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明确山东省蓝莓叶斑病和根腐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柯赫氏法则对菌株进行鉴定,同时测试了8种药剂对病原菌生长及6种药剂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引起山东省蓝莓叶斑病和根腐病的病原菌均为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苯醚甲环唑和福美双对P.clavispora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均为1.97 mg/L,其次为苯甲·丙环唑,EC50为2.70 mg/L;福美双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显著,EC50为0.004 mg/L,其次为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对该菌几乎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危害四川省中江县丹参生长的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丹参叶斑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对引起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将分离纯化得到的叶斑病病原菌采用损伤接种菌饼的方法接种到丹参健康叶片上,测定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并观察形态特征;利用真菌rDNA-ITS序列通用引物ITS1/ITS4,以及ACT(肌动蛋白)、GAPDH(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对叶斑病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常用杀菌剂对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建立毒力回归方程,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结果】结合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明确引起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250 g/L嘧菌酯悬浮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500 g/L氟啶胺悬浮剂等5种药剂对叶斑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80%乙蒜素乳油EC50  相似文献   

3.
金叶女贞叶斑病是一类造成植物大量落叶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金叶女贞的正常生长和观赏价值。本实验首先应用控制变量法探讨不同碳源及氮源对金叶女贞褐斑病病菌生长状况的影响,然后应用烫伤接种生测法,对金叶女贞褐斑病病原菌寄主范围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乳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甘露醇均能促进金叶女贞褐斑病病菌其生长,葡萄糖效果相对较明显;蛋白胨、硝酸铵、硝酸钾、硫酸铵、酵母膏均能促进分生孢子萌发,蛋白胨效果更明显;金叶女贞褐斑病病原菌对不同种植物侵染能力有差别,在供试植物中金叶女贞对金叶女贞的侵染性最强,对樟树、石楠、夹竹桃也有一定的侵染性,对桂花树、广玉兰、竹子、含笑、醋酱草、金丝梅、枇杷无明显的侵染性。研究结果对于此病原菌的研究和防治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引起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设计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病原菌的检测引物,筛选能有效抑制病原菌Nigrospora sphaerica的杀菌剂,为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对采自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的发病黑皮甘蔗叶片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培养,5 d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和孢子;对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基于ITS序列,采用MRGA7.0以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根据获得的ITS序列设计特异性检测引物Ng1F/Ng1R和Ng2F/Ng2R;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7种不同杀菌剂对甘蔗黑孢霉叶斑病原菌N.sphaerica的室内抑菌效果进行筛选。【结果】通过病原菌形态和分子鉴定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引起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N.sphaerica,其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和pH 7;Ng1F/Ng1R可用以甘蔗黑孢霉叶斑病原菌的检测;咪鲜胺药剂0.16 mg/L和施保功药剂2.4 mg/L对N. sphaerica的抑菌效果最显著,抑菌效果均可达到93%以上。【结论】引起甘蔗种传病害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N.sphaerica,Ng1F/Ng1R可用于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病原菌的检测,咪鲜胺和施保功药剂可作为甘蔗黑孢霉叶斑病的田间防治药剂或种苗脱毒处理药剂。  相似文献   

5.
观赏凤梨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明确引起观赏凤梨叶斑病的病原和选择有效的药剂进行防治。[方法]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害标本,根据柯赫氏法则分离病原物,并观察病原物形态特征;同时,分别测试了5种供试杀菌剂在2种不同浓度下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结果表明,半知菌亚门的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和弯孢霉(Curvularia sp.)均能够引起观赏凤梨叶斑病。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可有效地抑制炭疽菌菌丝的生长;而80%大生可湿性粉剂和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则可有效抑制弯孢霉菌丝的生长。[结论]要同时防治炭疽菌和弯孢霉导致的凤梨叶斑病,应该选用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  相似文献   

6.
金叶女贞叶斑病是金叶女贞的重要病虫害之一,每年造成金叶女贞连续落叶,使其失去观赏价值,严重时可造成大量枝条甚至整株死亡,给园林绿化带来很大损失。本文介绍了金叶女贞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烟台市牟平区花生叶斑病的适宜发病条件,并筛选其杀菌剂。[方法]分离并鉴定烟台市牟平区花生叶斑病病原菌,研究温度和光照对该病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6种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花生网斑病病原菌(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 PauerBoerema)和花生褐斑病病原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是引起该地区花生叶斑病的病原菌。25℃、12 h光暗交替条件最适宜2种病原菌生长并产孢,百泰、阿米妙收、金极冠3种药剂对该地区花生叶斑病的防效和增产效果较好,且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田间药害,值得推广。[结论]试验结果为花生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党参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引起甘肃省渭源县党参根腐病的病原菌,并筛选防治该病害的最佳杀菌剂,试验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对引起党参根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编码转录延伸因子区序列(TEF-1α)聚类分析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药剂毒力测定。病原鉴定结果表明,引起甘肃省渭源县党参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和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参试的6种药剂均对其有抑制效果, 其中25%腈菌唑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党参根腐病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EC50<0.05 g·L-1),可作为防治党参根腐病的主选药剂。  相似文献   

9.
室内外药物筛选和大田示范结果表明,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细辛叶斑病效果可达90%以上,多菌灵、消菌灵、治萎灵也有一定防治作用,但对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低于代森锰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研究了在天津市植保所武清创新基地温室番茄上一种叶部病害,明确了引起该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出防治该病的有效药剂。【方法】运用形态学与对病菌核糖体DNA的ITS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引起该病的病原进行鉴定,采用平皿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效果。【结果】病菌的形态学特征与已报道的引起番茄漆斑病的病原露湿漆斑菌Myrothecium roridum的形态学特征相一致,病菌ITS区序列与M.roridum的ITS区序列相似性最高,达到99%,进一步确定引起番茄叶斑病的病菌为露湿漆斑菌M.roridum。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41.7%氟吡菌酰胺SC、250 g/L嘧菌酯SC、250 g/L吡唑醚菌酯EC和80%多菌灵WP对该菌菌丝抑制效果最好,其EC_(50)值分别为0.094、0.781、1.041和1.396μg/mL。【结论】以上4种药剂均可作为防治番茄漆斑病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引起艾蒿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分子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5种杀菌剂对艾蒿叶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分离出的艾蒿叶斑病菌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 alternata).室内毒力实验结果表明,抑菌率最高的药剂是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和25%戊唑醇药剂.病原菌的EC50值结果表明,艾蒿叶斑病菌对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和25%戊唑醇EC50值最小,分别是0.04 mg/mL和0.28 mg/mL,说明这两种药剂对艾蒿叶斑病菌的抑菌性最强,可以作为田间药效试验研究的备选农药参考.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黔东南州太子参斑点病的调查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辉  张西平  贺定翔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3993-3994,3999
[目的]分离获得太子参斑点病的致病菌,并筛选出对太子参斑点病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方法]从病叶中分离得到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多菌灵、百菌清、代森锰锌及甲基托布津对该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镜检结果表明,太子参斑点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斑点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commonsii)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抑菌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太子参斑点病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多菌灵效果最好,抑菌率达到76.6%;甲基托布津次之,抑菌率为72.3%;代森锰锌为68.7%;百菌清为44.7%。[结论]50%多菌灵WP对太子参斑点病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何洁  梁霜  张国俊  赵致  李忠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8):2124-2132
【目的】明确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并探究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活性,以期为太子参叶斑病田间药剂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组织分离法对具有典型叶斑病症状的太子参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结合形态学观察及多基因(ITS、tef1、LSU、SSU、GAPDH和rpb2)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常见杀菌剂(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30%苯甲丙环唑乳油)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引起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aria tenuissima),菌株编号为TZSYB1。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6种杀菌剂对菌株TZSYB1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30%苯甲丙环唑乳油的抑制活性最强,对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10.81 μg/mL;其次为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和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EC50分别为21.31和27.31 μg/mL。【结论】引起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可选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进一步开展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八角叶斑病症状特征和病原菌形态特征等特点,鉴定其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p.)。采用供试的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0%斯高WG、70%甲基托布津WP、15%三唑酮WP对八角叶斑病的病原菌抑制效果相对较高,而50%福美双WP、75%百菌清WP的抑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引起樱桃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采集泰安、潍坊、烟台3个地区典型发病叶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纯化,共获得16个菌株,采用病原菌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樱桃褐斑病的病原菌。对该病原菌的ITS序列分析显示,其与Gen Bank中登录的Passalora sp.属的Passalora arctostaphyli相似性达97%;与另一种在甜樱桃叶片中分离的病原菌Pseudocercospora pruni-persicicola相似度仅为85.6%,证明两者并非为同一属真菌。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樱桃褐斑病病原与Passalora sp.属真菌处在同一分支,而与其它Prunus sp.属分离的病原菌处在两个分支,进而通过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认为,病原菌为Passalora circumscissa,并将其ITS基因序列提交至Gen Bank数据库(基因登陆号:KT428056)。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离、鉴定一种在广西剑麻叶片上产生圆形、近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凹陷斑块病害的病原菌,并针对该病原菌筛选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生防菌,为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5个剑麻种植农场采集具有圆形、近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凹陷斑块的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采用叶片针刺法接种,进行病原菌致病性测定;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和载玻片孢子萌发法研究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菌株GZ-5、深绿木霉(T.atroviride)菌株ST-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B11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菌株YZ14-3对剑麻黑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结果】从病叶组织中分离出6种真菌,其中编号为JMHB1的菌株分离率最高,达96%;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JMHB1为致病菌;依据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菌株JMHB1鉴定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对峙培养结果显示,生防菌菌株B11和YZ14-3可显著抑制菌株JMHB1的菌丝生长(P<0.05),抑菌圈半径分别为12.14和13.22mm,且2株生防菌株的培养滤液均可导致菌株JMHB1的菌丝隘缩、断裂;生防菌菌株ST-1和GZ-5对菌株JMHB1的拮抗系数为Ⅲ级和Ⅳ级,但其培养滤液对菌株JMHB1的菌丝无抑制作用。菌株JMHB1的孢子可在菌株YZ14-3、B11、ST-1和GZ-5的培养滤液中的萌发,萌发率分别为31.67%,32.37%,68.63%和76.63%。【结论】引起广西剑麻叶片产生圆形、近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凹陷斑块病害的病原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dimidiatum(Penz.) Crous&;Slipper],这是我国首次报道新暗色柱节孢侵染剑麻引起黑斑病。病害名称暂定为剑麻Neoscytalidium黑斑病。剑麻生产上可选择和搭配使用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深绿木霉及其商品制剂防治剑麻Neoscytalidium黑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贵州省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生物学特性,为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集自贵州省烟区的烟草附球菌叶斑病叶为材料,使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法分别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和Koch's法则验证,使用形态学特征结合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28S rRNA(LSU)、β-微管蛋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高梁链格叶斑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高粱叶片上的一种叶斑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病原菌在PDA平板上生产迅速.菌丝边缘白色.中央灰绿色;分生孢子串联成链状,褐色,近圆柱状或倒棍棒状,有横隔膜2~7个.纵隔膜0~4个.鉴定其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真菌。[结论]该病在高粱叶片上发病严重,应对其侵染治病过程以及致病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在陕西的危害严重,发病率在50%以上。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证病律从杨凌地区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标样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estrain)CP001。初步确定适合丁香假单胞杆菌CP001菌株生长的最佳pH为6~8,最适温度为22~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