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和穗粒肥比例对稻米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及Fe、Zn、Cu、Mn、Mg、C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米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均随着施氮量和穗粒肥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但施氮量和穗粒肥比例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程度因品种和氨基酸种类而异。合系39的氨基酸含量受施氮量和穗粒肥比例的影响较滇屯502的大;His、Val、Gly、Pro和Lys受施氮量和穗粒肥比例的影响较大,Ile、Arg、Asp和Glu受施氮量和穗粒肥比例的影响较小。稻米中Fe、Zn、Cu、Mn、Mg、Ca的含量和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从稻谷和蛋白质的产量、6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和产量看,供试粳型品种合系39的适宜施氮量较籼型品种滇屯502高。  相似文献   

2.
矮秆、丰产、迟熟的晚粳稻品种“秀水27”经辐射诱变处理后,获得了比“秀水27”早熟6—11天的早熟突变新品系9份,株高显著降低的特矮秆突变品系5份,蛋白质含量比亲本高6%以上的突变品系8份。还选到千粒重增加,每穗粒数增多的突变新品系。经抗性接种鉴定,多数突变品系保持了原品种的抗性,还有少数突变品系的抗性比原品种提高,有的品系不仅保持了原品种的矮秆抗倒,较抗稻瘟病,米质较优的特征和特性,而且生育期缩短,每穗粒数增多,提高了丰产水平,很有可能成为直接应用于生产的突变新品种。此外,还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某些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可用作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Y58S是广泛应用的优良两系光温敏核不育系水稻品种。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花药培养与传统的回交技术相结合,将一全生育期广谱高抗稻瘟病基因R6导入Y58S,改良其稻瘟病抗性。根据改变激素的含量配制了4种诱导培养基,经比较发现激素配比为2,4-D3mg/L、KT1mg/L、NAA2mg/L的Y3培养基为Y58S背景材料花药培养的最佳培养基,其诱导率为15.08%,绿苗率为2.89%。本研究还获得1个含有R6基因的DH系,暂命名为YLH1,在远安自然诱发条件下稻瘟病抗性鉴定表明其分蘖期叶瘟抗性、抽穗期叶瘟抗性和穗颈瘟抗性均比对照Y58S显著提高。本研究表明花药培养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是改良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快速、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利用空间诱变技术进行早籼稻新品种的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卫星搭载2个早籼稻品系浙105和浙207干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回收后SP2~SP7逐代选择,以主要农艺经济性状改良为目标,结合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筛选,获得一批突变品系;选用72对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SSR引物对5个变异株系与原种对照进行DNA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对水稻品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生理损伤,SP1表型不分离,SP2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SP3起逐代选择获得农艺经济性状、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变异株,从中选出得到明显改良的新品系;5个变异株系与原种之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SSR多态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田红刚  陈红旗  胡江  朱旭东  钱前 《核农学报》2016,(11):2096-2103
为改良空育131的稻瘟病抗性,通过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中金23的Pi-1、Pi-2和Pi-33稻瘟病抗性基因导入到受体亲本空育131中,并通过连续回交结合农艺性状筛选,获得了28个含有不同抗稻瘟病基因的空育131导入系,其中同时含有Pi-1、Pi-2和Pi-33这3个抗性基因的株系k165、k166和k191对稻瘟病的抗病频率均达到了98.4%,明显高于携带1个和2个抗性基因的株系,且k165的综合农艺性状已接近空育131,表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稻瘟病抗性基因是开展品种抗性定向改良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携带溶菌酶基因的高回交转育后代抗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一步明确溶菌酶基因回交转育利用对于强优恢复系“明恢63”稻瘟病抗性改良的效果, 运用苗期人工接种和大田穗颈瘟鉴定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携带溶菌酶基因的高回交转育纯系对于稻瘟病的抗谱特性和穗颈瘟抗性。结果表明: 回交纯系对所应试的76个菌株中的6~8个感病, 稻瘟抗性频率为90%左右, 属高抗水平; 而轮回亲本“明恢63”对21个菌株感病, 抗性频率为72.37%, 属中抗水平。穗颈瘟调查分析表明, 回交转育纯系比轮回亲本发病率平均降低10%左右, 发病指数平均降低15%左右, 经T值检验二者在穗颈瘟抗性水平上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回交转育纯系抗性评价为抗性(R)级, 轮回亲本为中感(MS)级。因此溶菌酶基 因的转育利用确能有效拓宽抗谱, 提高稻瘟病抗性水平, 这些回交转育品系在抗病育种上具有较高的应用 潜力。  相似文献   

7.
航恢七号空间诱变变异株系的稻瘟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卫星搭载水稻品种航恢七号SP3代株系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研究,并对抗性变异株系作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250个航恢七号SP3代农艺经济性状优良株系经接种后,抗性变异株系H24对菌株GD3286表现抗性分离,分离比例为119∶108,其抗性遗传可能受2对互补抗病基因控制,且在SP4代仍存在抗性分离;H24SP5代株系的抗谱较原种对照显著提高,其抗谱达到84.4%,而原种对照的抗谱仅为40.6%,且H24对部分致病谱较广或专化性致病菌株表现抗病突变。经全基因组内微卫星多态性分析,H24与原种对照间未表现DNA多态性。  相似文献   

8.
对经抗性初筛的34个中二软占空间诱变4代(SP4)品系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及稻瘟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诱变品系在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等性状的变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变幅最大的是千粒重,其次是结实率,有效穗数的变异幅度最小。除Z34外,其余33个诱变品系的抗谱比原种均有明显拓宽,且田间均抗穗瘟,说明低世代进行抗性初筛是有效的。结合主要农艺性状考查和抗瘟性分析,可从这些诱变品系中选择既抗病又具备较好农艺性状的优良材料,实现抗病种质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3种溶解性磷肥对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肥效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3个不同磷(P)效率小麦品种(品系)对水溶性、枸溶性和难溶性3种P肥的相对肥效.结果表明,施用各种P肥均有效增加小麦分蘖数,促进小麦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但P肥类型以及小麦品种间表现出较大差异.相同施P量条件下,重过磷酸钙的肥效最高,其次是钙镁磷肥,而磷矿粉也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效果,钙镁磷肥表现出对小麦品种间的差异最大.如施用钙镁磷肥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15.82g/盆,其中"洛夫林"较平均产量高17.8%,"冀87-4617"较平均值低8.7%,"秦麦1号"较平均值低9.2%;重过磷酸钙处理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17.18g/盆,其中"洛夫林"较平均值高10.4%,"冀87-4617"较平均值低2.0%,"秦麦1号"较平均值低8.0%,表现出不同P效率小麦品种间的明显差异.说明采用不同溶解性P肥可作为鉴定不同P效率小麦品种的一种验证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适宜会宁县旱作区种植的藜麦品种,促进藜麦产业的发展。以藜麦新品种陇藜2号为对照品种,对引进的10个藜麦品种(系)在会宁旱作区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旱作区栽培条件下,参试藜麦品种(系)均能正常成熟,折合产量为2 341.7~3 091.7 kg/hm2,其中以18-19的折合产量最高,为3 091.7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藜2号增产13.80%;其次是YY32,折合产量为3 008.3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藜2号增产10.73%。这2个品系综合性状表现优异,株高适中,果穗紧凑,单株重量较大,增产潜力较大。综合考虑会宁旱作区的生产需要,认为18-19和YY32适宜在会宁县旱作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李军  顾德法  施德 《核农学报》1996,10(4):193-198
应用软 X 射线辐射诱变选育而成的高抗稻瘟病突变新品种申香粳4号,矮秆、抗病、优质。在所测的88个菌株中,能抗87个菌株,抗菌株率达98.86%。稻米品质优良,具爆玉米花香型香味。  相似文献   

12.
早籼稻空间诱变新品种“浙101”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早籼“浙9248”经卫星搭载诱变处理,SP2在株高、生育期、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抗病性等性状上出现了较大的分离,经病区多代筛选培育获得早籼突变体“浙101”,在熟期、抗病性和产量等性状上比原亲本有明显改良。2003-2004年浙江省两年区试平均每公顷产量7189.5 kg,比对照“嘉育293”增产3.7%,表现株型适中,穗、粒、重兼顾,茎秆粗壮,抗倒性强,抗稻瘟病等特点。2002-2004年经浙江省多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联合鉴定,平均叶瘟0.8级,穗瘟1.5级,穗瘟损失率2.6%;白叶枯病4级,抗病性比原亲本和对照有显著提高。2005年10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浙江省第1个通过空间诱变技术选育成功的早籼稻新品种,适宜在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稻区作早籼稻种植。该品种的选育成功表明空间诱变同步改良早籼稻多个性状的可能性与有效性,为改良水稻品种的抗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给我国甚至全世界的水稻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隐患.选育优质抗稻瘟病恢复系,进而培育稻瘟病水稻杂交组合,是选育抗稻温病品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以双抗77009为抗性基因Pigm-1的供体亲本,以感病恢复系R20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和连续回交方法,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定向改良优质水稻恢...  相似文献   

14.
采用6 0 Coγ射线 1 0 0Gy辐射常规粳稻海南 68 加 52的F0 干种子 ,再用6 0 Coγ射线 2 0 0Gy辐射其F1干种子 ,经多代定向筛选 ,获得粳稻优质米突变体E2 0 3。经品质鉴定 ,该突变体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明显优于其双亲及浙江省优质米品种秀水 1 1 ;与日本优质米品种越光比较 ,外观品质较优 ,食味相仿 ;且兼具产量较高、抗病性强等特点。可作生产直接应用 ,也可作为改良粳稻品质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15.
Blast disease is one of the biggest diseases of rice plant in Japan. For example, in 1953, the total area of damage by blast disease was about 160 × 104 hectare and the decreased yield of rice Was about 67.5 × 104 ton in Japan. There have been many studies on blast disease for a long time. Tanaka and Katsuki (7)studied the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blast disease. They always used adult healthy rice plants as plant materials and have not analysed the plants damaged by blast fungus directly. They suggested the presence of growth-promoting factors of blast funngus especially in susceptible rice varieties. Tamari and Kaji (5, 6) suggested that the blast fungus produced some effective toxic substances which might cause the disease. Suzuki, Doi and Toyoda (4) continued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rice blast resistance and they have proposed 3 phases of resistance. They are (a) resistance and environtmental factors, (b) resistance and host camponents and (c) relation of host variety to fungus race.  相似文献   

16.
籼型杂交水稻不育系胞质对杂种一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7个同核异质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与两个恢复系杂交得 aF_1、bF_1,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种植,考查了10个农艺性状,并进行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同核异质组合间,在一些性状上,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各(aF_1-bF_1)值,在一些性状上,差异也达显著或极显著,而且其大小和方向(正或负)受核质互作的影响。因此认为,所谓不育系胞质效应,多数是一种核质互作的遗传现象。不同胞质对稻瘟病的抗性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