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县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大量营造樟子松用材林。目前树龄超过10年、面积在5公顷以上的成片樟子松林已达到3,000多亩。十几年来,我们对樟子松的生长进行了观察。樟子松具有生长迅速、不苛求土壤、耐寒抗旱、少病虫害等特点。因此,樟子松已成为我县荒山荒地造林、低质林改造的比较理想的树种之一。但是,目前樟子松种子远远满足不了造林的需要。为了及早解决种源问题,1973年县林业局决定将中育林场26亩9年生樟子松人工林改建为母树林。经过近5年的试验,于1978年县局又决定扩大樟子松母树林基地,分别将我县南屯基、仁合等林场1,000亩樟子松人工林改建为樟子松母树林。几年来的经营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鼠害问题已成为樟子松人工林培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严重阻碍了林木生长和樟子松造林事业的发展。保证樟子松造林成功和幼林正常生长,就必须解决其鼠害问题。  相似文献   

3.
榆林市樟子松人工林调查结果表明,截止2014年榆林沙区樟子松人工造林面积75 454hm~2,主要分布在西北部6县区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在树高、胸径生长均优于同龄油松人工林,不同基质(盖沙黄土地和沙地)对樟子松人工林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均适宜樟子松的栽植;栽植密度对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影响明显,在树高、胸径和冠幅各指标相间差异性显著,合理稀植更有利于樟子松的生长发育;丘间地、平缓沙地更适宜于樟子松的生长,不同密度和不同立地条件对樟子松胸径、冠幅的生长影响较树高显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纯林多,结构单一,自然更新困难等。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自1955年在科尔沁沙地东南前哨,辽宁省西北部的章古台,引种樟子松至今已有30余年,有固沙林、种子林(园)等各种试验林1533ha。31年生平均树高9.8m,胸径17.8cm,在沙地上生长良好。樟子松人工林的形成,使沙地人工林内的水分、热量发生了变化。研究其水热变化趋势,对于评价樟子松人工林生态功能、经营好现有林、进一步开展造林,具有重要意义。 1 试验地自然状况和方法试验地设在章古台的大一间房。大一间房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榆林沙区樟子松人工林的造林培育及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在榆林市榆阳区设置了38块20 m×20 m的樟子松人工林样地,调查了不同林龄樟子松的胸径、树高等生长指标,应用数量化理论Ⅰ预测模型建立樟子松人工林优势木平均树高与立地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并确定立地评价等级,对樟子松人工林的立地质量进行了数量化评价。结果表明:(1)榆林沙区樟子松人工林随着林龄的增长,樟子松人工林平均胸径、树高均会有显著增长,且在第10~20年增长速度最快。(2)以坡向、海拔和坡位这三个主导因子将樟子松人工林划分为12个立地类型区,进行立地分类结果评价。通过对调查样地进行立地评价,可以看出调查样地中75%的樟子松人工林立地评价等级在中级以上,表明榆林地区的樟子松种植区域立地条件较好,适合樟子松种植。预测方程经过检验达到要求,说明利用数量化理论Ⅰ可以对樟子松人工林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和生长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6.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调查不同密度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胸径、树高、蓄积、干形等生长指标和松枯梢病的发病情况等健康指标,分析了密度对樟子松人工林生长与健康的影响。综合分析得出:亚湿润干旱区樟子松人工林的造林密度可以控制在1 250~2 500株·hm-2;当樟子松人工林林龄达到21 a时保留密度1 000株·hm-2左右;当林龄31 a时,密度控制为500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7.
选摘适宜的立地类型是造林成功的关键。本文将灰色系统面积关联度理论和模糊数学加权聚类理论相结合,以白城地区现有樟子松人工林的生长资料,推测所有宜林地樟子松造林情况;划分出适合樟子松生长的各种立地类型,为推广樟子松造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章古台沙地樟子松密度试验林8个密度水平、3个林龄段(13、21、32a)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胸径、树高、蓄积量的生长和林分自然稀疏、径阶分布、材种出材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樟子松人工林能否稳定、可持续地发挥防风固沙功能,确定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适宜造林密度为1 667~2 500株·hm-2,最佳株行距配置方式为2m×3m。  相似文献   

9.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alicaLitv.)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地和呼伦贝尔草原沙地,而樟子松人工林可见于东北各地.从天然林和人工林生长现状来看,樟子松耐旱,不苛求土壤,适生半干旱地区的特点尤为突出,是黑龙江省西部“三北”防护林营造地区很有前途的珍贵造林树种之一. 建国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营造了一些樟子松人工林,认真总结这方面的造林经验,对当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现将我们几年来有关樟子松人工林的调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沙地樟子松林与天然更新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伦贝尔沙地是我国重要的樟子松林种源地。从1955年开始在其他地区进行引种造林并获得成功,但是多数引种地的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却不能正常进行。本文结合资料论述了沙地樟子松天然林起源与分布和自然更新特点,并分析探讨了引种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自然更新的障碍、影响因素以及冬季降雪影响更新等可能的关键因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实地测定了造林10年、18年、25年和30年樟子松人工林树木生物量、枯落物生物量、草本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并研究了各碳库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樟子松各器官平均碳含量为48.12%;随着林龄的增大,除了林下草本碳库碳储量减小外,樟子松地上部分碳库、枯落物碳库、根系碳库及土壤...  相似文献   

12.
气候因子对樟子松人工林高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70年代以来,山西雁北平干旱地区引种樟子松获得成功,现已大面积造林,本文在调查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的基础上,引用了关联度法实步分析了樟子松人工林高生长与当地气候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各生境条件下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及同一立地条件下其他主要针叶树造林树种生长状况的比较,表现出樟子松耐干旱、瘠薄、抗性强,生长较快等特点,是荒山造林和次生林改造的主要目的树种之一,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4.
樟子松材质优良,适应性强,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近年来各地樟子松造林面积不断扩大,虫害亦日趋严重,其中尤以钻蛀性害虫为甚。笔者自1977年起,先后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黑河、嫩江地区、齐齐哈尔、哈尔滨市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等地区的樟子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害虫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根据调研所得,参考有关资料,将樟子松上常见的12种钻蛀性害虫编制成林间检索表(附简要形态特征)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河北坝上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与人工促进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塞罕坝机械林场属河北坝上的典型区域,40多年来引种营造樟子松0.9万hm2,积累的育苗造林经验为坝上地区大面积推广该树种提供了科技支撑,当前部分林分开始呈现天然更新现象,成为培育后续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研究表明,该区天然更新主要有2种形式。该文总结分析了影响坝上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要环境因素,针对资源状况和限制性因子,提出了人工促进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多伦县沙化土地造林对土壤容重和土壤粒径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铝盒烘干法和比重计法对多伦县沙质退化土地造林30年和10年的樟子松人工林土地土壤容重及土壤颗粒组成进行测定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未造林土地对照相比,30年林龄樟子松人工林0~40cm土壤容重显著低于相邻对照区,而0~40 cm土壤粒径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0~40 cm土壤中的沙粒含量比对照土壤沙粒含量下降了28.07%;10年林龄樟子松人工林0~40 cm土壤容重也同样显著低于相邻对照区,0~40 cm土壤中的沙粒含量比对照土壤沙粒含量下降了13.53%.  相似文献   

17.
不同起源沙地樟子松林结构与生长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樟子松已成为三北沙区防护林主要乔木造林树种,但是,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科尔沁沙地引种的沙地樟子松却出现了生长衰退、枯梢直至死亡的现象,而天然状态的樟子松在该阶段却正处于旺盛生长期。为了比较沙地人工樟子松林与天然林的林分结构、生长特点及所处立地的生态因子的异同,对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最早引种沙地樟子松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红花尔基(天然樟子松分布区)的樟子松林进行了综合调查。结果表明,Weibull分布函数可较好地模拟人工林树木直径分布,正态分布函数可用于模拟天然林树木直径分布。基于树干解析的树木生长模型(Chapman-Richards)分析,人工林胸径、树高与材积的相对生长率与平均生长率的最大值比天然林分别提早11、22年,6、18年和35、59年。人工林材积的生长加速度高峰值出现在14年,而天然林则出现在33年;人工林的数量成熟龄为43年,天然林为102年;因此,可以推断天然林的寿命比人工林要长近60年。这一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综合作用:1)两种起源地生态因子的巨大的差异,主要包括:人工林区的纬度、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海拨高度等较天然林区高;2)人工林的林分密度较天然林大;3)人工林区的干扰强度较天然林强。图4表6参23。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气候因子对樟子松人工林树高生长的影响,为以后的樟子松人工造林和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凉城县蛮汉山林场樟子松人工林进行调查,利用蛮汉山林场樟子松6块标准地调查的解析木数据,结合凉城县气象站多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研究了樟子松人工林树高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蛮汉山樟子松人工林树高生长的气候因子顺序是:年平均风速(x6)〉年平均湿度(x5)〉年降雨量(x4〉年极低温度(x3)〉无霜期(x7)〉年平均气温(x1)〉年极高温度(x2);年平均风速(x6)和年平均湿度(x5)是影响蛮汉山地区樟子松人工林树高生长的两个主导气候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进一步得知水分是影响该地区樟子松人工林树高生长的关键因素;最后建立了樟子松树高连年生长量与气候因子之间的数学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木兰围场陡坡地段油松与樟子松造林存活率与生长状况进行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2种林分中油松存活率较高,达93.01%,樟子松存活率为86.34%,二者的存活率均处于较高的水平;(2)樟子松人工林的平均地径较大,达5.51cm,而油松人工林地径较小,为4.82cm;(3)樟子松人工林的平均树高较大,达182cm,而油松人工林平均树高较小,为161cm。木兰围场陡坡地段环境更有利于樟子松的树高生长。  相似文献   

20.
樟子松不同强度间伐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不同强度间伐试验初报吴长山于先洲吴延平(东丰县中心林场近些年来,樟子松已成为我县甚至我省的主推造林树种,其在中幼龄林中占有很大比例,大部分已到抚育间伐阶段。但许多人工林在幼林阶段抚育管理跟不上,成林后没有一个适当的间伐强度。为此,我们对樟子松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