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菜用甘薯叶中的多糖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对菜用甘薯叶片还原糖和总糖的吸收光谱、测定和提取条件进行研究,以间接测定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菜用甘薯叶片中还原糖的最适检测波长为493 nm,DNS显色剂用量为2.0 mL,显色反应时间为10 min,显色反应后静置时间10 min。还原糖及总糖样品液提取水浴温度为100℃,水浴时间为30 min;总糖样液酸解时盐酸用量为2.0 mL,沸水浴时间为20 min。此方法精密度、重现性和回收率符合实验要求,可准确测定菜用甘薯叶片中的多糖含量,实现了对菜用甘薯叶片中还原糖、总糖和多糖含量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2.
DNS法测定还原糖含量时最适波长的确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探讨DNS法测定还原糖含量时的最适波长。以DNS为显色剂,用分光光度法分析测定了木糖和葡萄糖显色液的最大吸收波长和最适测定波长。结果表明,木糖和葡萄糖与DNS显色剂反应后,均在490 nm处有最大吸收峰。标准曲线糖含量范围为0~40 mg/L时,OD值在520 nm处的R2最接近于1,精确度和回收率均较高。提示DNS法测定还原糖含量时,520 nm为最适测定波长。  相似文献   

3.
以葡萄糖为显色底物,作标准曲线,用硫酸-苯酚法、DNS法和蒽酮法3种方法检测菌核侧耳多糖含量.结果表明,DNS法稳定可靠、操作简便、反应灵敏且干扰少,采用DNS法,菌核侧耳经液体培养的干菌丝粗多糖含量为11%.  相似文献   

4.
周向军  高义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297-17298
[目的]为荠菜多糖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测定了荠菜还原糖的含量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确定了其最佳测定条件。[结果]在0.5~1.5ml的范围内,吸光度随着DNS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DNS的用量大于1.5m1时,吸光度基本不变。在4~6min内,吸光度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大;6min后吸光度基本稳定。在70~90℃内,吸光度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反应温度超过90℃后,吸光度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趋于稳定。放置20min后吸光度达到最大。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的荠菜还原糖含量为1.002%,总糖含量为7.3393%,多糖含量为6.3373%。[结论]该试验确定的DNS比色法的最佳测定波长为510nm,最佳DNS用量为1.5ml,最佳反应温度为90℃,最佳反应时间为6min,最佳放置时间为20min。  相似文献   

5.
差示苯酚-硫酸法结合DNS法测定红芪多糖(HPS)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建立差示苯酚-硫酸法结合DNS法测定红芪多糖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考察差示苯酚-硫酸法的检测波长、显色剂用量、反应时间等条件;通过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分别对差示苯酚-硫酸法和DNS法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差示苯酚-硫酸法测得的红芪样品中以葡萄糖计的总糖含量平均值为72.49%,DNS法测得样品中以葡萄糖计的还原性单糖含量平均值为8.13%,以葡萄糖计的多糖含量平均为64.36%,RSD均小于4%。[结论]该研究采用所建立的差示苯酚-硫酸法结合DNS法测定了红芪多糖的含量,结果显示此方法较准确稳定、重复性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游离还原糖及杂质的干扰,降低了由于操作等带来的系统误差,使样品中多糖含量的测定结果更接近真实值,为红芪多糖等中药多糖的含量测定提供更好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6.
苯酚-硫酸法测定葡萄多糖含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苯酚-硫酸法测葡萄多糖含量,研究显色温度、显色时间、苯酚及硫酸用量对葡萄多糖含量测定的影响。以此为基础,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显色温度为沸水,显色时间为15min,苯酚用量为1.0ml,硫酸用量为8.0ml。  相似文献   

7.
以工业大麻品种云麻1号和M641萌发过程中的种子为实验材料,对DNS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还原糖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并采用蒽酮法测定总糖含量,分析了大麻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总糖和还原糖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DNS法测定还原糖的最佳检测条件为:检测波长530 nm,DNS用量2 mL,显色时间7 min。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云麻1号和M641的总糖含量总体升幅分别为158%和78%,还原糖含量总体升幅分别为671%和703%。本研究探明了大麻种子萌发过程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可为大麻种子萌发机理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今后大麻植物及种子中的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利用磷离子与钒钼酸铵反应生成稳定黄色络合物的性质,以水为溶剂,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果蔬中的磷及其含量。用磷矾钼黄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显色体系的吸收波长、显色剂用量、显色时间、显色温度、pH值以及干扰离子对果蔬中磷离子测定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波长440 nm、显色时间10 min、显色温度25℃、pH值7.5等条件下,吸光值最大,灵敏度及准确度较高,回收率为93.8%~100.8%。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优化青蒿多糖的提取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对木瓜蛋白酶法提取青蒿多糖的工艺进行研究,观察不同的温度(50、55、60℃)、不同的酶浓度(0.5%、1.0%、1.5%)、不同的pH值(6、7、8)对青蒿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对所提取的多糖理化性质和糖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酶浓度为1.5%、酶解温度为50℃、酶解pH值为7.0时,木瓜蛋白酶提取多糖的量最多,糖含量也高.  相似文献   

10.
专用型马铃薯的选育是当今马铃薯育种的重点,马铃薯中淀粉、还原糖的含量直接影响马铃薯的加工品质,针对大量亲本和育种后代的品质的鉴定,运用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测定马铃薯的营养品质十分重要。本试验对青海省7个马铃薯品种(品系)进行分析,采用国家标准《GBT 5009.9—2008食品中淀粉的测定》、折光仪法、美尔凯尔表法测定淀粉含量,用《GBT 5009.9—2008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和DNS显色法测定还原糖。结果表明,折光仪法和DNS显色法与采用国家标准进行分析没有显著性差异,这2种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分析效率。因此,采用折光仪法测定淀粉含量、DNS显色法测定还原糖含量。  相似文献   

11.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对多糖含量测定结果产生显著影响的4个显色因素:6%苯酚用量、浓硫酸用量、反应温度、水浴显色时间进行正交试验,获得传统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的最佳显色条件是1 m L 6%苯酚溶液、7 m L浓硫酸、4℃反应温度、30 min水浴显色。改进后的多糖含量测定的显色条件即按照1∶7的比例直接配制苯酚-硫酸显色液,在4℃条件下加入样品溶液,在90℃水浴进行30 min显色后,于490 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多糖含量。通过传统最佳显色方法的验证试验和改进后的显色方法测定多糖含量的结果比较,表明改进后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精密度高、准确度高、实用性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采用DNS法对基因工程菌毕赤酵母所产的木聚糖酶进行测定,研究其最适反应pH,最适反应温度,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等酶学性质,采用薄层层析TLC 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该酶的酶解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木聚糖酶的最适pH值为4.5,在pH3.5~6.0稳定;最适反应温度为55 ℃,耐热稳定性良好;Mg2 ,Zn2 ,Ca2 对木聚糖酶活性有促进作用;Cu2 ,Ba2 ,Fe3 等对木聚糖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TLC,HPLC测定结果显示,木聚糖酶酶解产物主要以木二糖、木四糖等低聚糖为主,而木糖含量很低;该木聚糖酶是相对单一的内切木聚糖酶.  相似文献   

13.
为了建立富含多糖的百合鳞茎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EC2.4.1.13,SuSy)活性检测体系,深入研究其蔗糖代谢机制,以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鳞茎外层鳞片为试材,分别研究了提取缓冲液种类及pH值、反应温度、底物浓度以及缓冲液pH值对SuSy合成和分解方向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uSy合成方向活性检测的最适提取缓冲液是pH值为7.8的TrisHCl,最适反应温度为50℃,底物果糖最适浓度为50 mmol· L-1,UDPG最适浓度为5 mmol·L-1,反应缓冲液Tris-HCl最适pH值为7.5;SuSy分解方向活性检测的最适提取缓冲液为pH值7.8的Hepes-NaOH,最适反应温度为40℃,底物蔗糖最适浓度为10mmol· L-1,UDP最适浓度为7 mmol·L-1,反应缓冲液Mes-NaOH最适pH值为4.5.  相似文献   

14.
DNS比色法测定污泥中淀粉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利用DNS比色法测试污泥中淀粉酶活性,以解决测试条件差异大和测试结果可比性低等问题。[方法]以水解酸化反应器中的污泥为原料,研究工作波长、显色及培养时间、培养pH值、灭菌时长等因素对测试结果产生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最大吸收波长处的背景干扰大且测试不稳定,工作波长应在背景干扰相对较小的长波方向选择。该研究的最适工作波长为510 nm;显色的适宜时间为8 min;在培养阶段添加的缓冲溶液pH值与原污泥pH值不一致,会造成实际酶活力的放大或缩小;灭菌时间过短则灭菌不完全,会造成测试结果偏低,该研究确定的灭菌时间为10min;同时确定了最适的培养反应时间为90 min。[结论]为DNS-淀粉酶测定方法的完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菊粉多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捷测定菊粉含量的方法。[方法]配制标准溶液,绘制总糖和还原糖标准曲线,确定检测波长、沸水中加热时间与显色时间,并进行重现性试验,研究菊粉含量测定的最佳方法。[结果]确定了测定菊粉多糖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菊粉中总糖测量用蒽酮法,稀释500倍后的菊粉溶液1 ml加5 ml的蒽酮试剂,沸水中加热15 min,黑暗处显色15 min,于615 nm处测定吸光度。[结论]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菊粉含量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及测量的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多聚磷酸法对党参[Codonpsis pilosula (Franch.) Nannf.]多糖进行磷酸酯化反应,利用均匀设计试验U8(44)对党参多糖磷酸酯化合成工艺进行优化.采用钼酸铵法测定磷酸根的含量,确定了党参多糖磷酸酯化反应体系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87℃、时间6.3 h、每20 mL多糖溶液加入20 mL多聚磷酸钠溶液pH 10,在此体系下,磷酸根含量为5.26%.  相似文献   

17.
苯酚-硫酸法测定金顶侧耳中多糖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金顶侧耳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苯酚-硫酸法测定金顶侧耳多糖的试验条件。[结果]影响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为苯酚用量,其次为浓硫酸用量和显色温度,显色时间影响最小。最佳试验条件为:苯酚0.2ml,浓硫酸5.0 ml,显色温度100℃,显色时间30 min。在最佳试验条件下,葡萄糖标准溶液浓度在20~140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004 86x+0.094 60,r=0.999 6;该显色体系在20~120 min内稳定,可用于金顶侧耳多糖含量的测定,测定结果为3.8%,RSD=1.14%(n=6)。[结论]该研究可为金顶侧耳产品中多糖含量的测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比色法测定β-苯丙氨酸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的β-苯丙氨酸含量定量方法。[方法]依据α-氨基酸与茚三酮显色反应的原理,对比色法定量检测β-苯丙氨酸进行研究,探讨β-苯丙氨酸浓度、pH值、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显色反应的影响。[结果]当β-苯丙氨酸浓度在480~620μg/ml时,显色反应颜色变化明显且显色较稳定,吸光值控制在0.05~1.00;当pH值在6~10时,显色反应颜色变化明显;当温度为90℃时,加热20 min左右即有明显的颜色变化。α-氨基酸与茚三酮显色反应最适的反应条件为pH值6.0、温度90℃、反应时间25 min。在480~620μg/ml范围内,β-苯丙氨酸含量与吸光值呈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等特点,适用于一般实验室的样品分析及β-苯丙氨酸转化过程中的产品检测。  相似文献   

19.
斑马鱼尿酸酶基本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研究了反应环境、处理环境对斑马鱼尿酸酶活力以及稳定性的影响。在不同温度及酸碱度环境下分别测定斑马鱼尿酸酶的活性来确定其最适反应温度、pH值。通过测定在不同温度及酸碱度条件下处理后斑马鱼尿酸酶的残余活力来确定其稳定性。通过测定不同pH值缓冲体系下制备的斑马鱼尿酸酶活力来确定其最佳溶解pH值。用Lineweaver-Burk作图法计算斑马鱼尿酸酶的Km值。斑马鱼尿酸酶最佳溶解pH值为8.0~9.5。其最适反应温度为40~45℃。其最适反应pH值为8.4~9.0。其温度在50℃以下、pH值为7.0~9.0时稳定性最好。另外该酶与尿酸底物反应过程的米氏常数(Km)为18.67μmol/L。  相似文献   

20.
DNS法测定烟草还原糖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规DNS法测定烟草还原糖,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然而,与伯川法(经典方法)相比测定结果相对误差较大(23.78%).本研究对DNS法进行了条件优化,对待测液进行了除色素与除蛋白质处理.结果表明,除色素干扰后,还原糖含量测定结果与伯川法相比,相对误差下降为8.07%;除蛋白质干扰后,测定结果与伯川法相比,相对误差仅为3.43%.改进后的DNS法测定烟草还原糖准确、快速、稳定,数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