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叶象(虫甲)(Phynobius longiconis Roelofs)亦称茶小绿象鼻虫,属鞘翅目象(虫甲)科(Curculionidae),是我省发现的七种象(虫甲)类茶树害虫的主要种类。茶叶象(虫甲)在我省分布于黄山山脉向南至新安江流域各主要茶区,包括屯溪、歙县、休宁、祁门等县。省外在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亦有发生。  相似文献   

2.
茭白品种的筛选及水珍一号茭白的生育特性和栽培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小区试验和大田试种,比较了浙茭2号、六月白、浙茭911、浙茭991、本地茭与水珍一号的生育特性、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等。结果表明水珍一号分蘖力强,耐高温,产量高,商品性能好,适应性广,建议为该地区茭白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3.
雄茭和正常茭部分性状比较研究江解增,曹碚生,丁广建,司洪庆(江苏农学院园艺系,扬州225009)茭白在栽培过程中,由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即使经过严格选种,栽培群体中仍会分离出5%~10%的雄莽及少量灰茭,若选种不严格,则群体中雄茭、灰茭比例还要增大,...  相似文献   

4.
河姆渡双季茭白是从当地农家品种选育的茭白品种,夏茭上市早,秋茭上市时值淡季,而且品质佳,受到农民及消费者欢迎。 1999年余姚市种植面积 1.65万亩以上,已成为宁波市主栽品种。河姆渡双季茭白 1998年 11月经浙江省农作物审 (认 )定委员会认定通过。 1 河姆渡双季茭白品种特性 河姆渡双季茭白生育周期为一年半,即当年春季定植, 6月中旬可收梅茭,下半年收秋茭,第二年上半年收夏茭,夏茭收后改种晚稻及其他作物,忌连作。 1.1 植株性状植株高大,秋茭株高 258 cm左右,茭肉长 22~ 23 cm,最宽处直径 3.5~ 4 cm,茭肉洁白,分蘖强,节间短,上部弯曲不明显,单茭重 70~ 80 g左右,秋茭 8月底初收,终收在 9月底,最迟到 10月初,亩产壳茭 1 500 kg左右。夏茭株高 223 cm左右,茭肉长 18 cm左右,单茭重 60~ 70 g,常年 5月上旬始收,如 4月份气温适宜则可在 4月下旬初收,亩产壳茭 1 500~ 2 500 kg,收获时间约 1个多月。梅茭茭肉长短同秋茭相似,一般 6月中旬始收,收获期近 20天,产量根据我地天气情况而定,如 4月气温高, 6月气温相对不高,则产量较高,否则产量较低,一般亩产壳茭 500 kg不等。 1.2 生长特性吸肥力强,耐肥抗倒,梅茭、秋茭以墩苗结茭为主,由于地下匍匐茎发达,夏茭则以游茭苗结茭为主,由于游茭苗萌芽早,生长茁壮,因此上市早。游茭苗多,产量高。但为防止种性退化,不宜用游茭苗作种苗。 2 河姆渡双季茭白主要栽培技术 2.1 梅、秋茭栽培技术要求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条件好,上年未种过茭白的田块 (切忌连作 )。茭田要在年内及早翻耕,增加土壤通透性,开春后及时耙平、耙碎、施足基肥,并清除田中及田边杂草,加高田塍。 种苗要求上年种性强、上市集中,经过几次精选的田块作苗地,要求茭墩内无杂株、无雄株。  相似文献   

5.
对来自浙江省内外各茭区33份茭白种质资源在余姚河姆渡连续3年进行了田间观测和室内分析,鉴定农艺性状并作综合评价。从这些茭白种质中筛选出适应河姆渡生态条件、综合性状好的材料8份,其中单季茭4份:金华冷水茭、余茭3号、北京茭、本地象牙茭;双季茭4份:浙991、浙大茭白、河姆渡双季茭、浙茭2号。  相似文献   

6.
传统茭白栽培可分双季茭和单季茭,双季茭传统栽培一般于4月上旬定植,当年秋季采收秋茭,翌年采收夏茭;单季茭一般于4月下旬定植,当年9月上旬开始采收1次秋茭。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引进优良品种,进行双季茭白反季节栽培新技术试验,提早和推迟采收季节,  相似文献   

7.
一、广益茭无锡市郊地方品种。该品种植株较矮,株型较紧凑,叶色浓绿。秋茭株高1.85~1.9米,成熟期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茭肉长25厘米左右,单茭重75克左右;夏茭株高1.7~1.8米。成熟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茭肉长20厘米左右,单茭重60克左右。  相似文献   

8.
有机无机复合肥对茭白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茭白施用有机无机复合专用肥,与施用等养分量的化肥相比,植株生长加快,分蘖提前,肉茭产量提高6.9%,肉茭长度增长1.25cm,单个茭重增加0.54g,茭白维生素C,总糖,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性状改善。  相似文献   

9.
一、品种 茭白种植品种较多,可分为单季茭和双季茭两大类,单季茭又称一熟茭,一般在露白间采收,种植一次只收一熟,品种有寒头茭、象牙茭、一点红等.双季茭又称两熟茭,种植一次可采收两熟.第一熟在当年秋季采收的称新茭(也称秋茭、米茭);第二熟在翌年夏季采收的称老茭(也称夏茭、麦茭).品种有小蜡台(早熟品种)、中蜡台(早中熟品种)、中介种(中熟品种)、黄梅茭及芋子茭(晚熟种).  相似文献   

10.
茭瓜又称茭白、茭笋,属禾本科,是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因其肉质茎含糖4%、蛋白质1.5%以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价值高而倍受人们青睐。……  相似文献   

11.
茭自在宁波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茭自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深受广大市民喜爱。因此茭自在宁波市乃至江浙地区栽培面积较广、市场需求较大,同时种植茭白也已成为一部分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近年来宁波市鄞州区大力推广双季茭棚栽模式,目前全区棚栽茭白面积已达到100hm^2,且连年来新发展面积不断扩大。双季茭棚栽模式通过技术管理手段,将春夏季节茭白的上市时间提早2个月左右,使一般的夏茭演变为春茭上市,从而填补产品的市场空档,并在二季茭白生产中注重春茭的产出,进而大幅度增加产品价值,增加农户收入。同时使茭白上市季节错开了茭自主要害虫——螟虫的发生为害高峰期,配套安全生产技术,使春茭产品的安全性明显提高,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要求。结合种植户多年的实际经验,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双季茭白“三改两优化”栽培技术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季茭白采用“三改两优化”栽培技术,可明显提早夏茭上市时间、改善夏茭品质、提高夏茭产量、是一项优质、早产、高产、高效的双季茭白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了验证单双季茭白的轮作模式效益,本试验比较了双季茭品种秋冬季不同时期、不同分墩株数移植对夏茭分蘖苗抽发、商品性及产量效益的影响,以及单季茭轮作品种搭配和轮作模式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秋冬季移植时期以适当早栽为宜,宜在秋茭采收结束后的10月下旬或11月前移植。分墩移植时每墩株数不宜过少,每墩株数宜在5株以上。轮作时单季茭品种宜选用中迟熟品种。其中八月茭和金茭6号667 m2产值达5 888.8元和5 556.0元,分别比对照增加1 957.6元和1 624.8元,增幅达49.80%和41.33%,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试验比较了江苏3个主要茭白品种雄茭与正常茭生理生化及解剖学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①雄茭植株叶片还原糖含量高于正常茭;叶片叶绿素含量孕茭前高于正常茭,孕茭后则较低。②叶片氮、磷元素含量表现为6月中旬前高于正常茭,以后则较低;钾元素含量生长期间雄茭高于正常茭,孕茭初期显著低于正常茭,膨大期又高于正常茭;③雄茭茎尖生长点细胞液泡化程度高于正常茭,微体比正常茭多,并有淀粉粒的积累。  相似文献   

15.
"再生茭",即利用原有"青练茭一号"品种,改变其移植时间和栽培方式,从而改变其孕茭时间和采摘上市时间,其收获时间恰为"青练茭一号"春季供应结束后的空白期,谓之"青练茭一号"的"再生茭",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为促进"再生茭"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现从种苗选择、田块准备、分墩定植、肥水管理、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采摘等环节,总结了相关技术要点,以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分级选取大小一致、无病虫害及机械损伤的品质优良的茭白 ,留1~2cm长的苔管及2~3片茭壳包裹茭肉 ,不破坏最里面一层包裹茭肉的茭壳。按照新鲜度、茭壳外形、重量等分级。预冷挑选分级完毕后(一般在采后6~8h)立即进行预冷 ,最好采用水预冷方式。若无专用预冷设备 ,可将盛满洁  相似文献   

17.
比较带茭苗与常规苗2种留种育苗方法对茭白种苗质量、经济性状及产量、采收历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带茭苗优势明显,雄茭率和灰茭率分别仅为常规苗的9.7%和3.1%,夏、秋季单荚壳茭重、单荚肉茭重分别增18.0%和17.2%,夏、秋季产量分别增加12.7%和17.1%;夏季茭白采收历期缩短8 d,可以有效降低采收人工成本。  相似文献   

18.
王启蒙 《油气储运》2009,(10):25-25
近年来茭自等水生蔬菜发展迅速,一些空闲的河滩地、浅塘等种上了茭白,但更多的是一些低洼田、沼泽性稻田种上了茭白,种茭白成为农民增收的好门路。合理冬管的茭田来年病虫害轻,出苗整齐,分蘖多,苗体粗壮,灰株和雄株少,可获得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9.
正龙茭2号是由浙江省桐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4家单位通过系统选育培育出的耐寒晚熟双季茭白新品种,在桐乡等浙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龙茭2号夏、秋两季种植每亩产值可达1.5万~1.7万元,从全年经济效益来看,并不低于当地主栽品种。目前该品种已得到部分茭农的认可,种植面积已达26.7公顷并逐年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龙茭2号属双季茭类型,晚熟,植株生长旺盛。设施栽培的夏茭株高  相似文献   

20.
总结缙云县中高海拔地区单季茭、低海拔地区单季茭1年收2茬、双季茭露地栽培和大棚栽培等4种茭白种植模式的特点、关键技术以及推广应用,并分析这4种模式综合应用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