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汽车空气动力学特性对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操纵稳定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利用UG软件对某款轿车进行了建模,然后利用Fluent软件对该轿车车身模型的外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速度矢量图、压力云图等计算结果,分析了其车身外流场的基本特点;最后根据车身结构要求及尺寸范围,确定了前风窗角度、后风窗角度、前部翘角、尾部翘角等4个对风阻系数Cd值影响较大的参数,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得出了9种不同的参数模型,以Cd值为评价依据,寻找一组最佳参数值,再以此组参数值建立车身模型,在同样条件下对其进行外流场模拟并与原模型对比分析,验证了优化后车身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汽车尾部造型时汽车空气动力学特性有很大的影响.绕汽车的流场在其尾部形成复杂的尾迹.在原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种不同尾部造型模型,应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尾部造型的尾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相应的阻力系数和尾部流场特性.通过对不同模型的流速和流线分布、湍流动能及不同横向截面涡系的比较分析,尾迹形状可以分为两类,讨论了不同尾部造型对尾部流场的影响,得出了较理想的尾部造型形式.在计算过程中,采用移动地面条件进行地面效应的模拟,提高了计算精度,结果可以为汽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FLUENT在某轿车外流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汽车空气动力学的特性在很大程度影响着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操纵稳定性.利用Pro/E软件对某轿车进行三维建模,并且利用大型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软件FLUENT对轿车的外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同时,对其求得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该仿真的数据对进一步进行汽车空气动力学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汽车外部流场的空气动力特性关系到赛车运行的动力性、稳定性,决定赛车的整车性能[1]。本文按照FSC赛车设计规则,对赛车车身进行了三维设计,并利用CFD技术建立了车身外流场分析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车身造型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车身空气动力学特性,为赛车的造型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赛车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对车身风阻、操纵稳定性、加速性及燃油经济性等性能起着关键作用,其研究也愈加重要。运用CFD技术对赛车的外部流场进行模拟,分析其特性,以期对其进行改进。在前处理完成后,将赛车车身流场网格导入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压力云图、速度矢量图等。通过对模拟数据的分析,找出了本赛车气动特性的长处和短板,并进行了相应的改进设计,将车头部改为圆滑状,选择最优的离地间隙。最后通过分析修改后的模型,对比发现,气动阻力系数有较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6.
汽车空气动力学特性对经济性、动力性以及行驶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利用CFD软件fluent对皮卡车的外流场进行模拟,得到了对称面车身上下表面压力分布和尾流流场结构,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然后对皮卡驾驶室顶棚作了改进,得到了满足设计要求的流场性能,为汽车设计开发人员优化产品设计提供了汽车空气动力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某轿车空气悬架为研究对象,考虑空气悬架的动力学特性和PID控制特点,再结合1/4二自由度空气悬架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PID控制空气悬架模型.利用仿真模型对轿车空气悬架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动挠度、轮胎动行程和车身垂直方向振动加速度进行仿真分析,证明PID控制空气悬架相对于传统的被动空气悬架可以更好地...  相似文献   

8.
利用CATIA软件建立了HUAT电动方程式赛车的三维模型,基于CFD技术对未装空气动力学套件的赛车外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Profili软件对赛车的尾翼及前翼的翼型进行了选择并确定了其几何参数,在CATIA软件中建立了尾翼及前翼的三维模型,对尾翼的气动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确定了尾翼第一襟翼的最佳攻角。在此基础上对安装空气动力学套件的赛车外流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套的安装使赛车的阻力增加了10.96%,但负升力显著增加,有利于提高赛车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有限元模态分析基本理论,采用Catia软件建立了混合动力车GR417Z各个零件的三维模型,并且对其进行了装配,将装配好的车身三维模型导入到Workbench软件,然后运用Workbench软件对三维模型进行前处理生成了有限元模型,并对该有限元模型进行了自由模态求解,得到了车身的前20阶模态频率和模态特性。对模态分析结果与汽车内外部的激励源频率特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得出车身刚度不足区域,为下一步继续改进设计该车的动态特性、进行噪声场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优化牵引列车的风动阻力系数,研究了挂车尾部扰流板、侧裙板等减阻附件及驾驶室与货箱连接间隙调整对阻力系数降低的作用,并考虑了无风条件下实际行驶过程中地面与车体相对运动和车轮受压形状改变对阻力的影响。运用CFD分析软件与风洞试验、滑行试验,在不同减阻附件安装情况下,分析了T7H牵引列车的车身绕流特性与阻力系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主车和挂车连接处、尾部及底盘减阻附件的安装可以减弱货箱前部气流分离和尾部涡量,从而降低牵引列车阻力系数。在100 km/h速度下,安装减阻附件后的牵引列车阻力系数最高可降低20.2%,最小值可达到0.486。  相似文献   

11.
运用Adams/ride和Adams/car软件对某车型扭力梁安装支座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对比分析可知,运用Adams/car对后悬架系统进行扭力梁安装支座的受力分析基本能够模拟其在整车状态下Adams/ride的受力分析。进而对后悬架系统在不同工况下进行受力分析,找出纵梁舷外支架开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四轮转向车辆后轮转角与横摆力矩联合模糊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提高车辆在极限工况下的稳定性,充分考虑悬架、转向系统以及轮胎等部件的非线性,运用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ADAMS/Car建立了四轮转向车辆的虚拟样机模型.确定了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具有理想输出响应的控制目标.针对车辆的非线性,提出了后轮转角与横摆力矩联合控制的模糊控制策略,并设计了对应的非线性模糊控制系统.最后应用ADAMS/Car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技术,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后轮转角与横摆力矩联合模糊控制可有效防止车辆在极限转向工况下发生侧滑失稳.  相似文献   

13.
针对2012年新版C-NCAP,对某自主品牌汽车进行了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仿真.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基于PAM-CRASH软件平台,模拟本车正面碰撞过程,根据仿真的结果,对该车型的的碰撞特性做了深入研究分析,并和实车数据进行了对标,提出提高车身正面碰撞安全性能及措施.计算结果表明,改进措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某轿车车身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有限元静态分析理论,采用CATIA软件建立车身模型,运用HyperMesh软件对车身进行静态分析,并与同类型车进行比较,看其结构特性的合理性.在能够反映车身结构的主要静态特性的基础上,对车身进行了必要的简化.  相似文献   

15.
可变直径轮全地形车辆越障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后轮驱动及四轮驱动两种驱动方式下可变直径轮全地形车辆的越障性能.首先在RecurdynV7R5软件中建立可变直径轮与普通轮胎模型,并对其越障特性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后驱及四驱车辆前后轮径变化对越障性能影响的力学模型,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车辆驱动方式以及车辆轮径的变化对车辆的越障性能具有很大影响.又在RecurdynV7 R5软件中建立了后驱及四驱2种驱动方式下的整车模型,调整车轮直径模拟分析其越障性能,并与理论计算进行了对比.最后,实验验证了理论计算与仿真分析的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对旋式轴流泵后置叶轮对其水力性能的影响,采用CFD软件对该对旋式轴流泵装置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将前置叶轮与后置叶轮水力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后置叶轮的进口安放角对整个装置水力特性的影响,最后通过模型试验验证数据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对旋式轴流泵扬程为11.32 m,效率为87.57%.在小流量工况下,流量为300 L/s左右泵提前进入马鞍区,此时泵扬程为14.06 m,效率为79.48%;在大流量工况下,流量为440 L/s时,泵装置扬程为2.24 m,效率为54.16%.对旋泵后置叶轮的水流进口冲角要大于前置叶轮的水流进口冲角,导致后置叶轮叶片做功能力增强,后置叶轮扬程增大.改变后置叶轮安放角,特别在小流量工况下,后置叶轮的马鞍区同样提前,后置叶轮的进口液流角几乎相同.研究结果对于对旋式轴流泵后置叶轮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迄今国内外对汽车空气动力性能的研究仍以风洞测试为主,采用CFD软件对汽车外流场进行模拟是用来测试汽车气动阻力系数的一种新方法。本文用FLUENT软件通过对网格质量和地面条件不同的两组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高质量的网格和采用移动的地面边界条件能很好地提高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8.
四轮转向汽车操纵稳定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的稳定性是影响其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并且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改善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四轮转向汽车(4ws)的仿真研究.在建立四轮转向数学模型后,用simulink等仿真模块对前后轮转角成正比关系的四轮转向汽车在双移线性能测试中进行了仿真,分析了前轮转向汽车和不同线性比例的前后轮转向角的四轮转向汽车的车轮转角和汽车的侧偏角,并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三角履带底盘具有高地隙、接地压力小、机动性好等优点,多体动力学分析是研究履带底盘运动特性的重要方法。以高地隙三角履带底盘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履带底盘各组件和车体总成的拓扑结构模型,分析了各部分之间的约束和运动关系;采用运动学和动力学手段分析了履带底盘行驶和爬坡的运动过程,构建了承重轮与履带接触模型、履带张紧力模型和履带-软地面接触模型;建立了高地隙三角履带底盘的三维模型,采用谐波叠加法构建了B级路面(水泥硬质路面)和E级路面(农田软质路面)的路谱,并进行了模型仿真与测试验证。结果表明,在硬质路面和农田软质路面上,所构建模型的平均速度误差率均小于1.50%,行驶偏移量误差分别为5.68%、4.89%,平均俯仰角误差不大于3%,说明高地隙三角履带底盘多体动力学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丘陵山地拖拉机坡地适应性差,易翻倾,通过性差等问题,设计一种具有自动调平机构的504型丘陵山地拖拉机。整机采用机械传动,四驱轮式行走系统,两侧独立传动转向系统,平行四杆自动调平机构,可实现拖拉机姿态自动仿形调平。基于SolidWorks对拖拉机进行整机三维建模,运用ADAMS软件对虚拟样机进行侧倾稳定性动态仿真分析。结果表明: 自动调平机构调平动作范围732 mm,可在25°的坡地上保证车身横向水平。上坡极限翻倾角及下坡极限翻倾角均为45°,上坡纵向滑移角为33.69°,下坡纵向滑移角为16°,前后驱动轮越障高度为214 mm。调平状态下车身的最大侧倾角为37.5°,与理论计算35.93°非常接近。该机前后驱动桥均可进行独立调平,保证机身始终处于水平姿态,能够满足丘陵山地生产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