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土壤肥料学是涉农高校种植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传统的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与生产实践结合欠佳,因此在以应用技能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中具有改革的必要性。课程建设小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通过土壤肥料学新版教材的编撰,将传统章节关系打乱,装载新的知识点,以应用技能为导向,对知识点进行重新装载并在教学教法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文章从土壤肥料学应用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入手,通过"突出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加强实验环节,注重实践调查;采用启发、互动式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改革考试方式,突出应用技能考核"等内容的阐明,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专业基础课向应用技能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合作学习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类型的课程教学中,本文通过对《土壤肥料》课程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了适于高职种植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合作学习模式内容,并通过合作学习效果比较结果提出了更好地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教融合型企业与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输出的根本性通道。本文从确立园艺种植类专业课程与技能架构,推动工种细化,建设"X"技能平台与标准化教材,完善校企联合培养评价体系,共建校企文化等方面,对农业职业院校园艺种植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机制进行了阐述,对于学生技术技能发展,园艺种植专业人才高质量就业,对接现代化农业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土壤肥料学实验是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研究综述了部分高校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学分、学时、实验项目及实验内容设置情况,结合红河学院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目前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以期为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方农业高校开办的种植类专业是培养实用技能型农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关于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人才转变的大背景下,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师生的实践技能,是培养种植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文章指出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种植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为种植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土壤肥料学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植保等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土壤肥料学的教学质量,进而不断提高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是土壤肥料学一直以来的教学目标。该文针对土壤肥料学的课程要求与学生特点,根据对土壤肥料学的多年教学经验,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方法以及实习教学方法,提出了提高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同向同行,以高职植物生产类专业核心课程土壤肥料及应用为研究对象,在对土壤肥料及应用课程简介基础上,分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土壤肥料学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土壤肥料学通论是农学类专业的科类基础必修课程。为了适应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学校于2001年把土壤学、植物营养与肥料两门课整合为土壤肥料学通论一门课程,并把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立为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出发,我们针对教材、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制度及其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土壤是绿色植物扎根立足和生长发育基地,肥料是植物的粮食。素质教育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因此,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种植类专业基础课的《土壤肥料学》理所当然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园地,在其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对《土壤肥料学》传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在近年《土壤肥料学》教学中进行了素质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种植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等农业院校种植类专业实践教学不相适应的现象日益严重,我们从1994年开始,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着重于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本文就改革的构思和作法及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为满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需要,笔者对本科实践教学的基本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践能力训练及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等教学内容、方案及考核标准进行研究,同时分析企业实践教学方案及考核机制,旨在探索"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为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农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回顾与总结了前期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林业人才培养需求及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和基本教学目标,以学校新一轮培养方案调整为契机,调整课程学时安排,优化实验模块,有效激发林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期推动该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林业部门输送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熟练操作技能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期间,吉林、黑龙江两省林业系统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组织工人职业技能培训,推进林农实用技术培训,取得了较好成绩和有益经验。但也存在教育培训体系不够健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足、信息化水平不高、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为此,需要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改进林业教育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4.
“果树栽培学”理论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树栽培学"是农业院校园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理论教学应结合生产实际,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多元化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5.
尹荣焕 《农学学报》2014,4(6):97-100
摘要:全面推进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我国未来发展的趋势。为了满足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国家对畜牧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了配合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快速发展,作为辽宁省主力农业院校的沈阳农业大学,以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为目标,对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进行了探索。在改革中:①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采用“校内+校外”的实习模式,将企业单位引入实践教学中;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来促进本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利用这种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的相互融合来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③加强毕业论文环节中对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④推进我院教学方法的改革、营造学术氛围,以多样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作为辅助手段。通过一系列改革将实践创新教育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有利地推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实践技能、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作为农业新型运营主体的样本,采用构建胜任素质模型方法,遴选具有管理新型职业农工的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的胜任素质特征,优化后得到:个性品质、工作能力、管理能力、综合技能、工作态度、关系建立能力、领导特质、变通能力和垦区精神九大胜任素质特征。研究表明,招聘应根据报名学生与上述九大胜任素质特征的相关度高低进行选拔;在培训设定的课程中应注意加强与上述九大胜任素质特征相关的隐性素质培养,并且根据岗位需求注重实践对学生全方位培养。该研究为新型农业主体的企业,培养新型职业农工的基层管理者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莉颍  陈西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377-16379
在新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下,尝试将行动导向教学融入到农艺专业课程教学中,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凸现,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以期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指出这对中职学校农艺专业的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本文以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水生生物学为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在新农科背景下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中食品加工过程控制课程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以创新创业教育和"互联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为契机,通过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拓展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相关企业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培育"一专多能型"人才,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农业转型升级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需求,针对目前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以安徽省阜阳农业学校农艺专业为例,构建了课堂与田间工学反复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搭建课程开发、建设和运行平台;建立校内外理实一体化实训"双基地"等方面,对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