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以324只1日龄大午金凤商品代蛋雏鸡为试验材料,随机分为三个处理(低密度组、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以探究饲养密度对蛋雏鸡生长性能、器官指数及血清抗氧化性指标的影响,并用Logistics模型拟合雏鸡的生长曲线,以期获得0~6周龄大午金凤适宜的饲养密度。试验分为两阶段(0~2周龄、3~6周龄)。低、中、高饲养密度0~2周龄分别为:107 cm~2/只、83 cm~2/只、68 cm~2/只,3~6周龄分别为:214 cm~2/只、167 cm~2/只、136 cm~2/只。每个处理3个重复。结果显示:0~2周龄时,低密度组蛋雏鸡胫长、体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3~6周龄时,低密度组蛋雏鸡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P0.05);随饲养密度升高,蛋雏鸡体重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低密度组蛋雏鸡小肠总长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低密度组蛋雏鸡血清CAT的浓度显著低于高密度组(P0.05)。0~6周龄随着饲养密度增大,低、中、高密度组大午金凤体重的拐点周龄分别为3.853、4.002和4.070周龄,胫长的拐点周龄分别为1.391、1.513、1.800周龄。综合蛋雏鸡体重、胫长、平均日采食量、耗料增重比、血清抗氧化指标,推荐大午金凤商品代蛋鸡0~2周龄的饲养密度为83~107 cm~2/只,3~6周龄的饲养密度为167~214 cm~2/只。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养密度对网上垫料养殖公番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鸭舍空气质量的影响,以获得14~70日龄黑羽公番鸭最佳饲养密度.试验选取3240只体重无显著差异的14日龄黑羽公番鸭,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8只.在14~42日龄阶段,I组~V组饲养密度分别为10、9、8、7、6只/m2;在43~70日龄阶段,...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密度对蛋鸭血清免疫、抗氧化指标及应激反应的影响.选取180只7周龄山麻鸭蛋鸭,预试期1周,随机分为低密度(n=30)、中密度(n=60)和高密度(n=90)3个试验组,鸭舍内密度分别为5、10、15只/m2,试验期11周.于11周龄(育成期)和19周龄(初产期)采集血样和组织样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4.
鲁禽Ⅰ号麻鸡公雏饲养至2周龄,选取体重均匀的健康鸡12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100只,研究饲养密度(SD)对黄羽优质肉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指标的影响。1、2、3、4组SD分别为10、15、20、25只/m2。饲料营养按照《鸡的饲养标准(NY/T33—2004)》黄羽肉仔鸡营养需要配制,常规饲养管理和免疫,每周测定体重、耗料,8周龄屠宰。结果如下:①3、4、5、6周龄的体重(BW)和每周体增重(BWG)差异不显著(P>0.05),但自5周龄开始,第1组体重有大于其它各组的趋势;8周龄体重(BW8)和7~8周龄体增重(BWG7~8)第1组显著大于第4组(P<0.05),和2、3组差异不显著,而且BW8和BWG7~8与SD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②3、4周耗料量(FI)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5周的FI第1组显著大于其它各组(P<0.05),6周的FI第1组显著大于第4组(P<0.05),和2、3组差异不显著;3~6周龄耗料量(FI3~6)和SD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7~8周龄耗料量(FI7~8)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③3、4、5、6周的料重比(FI/BWG)各组差异不显著,但3~6周龄FI/BWG随SD增大显著降低,和SD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P<0.05);7~8周龄FI/BWG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④8周龄屠宰率、腹脂率、胸肉水分含量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腿肉水分含量、胸肉和腿肉肌内脂肪组间有显著差异,且和SD有显著的二次相关关系(P<0.05)。⑤综合鸡的生产性能和肉质指标,本试验中6周龄之前第4组的饲养密度(25只/m2)最适宜;7~8周龄以第3组的饲养密度(20只/m2)最适宜。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蛋鸡育雏期不同饲养密度对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以海兰褐蛋鸡为研究对象,选取1 440只雏鸡进行试验,将其分为高密度组、中密度组和低密度组,每组每周末随机选取60只,测量体重、胫长、龙骨长、胸宽。试验期49 d。结果显示:7~49日龄低密度组体重显著高于中密度和高密度组(P0.05),除7日龄外,均为中密度组体重高于高密度组,在28、35和49日龄差异显著(P0.05);7~35日龄低密度组胫长显著高于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P0.05),42日龄和49日龄差异不显著(P0.05)。龙骨长除35日龄外,其余日龄均为低密度组高于中密度和高密度组;胸宽整体表现为低密度组中密度组高密度组的趋势。研究提示:饲养密度对海兰蛋鸡育雏期的生长性能有明显的影响,体重、胫长、龙骨长、胸宽均表现为随饲养密度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结合经济效益和生长发育来看,建议饲养密度前5周为20~30只/m~2,6~7周龄为10只/m~2。  相似文献   

6.
张元跃 《家畜生态》1993,14(3):47-48,F003,F004
按1:1、1:3的公母比和每平方米6、7、8只的饲养密度将336只2周龄雏番鸭随机分成6组,利用模糊规划的对称模型对番鸭的饲养密度进行判决分析。结果表明:番鸭的最佳饲养密度是每平方米7只。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探究不同饲养密度对笼养海兰灰蛋鸡十二指肠肠道菌群的影响。随机选取1 250只11周龄海兰灰蛋鸡,按照不同饲养密度随机分为5个组:A组900 cm2/只、B组675 cm2/只、C组540 cm2/只、D组450 cm2/只、E组380 cm2/只,每个组内50个重复。5个组均在相同的环境和饲养管理模式下进行饲养。分别于16、26、50周龄时,在每个组中随机选取5只鸡,取十二指肠内容物,用PCR-DGGE法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个饲养密度内,随着饲养周龄的增加笼养蛋鸡十二指肠肠道菌群结构相似系数逐渐减小;16周龄时高密度组与低密度组之间十二指肠肠道菌群结构相似性很高,即肠道菌群结构差异较小;26和50周龄时高密度组与低密度组之间十二指肠肠道菌群结构相似性很低,即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很大。由此可见,随着饲养周龄的增加笼养蛋鸡十二指肠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增大;2种有益菌(Lactobacillus gastricus和Lactobacillus alvi)在高饲养密度组(D组和E组)中消失,饲养密度高于450 cm2/只对笼养蛋鸡十二指肠肠道菌群结构具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饲养密度与活动空间对肉鸡免疫和应激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养密度与活动空间对肉鸡免疫和应激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756只,采用3×2因子设计,随机分成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活动空间分大、小2种:2.88(2.4 m×1.2 m)和1.44 m2(2.4 m×0.6 m),密度分高、中、低3种:14、10、6只/m2。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21日龄时,饲养密度与活动空间对平均日增重、平均体重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大空间中密度组平均日增重、平均体重显著高于小空间中、高密度组(P0.05)。饲养密度与活动空间对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中密度组显著低于高、低密度组(P0.05),并且交互作用极显著(P0.01)。饲养密度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分别有极显著和显著影响(P0.01和P0.05)。饲养密度对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有显著影响(P0.05);饲养密度与活动空间对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2)42日龄时,饲养密度与活动空间对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平均体重的交互作用极显著(P0.01)。大空间中、低密度组和小空间低密度组的平均日增重、平均体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高密度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平均体重显著低于中、低密度组(P0.05),大空间组平均体重显著高于小空间组(P0.05),大空间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小空间组(P0.05),大空间中、高密度组料重比显著低于小空间中、高密度组(P0.05)。高密度组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中、低密度组(P0.05)。中密度组血清IL-1β含量显著低于高、低密度组(P0.05)。由此可见,饲养密度与活动空间对平均日采食重、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平均体重及血清FFA、IL-1β及IL-6含量产生了一定影响,可引起肉鸡的应激免疫反应。其中,中密度大空间组(10只/m2、2.88 m2)免疫应激最小,更适宜肉鸡生长。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索笼养密度对雪山鸡生产性能、肉品质、福利指标及盲肠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选用6周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雪山鸡母鸡180只,按单因素试验要求,设置高、中、低3组饲养密度进行后期笼养试验,每笼分别饲养4只、3只及2只,以此作为1个重复,每组20个重复,饲养至上市15周龄,屠宰,测定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并进行羽毛和步态评分、检测盲肠微生物菌群组成。结果表明:1)从11周龄到上市15周龄,低、中密度组雪山鸡体重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15周龄腹脂重和腹脂率,低密度组显著高于中密度组(P<0.05),且中密度组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其余屠宰性能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中、低密度组鸡只羽毛质量显著好于高密度组(P<0.05),此外,高、中、低密度组的雪山鸡步态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3)雪山鸡盲肠内容物均以Fi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的菌群为主。3种饲养密度菌群差异不显著(P>0.05),但中密度饲养模式下肉鸡盲肠内容物中特有OTUs较少,相对于高密度盲肠微生物区系而言,中、低密度盲肠微生物群落更趋于相近,有些差异菌群可能与体重及腹脂沉积相关,如Blautia菌属等。综合看来,对于雪山鸡而言,考虑采用中密度饲养模式能够获得较好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天柱黑番鸭的种质特性,对天柱黑番鸭种鸭群体的体型外貌、行为特征和繁殖性能进行观察,并随机抽取天柱黑番鸭和法国白羽番鸭各50只作饲养对比实验,分别对其10周龄日增重、10周龄饲料转化率、10周龄体尺指数和20周龄产肉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天柱黑番鸭年产蛋数70~75枚,自然受精率达90%以上,与本地鸭杂交的人工授精率可达到82%以上。10周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2组番鸭间无差异,10周龄体斜长和胫长天柱黑番鸭高于白番鸭(P<0.01),20周龄主要屠宰指标2组番鸭间无差异(P>0.05)。表明天柱黑番鸭仍然保持原法国番鸭的生长快、产肉性能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具有重要的保种与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通过研究地面平养模式下不同饲养密度对蛋鸡行为、外观、血液应激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筛选保证蛋鸡福利状况及生产性能的最大饲养密度,为我国推广地面平养模式蛋鸡福利养殖奠定理论基础。将780只苏禽绿壳蛋鸡按舍内密度分为四组,其中地面平养分为低密度组(6只/m^2)、中密度组(8只/m^2)、高密度组(10只/m^2),笼养组为对照组,每组3个重复。试验期为18~27周龄,蛋鸡行为学数据均采用视频录像收集,在27周龄末进行翅静脉采血和福利外观评价,统计分析24~27周龄生产性能。结果显示:笼养蛋鸡的产蛋率,攻击、刻板等非福利行为均显著高于平养组(P<0.05),脚垫损伤、羽毛评分、应激激素浓度(CORT、ACTH)显著低于平养组(P<0.05)。地面平养各组间,高密度组蛋鸡料蛋比显著高于低、中密度组(P<0.05);低、中密度组蛋鸡行走和休息时间比例均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低密度组蛋鸡啄羽行为显著低于高密度组(P<0.05),但与中密度组差异不显著(P>0.05);低、中密度组蛋鸡脚垫损伤、背羽损伤显著低于高密度组(P<0.05);高密度组蛋鸡血清中CORT和ACTH浓度显著低于低、中密度组(P<0.05)。由此可见,平养蛋鸡比笼养蛋鸡行为表现更积极,羽毛覆盖度更好,但应激水平和足部损伤较高、生产性能较低;在试验场地模式下,推荐8只/m2为最佳饲养密度。  相似文献   

12.
酸化剂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酸化剂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180头28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进行I(15 d)和II(15 d)2期饲养试验.试验猪分为3个处理,每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10头猪.试验日粮为相同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 kg/t复合酸化剂A和2 kg/t复合酸化剂B,分别为对照组、试验1组和2组.结果表明,试验I期和全期,与对照组相比,复合酸化剂组日增质量和料肉比均得到显著改善;试验II期,试验1组和2组日增质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试验II期,试验组血液的碱性磷酸酶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加酸化剂的试验组血液皮质醇含量显著下降.试验结果表明,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复合酸化剂可提高仔猪日增质量,改善饲料转化率.  相似文献   

13.
密度要恰当每群鸡以300~500只为宜。饲养密度:1~2周,18~25只/m^2;3~6周龄,公鸡5~6只/m^2,母鸡8~10只/m^2;3~6周龄,公鸡5~6只/m^2,母鸡8~10只/m^2;7~16周龄,7~8只/m^2;16周龄后,5只/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试验选取90只乌鬃鹅,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只,用精饲料饲养2周后,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和不同杏鲍菇菌糠比例日粮,预饲期7 d。杏鲍菇菌糠添加量试验I组12.70%、试验II组17.20%、试验III组21.70%和试验IV组35.00%,从22日龄起连续喂养至70日龄。常规检测杏鲍菇菌糠营养成分,分别于4个时间点,即4、6、8和10周龄时记录试验鹅体质量变化,计算不同杏鲍菇菌糠饲料配方成本及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在杏鲍菇菌糠营养成分检测结果中,杏鲍菇菌糠中含粗蛋白10.30%、粗纤维26.50%、粗灰分9.75%、粗脂肪1.35%、钙3.82%和磷0.32%,未检出黄曲霉毒素、铅、汞及镉等重金属元素;测定试验鹅4、6、8及10周体质量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6周龄时各试验组鹅平均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10周龄时试验I组和试验II组平均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间比较,试验IV组平均体质量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全期日增质量试验I组和试验II组日增质量显著降低(P0.05);经济效益方面,对照组、试验I组、试验II组、试验III组和试验IV组的利润分别为22.68、15.73、15.69、19.16和21.03元/只。结果表明:用12.70%~35.00%杏鲍菇菌糠替代基础日粮饲喂乌鬃鹅,饲养早期(28~42日龄)替代用12.70%为宜,但12.70%和17.20%替代基础日粮在饲养后期乌鬃鹅生长性能较差,21.70%和35.00%替代基础日粮在生长后期乌鬃鹅未受到影响;饲养后期杏鲍菇菌糠替代比例越高(35.00%),饲料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不同饲养方式和密度对小体型肉鸭体重的影响,选取810只小体型肉鸭(益客集团E品系)为对象,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置三种饲养方式(笼养、上网下床和网床)和三个饲养密度(5、7、9只/m^2)共9个处理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分别于4、6、8、10周龄对各组体重进行称量。结果表明:采用网床方式,饲养密度为5只/m^2时,8周龄体重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饲养密度为9只/m^2时,所有饲养方式的出栏体重(10周龄)显著低于其它饲养密度(P<0.05);采用笼养方式,饲养密度为9只/m^2时,6周龄体重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其它周龄虽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整体趋势仍是该处理组体重较低。结果提示,笼养方式且饲养密度过高不利于小体型肉鸭的生长,适宜饲养方式为网床,密度为5只/m^2。  相似文献   

16.
欧美养鸡最新技术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改进育成鸡笼,提高饲养密度   高密度饲养育成鸡是近年美国商品鸡场普遍采用的方式。宾西伐尼亚洲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用 61× 61厘米的标准育成鸡笼,分别饲养 38、 32、 26和 20只雏鸡,进行了比较试验。到 6周龄,平均每只鸡所占笼位面积分别为 98、 116、 143和 186平方厘米。另一组笼容鸡量是前者的一倍,平均每只鸡笼位面积分别为 196、 232、 286和 372平方厘米。试验使用了白羽鸡 A、 B两个品种。从收容密度看, B群鸡到 12周龄、 A群鸡到 6周龄,体重大;而高密度笼育的 A群鸡,体重略轻,到 18周龄,与标准比, A、 B鸡群…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代谢能(ME)和粗蛋白质(CP)水平对1~6周龄北京油鸡新配套系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饲粮适宜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为制定北京油鸡新配套系饲养标准提供依据。采用3×3因子试验设计,饲粮代谢能水平分别为11.92、12.12、12.32 MJ/kg,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8%、19%和20%。选择北京油鸡新配套系商品代1日龄公母混合雏鸡1 296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9个重复,每重复(笼)16只鸡,公母各占1/2。各组随机饲喂所配制的9种试验饲粮。测定1~3周龄、4~6周龄、1~6周龄雏鸡生长性能,6周龄末采血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1~3周龄、4~6周龄、1~6周龄雏鸡的生长性能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二者互作显著影响1~6周龄雏鸡的料重比,其中代谢能12.12 MJ/kg和粗蛋白质19%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饲粮代谢能水平显著影响6周龄雏鸡的血清白蛋白含量,11.92 MJ/kg组显著高于12.12和12.32 MJ/kg组(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P0.05),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提高,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增加。3)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6周龄雏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其中20%组显著高于18%组(P0.05),而19%组与其他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考虑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建议1~6周龄北京油鸡新配套系饲粮中适宜代谢能水平为12.12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9%。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探究不同放养密度下虹鳟的生理和生化指标差异,为确定循环水养殖虹鳟的适宜密度提供参考。试验将体况相似的600尾健康虹鳟随机分为3组:低密度组(100尾)、中密度组(200尾)高密度组(300尾),分别于第1、23、44天进行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中密度组虹鳟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 <0.05)。第1天,高、低密度组虹鳟白细胞数目极显著高于中密度组(P <0.01),高密度组虹鳟乳酸脱氢酶活力极显著高于中、低密度组(P <0.01)。第23和44天,高密度组虹鳟白细胞数目、红细胞数目、谷丙转氨酶活力、总胆红素含量极显著高于中、低密度组(P <0.01),高密度组虹鳟过氧化氢酶活力极显著低于中密度组(P <0.01),高密度组虹鳟血清中蛋白浓度极显著低于中、低密度组(P <0.01),低密度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极显著高于中、高密度组(P <0.01)。第44天,高密度组虹鳟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 <0.05)。当养殖密度为高密度(35.48±4.79)kg/m3时会对虹鳟...  相似文献   

19.
番鸭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鸭是优良的瘦肉型鸭 ,原产于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热带地区 ,番鸭在我国的福建省至少有 2 5 0年的饲养历史 ,目前在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湖南、浙江等地均有饲养。近年来 ,国内外都十分重视番鸭生产 ,饲养量日益增加。在法国 ,番鸭的饲养量占其养鸭总数的 80 %左右 ,番鸭越来越受到现代家禽业的重视。1 养殖番鸭的优势番鸭体型大 ,生长快 ,饲养周期短 ,一般饲养 1 0周龄公鸭体重可达 3 5~ 5kg ,母鸭体重可达 2 5~ 3kg。番鸭饲料报酬高、肉质好 ,在一般情况下 ,番鸭的料肉比为 2 7~ 3 0。番鸭的肥肝性能好 ,肥肝含有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20.
番鸭又名“瘤头鸭”,又因其公鸭在繁殖季节会散发出诱人的麝香气味而称为“麝香鸭”,现社会上又流传着“肉鸳鸯”之美称。经驯化的番鸭体型大、生长快、耗料少、饲养报酬高,公番鸭体重约3.5~5kg,母番鸭2~2.5kg,10周龄时公母平均体重为2.5kg,料肉比一般为2.8~3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