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氮磷钾、pH值和有机质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三峡库区消落带设置固定监测样地,研究消落带首次经历水库水位涨落后土壤氮磷钾含量、pH值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三峡水库水位涨落影响,消落带0~10,10~20和20~30cm土层的速效氮含量下降41.53%~59.87%,速效磷含量下降5.26%~36.76%,速效钾含量下降3.55%~45.56%,全氮含量下降9.52%~40.00%,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7.62%~37.83%,全磷和全钾含量基本上没有变化,土壤pH值略有变化,变幅为1.73%~9.58%.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化学性质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消落带经历长期水库水位变化后的土壤化学性质,为揭示消落带水文环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秭归段消落带回水区选择典型次生灌丛固定监测样地,根据库区水位运行计划,于2008、2009、2012、2014和2015年(分别经历0、1、4、6和7次水位涨落)对不同海拔(145~155、155~165、165~175、175~185 m)样地的不同土层(0~10和10~20 cm)土壤的pH值和有机质及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经历7次水位涨落后,所有海拔的pH值均明显增加,其中海拔145~155 m土壤由酸性(pH6. 1)变为碱性(pH8. 2),而其他海拔土壤逐渐由酸性趋于中性;水淹海拔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非水淹对照海拔(175~185 m),且随水淹时间增加,0~1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较2008年呈逐年下降趋势,而10~20 cm土层则先增加后降低;随水位涨落周期的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且0~10 cm土层土壤对水淹影响更为敏感,0~10 cm土层碱解氮以2009年和2015年下降最为显著(P<0. 05),和2008年相比各海拔降幅分别达37. 2%~54. 7%和50. 6%~65. 7%; 0~1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在2009年降幅最大,达17. 1%~50. 8%;速效磷含量则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在速效养分中的流失量最大,在经历4、6和7次水位涨落后,速效磷含量较2008年分别下降78. 0%、94. 8%、91. 6%(0~10 cm)和89. 5%、93. 6、92. 5%(10~20 cm)。【结论】随三峡水库运行周期的不断延长,消落带土壤pH值升高、有机质含量下降,消落带土壤养分匮乏现象将突显,对于消落带经历长期水位涨落后的土壤化学性质变化仍需长期监督。  相似文献   

3.
南亚热带不同林龄杉木针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发育对土壤理化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南亚热带,以杉木皆伐改造林地3个林龄段(3~5 a、7~9 a和10~11 a)的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理化性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随林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通气度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土壤pH值、有机质、全N、全P、全K、水解N、速效K随林龄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有效P处于下降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林龄段针阔混交林的土壤容重主要取决于土壤有机质含量,自然含水量主要取决于毛管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N和水解N相关性最高,土壤中绝大部分N素以有机态存在;而土壤有效P含量主要取决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受土壤pH值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4.
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成熟林密度对土壤养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5种不同密度林分土壤剖面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广西大青山37年生杉木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A(1 667株·hm-2)、B(3 333株·hm-2)、C(5 000株·hm-2)、D(6 667株·hm-2)、E(10 000株·hm-2)5种密度下0 10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判断不同密度和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成熟林大多数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性铁含量在A、B等低密度林分中最高,并且在0 30 cm的土壤中,随密度的增加表现出总体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土壤pH值与全钾、速效钾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交换性钙与交换性镁含量受密度影响不明显;(2)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有效性铁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0 30 cm表层土壤的降幅较大,密度对不同土壤深度养分含量的变化具有一定影响。[结论]初植密度对杉木人工成熟林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明显,低初植密度更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长期维持,南亚热带杉木林密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深度可达60 cm。  相似文献   

5.
以植被不同恢复阶段的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随植被恢复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恢复时间的延长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则随恢复时间的延长缓慢增大。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在恢复15年及原始林中最高,全P含量为恢复30年最低,原始林最高,全K含量则是恢复40年样地中最高。不同恢复阶段样地中,原始林中速效N含量最高,恢复15年样地中速效P含量最高,恢复40年样地中速效K含量最高。所有恢复阶段间pH值均无显著性差异,而阳离子交换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恢复15年>原始林>恢复40年>恢复30年。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容重与土壤全N、土壤全P、速效N、有机质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土壤孔隙度则仅与土壤pH值具有显著相关性,土壤水分含量则与土壤全N、速效N、阳离子交换量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马尾松纯林、桉树纯林和3种不同模式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对其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主成分综合排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 N、全 P、水解 N、速效 P 和速效 K 皆表现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全 K 则表现相反;在各林分中,桉树纯林的土壤有机质、速效 P 含量最高,混交林次之。混交林则土壤全 N、全P 和速效 N 含量总体上大于纯林。马尾松纯林除在浅层土中速效 P 含量最高外,其他养分指标都低于桉树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养分综合评价为桉树纯林>混交林 A>混交林 C>混交林 B>马尾松纯林,表现为桉树纯林养分状况最好,马尾松纯林最差,与针阔树种的生长特性和凋落物养分归还能力有关。混交林中种植密度较大的混交林A 养分状况相对较好,表明其养分储存能力较好,消耗较少。而相同种植密度下,混交林 C 的林分土壤养分状况优于混交林 B。  相似文献   

7.
连栽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肥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配对样地法,以不同栽植代数(1、2 代)、不同发育阶段(8、15、18、20 a)的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连栽幼龄林、中龄林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连栽后,无论是幼龄林还是中龄林,林地土壤密度趋于下降,土壤总孔隙度和含水率则呈上升趋势,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且中龄林20~40 cm层土壤密度和总孔隙度在1、2代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连栽后,林地土壤全K、全Mg及pH值趋于下降,而有机质、全N、全P、全Ca及速效N、P、K养分均呈上升趋势,且幼龄林0~20 cm层土壤有效P含量以及土壤pH值、中龄林0~20 cm层土壤水解N含量以及土壤全N、有效P、速效K、全K含量在1、2代间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连栽后,幼龄林和中龄林土壤全Fe、Al、Cu、Zn、Mn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Mn含量在1、2代幼龄林和中龄林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采用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184柱花草(Styiosanthes guianensis)和桂牧1号杂交象草( Pennisetun americanum × Pennlsetum purpureum )×Pennisetum purpureum cv.Mott在桉树林下间种,间种方式有2种:桉树...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浙江省庆元县菇木林为研究对象,探讨菇木林目标树择伐后形成的人工林窗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在对照林分和择伐后林窗内设置调查样地,分层采集0~60 cm土层土壤样品,对比分析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和土壤pH值的变化情况。【结果】1)与对照相比,择伐6 a后林窗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和C/N比分别增加了25.55%、13.68%、42.34%、15.32%和10.04%;而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43.50%和54.68%,全氮含量分别下降了37.31%和44.43%,水解性氮含量分别下降了23.49%和10.28%,有效磷含量分别下降了11.06%、34.47%,C/N比分别下降了9.05%、19.65%。林窗0~20、40~60 cm土层土壤pH值分别下降了2.79%和0.56%,20~40 cm土层土壤pH值增加了0.94%,但差异均不显著。2)与对照林相比,林窗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下降了28.02%、35.08%和0.25%,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分别增加了83.16%、35.78%和42.00%,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分别下降了19.26%、20.71%和7.18%。3)运用主成分分析,对表征土壤肥力的土壤pH值、有机碳、全氮、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进行评价,综合评价表明,菇木林择伐6 a后形成的林窗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升。【结论】研究结果为菇木林择伐经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省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湘中丘陵区3种林分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湘中丘陵区选取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三种林分林下植被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三种林分林下植物多样性总体表现为灌木层明显高于草本层,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于针叶林。土壤有机质、全N和全P含量基本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下降的规律。土壤含水率与各项多样性指标不相关,土壤容重、p H值与灌草层各多样性指数呈负相关关系,有机质、全N与灌木层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关系,有机质与草本层均匀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全P、全K与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1.
对湖北省板栗主产区林农习惯施肥调查结果表明:板栗生产中钾肥用量极少,磷肥用量偏低,而氮肥相对较多.应用GPS定位,采集湖北省28个县市板栗产区土壤样品112个;以常规方法分析了各土样pH值、有机质及土壤有效N、有效P、有效K、交换性Ca、交换性Mg、有效Fe、有效Mn、有效Cu和有效Zn含量.结果表明:湖北省板栗产区80%左右以上的土壤pH及土壤有效N含量适宜于板栗生长,但50%以上的土壤有机质低于15 g/kg,生产中应通过施用有机肥和采取抚育管理措施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P和有效K含量均较低,其低量比率分别为56.3%和73.11%,生产中应多施用P、K肥料.  相似文献   

12.
胡桃楸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中根际土壤的养分特征(英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非根际土壤相比较,研究了胡桃楸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中根际土壤pH值、有机质及氮 、磷、钾等养分元素的特征。结果表明:各林分中,除胡桃楸纯林外,根际土壤的pH值均不 同程度低于非根际土壤;除混交林中落叶松根际土有机质含量略低于非根际土外,根际土壤 有机质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存在氮的相对累积,磷和钾在根际则具有一定的亏 缺趋势,其程度与树种相关;各林分下,氮、磷、钾在根际中均得以活化,表现为根际土壤 速效氮、磷、钾含量偏高;混交林中落叶松根际速效氮含量明显高于其纯林,而混交林中胡 桃楸根际速效磷、钾含量明显高于其纯林。  相似文献   

13.
采伐干扰和火烧对大兴安岭森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宏图林场内的试验地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采伐干扰试验迹地土壤pH值较未受干扰的迹地有所增加,而有机质含量和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均降低。火烧使大兴安岭林区实验迹地的土壤的酸性增强,经过火烧的样地要比未受干扰样地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全N、有效N的含量在火烧后初期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降低,后期又再次上升,并且含量超过火烧前的水平,火烧对土壤全P、全K、有效K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基本保持未受干扰的水平,不同火烧年限迹地之间并无显著的差异,土壤有效P的含量在火烧初期下降,之后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2年广东省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评估体系的95个桉树林样地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桉树林的土壤肥力。按《我国土壤质地暂行分类方案》将95个样地土壤合并为粉壤土、粘壤土、粗砂土、细砂土、面砂土、粉粘土、砂粘土、粘土、壤粘土。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聚类分析,将土壤按质地类型划分为4类:第1类包括粉壤土、粉粘土和壤粘土,速效K含量较高,速效P含量中等,其余养分含量位居9种土壤的前列,容重和毛管孔隙中等,肥力较高;第2类是粘壤土,全K含量最高,速效N含量中等,其余养分含量较低,容重较小,毛管孔隙较大而非毛管孔隙中等,总体上肥力水平中等;第3类包括粗砂土、细砂土、面砂土和砂粘土,此类土大多数有机质、全N、全K、速效N、速效K含量低,而有的速效P含量较高,容重大、毛管孔隙小,总体来说肥力低;第4类为肥力高的粘土,其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含量均是9种土壤中最高的。  相似文献   

15.
红心杉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红心杉林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红心杉林分,其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均存在差异,林分年龄与土壤类型的交互效应均极显著。pH和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在林分年龄和土壤类型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碱解氮、全氮、速效钾含量在林分年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土壤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全磷含量在林分年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土壤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红心杉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在20、40年生的变化很小,而根际土壤的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差异仍然明显。  相似文献   

16.
对桉树人工林间种象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Pennisetum purpureum)复合经营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比桉树纯林,桉-草经营模式的土壤容重降低了14.75%~22.12%,土壤总空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了3.57% ~ 16.51%和15.39% ~ 18.67%,土壤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分别提高了6.01%~34.14%和16.95% ~43.99%,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桉-草模式下林地土壤pH值降低了9.2%~10.5%,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87.5%~24.2%;土壤全量N、P和速效N、P的含量提高7.06% ~89.99%,提高幅度的大小排列顺序为速效N>全量P>全量N>速效P,全量K和速效K含量减少,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14.14%.A层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幅度大于B层.桉树人工林间种象草复合经营模式,有助于改善林地土壤结构,提高林地养分含量,促进林木生长,是比较适宜推广发展的桉树复合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以杉木第2代种子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地形对种子园土壤及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坡位上升,杉木第2代种子园土壤及植株养分含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同一坡位、同一土层深度,不同坡向杉木第2代种子园土壤及植株有效养分含量差异较大,总体而言,西坡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及植株全氮、全镁及全铜的积累,东坡则有利于土壤速效钾及植株全钾、全钙及全锌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不同年份毛竹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及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物体的营养元素含量主要决定于植物的种类和品质 ,了解植物体营养元素含量对掌握该植物营养状况 ,从而科学合理的施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姜培坤等 ,2 0 0 0 )。毛竹 (Phyllostachyspubescens)分布广、用途多 ,且具生长快、产量高的特点。有关毛竹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 (肖立平 ,2 0 0 2 ;卢义山等 ,2 0 0 1 ;张艳璇等 ,2 0 0 1 ;徐秋芳等 ,2 0 0 0 ) ,而对营养规律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本文对浙江省北部毛竹进行采样分析 ,探讨不同年份毛竹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并阐述毛竹营养元素含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1 材…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北亚热带地区退化灌木林改造11 a后形成的木荷-青冈栎混交林和杜英纯林为研究对象,并以保留的退化灌木林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树种组成对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荷-青冈栎混交林和杜英纯林0 50 cm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比退化灌木林分别增加了52.33% 96.13%和77.93% 119.85%,土壤易氧化碳增加了57.89% 100.90%和21.44% 46.85%,土壤轻组有机质增加了74.50% 93.75%和27.24% 96.09%,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变化不明显。不同树种组成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率大小顺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土壤总有机碳为退化灌木林 >木荷-青冈栎混交林 >杜英纯林,土壤易氧化碳/土壤总有机碳为木荷-青冈栎混交林 >退化灌木林 >杜英纯林。3种林分土壤各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木荷-青冈栎混交林相关系数大于其它两种林分。3种林分中,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轻组有机质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退化灌木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水解氮、速效钾相关性不显著,杜英纯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速效钾也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施肥对毛竹笋材两用林土壤养分分布与肥力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三明市毛竹笋材两用林施肥前后土壤10项养分指标分布特性及施肥后土壤综合养分状况。结果表明:施肥后土壤养分指标变异系数为3.2%~76.5%,属弱变异至中等变异程度;除pH值、全磷含量偏斜量绝对值小于5%之外,其它养分指标分布发生不同程度偏斜。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取前3个主成分作为土壤养分的综合指标,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全氮、速效钾首先反映出土壤养分状况,其次为有效磷,第3为pH值、交换性镁。14个试验处理的土壤养分水平差异较明显,试验处理N2P2K2、N1P2K1、N2P2K1的养分综合得分值最高,而缺素试验处理(N0P2K2、N2P0K2、N2P2K0)综合得分值分列第11、13、12位,说明氮、磷、钾肥的合理配比施肥可有效提高土壤养分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