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明耕作、施肥、灌溉等农艺措施对水稻土硫素状况的影响,研究了在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稻作制、有机肥用量及地下水位对水稻土全硫及有效硫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稻作制间,耕层土壤全硫含量以稻-稻-冬泡最高,稻-稻-冬绿次之,稻-稻-冬油最低;有效硫含量则以冬绿处理最高,冬泡处理最低;不同有机肥施用水平之间,耕层土壤全硫含量为常量有机肥处理最高,高量有机肥处理居中,化肥处理最低.高地下水位能提高土壤中全硫含量,但不利于土壤硫的有效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湖南省稻田土壤硫素状况及不同农业利用措施等对土壤硫素状况的影响,在测定全量硫和有效硫的基础上,采用李成保建议的连续提取法,测定了不同稻作制土壤各形态无机硫含量,并由差减法得出有机硫含量。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硫以有机形态为主,约占土壤全硫的76.8%,无机态硫以吸附性硫为主,水溶性硫和盐酸可溶性硫含量相当,不同土壤层次间,A层土壤各形态硫含量最高,随着土壤剖面层次的加深,土壤各形态硫含量逐渐下降,不同稻作制间,耕层土壤有机硫含量以稻—稻—冬泡最高,稻—稻—冬绿次之,稻—稻—冬油最低;无机硫中吸附性硫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冬绿,冬油,冬泡。不同有机肥施用水平之间,耕层土壤有机硫含量以常量有机肥处理最高,高量有机肥处理居中,化肥处理最低,与土壤全硫含量变化规律一致,高地下水位有利于各土层土壤硫素的积累及土壤粘粒矿物对SO4^2-的吸附。  相似文献   

3.
以湖南农业大学1982年布置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红壤旱地改水田后不同稻作制、地下水深度和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全锰、有效锰及其化学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始红壤旱土相比.红壤性水稻土耕层土壤全锰、氧化锰和有效锰总量明显下降,但易溶态锰含量明显升高.稻作制对土壤锰的化学行为和有效性的影响最明显,稻-稻-冬泡处理的土壤全锰和各形态有效锰含量均明显大干稻-稻-冬绿和稻-稻-冬油处理,且不同处理之间各形态有效锰含量差异达1%的极显著水平,说明水旱轮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壤锰的淋溶损失较持续淹水更为严重.有机肥处理土壤全锰含量均高于化肥处理,且常量有机肥和化肥处理之间全锰含量差异达1%的极显著水平,但化肥处理的各形态有效锰含量均大于有机肥处理.不同地下水位深度处理对土壤全锰和各形态氧化锰含量影响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集湘中长沙地区的三种稻作制、三种有机肥施用量和两种地下水位的三因素多水平长期定位试验的红壤性水稻土分层土样,用两种土壤有效硅测定方法研究了耕层土壤有效硅含量及其剖面分布,阐明了稻作制、施用有机肥和不同地下水位对土壤有效硅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耕作,施肥,灌溉等农艺措施对红壤性水稻土无机磷状况的影响。【方法】利用蒋柏藩等的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在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稻作制和有机肥用量及地下水位深度对红壤性水稻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红黄泥耕层土壤的无机磷总量为398.6~546.1 mg?kg-1,平均为(471.4±40.5)mg?kg-1。无机磷各形态以O-P和Fe-P为主,平均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39.2%和38.6%。不同稻作制间,稻-稻-冬泡的无机磷总量高于稻-稻-油菜和稻-稻-绿肥。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处理间,化肥处理的无机磷总量高于常量有机肥和高量有机肥处理。低地下水位有利于土壤无机磷的积累。不同稻作制间,Fe-P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均为稻-稻-冬泡、稻-稻-油菜>稻-稻-绿肥;在同一稻作制下,随着年际的变化,Ca2-P、Ca10-P和Fe-P含量有下降的趋势,而Al-P、O-P和Ca8-P含量都有增大的趋势;不同施肥量处理间,Ca10-P、Fe-P和Al-P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均为化肥处理>常量有机肥、高量有机肥处理;在同一种有机肥施用量处理下,随着年际的变化,Ca2-P、Ca10-P和Fe-P含量都有下降的趋势,而Al-P、O-P和Ca8-P含量则都有上升趋势。不同地下水位处理,低水位(-80 cm)处理的Ca10-P和Fe-P含量大于高水位(-20 cm)处理,低水位(-80 cm)处理的Ca2-P和O-P含量小于高水位(-20 cm)处理;在同一地下水位下,随着年际的变化,Ca2-P和Fe-P含量有下降的势,而Al-P、O-P和Ca8-P含量都有上升趋势。【结论】冬季种植作物,土壤无机磷含量减少,而冬季施用绿肥,可使Fe-P含量减少;单纯施用化肥,可使无机磷含量和Ca10-P、Fe-P和Al-P增加;低地下水位有利于土壤无机磷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农业大学1982年设置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稻生育期间红壤性水稻土有效锰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间,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早稻生育期间,插秧前土壤交换性锰含量最高,随着水稻生育进展,含量逐渐下降;而土壤易还原态锰含量插秧前最低,随着水稻生育进展,含量逐渐升高.晚稻生育期间,从插秧前到孕穗期.交换性锰含量逐渐升高.到孕穗期达到最高.之后到黄熟期,交换性锰含量又逐渐降低;而易还原态锰含量则从插秧前到孕穗期逐渐降低,到孕穗期达到最低值,之后,又升高.不同稻作制对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量的影响差异最大,稻一稻一冬泡处理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量明显高于稻-稻-冬绿和稻-稻-冬油两种水旱轮作处理.  相似文献   

7.
采集海南海口市琼山区8个乡镇5种主要土类的798个耕层土壤,分析了土壤有效硫含量.结果表明:全区土壤有效硫含量平均为54.54 mg/kg,最低0.10 mg/kg,最高275.80 mg/kg,变异系数在0.34~1.34之间,所有乡镇平均有效硫含量均在临界值16 mg/kg以上;不同土类土壤有效硫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石质土>潮沙泥土>水稻土>砖红壤>滨海沙土,滨海沙土的有效硫含量严重缺乏;海口市琼山区有96.54 %的土地面积有效硫含量处于不缺或丰足水平,严重缺硫出现在龙塘镇,严重缺硫面积为10.26 km2,占琼山区土地总面积的1.13 %.总体来说海口市琼山区土壤有效硫含量丰富,缺硫土地面积分布很小.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土壤有效硫含量及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11个乡镇5种主要土类的787个耕层土壤,分析了土壤有效硫含量。结果表明:乐东县土壤有效硫含量平均为45.24 mg/kg,最低为3.26 mg/kg,最高1294.85 mg/kg。全县土壤有效硫平均值>16 mg/kg,总体不缺硫, 但是局部地区存在缺硫现象。土壤有效硫含量<8 mg/kg的严重缺硫样点主要分布在千家镇与抱由镇,各占9.1%与7.9%。不同土类有效硫含量高低依次为滨海沙土>潮土>燥红土>水稻土>赤土。赤土缺硫比例占34.46%。可见,研究区域内的土壤有效硫含量存在明显空间变异。  相似文献   

9.
以湘中地区的耕型第四纪红土壤进行不同稻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旱改水及不同稻作制对土壤铜的化学行为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旱地改水田10年后,土壤对铜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强,土壤有效铜含量也明显提高。三种稻作制比较,稻稻冬泡土壤对铜的吸附能力和土壤有效铜含量明显高于稻稻冬绿和稻稻冬油土壤。供试土壤铜主要以有机态铜,无定形铁态铜,晶形铁态铜和残留态铜四种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土壤有效硫含量及分布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通过对全省不同土壤类型1105个耕层土壤样本的调查分析,明确了全省土壤有效硫含量平均为4731mgkg土,最低219mgkg土,最高799mgkg土,不同土类有效硫含量高低依次为潮土>砂姜黑土>盐土>褐土>棕壤>粗骨土。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区土壤有效硫含量及分布规律,为全省不同地区硫肥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9—2011年,鄂温克族自治旗实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了4个乡镇6种主要土壤类型的1676个耕层土壤样品,测试分析了土壤有效硫含量。结果表明:该旗耕层土壤有效硫平均含量为13.1mg/kg,属于中等水平。锡尼河镇与辉苏木土壤有效硫含量缺乏面积较大。沼泽土有效硫含量最高,风沙土最低。农业生产中,在施用含氮、磷、钾配方肥的基础上,应该有针对性地配合施用硫肥。  相似文献   

12.
以湖南省长沙地区发育于第四纪红土上的红壤性水稻土为材料,用淹水密闭培养法、生物法以及化学测定法等研究了不同稻作制对红壤性水稻土氮矿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稻作制之间,氮矿化势、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有机氮、易矿化氮,叶绿素类化合物含量及谷氨酰胺酶,天门冬酰胺酶活性大小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即稻—稻—冬泡>稻—稻—绿肥>稻—稻—油菜;氮矿化势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有机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易矿化氮与叶绿素类化合物含量之比近于常数;酰胺酶活性与水解性有机氮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水稻吸氮量与氮矿化势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以培养法测得的氮矿优势比其它几种化学法测得的氮矿化势指标作为水稻土供氮能力的指标要好。  相似文献   

13.
水稻硫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本省中等肥力的稻田中进行了10造水稻施用硫肥的试验,结果表明,施硫能明显地促进水稻植株的生长发育,稻谷产量提高5.4%-8.7%;并指出当土壤有效硫含量低于25mg/kg时,每亩稻田的施硫量应不低于2kg。  相似文献   

14.
采集了江西16个县市9种主要母质的609个农田耕层土样进行了土壤有效硫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硫含量平均值为29.7 mg/kg,缺硫和潜在缺硫样点占39.1%.按地区分,以赣南和赣东北山区缺硫最严重,有效硫含量小于10 mg/kg的样点占21.6%~31.7%,其次是丘陵地区,有效硫含量小于10 mg/kg的样点占3.9%~17.4%.按母质分,母质中以石英岩、花岗岩发育的土壤有效硫含量最缺,含量低于16 mg/kg的约占50%~60%,其次是红砂岩、泥质岩发育的土壤,含量低于16 mg/kg的占30%~40%,这些是江西省急需施用硫肥的土壤.水稻土以黄沙泥田、麻砂泥田、红砂泥田、鳝泥田等土属缺硫面积最大,全省缺硫水稻土面积约为103.8万公顷,约占水稻土面积的34%.  相似文献   

15.
1982~1986年人工模拟池的试验结果表明,各还原物生成量随有机物施用量增加。随地下水位升高而增加,但并不随有机肥施用的增加而按比例呈直线上升,同时随着时间的延伸,地下水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另外,各还原物生成量不同稻作制表现差异很大,其顺序为冬泡>冬绿>冬油,冬泡与冬种比较,还原物生成量差异显著,但冬绿与冬油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连续四年在水泥模拟池内进行了不同耕作制度、不同地下水位和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有机质和氧化铁含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论何种处理,水田土壤有机质均有所增加,不同耕作制度,以冬泡区土壤的有机质增加最多,但只施化肥进行冬泡的有机质量增加极少,并且第四年开始降低。施用常量有机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是:高水位区>低水位区;而不同地下水位对施用高量有机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不大。各处理土壤中的无定形氧化铁含量及其活化度均逐年有所增加。无定形氧化铁的含量一般是:耕层>下层,冬泡区>冬作区,高量区>常量区>化肥区。耕层无定形氧化铁含量主要决定于水分和有机质含量,下层则主要受地下水位高低的影响。无定形氧化铁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活化度及其变化规律与无定形氧化铁的状况相似。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控制稻田甲烷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采用静态箱在模拟池中进行了不同稻作制处理甲烷排放通量动态变化的试验,结果表明,稻田甲烷的年排放总量以稻-稻-冬泡制处理最高,为1498.52kg/hm^2,稻-稻-绿在中,为1437.66kg/hm^2,稻-稻-油采制处理最低,为1230.95kg/hm^2晚稻甲烷排放量多于早稻,3种处理早稻的最大甲烷排放峰值出现在分蘖盛期,晚出现在返青期,讨论了稻田甲烷  相似文献   

18.
几种因素对红壤性水稻土锌的化学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化学连续浸提法对本校设置的稻作制、有机肥和地下水位3因子多水平各处理红壤性水稻土中锌的化学形态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由耕型第四纪红土红壤开垦而来的红壤性稻田土壤,锌以残留态锌为主,平均为75.52mg/kg,占土壤全锌含量的36.52%。其次是有机结合态和氧化锌结合态锌。其它形态所占比例较小。3种稻作制比较,冬泡能促使残留态锌和晶形氧化铁结合态锌向交换态、氧化锰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无定形氧化铁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主要土壤硫的形态及其有效性的研究(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测定黑龙江省几种主要土壤耕层(0~20cm)中全硫和有效硫含量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化学连续浸提法测定了土壤4种形态硫,即水溶性硫、吸附性硫、盐酸可溶性硫和有机硫。并通过各种形态硫含量间相关分析和生物试验,说明土壤4种形态硫中,以水溶性硫的有效性最高,它同有效硫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r=0.9967。同生物试验小麦,洋葱植株含硫量间相关数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r=0.9894和0.9054。吸附性硫的有效性居中,它同有效硫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r=0.5012。盐酸可溶性硫和有机硫的有效性较低,盐酸可溶性流与有效硫和全硫无明显相关。有机硫与全硫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r=0.9653。  相似文献   

20.
根据蚌埠市四大土类(湖土、黄棕壤、砂姜黑土、水稻土)土壤有效硫含量的测定,对蚌埠市主要土壤有效硫含量、分布频率、丰缺状况等进行了分析。对土壤补硫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