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文摘     
《中国园艺文摘》2010,(12):195-196
辣椒不同生育期耐低温性鉴定及相关分析 在研究10个辣椒品种的产量形成耐低温指数基础上,又从发芽指数、幼苗冷害指数和营养生长耐低温指数等方面评价了不同生育期辣椒品种的耐低温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10个辣椒品种的耐低温性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苏长红的耐低温性最差,苏椒5号的耐低温性最强,  相似文献   

2.
以“陇椒2号”为试材,在日光温室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整枝方式对“陇椒2号”商品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条件下,不同的密度和整枝方式对辣椒品种“陇椒2号”的商品性和产量影响不同.所有处理组合中,45 cm×60 cm(A3)株行距和四秆整枝(B3)能明显增加辣椒门椒宽度、门椒单果重、辣椒生长中期果实单果重和辣椒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四川不同地理、气候条件下辣椒果实内辣椒碱及VC含量差异,在成都平原和川南攀西高原按照当地种植习惯栽种2个线椒品种和1个牛角椒品种,果实成熟后,测定了果实内辣椒素、二氢辣椒素及VC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攀枝花和西昌地区栽种的辣椒辣度显著低于成都和遂宁产的辣椒,但其VC含量显著高于后者;3个辣椒品种辣椒碱和VC含量受环境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辣椒在江苏已有近300年的种植历史,演化出长灯笼椒、羊角椒等不同类型的地方种质资源。先后3次的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和收集,在江苏省收集辣椒地方种质资源87份,其中南京早椒得到了高效利用。20世纪70年代,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以南京早椒作为母本培育出我国第1个辣椒杂交品种早丰1号;在此之后,多家辣椒育种单位对南京早椒进行创新改良,培育出苏椒、江蔬、赣丰、昌蔬等多个品牌的辣椒杂交品种,推进了我国辣椒杂交品种的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5.
范云秀  时功涛 《蔬菜》2024,(5):71-74
摘要:为选择适宜贵州省关岭地区优质高产、多抗性的辣椒新品种,保证区域辣椒产量的稳定,以当地干椒品种遵辣6号和鲜椒品种长辣7号为对照,对比分析新引进的2个干椒品种和4个鲜椒品种的栽培表现。结果表明:干椒引进品种中,遵辣2165和湘研702均表现出生长特性好、抗病能力强、产量高的特点,其株高和单株结果数均显著高于对照,以湘研702抗病能力最强,病毒病、疫病和青枯病发病率最低,湘研702和遵辣2165的产量较对照遵辣6号每667 m2 分别增加101.90 kg和70.82 kg,鲜椒产量分别增加266.61 kg和205.56 kg,2个品种的干、鲜椒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对于鲜椒品种而言,卓香27号的生长特性好,且抗病能力最强,其病毒病、疫病和青枯病发病率最低,667 m2产量高于对照长辣 7号,为1 641.02 kg,其他鲜椒品种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综上,干椒品种遵辣2165、湘研702和鲜椒品种卓香27号适宜在贵州关岭地区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高温闷棚技术对设施辣椒连作障碍防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高温闷棚技术对设施辣椒连作障碍的防治效果,以3个不同的辣椒品种为供试材料,在连作3年的设施内栽培,以正常轮茬栽培为对照,调查不同处理对辣椒生长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正茬栽培和连作闷棚处理后,这3个辣椒品种的生长势变化不显著,但二者不同程度的强于连作未闷棚处理;在产量上分析,除苏椒958在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外,苏椒14、苏椒17在正茬栽培和连作闷棚处理后的产量均极显著高于连作未闷棚处理,连作障碍防除率分别达到96.95%和96.03%。  相似文献   

7.
红辣椒的栽培与干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选择适宜优良品种 红辣椒,是专指以采收老熟红椒或酱红椒,口感辛辣或半辛辣的辣椒品种类型。作红辣椒栽培对品种的要求是:(1)红椒果实色泽好,辣椒红色素含量高,经加工后不变色,不褪色;(2)辣味较浓具芳香;(3)干物质含量高。目前,在生产上常用的红辣椒品种有:(1)长辣椒类品种:四川的大金条、益都羊角椒、湘干椒1号、红椒895、红椒454等。(2)线辣椒类品种:景尖椒101、世纪红线辣椒、8212线椒、8819线椒、红椒589等。(3)簇生朝天辣椒类品种:威远七星椒、朝天椒、三鹰椒等。  相似文献   

8.
<正>辣椒为喜温蔬菜,冬春茬日光温室栽培辣椒,一般11月初播种育苗,来年2月中旬定植,4月上旬开始采收,一直可采收到夏季。冬春茬辣椒栽培难度较大,在生产中应抓好以下措施,以利产量和效益的提高。1品种选择冬春茬日光温室栽培辣椒品种选择耐低温、弱光、抗病、丰产、结果率高的优良品种。目前,主栽品种有猪大肠、苏椒5号、中椒6号、中椒7号,甜椒品种有中椒5号、京甜3号等。  相似文献   

9.
<正>明椒7号是福建省三明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选育的适宜提取辣椒素的特辣型杂交辣椒新品种,2014年6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闽认菜2014003)。明椒7号辣椒维生素C含量高达82.8g/100g(GB/T6195-1986),显著高于普通辣椒;出皮率达90%,皮粉辣椒素含量达1.4%~1.86%,比生产上使用的朝天椒皮粉辣椒素(含量一般为0.3%~0.4%)高3倍以上,辣度达10万斯科维尔以上。经省内外多年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适合在干旱地种植的制干型辣椒品种,立足高原夏菜天水地区半干旱山区光热优势,以航椒4号为对照,开展制干型辣椒新品种比较试验,对其生育期、品种特性、产量及抗病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天线1715、天椒23号、航椒4号(CK)产量居前3位,综合抗病性和果实特性,均被评定为适宜品种;英潮红2号产量居第4位,早熟,结合微辣品种特性和低节位、抗倒伏性好,被评定为适宜品种;丰收线椒和长虹H1疫病抗性为高抗,早熟,均被评定为较适宜的潜力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出适宜石家庄地区早春塑料大棚栽培的辣椒品种,对来自不同地区的14个辣椒品种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单果质量与果形、商品果纵径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商品果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单产与熟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商品果纵径与商品果横径、商品果肉厚、辣味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果形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青熟果色呈显著负相关;商品果横径与商品果肉厚、辣味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形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青熟果色呈显著正相关;商品果肉厚与果形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辣味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形与青熟果色呈显著负相关;熟性与光泽呈显著负相关。经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4.865%,能综合辣椒农艺性状的的大部分信息。经聚类分析,在类间距离为10时,14个品种分为五大类。第Ⅰ类为灯笼形黄果,表皮光泽;第Ⅱ类为方灯笼形甜椒;第Ⅲ类为大果型辣椒,单果质量较大;第Ⅳ类为薄果肉的牛角椒,口感好,病毒病抗性强;第Ⅴ类为长果形的薄果肉长羊角椒。经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3项综合分析,确定‘峰冠’单果质量较大,但病毒病抗性较差,建议在石家庄地区早春种植;‘尊虎六号’‘改良大果虎皮椒’为薄果肉的牛角椒,口感好,病毒病抗性强,产量也较高,适宜在石家庄地区种植;其余品种产量较低、病毒病抗性较差及辣度较大(石家庄地区不喜欢太辣的品种),因此均不适宜在石家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6个辣椒品种的抗病性、抗逆性和产量因素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生育期162~166 d,参试品种均比对照增产明显,增产幅度315~584 kg/667 m~2。其中,‘辣丰3号’和‘香辣美玉’品种的产量分别为1 464 kg/667 m~2、1 383 kg/667 m~2,分别比对照增产65.8%、56.7%,且抗病性和抗逆性较强,适宜在余庆县示范推广;‘卓香27号’和‘长辣7号’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余品种间产量差异极显著;对照品种‘三棵树贡椒’产量最低,为883 kg/667 m~2,且不抗疫病;‘卓香27号’品种抗性较差,不宜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合洞庭湖区大棚秋延后暨剪枝再生栽培的辣椒品种,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引进8个辣椒品种进行比较试验,测定株高、开展度、果长、果宽、单果质量、折合667 m^(2)产量等指标,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并进行主成分分析,探究农艺性状对辣椒产量的影响,结合聚类分析筛选辣椒优良品种。结果表明,不同辣椒品种间的农艺性状与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兴蔬皱辣2号表现较为优异。在秋延后栽培中,株高、果长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果宽、单果质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再生栽培中,果宽、单果质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3个主成分解释了总方差的85%以上,主成分1中占比较高的指标为果宽、单果质量和折合667 m^(2)产量,果宽、单果质量对辣椒产量具有提升作用。聚类分析将品种分为4大类,以产量作为重要指标,筛选出皱皮椒兴蔬皱辣2号,其综合表现最佳、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达到4059.57 kg,其次是牛角椒兴蔬201,每667 m^(2)产量为3341.47 kg,2个品种均符合洞庭湖区市场需求,适合作为秋延后暨再生栽培辣椒品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正线3号”是以自交系“AB正星椒22”为母本,自交系“正星椒505”为父本选育而成的辣椒杂交1代新品种。中早熟,生长势强,抗逆性强,生育期160 d。果实线形,果面光滑,果实纵径15.0 cm,果实横径1.3 cm,果肉厚0.28 cm,青熟果绿色,老熟果红色,辣味中等,鲜果维生素C含量76.5 mg·(100g)-1,辣椒素含量28 mg·kg-1,坐果能力强,平均单株结果数60个,平均单果质量22 g, 667 m2平均产量为3 555.6 kg。田间对病毒病、炭疽病和疫病的抗性强于对照品种。适宜于河南、湖北、安徽等地春季露地栽培。201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相似文献   

15.
极早熟辣椒新品种甘科4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科4号是以自交系P921为母本,以自交系P926为父本组配而成的辣椒一代杂种。极早熟,生育期较短,接茬(复种)专用,保护地易栽培。果实羊角形,皱褶多,果长22~25 cm,果肩宽3 cm,果肉厚3 mm,单果质量45~50 g。结果期集中,产量高。辣味浓,品质优。田间对辣椒疫病的抗性与对照陇椒2 号相当,且明显强于对照七寸红;田间对辣椒病毒病的抗性与2个对照相当。每667 m2产量4 000 kg左右,适宜甘肃省及同类生态区保护地接茬(复种)栽培。  相似文献   

16.
肖蕊 《中国蔬菜》2023,(1):90-97
以贵州主栽辣椒品种辣研102、苏椒5号为试材,进行0、70、140、210、280 kg·hm-2 5个施氮水平的连续两年田间定位试验,根据植株地上部干质量和氮浓度的关系,构建辣椒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并评价其在辣椒氮素营养诊断研究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辣椒植株地上部氮浓度逐渐降低,干质量呈升高趋势,构建了2个辣椒品种统一的Nc曲线模型:Nc=4.39PDM-0.28,R2为0.93。模型检验结果RMSE为0.26,n-RMSE为10.08%,且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表明模型稳定性较好。基于Nc曲线推算的氮营养指数(NNI)随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不同年份、品种、施氮量和生育时期下NNI变化范围为0.55~1.30,且NNI与相对产量(RY)呈线性回归关系,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综合考虑辣椒产量及NNI,推荐贵州地区辣椒较适宜的施氮量为210 kg·hm-2。  相似文献   

17.
黄荆坪竹根椒生长于湖湘文化发源地湘潭县隐山的后山“泉坝冲”,属原黄荆坪乡。因其成熟后果实修长,似竹根,故名黄荆坪竹根椒,为本地农家几百年自留种栽培品种。黄荆坪竹根椒受隐山当地的小气候以及含磷的土壤条件影响,果实皮薄如蝉翼,肉质细嫩,味辣带甜,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青睐,销售价格远远高于其他辣椒品种,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8.
宝庆朝天椒是湖南邵阳市一个传统地方品种,常见于邵阳地区(原湖南宝庆),其中以邵阳市郊区种植最为有名。宝庆朝天椒种植历史悠久,清朝始有记载,是湖南省著名的干椒品种;用它加工精制的“邵阳干椒”享有盛名,出口到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被《中国蔬菜优良品种》列为全国6个辣椒优良品种之一,2019年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相似文献   

19.
荆爱霞  魏照信 《北方园艺》2023,(8):158-160+2
“峪椒2号”是嘉峪关瑞得尔农业有限公司以自选系LJ2015为母本,自选系XJ-1-3-6-4为父本选育而成的鲜食、加工兼用型辣椒一代杂种。全生育期约125 d,株型紧凑,植株生长势强。该品种果实羊角形,果面有皱褶,果熟鲜红色,维生素C含量达97.90 mg·(100g)-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6%,辣椒素含量高达160 mg·kg-1,味香特辣,品质优良,平均单果质量45 g,干燥快,易加工。适宜在甘肃省早春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20.
针对3个不同类型的辣椒品种开展了剪枝再生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苏椒958不适宜剪枝再生栽培;镇研早翠和镇研20号剪枝再生后病毒病发生率较低,产量比秋茬栽培增产均达显著以上水平,并均高于春茬栽培,始收期提早6 d,适宜剪枝再生栽培,且镇研20号的果实性状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