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恩昌 《国土绿化》2004,(12):19-19
山东沂蒙山区沂山北麓临朐县境内,生长着400余株古槐,分布在23个乡镇,除少数是唐、宋、清所植外,多数为明朝栽植。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两次从大槐树下移民到此,人们为纪念原籍,立村时都栽下国槐,名曰:“望乡槐”。  相似文献   

2.
水仙是中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素有“凌波仙子”之称。明代李东阳赞美水仙曰:“淡墨轻和玉露香,水中仙子素衣裳。风鬟雾鬓无缠素,不是人间富贵妆。”诗人将水仙的风姿雅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水仙,多年生鳞茎草本;叶丛生于鳞茎顶端,质厚,狭长,扁平,先端钝,葱绿色,花葶抽出叶间,放花于早春;花序呈伞状,花白色,芳香。由于水仙清芳幽雅,冰肌玉质,因而雅称甚多:既有女星、姚女、玉玲珑之称,也有雅蒜、天葱、金盏银台之名。又由于它风姿绰约,淡雅妩媚,具有兰蕙般的典雅含蓄,故又被称作“丽兰”。水仙品种极多,花态差异也…  相似文献   

3.
火树银花     
火树银花刘自立魏晋时代,“火树银花”就出现在诗赋里了,如晋时,傅玄的名文《朝会赋》:“华灯若乎火树,炽百枝之煌煌。”他写的是“灯”,灯的明亮如“火树”,而“火树”是如“炽百枝之煌煌”的,可见“火树”是有火的。晋代是否有焰火?古代中国人是否以“火树”来...  相似文献   

4.
森林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今天,保护森林,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大问题。其实,早在2 000多年以前,我国一些有识之士就已经注意到滥伐森林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了。 《孟子·告子篇》中说:“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牛山位于古代齐国的东南部,即今山东临淄南。那里原来是林木繁盛、葱郁成景的地方,但到了孟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却已经变成了“若彼濯濯”的秃山。孟子认为,这不是由于…  相似文献   

5.
梅,梅里,与吴越文化南京博物院王少华梅,杏类植物。梅子,可以吃,花亦十分美雅,它盛产于长江、太湖之交界地带。此即所谓“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故乃为江南山丘之“嘉卉”。《诗》又有“标有梅”之咏,《尚书》称“若作和羹,尔唯盐梅”。...  相似文献   

6.
不同林木类型昆虫群落结构及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多项群落特征参数和主分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毛白杨、国槐、枣树3种林木类型内昆虫群落的结构及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不同林木类型内昆虫群落的组成结构、时间结构等有明显的不同,其中,枣树林昆虫群落复杂程度最高,寄生性昆虫数量最大;毛白杨昆虫群落中害虫数量和捕食性天敌昆虫数量最多;国槐昆虫群落在时间过程中多样性指数波动最大。  相似文献   

7.
窄冠速生刺槐引种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窄冠速生刺槐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过十多年的选育和测定,已通过国家鉴定的刺槐优良无性系。窄冠速生刺槐具备以下优良性状:(1)速生。1年生苗高可达5m以上,胸径可达3cm以上;2年生平均胸径可达5.2cm以上;6年生胸径可达24cm以上;8年生树高平均生长量1.5~1.8m、胸径2.1~2.5cm,是目前生长速度最快的荒山荒地绿化造林树种。(2)干形好。在较好立地条件下生长的树木,其树干形率达到0.8,树干通直。(3)树冠窄。分枝角度≤30°,形成圆满树冠。(4)托叶刺小或无。由于窄冠速生刺槐具备上述几方面的优良性状,比过去选育的刺槐优良无性系更显特色,是营建速生丰产林的首选树种之一,而且还是城市园林绿化和营造景观林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8.
林谚选粹     
林谚,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从事林业生产的经验总结,它具有语言精炼、通俗易位,比喻巧妙、顺口易记、科学实用等诸多特点,是中华民族植树文化之精华,深受群众喜爱。现就常用材谚集录如下,供参考。树种适应性谚语有:“向阳好栽条,背阴好植杉”;“高山栽松柏,河岸好植槐”;“柏树干死不下水,柳树淹死不上水”;“高山松树核桃沟,溪河两岸栽杨柳”;“旱枣、淹梨、涝柿子”;“洼地栽刺槐,十栽九失败”;“干榆湿柳水白杨,树杏栽在山坡上”;“洼地栽桐,谁栽谁穷”;“洼地栽杨柳,保准能到手”。适时造林的谚语有:“春夏秋冬可…  相似文献   

9.
北京“唐槐”“汉槐”竞风流遍布京城的古槐是北京的一大特色,所以人们一提起古都风貌总是说起:“古槐、紫藤、四合院”。它们是“活的文物”,是北京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北京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古代,国槐是宫中必植之物,所以又有“宫愧”之称,如故宫武英殿断...  相似文献   

10.
编辑的由来     
《内蒙古林业》2008,(4):38-38
据考证,“编辑”二字在我国最早见于《南史·刘苞传》。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筐盈满。”当时,印刷术尚未发明,这里说的“编辑”二字,是指对手抄本的补充校正,也带有整理的意思。后来发明雕板印刷术,也就有了出版事业,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翰林学士宋白上《文苑英华》,上览而善之,诏答曰:“近代以来,斯文浸盛,虽述作甚多,而妍媸不辨。遂令编辑,上取菁华。”这里说的“遂令编辑”,“上取菁华”,与我们现代出版工作中的“编辑”带有同样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森林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极密切的关系,乱砍滥伐森林必然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后果,对此,古人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所认识。两千多年前,《孟子·告子篇》载:“牛山(今山东省临淄县南)之木赏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孟子认为原来林木茂盛的青山,变成“若彼濯濯”的秃山是不断砍伐毁林所致。我国古代学者早就认识到,  相似文献   

12.
“云南”名称的由来,说法有二:其一,新篡《辞海》注:“旧以在云岭之南得名”;其二,《云南通志》载:“汉武元狩间,彩云见于南中,遣使迹之,云南之名始此。”  相似文献   

13.
饮誉全球的烟花之乡,风景秀丽的浏阳河畔,在白云深处的道吾山上,竟然蓄积着人类如此丰厚斑斓的历史文化。  在湖南省浏阳市集里街道办事处境内,这座海拔786米的名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据嘉庆《浏阳县志卷三十》载:“在县北道吾山,唐大和年间,僧宗智行脚至浏,随步入山,四无行径,忽雷击石开,一老人出曰:‘吾为此山龙神,候师久矣’。宗智曰:‘吾志惟道,法缘若此,道成吾矣’,因名山曰道吾山”。距长沙65公里,往黄花国际机场4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在国家旅游资源统一分类的6类中,道吾山占有5类。森林植被遮天盖日,…  相似文献   

14.
五道峡记     
两山夹峙是为峡。海内之名峡者,莫过于长江三峡。大三峡雄奇险峻,小三峡清幽秀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天下无出其右。而荆楚谚曰:“大三峡,小三峡,不如保康五道峡。”能以此语惊世骇俗者,必有异乎?余是以究其源,而知《中国地名词典》载“:湖北保康县大石垴北侧有五道峡,……其间  相似文献   

15.
邹新群 《湖南林业》2002,(11):35-35
一曰“随时法”。可以根据果蔬上市季节的变化来选择。如冬日的窗前挂上一串红辣椒,平添了缕缕暖意,让人有冬日的温馨;夏日清洗苦瓜置于书房内,既能让人清醒头脑,又能让人想到“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勉言;秋日在其卧室里,放几个菠萝或串几个香蕉,大自然的气息立即洋溢在整个房间;春日在客厅的玻璃茶几上,放一盘草莓或一盘樱桃,红色倒映,有香有形有色有光,可收到一幅绝妙的艺术之作的效果。二曰“随摆法”。即在居室中随意置放各种蔬果,而给人以多种不同的感受。如在室内客厅茶桌上摆放黄灿灿的香蕉和红彤彤的大枣,犹如好客的主…  相似文献   

16.
蛇蛙怨     
一日,山沟边一条黑**的五步蛇,正张口吞食一只青蛙时,青蛙“呗”他一声,泪如泉源地诉道:“本是益由类,相吞何太急,田已君不灭,吃食吾田华。身被盖虫皮,实乃恶毒性!”五步蛇听四,趾高气扬他说:“尔知乎,自古大食小,强问司,天之坏也。”说罢,很是洋洋得意。接着,又伤边地抱怨说:“民者,五类之佳肴也。林十之四五者,被否类捕迫而无藏之,进于城区,而依锅成福尔!转‘居民’,吃“皇粮’,筑巢于城里,安家于闹市;爬窗户,啃箱柜,为所欲为;上挂馆,进用房,酒醉冉饱S逛大街.游公园,谢符洒洒;取流浪,抚儿女,子孙…  相似文献   

17.
《南森赋》     
<正>余从警20年,未与警校亲密接触,今幸有双千计划,入南森兼职任教。回顾来时,迅乎月余,期间倍受领导关爱,教师体贴,学生尊敬,同道信赖,无以为报。吾言情由感而发,兴因趣而生;兴极则蹈之,感极而赋之。受宠于南森,受恩于南森,受教于南森,受益于南森,宁无感乎,实感极矣。感极而赋,因作《南森赋》一首,赋曰:金陵古都,新城仙林,高校林立,路畅色新,地杰物华,星驰才俊,中有警校,名曰南森。漫步南森,山水楼台,错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代植树佳话中华民族植树造林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国家机构中就专设掌管林政的“山彦”和专管护林的“林衡”。据《通鉴辑览》记载,周文王伐崇,其军令曰:“无伐树,违者不赦。”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管子,权修》篇中讲...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株生长在北京市云蒙山山颠的“迎风松”。多少年来,经风历雨,宁折不弯,日久天长,渐成“旗”形。然,昂首挺胸,英姿不倦,不屈不挠精神令人感慨不已。有人赞曰:独生岭上,耐得风霜,久历磨难,气宇轩昂。迎风松—旗形松@佟永宏...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留意过,在田野的草丛里,在树木的枝叶间,在建筑物的屋檐下,为害虫布下天罗地网,默默地为人类做出奉献的小生灵———蜘蛛?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此虫设网一面,物触而诛之,知乎诛其不义者,取曰‘蜘蛛’”。古代还有“蜘蛛集,则百事喜”、“蛛网层层,五谷丰登”的说法,把蜘蛛的群集当作丰年的预兆。目前,全世界已知有蜘蛛3500多种,大多分布在农田、森林与果园等处,捕食农林害虫。我国有蜘蛛约1000余种。近年来,随着害虫综合防治的开展,蜘蛛作为一支生物防治的劲旅已引起广泛重视。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