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利用嫁接苗建立红松果林和种子园,可缩短母树结实年龄.早春在温室中对红松营养钵苗进行嫁接,较传统室外嫁接方法提高嫁接成活率10%左右;嫁接苗在当年雨季即可上山造林,成活率高,可缩短管护期10个月,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
采用不同类型山核桃无性系苗木进行造林,通过7 a的试验表明,不同类型无性系苗与造林当年成活率、保存率、树高生长、地径生长、挂果年限及果品质量等关系密切,化香砧生长枝、本砧生长枝嫁接苗造林具有成活率高,保存率好,树高、地径生长快,挂果投产时间早,山核桃果品质量好等特点;本砧结果枝嫁接苗造林与化香砧生长枝嫁接苗相比具有一定的矮化特性及提前结果特性,但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差,果品质量也远不及其他类型苗木.  相似文献   

3.
通过10余年对红松嫁接苗造林的跟踪管理,总结和研究了大边沟地区红松嫁接苗造林及后期管理技术,提出了红松嫁接苗在栽植后尽早结实,提高果实产量的具体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圃地育苗嫁接方法作对照,对红松容器苗嫁接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红松容器苗的嫁接可使新梢生长量提高16.5%,新梢粗度提高15.1%,冠幅提高4.4%,侧根条数增加71.7%,嫁接成活率提高7.2个百分点,Ⅰ级苗率提高21.7个百分点,间接提高上山造林成活率12.5个百分点。红松容器苗可为红松嫁接提供优质砧木,并能显著提高嫁接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柳河县在开展红松阔叶林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红松营养钵育苗的成功经验,详细阐述了红松营养钵育苗的技术要点及其管理措施.通过红松营养钵育苗,既能缩短红松苗木培育周期,又能有效地保证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业生态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柳河县在开展红松阔叶林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红松营养钵育苗的成功经验,详细阐述了红松营养钵育苗的技术要点及其管理措施。通过红松营养钵育苗,既能缩短红松苗木培育周期,又能有效地保证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业生态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不同嫁接方法与整地方式对红松育苗和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嫁接方法不同时期进行红松嫁接育苗及不同整地方式造林试验,结果表明:与劈接和单芽贴接法相比,采用舌接法嫁接成活率最高,达到了94.41%,劈接法成活率87.78%,单芽贴接法为83.52%;不同嫁接时期比较,4月25日和5月10日嫁接成活率最高,分别达到96.67%和95.33%。采用嫁接苗上山造林,各整地方式对造林成活率的效果依次为平台整地造林成活率96.67%鱼鳞坑95%竹节壕85.83%嵌缝76.67%,属平台整地造林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比分析了红松播种留床苗、移植苗、嫁接苗和容器苗四种不同造林苗木的优劣性,结果表明:应选择移植苗作为低成本造林苗木,其中苗龄为2-2的移植苗苗木质量最佳。采用红松容器苗嫁接培育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红松苗的经济效益,但造林成本较高,难以推广。  相似文献   

9.
对辽宁省凤城市国有凤山林场苗圃不同苗龄红松苗木生长量和山地造林3龄、4龄和5龄红松苗木生长量和造林成活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红松苗龄的增加,苗高、地径、主根长和大于1mm侧根条数明显增加,苗龄越长,生长量越大;山地造林采用4龄红松苗比采用3龄和5龄苗造林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0.
红松苗龄型对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春季播种、2年生红松苗(S2-0),春季播种、2年后移栽、再培育1年的3年生红松苗(S2-1),春季播种、2年后移栽、再培育2年的4年生红松苗(S2-2)、秋季播种、2年生红松苗(F2-0)为对象,研究不同苗龄间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与S2-0相比,S2-1苗高、地径、FOLR、单株生物量分别增加100%,108.2%,100%和398.4%,单株氮、磷、钾含量分别增加368.6%,646.2%和349.3%;S2-0造林成活率仅为67.5%,S2-1比S2-0造林成活率提高20.6%。S2-0移栽2年后,苗木质量提升幅度较移栽1年小;S2-2与S2-1造林成活率、地径生长量无显著差异。F2-0的苗高较S2-0大35.4%,造林成活率提高5.6%,秋季播种红松可促进苗木质量的提高。S2-2,S2-1,S2-0,F2-0的FOLR分别为18,14,7和7,FOLR与造林成活率、苗高、地径均显著相关,FOLR是评价红松苗木质量的简易、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西部干旱低山丘陵区人工造林成活率较低影响辽西干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为探索这一生态问题,进行了采取竹节壕整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造林成活率影响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竹节壕整地技术措施,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促进幼树生长具有显的作用,土壤含水量提高58.8%~64.3%,造林成活率可提高41.5%~45.9%,幼树高生长提高158%以上。  相似文献   

12.
杨春生 《福建林业科技》2012,39(3):80-82,100
采用苦槠裸根苗、容器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与桂花、杉木、木荷进行混交造林试验,连续2 a的观测结果表明:苦槠容器苗的造林成活率、树高、地径生长量均比裸根苗高;Ⅰ级地苦槠的造林成活率、树高、地径生长量均比Ⅱ、Ⅲ级地高。说明营建苦槠人工林选择立地条件较好,采用容器苗造林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在调查分析不同整地方式、整地时间、造林树种、造林时间与造林成活率关系的基础上得出,在西北干旱地区,采用汇集径流整地方式、夏秋两秋两季整地、春季造林、青杨插干造林成活率较高,效果较好。另外,从林木生长状况即当年侧根数和高生长量来看,也得出相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在信丰县油山营林林场采用炼山整地挖穴造林和捡带(不炼山)整地挖穴造林以及捡带(不炼山)边挖穴边种树3种不同方式营造杉木林,进行幼树生长、成活率、保存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该立地条件下,不同造林方式在幼林的前两年对杉木幼树生长及成活率影响不显著。但捡带(不炼山)整地挖穴造林方式比炼山整地挖穴和捡带(不炼山)边挖穴边种两种处理费用分别高出25%和28.6%,而炼山整地挖穴造林和捡带(不炼山)边挖边种两种处理费用基本持平。因此把造林成本、水土保持效果和森林防火风险等因素考虑进去后,捡带(不炼山)边挖边种植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作者从选择合适的造林时间和造林树种,选择良种壮苗,因地整地、因势整地,覆盖地膜保温保墒,覆盖油桶保温防风防鼠兔危害等措施入手,使困难立地造林成活率有了显著地提高。  相似文献   

16.
对林区营林整地与造林技术措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林业生态建设是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普及林区的整地、造林方法是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的基本措施之一。造林场地整理是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明显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相似文献   

17.
结合2014-2017年阿拉善干旱沙区梭梭人工林群落野外调查和GIS技术,研究了立地类型对梭梭人工林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 表明:(1)梭梭人工林立地类型质量等级排序为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石质土缓丘陵>石质土低山>砾石质戈壁荒漠.(2)不同立地类型的梭梭人工林成活率和盖度存在显著差异,半固定沙丘显著高于石质低山和石质土...  相似文献   

18.
油松在丘陵区造林,应选择在阴坡的中下部或厚层土立地;采用鱼鳞坑和水平沟整地,比不整地造林成活率分别提高19.6%和34.3%;整地时间应在造林前一年的雨季前;坐水造林成活率比对照提高21.6%;合格苗造林成活率比不合格苗提高47.3%。  相似文献   

19.
瘠薄河滩地整地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林木的当年成活,而且还影响林木成活后的生长发育和连年生长量。通过采取不同整地规格和不同的回坑土类型造林后林木生长情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0.8m×0.8m×0.8m立体方型大坑整地,客土填坑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9%~100%,胸径平均生长量最大。林分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速生丰产标准。  相似文献   

20.
对东丰县大阳林场2006~2010年连续5 a的造林成活率进行调查,分析其与降水和气温两个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造林树种、密度、立地条件和苗木质量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年平均温度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最关键因子,此外,3~5份的温度对成活率亦有显著影响,低温常导致造林成活率降低。降水量在满足苗木成活的基本要求后,其作用不甚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