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省平菇生产中杂菌污染严重,有的菇场甚至因此绝产,消除杂菌污染已成为平菇生产中急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一、常见杂菌棉子壳生料栽培平菇,因未经高温灭菌,一般播种后二、三天,料面就会长出疏松的灰白色的毛霉和根霉,统称为“长毛霉”。如果料面上出现绿色、青绿色、桔红色、黄色、黑色粉状孢子,表明已污染木霉、青霉、链孢霉、黄曲霉和黑曲霉。这几种杂菌危害极大,尤以木霉、青霉、链孢霉更甚。  相似文献   

2.
杂菌污染是平菇生产中的大敌,它严重影响平菇栽培业的发展,对此本人就几年来防治污染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一、严格进行菇房消毒是夺取平菇丰收的基础。初学种平菇一般是成功的,可是从第二年开始,几乎都出现程度不同的污  相似文献   

3.
应用中高温型微生物发酵棉子壳栽培平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奋勇  林晖虹 《食用菌》2004,26(3):20-20
棉子壳接种发酵微生物经50小时后,接种平菇菌种,菇筒不仅无杂菌污染,而且菌丝生长良好,只需19天就长满菌筒,提早了出菇时间,其产量与对照的熟料相比,差异不显著。该技术简化栽培工艺,有利于平菇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棉子壳料四种处理方法栽培平菇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卓仁  李春光 《食用菌》2004,26(3):21-22
棉子壳培养料4种处理方法栽培平菇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料发酵熟料处理是开放式接种栽培平菇的最佳工艺。用该工艺生产平菇,杂菌污染率为零、菌丝长速最快、单袋平均产量最高、出菇最均衡,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生料栽培平菇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在接种后7~15天内有效地防止霉菌污染,使平菇菌丝得以迅速生长。经常污染菌块的霉菌是木霉、青霉、黑曲霉、链孢霉和毛霉等,这些霉菌在雨季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更易污染菇床,短时间内便大量繁殖,占领料块表面并向内部蔓延,与平菇菌丝争夺营养,抑制其生长。有时整个料块、整个菇床、甚至整批栽培料,都会由于严重污染杂菌而报废。因此,防止霉菌污染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平菇抗杂菌能力强,生产率高,可以开放栽培,是我国发展最快,产量最高的菇类。但是,从生产角度来看,平菇的高产特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①发菌过程中霉菌污染,特别是连年栽培的场所更严重;②管理不当,部分栽培块前期不出菇,总的生产率降低;③出菇后  相似文献   

7.
杂菌污染是生料栽培平菇的一大威胁,它不但影响平菇产量,甚至使培养料成批报废,造成严重损失。近三年来,我进行了防止杂菌污染试验和示范,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 (一)注意环境卫生。室内栽培平菇,铺料前床架、墙壁、地面要喷洒500倍多菌灵或5%甲醛消毒。阳畦栽培平菇,先在畦内撒上一层石灰或敌百虫粉,防止蚯蚓、蚂蚁、蜗牛等直接为害或传播杂菌。栽培场所应保持空气新鲜,阳畦栽培更应经常适时适量通风,避免高温高湿滋生杂菌。采菇期间要及  相似文献   

8.
<正>1杂菌对平菇的危害伊通县有十几年的平菇栽培历史,规模较大,效益可观,但在生产中,每年都会有些农户因杂菌污染而导致减产甚至局部绝收现象。在杂菌污染中以绿霉  相似文献   

9.
在平菇生长的各个阶段,菇料都有可能遭到杂菌的感染,造成严重减产或绝产,是食用菌生产中的一大难题。造成杂菌感染的主要原因是:料温过高。菇料装袋后,料温逐渐上升,有时高达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栽培中关键的技术之一是防治杂菌污染,污染平菇的杂菌很多,其中尤以绿色木霉菌发生最普遍,另一种粘菌则会造成毁灭性为害。为了能有效地控制这两种杂菌的发生和对其进行防治,1989年到1990年,我们进行了平菇杂菌药剂防治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11.
三十烷醇在平菇生料栽培中抗污染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料栽培平菇、杂菌污染培养料是菇农最棘手的问题,轻则减产,重则无收.在栽培中,为了防止和减少杂菌的污染,多在培养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灭菌药剂.这些药剂对菇体或多或少留有残毒.长期食用,易造成慢性中毒.寻求无毒或少毒灭菌剂是从事食用菌研究和生产者十分关注的问题.1996年~1997年,我们先后二次开展三十烷醇在平菇生料栽培中抗污染作用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薛华 《食用菌》2010,(1):23-23
冬春季节是平菇生产的旺季。各地许多菇农在平菇栽培中存在着“养菇就是喷水,喷水才是养菇”的认识。从上料开始就隔三差五地喷水,结果造成场地湿度过高,致使杂菌滋生,影响发菌。即便到了出菇期,用水也要根据情况而定。由于冬季雨水偏少,场所内较干燥,场面用水要用足用好,以保证出菇需要。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省平菇、凤尾菇生产发展很快,种植规模多数在几百平方尺,有的达六千多平方尺。这些种植平菇和凤尾菇的单位和个人,大部分都取得了较好的收成。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推广面积的扩大,杂菌污染日趋严重,致使有的种植户产量降低,甚至绝产。因此,消除杂菌污染成为平菇、凤尾菇生产中急待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在进行优良菌种选育的同时,  相似文献   

14.
去年秋天,在室内地床种平菇50平方米,前期就被绿霉菌污染,各床污染率达95%以上。据以往经验,防治杂菌污染需用杀菌药剂,但这只适用小面积局部污染,对大面积的污染,那是药力所不能及的,即使使用大量药物将杂菌杀死,那么平菇菌丝也将同归于尽,即失去了防治的意义。为了挽救损失,采用对菇房进行灌水的办法。水深高出床面5厘米,每天一次,每次持续4小时,连续多天。经灌水处理10多天后,各床的绿霉菌果然被抑制住了,而且还长出一层白茸茸的菇蕾,仅头茬菇就采收了800多斤。总的来说损失不算太严重。  相似文献   

15.
我区在自然条件下,用棉籽壳生料栽培平菇,普遍存在发菌阶段感染杂菌,烂料失收。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于1981~1982年就平菇播期问题进行了试验,初步结果如下。平菇属低温型菌类,菌丝活动温度为6~37℃,而杂菌生长繁殖的温度多在20℃以上。实践证明,在信阳地区夏季因气温高(如7、8月平均气温达27.8和26.9℃),故不宜播种。春播虽然成功,但往往由于出菇时温度偏高,虫害严重,出菇潮数少,甚至当季不能出菇。如果遇上春季气温升高过早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日光温室栽培平菇是平菇栽培常见的栽培模式,由于日光温室内长期栽培平菇,使温室内及土壤中有害杂菌数量逐渐增加,导致平菇栽培污染率上升、病害发生严重,直接影响平菇的产量和质量;平菇采收后废弃菌袋处理及清理温室需要消耗部分人力、财力。采用平菇、茼蒿轮作的生产模式,既能控制温室内及土壤中有害杂菌的数量,减少杂菌污染、预防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平菇出菇期高产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菇产量、质量的高低受培养基质 (培养料 )、菌种 (品种、质量 )、培菌管理、出菇管理、环境(生态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菇期如不进行精心的科学管理 ,生产出的平菇不是产量低 ,就是质次。为了提高平菇的产量和品质 ,扩大种菇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对菌种场地选择 ,高产出菇方式及管理方面进行论述和探讨。1 选好出菇场地平菇出菇期相对其它菇菌类较抗杂菌感染 ,但不能说明期间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不会造成感染。如果出菇场地选择不当 ,亦会大面积感染而造成较大的损失或出菇失败。出菇场地应选择周围环境清洁 ,远离污染源 ,如垃…  相似文献   

18.
杨春鹏 《食用菌》2014,(5):57-57
<正>平菇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广、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平菇栽培季节从秋末至冬春,甚至夏季;栽培场地、栽培方式均不严格,利用冷棚、暖棚、防空洞均可栽培平菇,可以用塑料袋栽培,也可以用阳畦栽培。平菇栽培以其原料来源广泛,生长周期短,生物学效率高的特点而备受广大菇农青睐。从栽培到出菇结束总计约四个月左右,生物学效率一般都在80%~120%。生料栽培平菇,虽降低了投入,增加了效益,但时常会因管理不当,造成杂菌污染,致使产量、效益明  相似文献   

19.
对广西地区平菇污染杂菌进行调查,明确了6种主要平菇污染杂菌,分别为:木霉(Trichoderma sp.)、青霉(Penicillium sp.)、曲霉(Aspergillus sp.)、毛霉(Mucor sp.)、细菌、酵母菌。应用形态学的方法对平菇杂菌进行鉴定,明确了近年来发生平菇杂菌的分类地位。探讨了杂菌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5种杀菌剂施保功、库力班、克霉灵、多菌灵和H2O2对食用菌生产中5种常见污染霉菌总状毛霉、黑根霉、绿色木霉、黑曲霉和青霉孢子萌发或菌丝生长及对栽培平菇苏研7号杂菌污染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H2O2对该5种霉菌孢子的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和EC90均很低,分别在0.24%-1.61mg/L和1.09-2.89mg/L,但对杂菌菌丝没有抑制作用。H2O2对食用菌菌丝生长、出菇和菇产量没有影响,可有效抑制杂菌污染,且易分解无残毒,是高效无公害食用菌防杂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