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外生菌根(ECM)是真菌菌丝体包围宿主植物尚未木栓化的营养根形成的共生体。菌根真菌广泛的存在于土壤中,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外生菌根不仅能够扩大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增强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能力,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干旱和抗病性的能力,还承担重要的生态功能。随着菌根研究的深入,外生菌根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林业生产中。该文从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功能以及在现代林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3方面综述了外生菌根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2.
菌根及其在林业上的应用(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根及其在林业上的应用(二)罗伟祥(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5菌根在林业上的应用5.1林木引种种子研究和生产实践都证明,引种专性外生菌根树种(如松树),需要同时引入原产地最适合的菌根真菌。否则往往因引入地(栽植地)缺乏应有的菌根菌而...  相似文献   

3.
菌根在在林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树木引神成功、提高林分质量和地力的自然资源。本文择要介绍了我国十多年来在菌根应用研究上的重大成就,例举了理论先进、使用简便、效益显著的Pt菌育苗造林技术,指出海南和雷州半岛在生态保护恢复和迅速发展的林业建设中,高科技和价廉的菌根生物技术,在生产应用中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问题,展示了这一地区菌根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菌根是土壤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一种共生体,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与林木共生的生态关系,在林业中被广泛研究与应用。该文分别从提高育种率、促进林木生长、增强林木抗逆性和生态环境修复4个方面总结了菌根真菌在林业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旨在为菌根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菌根菌在油松育苗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根是林木与土壤中真菌共生而形成的根,具有菌根的苗木生长健壮,抗病抗旱力强,可提高造林成活率。目前国外已把“菌根化”列为育苗造林的一项常规技术措施,而我国林业生产中应用菌根菌则刚刚起步。鉴于我省山坡多干旱贫瘠,历年来造林成活率低的状况,笔者用菌根菌纯培养体对油松苗进行了接种试验,以期为菌根菌在我省育苗造林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太原市的古交神堂坪和西山大岩村。神堂坪试验地位于山坡下风口处,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湿地松菌根育苗和造林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根对提高苗木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已把菌根化苗木的培养作为林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应用菌根对马尾松、湿地松育苗大大提高了菌根化效果,充分发挥了菌根作用,大幅度降低了苗木的成本,提高了苗木的抗病性和抗逆性,减少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造林后能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7.
林木菌根生物工程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论述了林木菌根生物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菌根状态的测定和评价、菌根真菌的收集和选择、菌剂的研制及生产、林木菌根化技术等;阐明了菌根真菌的种类及其繁殖体类型和数量、繁殖体与菌根侵染区(MIZ)距离、根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根的类型及生长、环境条件等影响林木菌根化的主要因素,并通过调控这些因子提出了林木菌根化新途径——截根菌根化;重点介绍我国在该领域的最新成果“截根菌根化应用及其机理的研究”;综述了世界林木菌根生物工程研究概况和在该领域内先进国家所取得的进展;从解决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和森林问题的角度展望“菌根生物技术”成为21世纪林业科技支柱的前景和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菌根类型、菌根化技术研究概况、菌根化技术关键和菌根化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外生菌根研究的20年成就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菌根的研究是林业育苗造林和林下微生态及食用、药用菌的与实践的需要。中国的外生菌根研究在近20年间,已在菌根及其真菌资源调查,对宿主促生长逆机理,生理生化与生态,形态、解剖及分类,分离、培养及繁殖,菌剂生产及接种效应,高新技术的应用,子实体采摘及保护等有关领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这些为菌根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的菌根研究方向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松树外生菌根真菌纯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离出有效的菌根真菌的纯培养,通过无菌栽培试验,可证明菌根形成的有效性,这不仅有助于进行菌根类型、外部形态、树木幼苗生长强度与菌根发育温度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同时对菌根真菌在林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采用的幼苗无菌接种盆栽试验及室内人工固体培养基上接种的纯培养菌根  相似文献   

11.
桤木人工林细根与土壤养分含量季节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桤木人工林细根、土壤养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桤木细根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高,春季最低;微量元素Fe、Mn、Zn、Cu、Pb、Ni、Cd含量冬季最低,春夏季较高.(2)土壤各层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最低,夏季最高;微量元素Mn、Zn含量在冬季最低,秋季最高;Fe、Ni、Pb、Cu、Cd含量在冬季最高,春秋较低.(3)细根和土壤中大量元素含量在冬季存在负相关关系,微量元素Fe、Ni、Cd含量在一年四季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Mn、Cu含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存在负相关关系,Zn、Pb含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Deciduous trees with high-density wood that occur in dry seasonal tropical regions respond to rainfall seasonality with synchrony in phenophases. However, they may exhibit interannual differences in sy...  相似文献   

13.
赵猛  亢晶 《林业科学》2019,(6):167-175
【目的】以漆树科3属4个种(盐肤木、青麸杨、黄连木和黄栌)的次生韧皮部为研究对象,阐明各物种次生韧皮部组成细胞的结构特征和分布规律,为植物次生韧皮部组成细胞结构特征与分泌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漆树科植物系统演化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盐肤木、青麸杨、黄连木和黄栌的树皮样品(样品含形成层、次生韧皮部及周皮,不含次生木质部),采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对漆树科4种植物的次生韧皮部的结构特征、组成细胞的构成及其排列方式进行比较,并对4种植物的乳汁道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漆树科4种植物次生韧皮部均是由筛管分子和伴胞、韧皮薄壁组织细胞、射线细胞、乳汁道和韧皮纤维构成,呈切向带状相间排列。黄连木、青麸杨和盐肤木的具功能韧皮部和无功能韧皮部分界明显;青麸杨的射线细胞在无功能韧皮部中倾斜分布,其余3种植物均为整齐纵向排列;青麸杨的乳汁道为分枝型乳汁道,其他3个种的乳汁道均无分枝,仅有少量相邻乳汁道融合现象发生;黄连木和黄栌次生韧皮部内分布有大量的韧皮纤维,青麸杨韧皮部中较少,而盐肤木韧皮部中无韧皮纤维分布。【结论】漆树科4种植物次生韧皮部组成细胞及乳汁道结构存在一定差异,青麸杨乳汁道是目前为止漆树科植物中发现的较为稀有的分枝型乳汁道,研究结果能够为漆树科系统进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拉萨河流域的野生种子植物区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我国西藏拉萨河流域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的统计分析结果。拉萨河流域内共发现有野生种子植物72科、285属、793种(含变种),分别占西藏野生种子植物的43.90%,24.89%,14.97%,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6种,被子植物69科、282属、787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56科、218属、642种,分别占本区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77.78%,76.49%,80.96%,最为丰富;其次是单子叶植物13科、64属、145种,分别占18.06%,22.46%,18.28%。拉萨河流域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具有4个显著特征:1)种类组成较为丰富,属内种系相对贫乏,种属比2.78,分化程度较弱,单种属和寡种属极为丰富。2)种子植物的区系成分复杂,划分为5个科分布区类型和3个科分布亚型;15个属分布区类型及10个属分布亚型,其中温带科18个,占总科数的56.25%,温带属194个,占总属数的82.20%,温带种705个,占总种数的90.38%,说明本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热带成分仅在科级分布型中表现出较大的比例,属、种级热带成分很少,表明本区系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与热带相联系的历史渊源。3)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特有性,没有中国特有科,中国特有分布属7个,中国特有分布种324个,证实本区系植物的年青性及其较强的演化、特化性质。4)拉萨河流域植物区系与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联系紧密,同时与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植物区系亦有深远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对落叶松人工纯林不同发育阶段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及二代幼龄林土壤腐殖物质组分变化及其对酸度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次生林和一代幼龄林为对照,比较不同发育阶段落叶松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一代幼龄林与二代幼龄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腐殖物质组分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从幼龄林到近熟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胡敏酸含碳量、胡敏素含碳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近熟林到成熟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富啡酸含碳量和胡敏素含碳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降低;土壤腐殖化程度(土壤中胡敏酸占全C的百分比)和土壤腐殖质中胡敏酸含碳量与富啡酸含碳量比值(HA/FA)为次生林大于幼龄林和近熟林;二代幼龄林与一代幼龄林相比,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富啡酸含碳量和胡敏素含碳量分别降低4.53%、35.8%和1.98%,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胡敏酸含碳量、富啡酸含碳量和胡敏素含碳量分别提高46.44%、43.69%、47.45%和49.5%;土壤腐殖物质组分与酸度的相关关系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腐殖物质组分与根际土壤活性酸(pH值)、交换性酸、水解性酸相关性密切.  相似文献   

16.
不同龄期及不同长势核桃的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核桃苗期、幼龄期、始果期的植株叶片和果实营养元素N、P、K和微量元素Fe、Zn含量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核桃1年生苗木叶片中N、P、K、Zn含量高于幼龄期和始果期植株;核桃各龄期在年生长过程中,叶片中的N、P、K、Fe、Zn养分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N素含量在第2次生长期7月较年生长初期低,比其它生长时期高,在年生长中N、P、K养分含量的比例存在差异,N、K素营养相对含量经历“低-高-低”的过程,N素营养相对含量表现尤其明显;核桃幼龄期、始果期植株长势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同一时间叶片及果实中N含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马尾松不同类型林地地上部微生物区系及优势种群及其季节性变化,对三峡库区云阳县马尾松近熟龄天然林、中龄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地空气、叶面和树皮表面等地上部的可培养细菌和真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气、叶面和树皮表面的真菌、细菌两大类微生物数量四季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夏季和秋季的数量多于冬季和春季,中龄天然林的两大类微生物数量最大且四季变化亦最大;优势种群的种类和数量随季节和林地类型不同而有所变化。人工林空气中可培养真菌种类秋、冬、春、夏分别有4、3、4、3种,近熟龄天然林和中龄天然林四季中均为3种;优势种群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石灰岩山地优势种淡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浓度、分配特征及其生态意义。【方法】对赣西北石灰岩山地3种不同土壤含水率生境(连续土、半连续土和零星土)的淡竹进行取样调查,比较分析不同生境淡竹个体(全株)和构件水平(叶、枝、秆、蔸、鞭、根)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和分配特征。【结果】 1)在个体水平,从连续土、半连续土到零星土,随着土壤含水率下降,淡竹可溶性糖浓度逐渐增加,零星土生境值(3.32%±0.20%)显著高于连续土生境值(2.52%±0.17%)(P<0.05),NSC和淀粉浓度先降后升,半连续土生境值均显著低于零星土生境值(P<0.05);2)在构件水平,3种土壤生境淡竹叶的NSC、可溶性糖和淀粉浓度高,枝和根次之,秆、蔸和鞭相对较低;3)随着土壤含水率降低,淡竹根中可溶性糖浓度升高,增加幅度大于其他构件,半连续土和零星土生境增幅分别为74.29%和39.35%;叶、根等生理活性高的构件可溶性糖分配比例增加,相比连续土生境,在零星土生境叶、根分别增加71.26%、50.61%,而秆、蔸、鞭等贮存的构件分配比例均减少。【结论】淡竹通过调节个体和构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和分配来适应干旱胁迫,构件水平的NSC调节行为比个体水平能更深入反映植物应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对日本落叶松种子园优良家系雌雄球花数量及在树冠上的分布规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雄球花在树冠垂直方向上分布差异极显著,下层和中层的数量显著多于上层,所占比例为83.39%,水平方向上南面的雄球花多于其他方向;雌球花在树冠不同冠层的分布无显著差异,中、上层的雌球花数量比下层多,东、南方向多于西、北方向;雄球花多着生在2,3 a生枝上,雌球花多着生在3,4 a生枝上,1 a生枝条上无花;不同无性系间雌雄球花数量差异显著,356号无性系的雌雄球花数量均为最多。  相似文献   

20.
Contour hedgerow intercropping in the mountains of China: a review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edgerow intercropping systems were introduced in China in early 1990s.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 and extension of contour hedgerow intercropping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15 years are reviewed here. Results reported in over 70 published papers have shown that hedgerow intercropping contributes to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oil fertility amelioration, land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bio-terrace formation, and gives more options for income generation based on local resources in mountain areas.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 works on contour hedgerow systems have achieved success by integrating local resources and needs into the system, especially in the dry valleys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Contour hedgerow intercropping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policy-makers, and farmers, and has been taken as an alternative to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in for Green policy, and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and restoration today. To date, hedgerow intercropping has been demonstrated and applied practically on sloping land in more than six provinces of China, particularly Sichuan, Guizhou, Shanxi, Shaanxi, as well as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of Chongqing and Hubei Province.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has also been practiced as an optimized technology for conserving farming on sloping lands, improving cash income, and reducing agricultural risks in depressed mountainous regions in southwest and northern China over recent years. Some misunderstandings and problems in studies and extension of the system in China are summarized and clarified, and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expansion of the system are also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