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武汉市为例,将GIS技术、网络结构分析、景观格局效应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相结合,研究道路网络结构及变化特征景观效应。在随机选取80个研究单元的基础上,对比分析2006、2012年武汉市道路网络结构特征以及2006—2012年道路网络结构变化特征的相关关系、道路网络结构特征的整体及类型层次的景观格局效应。结果表明,2006—2012年武汉市道路建设导致道路网络节点、廊道数量增加,道路网络结构复杂,α指数、β指数和γ指数相互之间的相关性较高,均可用来描述道路网络结构特征和发展水平;2006年武汉市道路网络格局特征对景观整体格局约束性影响不显著,但2012年武汉市道路密度与斑块密度(PD)、多样性指数(SHDI)等指数显著相关;同时在类型层面上,道路对建设用地显示出空间集聚吸引,对耕地、草地、水系地类边缘景观格局碎裂特征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选取表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建立了社会经济系统指标,在对武汉市1990~2012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基础上,应用偏最小二乘法构建了武汉市生态足迹回归模型,并分阶段对其生态足迹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武汉市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主要驱动力为城市化率、人口规模及经济水平的提高;2010年武汉市生态足迹达到高峰值,为2 335.537 hm2,人均生态足迹为2.8 hm2/人,随后生态足迹与GDP及人均可支配收入于2011年开始呈现负相关性,生态足迹与GDP开始呈现倒“U”型转折点,人均生态足迹于2012年下降为2.43 hm2/人;“十二五”期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及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增加,能源消耗总量及万元工业能耗的下降,对减缓人口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曾好  董利民 《湖北农业科学》2014,(14):3456-3461
基于低碳背景下研究建立了一套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武汉市2002~2011年统计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评判法对武汉市低碳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度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障碍因子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集约利用度在0.5以上,处于一般集约水平,制约武汉市土地集约水平的最大因素是土地低碳水平,所以需要注意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协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进一步加强武汉市财政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效果,本文以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财政政策目标为切入点,对财政扶持政策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完善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财政扶持政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及碳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武汉市1996-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能源数据以及相关经济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碳足迹模型,测算近15年来武汉市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和碳足迹,并分析其碳排放量、碳足迹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武汉市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98%以上,在1996-2010年处于逐年增加的状态,2010年已达到1996年的1.4倍;武汉市的总碳足迹和人均碳足迹也在逐年增加,碳赤字较为严重。碳排放总量的不断增加主要是由武汉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结构不合理造成。为此,武汉市不仅要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同时还应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6.
基于武汉市2001年、2005年和2009年的IandsatTM影像,采用最优波段合成及监督分类方法,首先提取出了武汉市绿地信息,然后从绿地分布密度、分布中心和离散度3个方面分析了武汉市绿地空间分布时间演变规律,从景观类型特征和景观空间格局两个方面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和对比,最终从多方面综合量化了武汉市绿地状况变差的现象,并表明:武汉市中心城区的绿地覆盖率远低于远城区,且非常集中在洪山区;总体上看,武汉市的绿化覆盖率呈下降趋势且绿地分布更加集中;武汉市的绿地形状变得更加不规则,更加复杂,且单位面积内的斑块数量逐渐减少;并且武汉市绿地景观类型分布更加不均匀,景现在地域分布上变得越来越集中.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定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一套从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反映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合理的数学模型和方法,对2005—2014年武汉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以及2014年武汉市与国内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主要省会城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4年,武汉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其中,经济子系统是武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贡献因子,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对武汉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升的贡献有限;2014年武汉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指数在国内不同地区13个城市中排名第7位,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力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采用相关经济数据,对"两型社会"城市-武汉市2000-2008年时间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最后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武汉市历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市生态足迹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2.5054hm2增至2008年的3.2090 hm2,经济增长、人口结构的变化及生产力的提高是促使人均生态足迹提高的主要因素;(2)武汉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减少,由2000年的0.3252hm2减少为2008年的0.2749hm2,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是导致生态承载力变化的重要因素;(3)生态赤字程度逐渐增大,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武汉市的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大.要实现武汉市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增大资源供给;另一方面需要减少资源消耗,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动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武汉市2003—2013年的统计数据,结合数据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对武汉市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都呈现波动上升的总趋势,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及单向因果关系,农村经济发展是农用地集约利用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3~2014年武汉市空气质量指数和气象要素因子,分析了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分布特征以及气象要素因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武汉市空气质量严重污染天气占全年的4%;近10年(2005~2014年)武汉市PM10、SO2污染物浓度逐年下降,首要污染物以细颗粒物为主。武汉市空气质量变化与气温、低云量、平均风速、降水量等气象因子相关性最好,均呈明显的负相关性。利用数理统计方法,选用与空气质量指数相关性较好的气象因子制作逐日空气质量指数多元回归预测方程,可结合气象预报产品及时制作空气质量预报。  相似文献   

11.
姚涛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9):229-232
介绍了1980-2011年陕西省耕地面积的变化态势,对影响陕西省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指出陕西省耕地面积变化受政策因素和社会-经济-农业系统因素共同影响.其中,政策因素一方面在促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当中使得耕地面积减少,另一方面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红线,又通过政策因素来抑制耕地过快和非理性减少;社会系统因素中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经济系统因素中耕地面积的变化是由投资、外延扩张以及农业经济调整引致的;农业系统因素主要是通过农业科技要素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在实证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区域耕地动态平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咸宁市耕地时空演变及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的变化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焦点,其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各个方面。该文以咸宁市为例,利用耕地数量变化的时间序列模型、动态度模型和垦殖指数变化模型,对耕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定量研究,并应用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及回归分析法对耕地演变及驱动力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针对不同的驱动力因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郑州市城镇用地扩展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玲  路婕  赵竟英  冯新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030-10032
根据郑州市l996~2003年的土地利用统计与变更数据以及两个时期的GIS数据,分析郑州市城镇用地扩展数量和速度、区域差异以及扩展来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郑州市城镇用地变化呈上升趋势,研究时段内其增长分为3个阶段;郑州市城镇用地扩展区域差异比较显著;城镇用地扩展来源是耕地、园地、农村居民点和工矿用地等的转化,其中主要是耕地的转化;社会经济是影响郑州市城镇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策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武汉“1+8”城市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武汉城市圈内9个城市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方法中的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土地利用区域变化差异模型来分析武汉城市圈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动态分析能够很好的揭示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76%/年,远高于其他八个地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方面,增加最多的武汉市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变化量为0.463,而咸宁市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减小了0.609,是减少最多的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方面,耕地变化主要集中在武汉市、黄冈市和咸宁市,园地变化集中在武汉市和孝感市,交通用地变化则集中在武汉市、孝感市和咸宁市。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依据武汉市2000—2009年耕地面积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该市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该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耕地总面积在时间上分为3个不同的变化时段,空间位置上表现出区域差异,人均耕地面积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近年来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是武汉市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论对武汉市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选择GDP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和耕地面积减少率作为主要分析指标,分析了1978—2000年山东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并选用1991—2000年的数据以市为单位探讨了区域差异。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时间和经济过热的增长阶段基本同步,具体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牵动。认为经济增长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武汉市1997~2006年的统计数据,从耕地资源变化的时间特征和空间差异入手,分析了武汉市耕地资源变化的规律与趋势,并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了该市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武汉市耕地资源变化的时空特征明显,耕地资源呈现出减少的总体趋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武汉市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3类因素。研究结论对武汉市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实现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武汉市1996~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结合相应的LUCC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得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政策及城镇化、工业化带来的相应建设用地增加是引起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使用武汉市城市圈Landsat TM(1987、1995、2000、2005、2011年)五期遥感影像,采用机器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得到土地利用信息,进而提取水域信息,分别从区域和市域尺度上探讨了武汉城市圈1987-2011城市化过程中水域景观格局的变化机制,对水域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水域景观格局对城市化因子的时空响应。结果表明,在城市圈尺度上,城市化率、总人口、GDP以及建筑物面积等城市化因子均可以较好的预测水域景观格局的变化,但水域景观总面积与城市化因子的相关性较弱;在市域尺度上,不同城市影响水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城市化因子不同,且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在城市圈和市域两个尺度上,水域景观变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均呈现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非农人口比例增高、以及建设用地扩张(城市化强度提高),水域景观面积先减少再增加,景观破碎度降低,稳定性增强,形状趋于规则,水域景观聚集度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张掖市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玲霞  张勃  张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09-5011
根据张掖市1949年以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分析和研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近55年来的耕地变化态势及总人口、城市化水平、粮食单产水平、工农业总产值、人均GDP、财政收入等影响耕地资源变化的主要动因进行了探讨。应用SPSS进行逐步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与张掖市耕地资源变化最密切的因子为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均GD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