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鉴定河南省商丘地区感染枸杞的白粉菌,采用形态学鉴定、致病性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该地区感染枸杞的白粉菌病原菌及系统进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生孢子梗直立,大小为(82~172)μm×(10~25)μm,分生孢子串生,呈圆柱形、长椭圆形,大小为(20~36)μm×(10~18)μm,附着胞呈乳头形;病原菌接种叶片病症与自然状态一致,形成薄而边缘不明显的白色斑片;对其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获得594 bp序列(Gen Bank登录号:JX546296.1),经BLAST比对分析发现,该序列与ITS序列同源性100%;用MEGA5.1软件分析其与来自穆氏节丝壳(Arthrocladiella mougeotii)的AB022380.1、AF455748.1、AB329690.1、AF073358.1白粉菌的系统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商丘地区感染枸杞的白粉菌为穆氏节丝壳。  相似文献   

2.
一、病原菌 该菌无性世代为大斑病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分生孢子大小为20 μm×105 μm,灰橄榄色,纺锤形,稍弯曲,3~8个横膈,基细胞具凸出的脐点,萌发时由两端产生芽管.分生孢子梗大小(7~9)μm×(150~250)μm,橄榄色,圆筒形,呈曲膝状弯曲向上,2~4个隔,在保湿皿中有分生孢子.有性世代为玉米刺梭孢假壳(Trichmetasphaeria turcicaLuttrell).在自然界该有性世代尚未发现,但在实验室中能产生.为黑色球状假囊壳,子囊圆筒形,具短柄,内含1~8个子囊孢子,通常为2~4个.子囊无色透明,直行或稍弯曲,典型的子囊孢子有3隔,大小为(13~17)μm×(42~78)μm.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河南商丘地区车前草白粉病病原菌的系统进化关系,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形态学、致病性、分子系统学鉴定方法对该地区的车前草白粉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商丘地区车前草白粉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呈近柱形或桶形,无纤维体,大小为(25~36)μm×(13~17)μm,3~5个串生;分生孢子梗稍弯曲,无分枝,大小为(149~215)μm×(11~16)μm,其脚胞呈柱状,大小为(45~64)μm×(10~15)μm;病原菌接种叶片与自然状态叶片的病症相似,均为不定形的污白色斑。2)对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获得594bp目的片段(GenBank登录号:JQ 845878),经MEGA3.1软件序列分析发现其与来自污色高氏白粉菌(Golovinomyces sordidus)的AF 011309、AB077658序列聚为1枝,而与来自同属另3个种的ITS序列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河南省商丘地区的车前草白粉病病原菌为G.sordidus。  相似文献   

4.
[目的]该研究旨在研究云南蒙自的枇杷叶霉病病害,并为确定其有效的防治方法奠定基础.[方法]病原分离采用组织分离法,通过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用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验证.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及产孢结构并测量孢子大小,根据形态特征进行鉴定.[结果]在显微镜下发现分生孢子梗直立,顶端曲屈,深褐色,无隔膜,平滑,孢痕明显,(33.0~152.8) μm×(2.6~4.0) μm枝孢褐色或淡橄榄色,有胞痕,单胞或有1个隔膜,(7.1~19.0) μm×(1.9~5.9) μm分生孢子链生(2~4),椭圆形,偶球形,无孢痕,淡橄榄色,单胞,平滑,(2.1~9.4) μm×(1.2~2.6) μm.[结论]叶霉病在春梢和夏梢萌发期开始发病,秋梢发病最重,叶片正面和背面部长出烟煤状霉层,密布全叶,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其病原菌初步鉴定为枇杷枝孢.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研究云南蒙自的枇杷叶霉病病害,并为确定其有效的防治方法奠定基础,病原分离采用组织分离法,通过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用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验证.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及产孢结构并测量孢子大小,根据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在显微镜下发现分生孢子梗直立,顶端曲屈,深褐色,无隔膜,平滑,孢痕明显,(33.0 ~152.8) μm×(2.6~4.0) μm.枝孢褐色或淡橄榄色,有胞痕,单胞或有1个隔膜,(7.1~19.0) μm×(1.9~5.9)μm.分生孢子链生(2 ~4),椭圆形,偶球形,无孢痕,淡橄榄色,单胞,平滑,(2.1~9.4) μm×(1.2 ~2.6)μm.结果发现,叶霉病在春梢和夏梢萌发期开始发病,秋梢发病最重,叶片正面和背面都长出烟煤状霉层,密布全叶,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其病原菌初步鉴定为枇杷枝孢.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郑州地区草莓红斑叶枯病的病原菌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方法对来源于郑州地区的草莓病株进行分离纯化,获得菌株CM3,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及rDNA-ITS序列分子鉴定;同时,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接种法进行致病性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CM3病原菌菌落在PDA培养基上呈白色浓密状菌丝体,表面呈波浪状,背面淡黄色,分生孢子呈纺锤形或梭形,有4个横隔膜,测量大小为(19.35~32.5)μm×(8.1~9.2)μm。分生孢子顶端细胞呈透明状,并长有附属丝,分生孢子中央深褐色。菌株CM3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相似性达100%,故将草莓红斑叶枯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棒状拟盘多毛孢,这是棒孢拟盘多毛孢在河南郑州地区草莓上的首次报道。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WG对该菌抑制效果显著,可在郑州地区草莓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新疆石河子地区大花金鸡菊白粉病的病原种类,逐步摸清其发病规律。【方法】 采用显微形态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并系统调查病害的季节流行动态。【结果】 金鸡菊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大小为24.4~34.2 μm×14.6~22.0 μm,以2~4个分生孢子串生在分生孢子梗上,闭囊壳球形,直径平均为115.1 μm,闭囊壳内单子囊,子囊椭圆形、无色且有柄,大小为68.3~131.7 μm×56.1~80.5 μm,子囊内8个子囊孢子,大小为14.6~26.8 μm×12.2~21.7 μm,附属丝菌丝状。根据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563 bp)建立发育树,其与Podosphaera fusca (登录号KM225763、 JX546297、 KR049083和 MF476989)聚在1个进化支上,且序列同源性99.0%以上。【结论】 棕丝单囊壳(Podosphaera fusca)为石河子市区大花金鸡菊白粉病的病原菌,且该病害在石河子地区4月中上旬始发,6月中下旬达到发病高峰期,7月初开始进入衰退期。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海南槟榔炭疽病的症状及其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并分析了病原菌的r DNA-ITS序列。结果表明:从海南槟榔的5个主要栽培区采集的26份病样中均获得了相似的分离物;病原菌分生孢子长卵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为(12.021.3)μm×(3.521.3)μm×(3.56.0)μm,经回接后形成的症状与田间典型症状一致;病原菌在系统进化树上与胶孢炭疽菌处在同一分支,同源性达100%。综合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和r DNA-ITS区段的分析结果,将海南槟榔炭疽病的病原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山西省欧李褐腐病病原菌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及rDNA-ITS序列测定对病原菌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同心轮纹状,灰白或灰黄色,产孢丰富;分生孢子梗较短,有分枝;分生孢子串生,无色,单胞,柠檬形或卵圆形,孢子大小为(7.5~20.0)μm×(7.5~11.5)μm。经形态学鉴定为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rDNA-ITS序列与Monilinia fructicola的同源性为100%,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海南槟榔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海南槟榔炭疽病的症状及其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并分析了病原菌的r DNA-ITS序列。结果表明:从海南槟榔的5个主要栽培区采集的26份病样中均获得了相似的分离物;病原菌分生孢子长卵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为(12.0~21.3)μm×(3.5~6.0)μm,经回接后形成的症状与田间典型症状一致;病原菌在系统进化树上与胶孢炭疽菌处在同一分支,同源性达100%。综合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和r DNA-ITS区段的分析结果,将海南槟榔炭疽病的病原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