成果验收过程中,应重视重金属污染问题,合理布局高标准基本农田和无公害生产基地,从而更好的惠及民生和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壤铁锰结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锰结核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的产物。我国近年来对土壤铁锰结核的物理性状、内部结构、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锰矿物类型的鉴定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形成时代,同时对铁锰结核所引起的土壤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今后一段时期铁锰结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深化土壤铁锰结核形成机制、铁锰结核的空间比较性研究以及铁锰结核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15.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江淮地区小麦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蔡祖玉  张先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19-3119,3141
试验结果表明:江淮地区N、P、K的施肥配比为1∶0.5∶0.5时,小麦增产又增效。  相似文献   

19.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干热蔗区是我国甘蔗糖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蔗区光热资源丰富,唯降水分布不均成为植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蔗区植蔗特点和甘蔗需水规律,苗期抗旱是干热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保证较多的总苗数和足够的生长量是苗期抗旱植蔗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相应的苗期抗旱植蔗栽培技术措施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保障;该观点为我国干热蔗区植蔗生产、甘蔗引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