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散射光、变温处理对香石竹玻璃苗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石林组织培养生产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组培苗的玻璃化,对玻璃苗进行自然散射光和自然变温处理,可以见到病情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在短时间内,观察到了病苗在生理上和解剖结构上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
以741杨和苹果矮化砧M26和M7为材料,研究了影响741杨试管苗玻璃化现象的因素。除培养基中BA和IBA的浓度、琼脂浓度外,光强和温度组合是影响试管苗玻璃化现象的重要因素。741杨试管苗玻璃化与其内源ABA水平有关。741杨无根试管苗的玻璃化率和器官分化能力存在季节变化,春季和夏季较强,冬季较弱;741杨无根试管苗的内源ABA含量则是春季和夏季低,冬季高。无根正常试管苗ABA含量为无根玻璃苗的5.59倍。苹果无根玻璃化试管苗如在其培养基中加入低浓度(O.1~0.5mg/L)ABA,或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培养,可以转化为无根正常试管苗,并能正常进行继代和生根。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培养基中不同浓度6-BA对酸樱桃组培苗玻璃化率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正常苗与玻璃化苗愈伤组织和芽中IAA、GA3和ZR含量.结果表明:高浓度6-BA导致组培苗玻璃化,当培养基中6-BA浓度为0.5 mg·L-1时,组培苗未出现玻璃化苗;当培养基中6-BA浓度为3.0 mg·L-1时,组培苗玻璃化率高达95%.通过玻璃化苗和正常苗内源激素比较发现,玻璃化苗愈伤组织IAA和GA3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苗愈伤组织中IAA和GA3含量,ZR含量基本相等;玻璃化苗芽中ZR含量远远低于正常苗中ZR含量,而IAA和GA3含量基本不变,高浓度6-BA导致组培苗内源激素比例失调发生玻璃化.  相似文献   

4.
杂种山杨玻璃化苗内源激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迪  关录凡  王秋玉 《林业科学》2007,43(10):127-129
杂种山杨是芬兰林业科学院培育的欧洲山杨(Populus tremula)和北美山杨(P.tremuloides)优良杂交品系,适于山地造林,平原造林长势更好,而且其生长速度和轮伐期都快于一般的山地杨树.2001年由东北林业大学引进,并且采用微体繁殖技术进行了大量繁殖和无性系测定.玻璃化现象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特有的一种生理失调或生理病变,玻璃苗不易生根,移栽成活率很低(胡彦等,2004).杂种山杨组培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玻璃化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杂种山杨试管苗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外对引起植物组培苗玻璃化有关的培养基种类、生长调节剂浓度、琼脂浓度、透气性、温度以及光照强度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植物组织培养中出现的污染、玻璃化和褐变等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胡杨组织培养研究概述与问题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杨插条繁殖生根极难,因而进行胡杨试管繁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胡杨试管苗再生的途径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综述,对胡杨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黄萎、玻璃化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试管苗黄萎问题没有解决,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黄萎发生机理和高效再生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植物激素和蔗糖对光叶楮试管苗玻璃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植物激素和蔗糖等方面对组培苗玻璃化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光叶楮玻璃化苗的数量随6-B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蔗糖浓度过低或过高也出现玻璃化苗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刺槐玻璃化苗在合适的培养基激素配比条件下转化为愈伤组织,同时由愈伤组织再生芽,从而将玻璃苗恢复为正常苗;恢复后的小苗在外部形态、生长分化,以及生根等方面,与正常苗无显著差异。此方法为部分植物玻璃化苗转化为正常苗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9.
香石竹组培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项研究解决了香石竹组培工厂化育苗中两个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一是在培养基中添加哆效唑,减少了试管苗的玻璃化现象;二是采用试管苗直接微扦插技术,既提高了试管苗的成活率,又省去了生根培养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植物组培过程中玻璃化现象的发生与解决措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组织培养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试管内丛生苗出现嫩绿透明现象 ,愈伤组织出现鲜绿水渍状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玻璃化。玻璃化苗不易生根 ,有的即便生根 ,生出的根也是玻璃化 ,这种苗移栽成活率很低。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在十几年的组培过程中不断试验、总结 ,认为玻璃化现象是试验过程中综合因素的影响所致。1 导致玻璃化现象的因素1.1 光照组织培养过程中一般一个培养架采用 40W日光灯管 2只 ,要求光照 1~ 14h ,光照时间太长 ,容易发生玻璃化现象。试验观测结果列入表 1。表 1 植物组培中光照时间与玻璃化的关系光照时间 (h) …  相似文献   

11.
以苹果砧木M9为材料,研究了琼脂、激素、NH4+与NO3-离子浓度、架温等对组培苗玻璃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配方MS(其中NH4NO30.8g/L,KNO32.28g/L)+BA 0.6mg/L+IBA 0.3mg/L+琼脂8g/L,不仅使M9组培苗的玻璃化程度明显下降,同时还具有很好的分化系数,为M9继代培养的主要配方。  相似文献   

12.
木本植物种质超低温保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木本植物种质的超低温保存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生物技术都具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我们的统计,已有40多个属60多个种的木本植物被进行了超低温保存试验,其中大多数是90年代的新报道.种子、胚、胚轴和体胚的保存常用干冻法;茎尖和分生组织的保存大多用玻璃化法或包埋脱水法;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的保存大多用两步法或玻璃化法.木本植物种质的超低温保存近年来呈现2个特点,一是顽拗型植物胚轴和体胚的冻存报道较多;二是玻璃化法和包埋脱水法等新技术不断应用.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近10年来我国竹子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情况。以论文和技术专利为表现载体,主要内容涉及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培养基配方、试管植株移植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针对竹子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褐化、玻璃化、生长衰退等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对未来竹子组织培养研究与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林木植物组织培养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外植体选择及分化途径、影响增殖、生根的主要因素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林木植物组培的研究进展,外植体3种分化途径(腋芽萌发途径、间接器官发生途径、体细胞发生途径)有其相应的最适外植体类型,林木组培首选腋芽萌发途径。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影响增殖的两大因素,对培养基的探索已从对林木植物组培常用培养基的筛选发展到无糖培养基的探索,出现了光自养、开放组培等概念;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根的关键因素,外源激素与内源激素的相互作用对增殖有较大影响。阐述了组培中褐化、玻璃化、污染三大难题的起因和解决措施,对褐化和玻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植体的生理状态和培养环境方面,提出无糖组培通过对培养环境进行改善,有望改善褐化、玻璃化问题;传统组培希望从无菌技术层面解决污染难题,这也造成了组培成本偏高的问题,进而对开放组培和无糖组培的探索,通过抑菌剂的添加及糖的剔除有望降低组培对无菌操作的要求。随着组培技术的发展,在抑菌剂加入的条件下,不进行高温高压灭菌,进行开放式的组培;利用植物自生的光合能力,剔除培养基中的蔗糖,同时改变光照条件、培养环境中的CO_2浓度、湿度,以促进外植体光自养微繁殖生长;二者均着眼于降低组培成本,简化组培程序,有望使组培技术得到革新。本文对林木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开展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红檵木组织培养玻璃化苗发生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6-BA、NAA、蔗糖、琼脂、活性碳并进行正交试验,得出影响红檵木玻璃化苗发生的因素及其影响力大小顺序为6-BA>活性碳>琼脂>NAA>蔗糖。6-BA的质量浓度大于2 mg/L,会大大增加玻璃化苗的产生。考虑到增殖率,应适当加入少量活性碳或聚乙烯醇。此外,减少继代次数,选择中部节段作为外植体,也有利于玻璃化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6.
酸樱桃组织培养中试管苗玻璃化的发生与防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在MS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蔗糖、琼脂、细胞分裂素(BA和KT)及不同温度下对酸樱桃进行组培研究,发现酸樱桃玻璃苗的数量随着糖分及琼脂浓度增加而减少.BA会提高玻璃化率,KT对玻璃化现象无影响,适当降低温度能有效降低试管苗玻璃化现象发生的频率。  相似文献   

17.
国内杜鹃属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外植体选择、外植体的灭菌方式、基本培养基的选择、诱导培养基的选择、生根培养基的选择、生根苗的移栽这几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国内有关杜鹃属植物组培快繁应用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目前存在问题与发展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相思树种的组织培养中,经常出现污染严重、玻璃化苗、外植体褐变等现象。本文结合了近年来对相思树种的一些研究,对这三个现象产生的原因与相应的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期望为以后相思树种组织培养工作的进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