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根据1984、1985年在重庆北碚辣椒田多点系统调查资料,采用频次分布检验和聚集度指数判别等方法对侧杂食跗线螨对辣椒田间为害空间分布型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认为田间受害株率在0.375—0.42以下时,侧杂食跗线螨为害株的田间分布为聚集型;在0.375—0.42以上时则为均匀分布型。在同一受害水平下,样方大小在4—9株的范围内,不至影响分布型的变化,而改变样方的性质对基本聚集度指数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应用聚集度指标检验、线性回归方程检验,研究探讨了侧多食跗线螨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侧多食跗线螨在辣椒田呈聚集分布,这种分布主要是由该螨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且具有密度依赖性。在回归检验中,3种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但以Taylor(1961)的幂法则最优。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旋心异跗莹叶甲的生态学特性和有效的田间抽样技术,对旋心异跗莹叶甲成虫在丹参地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旋心异跗莹叶甲成虫在丹参地的空间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聚集度指标检验表明,空间分布图式是聚集分布,当虫口密度较小时,聚集分布由环境因素引起,当虫口密度较大时,聚集分布原因受环境因素的差异与昆虫自身聚集习性的综合影响;Iwao的m*-m直线回归法分析及Toylar的幂的法则进一步说明,种群在田间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成虫个体间相互排斥,种群在一切密度下都是聚集分布,而且具有密度依赖性;并拟合了成虫田间的理论抽样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丹参旋心异跗莹叶甲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旋心异跗莹叶甲的生态学特性和有效的田间抽样技术,对旋心异跗莹叶甲成虫在丹参地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旋心异跗莹叶甲成虫在丹参地的空间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聚集度指标检验表明,空间分布图式是聚集分布,当虫口密度较小时,聚集分布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当虫口密度较大时聚集分布原因受环境因素的差异与昆虫自身聚集习性的综合影响;Iwao的m*-m直线回归法分析及Toylar的幂的法则进一步说明,种群在田间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成虫个体间相互排斥,种群在一切密度下都是聚集分布,而且具有密度依赖性;并拟合了成虫田间的理论抽样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截形叶螨在保护地黄瓜上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聚集强度与叶螨的密度有关,随着密度的上升而下降;截形叶螨在保护地黄瓜上呈指数增长,模型为N1=1.3634e^0.31261(R=0.9174^**)。应用最优分割法将截形叶螨种群动态划分为3个阶段:初建期、发展期和高峰期。在种群初建期,截形叶螨开始迁入,数量较低,以扩散为主,分布不均匀,聚集强度较高;在发展期,截形叶螨种群不断扩散,分布日均匀,聚集强度逐渐下降;在高峰期,截形叶螨种群数量急剧增长到高峰,聚集强度继续下降,此阶段由于黄瓜接近成熟及受害枯萎.截形叶螨因缺少食物而数量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 幼虫在海南省玉米地的空间分布状况。【方法】利用6种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Taylor的幂法则和Iwao m*-m回归法分析草地贪夜蛾低龄(1~2 龄)、中龄(3~4 龄)和高龄(5~6 龄)3 个龄期幼虫在海南岛的空间分布。【结果】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主要与海南地区玉米种植制度、幼虫龄期及气候差异相关。苗期、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受害率相对较高,三龄幼虫占比最高,成聚集分布;开花期和成熟期多为5~6龄幼虫,成均匀分布状态。从区域分布来看,在海南省东部和中部的玉米田中该害虫幼虫为聚集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地区的玉米田中,呈均匀分布(I0,C1,K0,Cα0,m~*/m1,α0,β1,lg α1,b1)。根据Taylor幂法则lg v=0.23663+1.24689 lg m(R=0.9437)及线性回归方程m~*=-0.07870+2.16842m(R=0.7777)对各田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害虫在海南各地区整体呈现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度不依赖于种群密度的特征。【结论】研究结果对草地贪夜蛾种群密度调查和防治适期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橄榄星室木虱卵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分布型指数法研究了橄榄星室木虱卵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1wao的回归模型n=1.9435〉0、b=1.0522〉1和Taylor幂法则α=0.2147〉0、β=1.2958〉1表明:橄榄星室木虱卵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强,聚集原因由种群聚集均数A〉2可知是昆虫本身的习性所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在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制定了不同允许误差下的最适抽样公式和判断橄榄星室木虱是否达到防治标准的序贯抽样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危害松饵木的松褐天牛幼虫空间格局与垂直分布规律,为利用饵木进行松褐天牛虫情调查和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择9个样地设置不同胸径的饵木对饵木内松褐天牛幼虫数量进行系统调查,应用6种聚集度指数、Iwao m*-m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则分析测定松褐天牛幼虫及其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利用种群聚集均数分析聚集原因;系统调查松褐天牛幼虫在不同胸径和树高马尾松饵木上的分布规律.[结果]松饵木内松褐天牛幼虫的平均拥挤度m*>1,丛生指标I>0,聚块指数m*/m>1,Cassie指标Ca>0,扩散系数C>1,负二项分布指标K>0,表明松饵木内松褐天牛幼虫呈聚集分布;Blackith聚集均数λ>2,说明聚集是由成虫的产卵习性与松饵木形成的特殊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松褐天牛幼虫种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α>0,β>1);松褐天牛幼虫种群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度依赖于密度(lga>0,b>1).[结论]饵木内松褐天牛幼虫呈聚集分布,聚集度依赖于密度;其聚集原因是成虫的产卵习性与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辣椒田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为控制辣椒田虫害并保护蜘蛛类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五点取样法对辣椒整株上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和拟环狼蛛(Lycosa pseudoannulata)进行调查,每点系统调查10株,应用2种回归方法和8个聚集度指标对蜘蛛混合种群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空间格局;通过Iwao回归法和Taylor幂法则计算蜘蛛混合种群理论抽样数,以Iwao和Kuno序贯抽样技术拟合蜘蛛混合种群的序贯抽样模型.[结果]通过Iwao m*-m回归法得到α=0.517>0、β=1.089>1,Taylor幂法则得到a=1.616>0、b=1.071>1,表明蜘蛛混合种群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大,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原因由环境因素引起;通过种群密度与聚集度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标(I)、久野指数(CA)、扩散系数(C)、负二项分布指标(K)、田间个体平均大小(L*)及L*/(m+1)均能用以分析蜘蛛混合种群空间分布型;利用空间格局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结论]辣椒田蜘蛛混合种群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由环境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黄刺蛾幼虫在核桃幼园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为其测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聚集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指数法评判黄刺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根据Iwao-Kuno理论抽样数学模型确定其理论抽样公式。[结果]测定的聚集指标值C>1,I>0,K>0,m*/x>1,CA>0;Iwaom*-m回归中α=5.845 6>0,β=1.996 6>1;Taylor指数lga=0.741 6>0,b=1.474 0>1。聚集均数λ>2。[结论]黄刺蛾幼虫在核桃幼园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聚集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强。聚集原因由昆虫本身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的。其最适理论抽样公式为n=t2/D2(6.845 6/x+0.996 6)。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s)在25℃,相对湿度85%~90%条件下取食辣椒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结果表明,侧多食跗线螨世代总存活率为95%,下代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其种群趋势指数为22.56。用组分分析方法分析了侧多食跗线螨各螨态的存活对种群趋势指数的贡献大小,以成螨对种群趋势指数的贡献率最大,卵的贡献率最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螨实验种群矩阵模型,推算出不同时间内侧多食跗线螨实验种群各螨态及整个种群数量变化的年龄组配和增长情况。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1994—1995年在福州郊区草莓园系统调查的资料,采用频次分布检验和聚集指标分析得出:神泽氏叶螨成螨种群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种群聚集不仅与环境因素有关,而且与成螨本身生活习性有关;m^*-m回归关系分析显示成螨种群中的个体相互排斥。根据草莓神泽氏叶螨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有“中心株”、“扩展圈”等特点,采用化学挑治及挑放捕食螨,这样可减少农药用量达到经济有效的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聚集度指标研究稻负泥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1、幼虫分布型是聚集分布;2、根据 m~*~m 的回归关系,可得线性回归方程 m~*=3.164+1.347m(r=0.890~**),属于聚集分布。比较了植保上常用的四种抽样方式,均适用于田间调查。文中分析并计算了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估计了抽样精确度。结果表明,幼虫的种群密度愈高,理论抽样数就愈少;密度愈低,理论抽样数就愈多。  相似文献   

14.
<正> 1分布与为害 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又名侧多食跗线螨,属蜱螨目,跗线螨科。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与分布为害。食性杂,寄主广,主要为害茄子、辣椒、豆类、瓜类等蔬菜以及园林花奔植物。以茄子、辣椒、豇豆等受害最重。成螨和若螨集中在作物幼嫩部分刺吸汁液,造  相似文献   

15.
对烟粉虱卵在黄瓜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为:Iwao回归模型α=1.148 2>0,β=1.423 1>1;Talor幂法则loga=0.398 4>0,b=1.517 4>1.表明烟粉虱卵呈聚集分布, 其聚集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下降,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 个体间相互吸引.采用Iwao方法求出不同卵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6.
甘蔗二点螟幼虫空间分布型测定结果表明:(1)频次分布检验为负二项分布和核心分布;(2)聚集度指标测定为聚集分布;(3)m~*—m 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m~*=0.290 9+1.330 8m,属于最普通的聚集分布(负二项分布).在分布型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文中比较了植保上常用的4种抽样方式的精度;计算了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描述了 Kuno 种群序贯抽样的模型:T_=1.290 9/(D~2-0.330 8/n).  相似文献   

17.
烟蚜在山东烟田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研究山东烟田烟蚜种群动态与空间分布对于提高山东烟田烟蚜预测测报准确率以及有效防控该害虫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开展了烟蚜的田间种群消长动态调查,并应用5个聚集度指标(丛生指数I,聚块指标m~*/m,久野指标Ca,扩散系数C,负二项分布K值)和2种回归方法(Iwao回归分析法与Toylar幂法则)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20—2021年烟田烟蚜的种群动态均为双峰型曲线:第1个高峰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2个高峰出现在7月上中旬。在垂直分布上,烟草植株上部叶片的烟蚜数量占比(49.07%~70.29%)显著高于中部叶片(27.64%~33.71%)和下部叶片(1.64%~19.85%)。数据分析结果显示,I(1.733 2~42.703 0)>0,m~*/m(2.368 3~10.414 2)>1,Ca(1.368 3~9.414 2)>0,C(2.733 2~43.703 0)>1,01,α(0.190 57)>...  相似文献   

18.
【目的】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是重要的农业害虫,近年来在我国黄淮海玉米产区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玉米安全生产的威胁之一。空间分布型是昆虫种群的重要生态属性,研究桃蛀螟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明确其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桃蛀螟的田间抽样计划制定、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传统统计学(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模型)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玉米田桃蛀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基于Iwao回归模型确定桃蛀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数,通过序贯抽样技术得到不同允许误差(D=0.1、0.2、0.3)和经济阈值(m0=0.5、1、1.5、2头/株)下的最大理论抽样数。【结果】两种统计学方法的结果均表明桃蛀螟幼虫种群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聚集度指标分析表明桃蛀螟幼虫的分布型为聚集型;Taylor幂法则结果显示桃蛀螟幼虫种群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Iwao回归模型证明桃蛀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且为一般的负二项分布。根据半方差函数模型参数,确定桃蛀螟幼虫种群的最优拟合模型为球型、指数型和线型,表明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通过Kriging插值法分析得到桃蛀螟幼虫种群的三维和二维空间分布图,其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基于Iwao回归模型抽样技术明确了桃蛀螟幼虫在置信概率t=2,不同平均密度m=0.5、1、2、3、4、5、10、15时的理论抽样数。进行序贯抽样确定了最大理论抽样数,在t=2,D=0.1、0.2、0.3时,当m0=0.5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3 417、854和380株;当m0=1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 717、429和191株;当m0=1.5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 150、287和128株;当m0=2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867、217和96株。【结论】桃蛀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基于序贯抽样确定的理论最大抽样数可用于指导玉米田桃蛀螟幼虫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结果 ,广西百色地区有机茶园中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包括假眼小绿叶蝉、茶跗线螨、茶黄蓟马、茶蚜和茶饼病、茶炭疽病。假眼小绿叶蝉在 4、 7月份有两个发生高峰 ;茶跗线螨和茶黄蓟马早春发生较重。各种害虫都具有一定的趋嫩性 ,其中茶黄蓟马在茶树顶部的种群密度与其它位置差异显著。根据各病虫害的生物学习性 ,采取了强采及植物源药剂相结合等方法 ,起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扩散型指数和回归模型分析柑桔锈螨种群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该锈螨种群均呈聚集型,格局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的分布也是聚集型。进行资料代换时可用负二项分布的代换公式y=lg (x k/2)。本文还提出估计田间种群数量时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