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我县制种采用机械播种绿化育秧技术,589亩汕优63制种,平均亩产139.75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机械播种绿化育秧有如下优点:①提早播期:可将父本提早在4月1日或更早一点播种,始穗期提早到8月5日以前,避开宇8月10日以后阴雨天气,提高了异交结实率。②播种均匀。使出苗整齐,秧苗粗壮,有效分蘖和有效穗增多,颖花数增加。③成秧率高:成秧率由地池和露地育秧的70%左右提高到95%。④效益好:除增产外,还可比露地育秧节省秧田,且减少投工。 其主要方法是;①选建温室:温室大小可视播种盘数量而定,温室内部四壁和顶部用双层薄膜…  相似文献   

2.
我县从19 83年开始试种杂交早稻威优35和威优98,三年来亩产在500公斤左右,每亩大田用种量3—3.5公斤,全生育期120—125天。由于生育期偏长,用种量偏多,致使杂交早稻难于推广。为了把杂交早稻尽快普及应用到生产上去,实现早稻高产,我们在1986年进行了杂交早稻威优49旱秧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一、经济效益 威优49旱秧栽培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一早二高”。 “一早”即成熟早。威优49育旱秧可在3月20日左右播种,比水秧早播 5— 6大, 4日20日左右抢晴天移栽,比水秧早栽8—10天,在7月20日左右成熟,比水秧早2一S天。 “二高”是单产…  相似文献   

3.
对湘南油菜茬杂交早稻的几种育秧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适合于湘南油菜茬杂交早稻的育秧技术为温室(场地)两段培育带蘖或多蘖大秧技术。  相似文献   

4.
水稻机插暗化出苗育秧技术具有出苗整齐、秧苗健壮、成秧率高、育秧成本低等优点。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机械播种等方面总结了水稻暗化出苗育秧技术。  相似文献   

5.
盐城市庆丰杂交稻研究所从1984年开始试验地池育小苗直栽,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已在全市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地池小苗秧直栽的主要好处: 1.提高了秧苗素质。考察表明,地池秧较露地秧、温室秧矮壮、墩实、叶色深绿、白很多、出苗齐,成秧率高,栽后活棵快。 2  相似文献   

6.
针对杂交水稻播种与机插存在的问题,研究杂交水稻定位定量播种技术。以杂交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和甬优1540为供试材料,定位定量穴播规格为476穴和544穴,设置每穴5粒、3粒和2粒的播种量,同时以相同播种量的撒播为对照。研究定位定量穴播的种子分布、机插漏秧率及机插苗均匀性。结果表明,中浙优1号和甬优1540的476穴穴播种子分布均匀度比撒播分别高63.7%、55.4%(P0.05),544穴穴播种子分布均匀度比撒播分别高49.8%、56.2%(P0.05);定位定量穴播能够显著降低杂交水稻在低播种量下的漏秧率,中浙优1号和甬优1540的476穴穴播机插漏秧率比撒播分别降低86.1%、92.2%(P0.05),544穴穴播机插漏秧率比撒播分别降低74.4%、86.0%(P0.05);定量定位播种提高机插苗数均匀度,中浙优1号和甬优1540的476穴穴播机插苗数均匀度比撒播分别增加69.9%、100.3%(P0.05),544穴穴播机插苗数均匀度比撒播分别增加146.4%、121.2%(P0.05)。试验明确,采用杂交水稻机插定位定量精量播种技术,机插秧盘播种的种子分布均匀,能够显著降低机插漏秧率,提高机插苗数均匀度。  相似文献   

7.
早稻地膜旱土育秧是一种新型的育秧技术,它的特点是利用旱地育秧,秧田面积少,1m2秧田可移栽30m2大田,秧田管理方便。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经济效益高,不仅地膜用量只有常规水秧的三分之一(因秧田面积只有常规水秧的三分之一),而且成秧率高,用种省,肥料利用率高,每公顷大田可节约物化成本150元左右;二是出苗整齐,安全可靠,不会因播后天气恶劣而烂秧,可解决农民怕播种烂秧的后顾之忧;三是可适时早播早插以利于早熟高产,早晚两季平衡增产;四是秧苗素质好,短白报多,干物质含量高,抗逆能力强,插后返青分案快,能有效地…  相似文献   

8.
刘跃良  吴毅 《作物研究》1998,12(1):17-19
早稻种谷直播育秧是近十年来本地群众中自发运用的育秧方式。试验和调查结果表明,早稻种谷直播与催芽播种相比,虽出苗不太整齐、成秧率偏低、全生育期略延长,但省工、秧苗抗逆性强。要运用这种育秧方式必须适当提早播期,坚持种子消毒,适当加大播量,搞好秧田管理。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在四川省水稻生产上开始应用时,是以温室(两段)育秧、培育多蘖秧为主。近几年来,随着地膜在农业生产上的运用,杂交水稻的育秧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全省杂交水稻基本上采用地膜育秧技术,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推动了杂交水稻生产的发展。本文根据1982年至1984年的试验研究,就地膜育秧对杂交水稻的生态效应作一简述。 一、地膜育秧对杂交水稻秧苗生长的效果 我省大部地区早春寒潮频繁、强度较大,对杂交水稻育秧影响极为严重。能否克服早春不利气候因素,起到同温室育秧提早播种、增温保温、提高成秧率及抗寒育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提高“三率”,培育壮秧。杂交早稻用种量少,必须严格保证种子发芽率、出苗率和成秧率才能保证大田基本苗。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杂交早稻成秧率低的原因,即上浮谷和裂颖谷比例大,早春气温低,病害浸染以及浸种催芽技术不配套等,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成秧率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水稻机插叠盘出苗育供秧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水稻生产技术从手工作业向机械化作业转型。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核心是种植机械化,种植机械化的关键是育秧。在分析和研究传统水稻机插育秧模式的问题和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水稻叠盘出苗育供秧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基质育秧和可叠秧盘,经流水线播种的秧盘叠放,将叠放的秧盘移入控温控湿的出苗室,出苗室的温度控制在30℃~32℃之间,湿度在90%以上,经过48 h左右,当出苗高度达到0.5 cm时,将秧盘移到育苗场育苗。这种模式采用的是1个播种出苗中心(育秧中心),N个育苗场地,实现1+N的水稻机插育供秧模式。1个育秧中心可提供几百到几千公顷面积机插的出苗秧盘,为社会化服务提供新模式。该模式提高了秧苗质量,成秧率提高20%左右,育秧成本下降15%~20%,育秧风险下降,育秧中心的场地和装备利用率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3.
多效唑是八十年代初研制成功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它能抑制植物体的内源赤霉素合成,削弱细胞分裂和伸长。有研究表明,杂交连晚秧苗喷多效唑,具有促进分蘖、降低株高、增穗增粒、提高产量的作用。为了探明喷施多效唑对杂交早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1987年我们在浙江省兰溪市张坑乡的培泥沙田进行了叶面喷施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供试品种为威优35和威优634,3月26日播种,播种量14~15公斤/亩, 4月6日出苗, 4月 20 日.揭膜时( 3叶 1心)喷施多效唑(江苏省建湖农药厂生产的粉剂)300ppm药液100公斤/亩。喷药前排干秧板水,2小…  相似文献   

14.
杂交稻种子发芽率成秧率较低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调查统计表明,目前杂交早稻每亩用种量平均为2.4公斤,杂交晚稻为1.6公斤。假设杂交稻与常规稻种子播种品质相近,净度97%,发芽率95%,成秧率70%,种子效价(三数乘积)为64.5%。杂交稻一般每亩插5万基本苗,以一种双苗计算,每亩只需用种1.0~1.2公斤,而实际上每亩多用种1.4~0.4公斤。这个差距是由于杂交稻种子  相似文献   

15.
1993年早季,在安海镇芹柄村进行杂交早稻抛秧试验,结果如下。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品种杂交早稻组合汕优016。 (二)供试材料采用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农业实验厂出产的育秧软盘,每片460孔穴,亩需50片。秧田管理采用湿润育秧。 (三)试验方法:试验地为砂壤土,没软盘育秧抛秧、软盘育秧手插、常规秧手插三个处理,重复三次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0.02亩。3/18播种,7/21成熟,全生育期12.5天。抛秧田亩抛2.04万丛,基本苗8.42万苗;盘秧手插田亩插1.98万丛,基本苗8.1万苗;常规手插田亩插1.96万丛,基本苗8.08万苗。大田施肥灌溉等田管均按常规管理。结果与分析 (一)秧苗素质考查杂交早稻软盘育秧,秧苗株高19.4厘米,比常规秧矮4.7厘米,单株绿叶数12片,单株带蘖数为2.82蘖,白根数为15.9条,茎基宽0.52厘米。  相似文献   

16.
泸县是四川盆地双季稻主要栽培区域之一,杂交晚稻历来以水田多蘖秧为主。近年,部分农民从节约秧田出发开始自发地搞旱地多蘖秧。1992年,县农技部门在调查总结农户的“晚杂”旱育多蘖秧经验的基础上,在四川省水稻高粱研究所指导下,借鉴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先生早稻旱育秧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了杂交晚稻旱育多蘖秧技术。据统计,1992年全县示范杂交晚稻旱育多蘖秧3.32万亩,旱秧栽插面积占晚稻的17%;其中,在通滩镇、胡市镇设置的同田对比试验结果,旱育多蘖秧平均亩产313kg,比水育多蘖秧亩增产23kg,约增产7.9%;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1 杂交晚稻…  相似文献   

17.
在双季杂交稻亩产过吨粮研究中,如何解决杂交早稻的烂种烂秧、用种量大、育秧成本高和插后分蘖迟、难以确保一季亩产千斤以上所要求的苗数与穗数等问题,是我省栽培技术研究中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我们在总结常规早稻几种主要育秧方式优缺点的基础上,采用“场地保温育秧,中苗带土移栽”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不仅有效地防止了烂种烂秧,提高了成秧率,而且达到了省种、省秧田、省肥、省工、省成本和早熟增产的目的,使杂交早稻大面积一季过千斤。 一、场地保温育秧的试验结果 (一)不同育秧方式对秧苗生长的影响 1.不同育秧方式小气候特点。场…  相似文献   

18.
1986年,我们在湘潭县泉塘子乡(双季亩产吨粮示范点)大面积推广杂交早稻“旱-水-旱”育秧法获得成功,下面谈谈我们的作法及效果,供参考。 一、示范效果 1.秧苗素质好。泉塘村英雄组村民伍雪梅,用上述方法于4月 1日播种威优49,4月25日移栽时考察,平均叶龄4.1,绿叶3.1,亩高17.9厘米,假茎宽0.33厘米,带蘖1.2个,种子利用率(单位面积的秧苗数与种谷数之比)70.5%。而湿润秧一般成苗率只有50%左右。 2.抗逆力强。用“早-水-旱”法育的秧大部分于 4月 20日-28日移栽,插后没有回青期。在 4月 26日至 5月 1日连续 6天低温(平均气温14.08℃)阴雨期间,没…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1986—2005年湖南省审(认)定的两系和三系杂交早稻情况,并以2001—2005年审定组合的区试资料为依据,比较了两系杂交早稻与三系杂交早稻之间的异同。与三系杂交早稻相比,两系杂交早稻具有产量较高、生育期较短、稻瘟病抗性较强等优势,但垩白粒率高,米质较差,植株偏高。无论三系还是两系组合,都需要缩短生育期、降低垩白粒率、提高抗病性特别是对稻瘟病的抗性。提出了提高杂交早稻单产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烟后稻塑盘旱育秧,它具有出苗成秧率高,秧苗素质好,抛栽后表现发根力强,分蘖发生早,成穗率高,增产增收的优势特点。在育秧技术上应掌握培肥、精播、细管、化控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