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转基因抗虫棉是指植株体内含有人工合成的抗虫基因的棉花 ,换句话说 ,就是植株自身具有杀虫作用的棉花。根据所含抗虫基因的类型 ,转基因抗虫棉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只含有一种Bt杀虫基因的抗虫棉叫单价抗虫棉 ,另一种是同时含有Bt和CpTI两种杀虫基因的抗虫棉叫双价抗虫棉。由于Bt和CpTI杀虫机理不同 ,所以与单价抗虫棉相比 ,双价抗虫棉抗虫谱广泛 ,而且不易丧失抗性 ,可以延长在生产上的使用年限。目前生产上应用的美国抗虫棉品种均为单价抗虫棉 ,我国的抗虫棉品种既有单价的 ,也有双价的。1 国内外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简介1 987…  相似文献   

2.
Bt单价抗虫转基因棉花在我国已研制成功,并在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有关研究,棉铃虫很可能在几年之后对单价抗虫Bt棉产生抗(耐)性。因此,作者将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构建好的双价抗虫基因(Bt+CPTI)导入到我国自育的优良棉花中,以便使抗虫棉在...  相似文献   

3.
利用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反应,建立了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以检测转基因抗虫棉品系310幼叶Bt毒蛋白含量。初步测定结果:转基因抗虫棉幼叶中Bt毒蛋白含量为总可溶性蛋白南的(0.126±0.008)%。提纯的伴胞晶体样品经ELISA法检测,基Bt毒蛋白最低可检值为20ng/ml。这一检测技术既可对转 Bt毒蛋白表达量进行定性、定量测定,也为阐明转基抗虫棉的抗虫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合成的寡型核苷酸引物PCR扩增技术对B.t.kδ-内毒素基因进行了克隆和修。大肠杆菌中表达的抗虫试验表明该修饰过的B.t.kδ-内毒素基因对鳞翅目昆虫如烟青虫和棉铃虫有较强的毒杀作用,随后,通过农杆菌介导将该基因转入烟草,RNA点杂交及抗虫试验表明B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推行的棉虫综合治理体系中,抗虫品种的筛选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转Bt基因抗虫棉则被认为是控制棉铃虫暴发危害的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为了客观地评价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1998年作者以国内外6个有代表性的转基因棉品种(系)为材...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抗虫转基因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利用已育成的以粳稻为遗传背景的抗虫转基因(Cry1C)水稻新品系济抗10号为受体,选择带有广谱高抗稻瘟病基因(Pi1,Pi2)的空育131为供体,通过杂交与多代回交进行抗虫和抗稻瘟病基因的聚合,对每一世代的后代单株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田间抗病虫鉴定、田间农艺性状选择,创制出了4个抗虫和抗稻瘟病的新材料SK01、SK02、SK03、SK04,田间均表现出很好的抗虫、抗稻瘟病特性以及优质丰产性状,为黄淮稻区抗病虫水稻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雄性毛白杨离体叶片再生及抗虫基因转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雄性毛白杨试管植株无菌叶片作外植体,筛选出诱导不定芽分化、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在组培室的光照条件下培养37d,平均每片叶产生25个不定芽。已建立雄性毛白杨最佳转化和再生系统。用含有完全改造的Bt抗虫基因表达载体pB48.7和部分改造的Bt抗虫基因表达载体pB48.6转化雄性毛白杨,经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选择和PCR检测,已获得初步确定的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培育适合广西种植的抗螟虫转基因杂交水稻恢复系,为广西杂交水稻抗虫育种提供基础材料.[方法]以广西杂交稻骨干恢复系亲本广恢998、桂恢1561和桂恢110为受体,以携带Bt抗虫基因cry1C* 的抗螟虫转基因材料T1C-19为供体,通过1次杂交、3次回交和8次自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结合抗虫鉴定...  相似文献   

9.
利用杂交转育,将抗虫转Bt基因导入洞A型抗病两用系抗A2中,培育出转基因抗虫两用系抗A3。抗A3高抗红铃虫,接近高抗棉铃虫。对不同类型(抗虫×抗虫、抗虫×非抗虫、非抗虫×抗虫)的核不育杂交组合的抗虫性、生育期、纤维品质和产量等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抗虫两用系与优质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组合品质较好,其杂交F1代的平均增产率在所有类型的杂交组合中最高。利用抗A3为母本,优质丰产品系ZR5为父本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杂交种川杂棉15,该品种高抗红铃虫、高抗棉铃虫,皮棉产量及纤维品质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的抗虫性背景的陆地棉抗虫品种及常规棉品种(品系)作为亲本.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试验设计.配制杂交组合.将亲本材料和F1代杂交种子进行比较试验.结果为:所有的抗虫杂交组合均表现为高抗或抗.单价、双价转基因亲本及其杂交组合表现为高抗.非转基因棉及形态抗虫棉亲本及其后代抗虫性较差。  相似文献   

11.
利用转Xa21基因(抗白叶枯病)纯合稳定的圣稻301与转Bt基因(抗螟虫)、转car基因(抗除草剂)的纯合稳定株系GK-1杂交,依据田间抗病虫性表现,利用标记基因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了多抗转基因水稻植株,其中某些多抗转基因水稻株系表现出良好的农艺性状和丰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转cry1Ab基因抗虫水稻的培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cry1Ab基因导入优良三系恢复系明恢63,共获得了92个独立转化株,其中13株为单拷贝。通过发芽试验,获得了11个单拷贝转基因纯合系。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株系其Bt蛋白含量不一样,但杂种的Bt蛋白含量与其亲本一致。室内人工接虫试验及田间抗虫性试验初步表明:5个纯合株系表现高度抗性,且农艺性状与原品种没有显著差异。由此说明,所获得的这些单拷贝转基因株系可作为育种材料,用于抗虫水稻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机理及害虫对其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杀虫晶体蛋白具有高度专一性,其只对靶标害虫有效,对天敌等其他昆虫无害,转Bt基因植物和Bt杀虫剂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对Bt的发现和分类、Bt的结构与功能、Bt毒蛋白的杀虫机理、昆虫对Bt的抗性机制及昆虫体内Bt受体蛋白与抗性的关系等研究现状的论述与分析,对Bt作物害虫抗性治理策略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汪伦记  纠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8):1378-1379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简称Bt)在害虫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已表明,有近20种昆虫可对Bt生物制剂产生抗性,转Bt基因作物的释放更加剧了害虫的抗性进化。开展害虫的抗性研究,加强对Bt基因的保护,对持续利用Bt生物制剂和转Bt基因作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陆地棉Bt种质产量性状遗传力及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个Bt转基因抗棉铃虫种质与4个非Bt丰产种质组成不完整双列杂交,对Bt转基因抗虫棉产量性状的遗传情况研究表明:Bt转基因抗虫种质与丰产种质杂交,其子代在产量性状上的表现具显著遗传效应。讨论了使用Bt种质选育抗棉铃虫、丰产、优质、综合性状好的陆地棉新品种及杂种优势利用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抗虫短季棉鲁棉研19号的选育与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泗棉3号转Bt基因常规抗虫棉选系鲁55系为父本、短季棉鲁458系为母本杂交并选育出转基因短季抗虫棉新品种鲁棉研19号,实现了抗虫性与早熟性的良好结合,且育成品种的早熟性、衣分、株高等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超高亲。本文就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和其性状超亲现象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野生棉种多茸毛是一种形态抗蚜性状,其抗虫机理在于阻碍害虫特别是刺吸式害虫的取食,对幼虫的移动产生机械障碍作用,对棉蚜、棉叶螨、棉叶蝉、红铃虫等棉花害虫具有抗性。通过远缘杂交方式将野生棉种的多茸毛性状转育到栽培种陆地棉上,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Bt基因导入形态抗蚜棉,获得转Bt基因形态抗虫棉纯合系;对纯合系2种害虫的抗性检测表明,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高抗棉铃虫特性导入到形态抗蚜棉,但转化株系仍然保留了受体材料的抗蚜性状。表明通过远缘杂交与转基因技术可以实现多茸毛抗蚜性状与转基因抗棉铃虫性状的融合,并可有效解决棉花生产上的主要虫害。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抗虫油菜的ELISA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选育高效抗虫油菜新品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Bt杀虫蛋白基因在转基因油菜植株中的表达。结果表明,Bt杀虫蛋白基因在转基因抗虫油菜植株生长时期而不同发生变化。在第3-9叶期Bt杀虫蛋白基因稳定、高效地表达,Bt杀虫蛋白的表达量为6.68-10.52ng/mg(以鲜叶计),占植物可溶性蛋白的0.067%-0.105%。但从第11后期后Bt杀虫蛋白表达量显著地降低,只有0.28-2.00ng/mg,占植物可溶性蛋白的0.003%-0.020%。  相似文献   

19.
《农业科学学报》2023,22(8):2346-2358
Transgene escape could lead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establishing wild population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ompeting for survival space with weeds. However, whether the expression of the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gene in rice will al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gene plants and weeds and induce undesirabl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are poorly understood. Thus,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weed competitiveness and assess the ecological risk of transgenic Bt rice under herbicide-free and lepidopterous pest-controlled environments. Results showed that weed–rice competition in the direct-sowing (DS) field was earlier and more severe than that in the transplanting (TP) field, which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biomass and yield in DS. However, conventional Bt and non-Bt rice yield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weed number, weed coverage ratio, and weed diversity of conventional Bt ric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Bt rice at the early growth and mature stages, especially in DS plots, suggesting that Bt traits did not increase the weed competitiveness of transgenic rice and had no negative effect on weed diversity. Grain yield and weed number varied between different hybrid rice lines, but those differences were insignificant between Bt and non-Bt rice. The number of insect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weeds in hybrid rice plots, whereas the insect number and diversity did not display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t and non-Bt rice. Therefore, the ecological risk of transgenic Bt rice is comparable to non-Bt rice.  相似文献   

20.
Bt转基因抗虫粳稻品种选育中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Bt转基因水稻"克螟稻"为供体,与农艺性状优良的粳稻品种杂交,对杂交后代抗虫品种选育中GUS组织染色辅助选择、农艺性状选择对Bt基因纯合影响、混合选择与外源基因传递、及自然抗虫鉴定选择效果等方面作了研究,结果发现采用系谱法并结合GUS组织染色辅助选择的Bt转基因粳稻育种效果为最佳.经8代系谱选择,育成了3 个集高产和抗虫于一体的优良粳稻新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