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利用合肥市30a气候资料,以地理信息为背景,建立气温变化的海拔高度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地理网格点上的气候风险概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对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风险进行评估,找出了该区两系杂交稻制种最佳时段和区域。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发育期进行精细化气候风险区划,对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产业区域布局提供指导,利用2006—2020年海南岛南部8个市县144个区域气象站的资料,在数据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根据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风险等级指标,制定海南岛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发育期气候风险区划。结果表明,不育临界温度22℃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昌江、东方、乐东、三亚、保亭、陵水和万宁;不育临界温度23℃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东方、乐东、三亚、保亭和陵水大部分地区;不育临界温度23.5℃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乐东、三亚和陵水大部分地区;不育临界温度24℃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乐东、三亚和陵水沿海地区。所构建的气候风险区划可为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种植规划提供有效借鉴,对南繁扩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避免和减轻超级杂交稻制种气候风险。[方法]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气候要素值与地理要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确定不同时段温度递减率,然后根据超级杂交稻制种基地气候风险等级指标,结合细网格点的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等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细网格推算和分析。[结果]当不育系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指标为23.5℃时,其无风险制种区域主要分布在祁东、祁阳、常宁、耒阳及阳明山以南的道县、宁远、新田、临武、宜章等地,面积约0.8万km2;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湘中及湘东,面积约5.9万km2。[结论]该研究为超级杂交稻制种基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温州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温州进行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适应性。[方法]根据2000~2004年温州6~9月温度曲线,分析该地两系杂交稻制种期间温度的适应性;根据2002~2009年6~9月台风发生情况,分析该地两系杂交稻制种期间光照和降水量的适应性。[结果]整个7月和8月上旬未出现日均温≤24.5℃的天气,整个8月中旬也仅在2002年出现过2d日均温≤24.5℃的异常天气,但也均〉23.0℃;但8月下旬偶遇扬花期白天最高气温≥35.0℃的天气,遇台风后连续3d以上的雨日也有可能发生。[结论]在温州的气候条件下,可以安全进行两系杂交稻制种,但需注意8月下旬偶遇扬花期白天最高气温≥35.0℃的天气和遇台风后连续3d以上的雨日。考虑到温州两系杂交稻制种期间的气候特征,在制种过程中需注意制种基地的选择和制种父母本播种期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2012,(8):55
历经20余年摸索研究,云南省突破两系杂交稻制种难题。首次在高原低纬度梯田建立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研究形成应用于种子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的高产高效安全制种技术体系,实现千亩连片制种平均亩产量超300千克,验收最高亩产量423.7千克,创造了大面积两系制种生产全国高产纪录。据了解,该项技术利用云南丰富多样的气候环境资源,在高  相似文献   

6.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不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种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两系法杂交水稻健康持续发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偏高、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选择不当以及不育起点温度漂变是导致两系杂交稻制种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选育不育起点温度低和耐受低温时间长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能降低制种风险;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和两系杂交稻制种"三个安全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研制了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气象决策支持系统,解决了以往生产上盲目选择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的问题;研创了株系育性鉴定方法和一季加再生冷水串灌繁种技术,采用该方法生产原种能降低原种生产世代数,防止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漂变。通过以上研究可从种性、种源和制种地三方面提高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两系杂交稻两优1528父母本的特征特性,提出了组合制种的气候要求、基地的选择、亲本的3期安排、制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农业要闻     
云南实现高原低纬度梯田两系杂交稻高效安全制种 历经20余年摸索研究,我省突破两系杂交稻制种难题,首次在高原低纬度梯田建立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研究形成应用于种子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的高产高效安全制种技术体系,实现千亩连片制种平均亩产量超300kg,验收最高亩产量423.7kg,创造了大面积两系制种生产全国高产纪录。  相似文献   

9.
系统阐述了水富县杂交水稻制繁育基地的现状,全面分析了水富县优质杂交稻在技术和资源利用差,制种比较效益低,风险大,基地落实难等方面的原因。客观的提出了增加对制种基地的投入,增强对外合作引进新技术,利用有利的自然气候加强两系不育系的选育,争取各方资金支持等加强基地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对遂昌县茶叶产区杂交稻制种与茶叶两大产业的基本状况及各自的效益进行调研、分析。认为杂交稻制种产业的发展受到了茶叶产业的冲击、耕地减少的影响、隔离难度的制抑、不利气候的威胁和人工成本的牵制。杂交稻制种产业发展的措施有,机械化发展降低成本、省工本技术提高效益、集约化制种扩大规模、攻单产抓质量促增效、加强基地建设夺高产、提高制种保险降风险等。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光温敏无雄穗系玉米育性转换的生态因子,筛选不育特性稳定的两系材料,选择合适的播期进行制种,以光温敏无雄穗系I17、I478、Ptvt3和Ptvt2为材料,以自交系478、B73为对照,在湖南省浏阳市进行田间分期播种试验,对9个播期玉米的雄花育性、雄穗性状、生育期和产量性状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光温敏无雄穗系育性转换的主要影响因子是苗期的日均高温;I17对环境敏感的时期在V2—V6期间;I478对环境敏感的时期在V2—V4期间;Ptvt3对环境敏感的时期在V2—V4期间;Ptvt2对环境敏感的时期在V2—V5期间;I17适合在播期1、8、9播种,进行自交制种,在第1—6播期播种,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杂交种子生产;I478适合在播期1、2、8播种,进行自交制种,在第5—7播期播种,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杂交种子生产;Ptvt3适合在播期1、8、9播种,进行自交制种,在第2—7播期播种,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杂交种子生产;Ptvt2适合在播期1和播期2播种,进行自交制种,在第3—7播期播种,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杂交种子生产。Ptvt3相比I17、I478和Ptvt2具有繁殖产量高、生育期长等优点,且不育特性稳定,适合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两系杂交油菜南北异地制种气象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历年来江西宜春地区须远赴青海省西宁进行两系杂交油菜制种的问题 ,探索了在江西当地选择海拔高 ,昼夜温差大的山区 ,进行两系杂交油菜制种的可能性。重点分析比较了青海西宁与江西靖安中源山区的气候条件。结果表明 :江西靖安中源山区安排在 2月下旬~ 3月上旬播种 ,可能获得两系杂交油菜繁殖制种的成功 ,但产量和纯度得不到保证。而青海西宁的春季升温缓慢、长日照、少雨湿度低等条件远远优于江西山区气候条件 ,制种纯度可靠 ,产量可达 1875kg/hm2 (江西靖安为 60 0kg/hm2 )。因此 ,在青海西宁进行两系杂交油菜制种更合算 ,而江西适于两用不育系 5 0 1 8s的繁殖。  相似文献   

13.
黔油系列两系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建立、运行与实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贵州省农科院油料所选育并经审定的黔油系列两系杂交油菜新品种,建立优质杂交油菜制种基地,以加速优质杂交油菜种子产业化进程。总结了黔油系列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油菜制种基地的建立、运行与实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配的 7个两系籼、粳杂交稻组合在安徽境内的制种安全和高产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选用不育起点温度低 ,育性稳定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 ;将不育系育性敏感期安排在安全时段内 ;选择最佳抽穗扬花期 ;防止不育系自交结实 ,确保制种纯度等 4项制种安全技术和 5项制种的高产技术并用于种子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制种存在的技术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杂交水稻制种遇到亲本倒伏、花期不遇、两系稻转育的三大技术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2种茉莉酸类物质对杂交水稻两系不育系的调花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茉莉酸甲酯和其类似物二氢茉莉酸丙酯在水稻两系不育系制种中的调花作用。[方法]2007年在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试验场,采用不同剂量茉莉酸甲酯和二氢茉莉酸丙酯对开花期两系不育系广占63S进行处理,测定其当日午前开花率和结实率。[结果]不同剂量的茉莉酸甲酯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当日午前开花数,其当日有效花率比对照(不施药)提高15.83%~40.74%,并最终使父母本异交结实率提高12.15%~16.16%,使用剂量以30mg/m2最佳。茉莉酸甲酯不同剂量处理的结实率与对照均呈极显著差异,但3个剂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剂量30mg/m2的二氢茉莉酸丙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日午前开花率,且使异交结实率显著提高(达5.18%),但其效果弱于茉莉酸甲酯。[结论]2种茉莉酸类物质均具有提高两系不育系制种产量的潜力,且茉莉酸甲酯的调花效果比二氢茉莉酸丙酯更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