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ys careini Groliere&Leglise,1977),在生产中俗称纤毛虫,属纤毛动物门,寡膜纲,盾纤毛目,嗜污科(图见彩中插2)。虫体呈葵花籽形,前端尖,后端圆,大小为(28.1~62)微米×(9.2~21)微米,胞口位于前端腹面,有3片口膜。体表有11条纵纤毛线。体后端正中有1条长尾毛,  相似文献   

2.
王强云 《齐鲁渔业》2013,(10):43-43
1病原 主要是固着类纤毛虫的聚缩虫、钟虫和单缩虫等。虫体呈倒钟罩形,前端为口盘,口盘的边缘有纤毛,胞口在口盘顶面,先是从口沟顺时针方向盘曲,口沟边缘各有一行纤毛,口沟末端进入细胞内,即为胞口。体内有1个带状大核,大核旁边有1个球形小核。  相似文献   

3.
2001年8月安徽省宿州市三八渔场一口垂钓塘中的草鱼发生舌怀虫病,鱼体的皮肤、鳃和口腔内附着大量纤毛状的东西,让垂钓者望而生畏。我们通过几天的治疗,虫体逐渐消失,鱼病得到治愈。一、症状和流行季节舌杯虫病是由舌杯虫侵入鱼鳃或皮肤而引起的。舌杯虫最常见的是筒形舌杯虫,虫体充分伸展时,象喇叭样成高脚杯形。该虫前端的口围盘有三层纤毛组成的缘膜,身体周围有一条围绕虫体的纤毛带,后端有一吸盘状结构称为茸毛,借此把身体粘附在鱼体上。舌杯虫附着在鱼的皮肤和鳃上,平时摄取水中的食物作营养,对寄主组织没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病原小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是危害淡水养殖品种的主要纤毛类寄生虫病,其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liis),隶属于纤毛门、寡膜纤毛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流行情况小瓜虫对宿主无选择性,可寄生于各种淡水鱼、洄游性鱼类、观赏鱼类,亦能寄生各年龄组的鱼类,尤以鱼苗、鱼种、  相似文献   

5.
人工感染的刺激隐核虫各期虫体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黄玮 《水产学报》2005,29(5):635-642
从天然感染的卵圆鲳鲹(Trachiruotus blochii)分离到1株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再经人工感染的方法收集各期虫体,制成电镜样品,对虫体进行超微结构研究。刺激隐核虫质膜的基本结构与淡水的多子小瓜虫的质膜相似,分为3层;外限制膜、外胞膜和内胞膜。刺激隐核虫的质膜小泡内充满大量电子致密物质(EDM)。幼虫、幼体和滋养体均具有复杂的口器,由胞咽、口肋、双动基体口纤毛和线带等组成,但不具备膜口类纤毛虫所具有的独特的细胞器:Lieberkuhn氏器。单动基体的体纤毛存在于幼虫、幼体和滋养体,但在包囊期,体纤毛和口器消失。各期虫体的胞质中具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和脂肪体等细胞器,有的阶段具有粘液囊、伸缩泡、食物泡、共生细菌等。粘液囊在大小、形态和分布上与多子小瓜虫的不同。文中分析了刺激隐核虫在形态上与多子小瓜虫的诸多差异,认为刺激隐核虫的分类更适合归于原口类(Promotome),而不是膜口类(Ophryoglenina)。  相似文献   

6.
张振华 《科学养鱼》2002,(11):42-42
大黄鱼鱼种培育阶段(体长2.5~10厘米),在海区水温25~27℃、水流不畅、培育密度大的情况下极易寄生瓣体虫,亦称瓣体虫病。当鱼种被该虫大量寄生后便引起体质衰弱而大量死亡。这两年笔者对该病进行了多次研究,得到了有效的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一、病原石斑瓣体虫(Petalosomaepinephelis)是原生动物中纤毛纲的一种,为腹面平坦的椭圆形或卵形,大小(43~81)微米×(29~55)微米。腹面有一圆形胞口和漏斗状口管,有一椭圆形大核和一圆球形小核,大核之后有一花朵状折光瓣体。腹面左右侧各有12~14条纤毛线…  相似文献   

7.
<正>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又叫海水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arinus),属原生动物门、纤毛亚门、寡膜纤毛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隐核虫属。刺激隐核虫无特定宿主,几乎危害所有海水养殖鱼类,包括大黄鱼、大菱鲆、黑鲷、红笛鲷、石斑鱼、卵形鲳鲹等。近几年来在福建、浙江、广东等主要海水鱼类养殖地区刺激隐核虫暴发频繁,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一、主要流行特点刺激隐核虫主要寄生于海水鱼体  相似文献   

8.
小瓜虫病是全球性淡水鱼类普遍流行的一种常见疾病,在我国传统和名优养殖鱼类中时有发生,并易引起大批死亡,造成经济损失惨重。 一、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寄生于鱼的皮肤、鳍条和鳃等部位。成虫球形,个体较大,大小为(0.3~0.8)毫米×(0.3~0.5)毫米,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体上有纵向纤毛线,前端腹面有一近似圆形胞口,并有大、小核,大  相似文献   

9.
小瓜虫的生活史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瓜虫是一种肉眼能见的原生动物,属纤毛门,寡膜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的一个种。  相似文献   

10.
蟹栖拟阿脑虫既可在池底残饵中、沙蚕体表和水源生活,也可在蟹血淋巴液中寄生。它主要侵害抱卵蟹,从蟹创伤侵入,是严重危害越冬亲蟹的一种疾病,发病、死亡率可达98%。一、病症及防治措施1郾病原:蟹栖拟阿脑虫属纤毛动物门、寡膜纲、盾纤毛目、嗜污科。虫体呈葵花籽形,前端尖,后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无尾两栖类寄生肠肾虫的分类研究已发表的4篇论文报导了26种肠肾虫,隶属于拟肠明虫属(Nyctotheroides),侧管肠肾虫属(Parasicuophra)、韦氏肠肾虫属(Wichtermania)和旋咽肠肾虫属,新属(Spirocytopharynxa n.gen)及巨咽肠肾虫属,新属(Macrocytopharynxa n.gen)。本文是前4篇论文的讨论部分,作者认为Corliss(1977)在纤毛原生动物的分类中,将肠肾虫归为5科是十分必要的,并相应地作了一些补充。还根据韦氏肾虫属某些种类左面存在无纤毛的裸露区,对肠肾虫分类位置的更动提出了讨论。文中提出了肠肾虫考种的10点依据:1.虫体形状,有无左右面或上下两片之分;2.口沟长短,占体长的比例;3.体纤毛纹的分布,有无缝线;4.胞咽管的形状及末段弯曲和谐,有无胞咽小管;5.小膜口缘区(adoral zone of membranelle,简写AZM)起止、形状:6大核的形状及大小;7.胞口区有无刚毛;8.表膜下无条文状结构;9.伸缩泡数目及胞肛裂的形状;10.寄主及寄生寄主的部位。  相似文献   

12.
小瓜虫的生活史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瓜虫(octopus vulgaris cuvier)是一种肉眼能见的原生动物,属纤毛门。寡膜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的一个种。  相似文献   

13.
欧鳗斜管虫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辉 《淡水渔业》2001,31(4):44-44
今年 ,我省几家养鳗场新投放的欧鳗苗种 ,先后遭受斜管虫的侵袭。由于斜管虫寄生于欧鳗体上 ,未曾报道过 ,养殖户对该寄生虫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不甚了解 ,造成很大损失。在此将斜管虫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病原体为鲤斜管虫。属纤毛纲 ,全毛目管口科。虫体侧面观为背面隆起 ,腹面平坦 ;腹面观呈卵形 ,左右两边不对称 ,活体在后端往往稍凹入。腹面两边各有几条长短不一的纤毛线 ,腹面前中部有一个喇叭状的口管。大核近园形。虫体大小 4 0× 2 5~ 6 0×4 7μm。虫体的传播靠直接接触或胞囊。2 危害及症状主要危害欧鳗的白苗。…  相似文献   

14.
正小瓜虫是生活史中一段时间肉眼能见的原生动物,属纤毛门、寡膜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的一个种。一、小瓜虫在水产养殖上的危害小瓜虫是淡水寄生性原生动物,分布广泛,遍及全世界。全球小瓜虫病流行季节不同,我国每年4-5月、10-11月、水温为15~20℃时是小瓜虫的流行盛期。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几乎能感染所有的淡水鱼类,对体表光滑的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虾拟阿脑虫病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1年我们在进行日本对虾越冬实验中发现了部分试验箱的越冬虾感染了蟹栖拟阿脑虫病,现将其防治措施介绍如下: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yscarcini)为原生动物的一种,属于鞭纤目,嗜污科(Philasteridae),虫体呈葵花籽形,前端较尖,后端钝圆,虫体大小平均46.9微米×14.0微米,最宽在身体后1/3处,全身披有均匀的纤毛,身体后端正中有一条较长的尾毛。一、发病情况及病因分析患病虾外观没有特殊症状,有些虾的鳃部变黑,但镜检发现为粘附的污物及有机碎屑。病虾被感染后摄食降低,并且运动能力减弱,但并未马上死亡,…  相似文献   

16.
姜礼燔  朱伟 《内陆水产》2007,32(4):31-31
小瓜虫病是我国淡水养殖中最常见的体表寄生虫病之一,其病原为纤毛类原虫之膜口亚目、凹口科、小瓜虫属的多子小瓜虫。此虫流行广,遍及全国各地水域。流行期全年皆可出现,尤其在水温低于20℃时,它以胞囊方式寄生为主。  相似文献   

17.
1.病原 飘游鱼波豆虫,是分布十分广泛的淡水鱼类体外寄生虫,它寄生于鱼的鳃和皮肤。 虫体侧面观呈梨形或卵形,长5.3-11.5微米,宽3.1-8.6微米,腹面观为3.1-4.6微米。侧面观略似汤匙,背部隆起,腹面凹陷,并有一条纵的口沟,口沟的前端有一个生毛体,从生毛体上长出两根或4根鞭毛。有两根鞭毛的个体,鞭毛大致等长;有4根鞭  相似文献   

18.
徐建峰 《科学养鱼》2001,(11):41-41
一、病原与疫情本尼登虫病的病原为本尼登虫Benedenia,属于多钩亚纲、分室目、分室科。虫体呈椭圆形,背腹扁平,长度一般为5.4~6.6厘米,最长者可达11.6厘米,宽度一般为3.1~3.9毫米。身体前部稍突出,前端两侧各有1个前吸盘。身体后端有1个卵圆形的后吸盘。后吸盘比前吸盘大得多,其边缘及其内面的缘膜的边缘有8对小缺口,有边缘小钩7对,中央有2对锚钩和1对附属片。口在前吸盘的后缘,口下为咽喉,从咽向后分2对黑色眼点。生殖系统有2个精巢,一般位于身体中央;在咽下有前列腺储囊和交配器;卵…  相似文献   

19.
浅谈小瓜虫病的药物治疗及其负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又叫白点病Whitespotedisease),是淡水养殖生产中极为常见的鱼病之一。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膜口目凹口科,寄生在淡水鱼体上的是多子小瓜虫,成虫卵圆形或球形,大小为350~800um×300~500um,肉眼可见;虫体很柔软,可任意变形,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大核呈马蹄形或香肠形,小核圆形,紧贴在大核上。小瓜虫寄生处常形成1mm以下的小白点,当病情严重时,病鱼体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并同时伴有…  相似文献   

20.
光裸星虫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发育形态学特征,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光裸星虫胚胎和幼体发育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光裸星虫胚胎及幼体发育经历卵裂、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海球幼体、匍匐幼体等主要阶段,卵裂、囊胚、原肠胚和担轮幼虫均在卵膜内发育;海球幼体出膜时,卵膜脱落,不发育为表皮。(2)水温为30~31.5℃条件下,卵子受精30 min后开始卵裂,2 h后形成原肠胚,4 h后发育为担轮幼虫,24 h后出膜成为海球幼体,8~9 d后附着变态为匍匐幼体。(3)光裸星虫为典型的螺旋式完全卵裂。担轮幼虫可做旋转式游动,胚体表面密布纤毛,其中,体前端具有一束较长的顶纤毛;纤毛通过卵膜孔中央伸出体外,分为普通纤毛和勺状纤毛两种类型。胚体形成眼点、肾管等器官。(4)海球幼体游动迅速,摄食浮游植物。口前纤毛环较短,头部具有眼点和神经节;口后纤毛环较长,纤毛类型也分为普通纤毛和勺状纤毛两种;随发育进行,体壁肌肉束不断增强,形成方格状纹理;胃部逐渐前移,肠道不断延长,发生螺旋,在躯干部前段形成肛门。(5)匍匐幼体在底质表面爬行,吞食砂砾;体表具有角质层,体壁肌肉发达;身体前端形成片状突起,将发育成触手;吻部具有规则排列的乳突;身体末端中央外凸形成球形尾器;收吻肌、腹神经索、固肠肌等器官或组织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光裸星虫生殖调控与人工繁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