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转Bt基因抗虫棉的幼苗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盆栽棉苗第一二片真叶用5000-7500mg/L卡那霉素处理,9天后观察沾有卡那霉素溶液的常规棉叶片出现明显的黄斑,而转Bt基因抗虫棉的叶片无任何症状;(2)转Bt基因抗虫棉种子接种到加有800mg/L卡 那霉素的MS培养基中,5天后,抗虫棉子叶均表现为正常绿色,而常规品种子叶全为黄色。此法对种子部门快速鉴定抗虫棉的纯度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农户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河北省6个县245个农户两年的问卷调查材料为依据,对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和非抗虫棉品种的效果以及不同基因来源、不同代数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调查所涉及的2002和2003年度,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的产量、农药成本、总成本和收益都比非抗虫棉品种高。转Bt基因抗虫棉1代种子比转Bt基因抗虫棉2代和3代种子产量高,但是两者收益之间的差异在两个年度有不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对河北省6个县245个农户两年的问卷调查材料为依据,对应用转Bt基因抗虫棉和非抗虫棉品种的效果以及不同基因来源、不同代数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调查所涉及的2002和2003年度,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的产量、农药成本、总成本和收益都比非抗虫棉品种高。转Bt基因抗虫棉1代种子比转Bt基因抗虫棉2代和3代种子产量高,但是两者收益之间的差异在两个年度有不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转Bt基因抗虫棉室内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转Bt基因抗虫棉在沙培试验中对卡那霉素不同浓度的反应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浓度为4000mg/L的卡那霉素液对非抗虫棉最为敏感,反应率为100%,而转Bt基因抗虫棉均无反应。说明棉花室内抗卡那霉素反应能够准确检测转Bt基因抗虫棉纯度,可以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室内检测转Bt基因抗虫棉的方法。同时,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液对棉苗胚轴、鲜重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转Bt基因抗虫棉产量器官的碳水化合物代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转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及其轮回亲本中棉所16优势部位棉铃的碳水化合物代谢。比较了铃壳、纤维和种子之间的蔗糖、还原糖、酸性转化酶和ATP酶的差异,并结合这些部位的物质积累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Bt棉棉铃的发育特征,着重探讨了Bt棉和常规棉的种子、纤维及铃壳的碳水化合物代谢特点,以此丰富Bt棉的生理研究。  相似文献   

6.
利用卡那霉素间接鉴定法进行大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1)将脱脂棉撕成小条沾取0.05%的卡那霉素溶液,粘附于棉花植株倒2新生叶上。5d后所有沾有卡那霉素溶液的感虫棉株的叶片均出现明显的黄色斑块,而转Bt基因抗虫棉的叶片仍为正常绿色,无任何症状。(2)转Bt基因抗虫棉种子接种于加有1000mg·1-1卡那霉素的MS培养基中。 四天后,抗虫棉子叶均表现为正常绿色,而常规品种子叶全为黄色,表明卡那霉素间接鉴定法是鉴定转Bt基因抗虫棉的简便而又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威 《作物杂志》2007,23(3):24-26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人工合成了GFMcrglAcryBt基因,1995年研制成功了CrylA+CPTI双价抗虫基因,并相继育出了单价、双价和杂交抗虫棉新品种。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生育阶段,不同部位对棉铃虫的抗性不同。对3龄以上的棉铃虫毒死率明显下降。转Bt+CPTI抗虫棉与转Bt基因抗虫棉有相似的抗虫性,但抗虫具有广谱性,且对大龄棉铃虫的杀伤效果显著高于Bt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虫棉已推广应用847万hm2,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220多亿元。  相似文献   

8.
利用卡那霉素间接鉴定法进行大规模的棉花转基因育种技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 1 )将脱脂棉撕成小条沾取 0 .0 5%的卡那霉素溶液 ,粘附于棉花植株倒 2新生叶上。 5d后所有沾有卡那霉素溶液的感虫棉株的叶片均出现明显的黄色斑块 ,而转 Bt基因抗虫棉的叶片仍为正常绿色 ,无任何症状。 ( 2 )转 Bt基因抗虫棉种子接种于加有 1 0 0 0 mg· l- 1卡那霉素的 MS培养基中。四天后 ,抗虫棉子叶均表现为正常绿色 ,而常规品种子叶全为黄色 ,表明卡那霉素间接鉴定法是鉴定转 Bt基因抗虫棉的简便而又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抗虫棉Bt 毒蛋白表达量的传递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卡那霉素抗性鉴定、抗虫性鉴定和 Bt毒蛋白含量测定等三个方面对转基因抗虫棉 Bt毒蛋白表达量的传递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转基因抗虫棉美棉 3 3 B和 GK-1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美棉 3 3 B、GK-12棉株顶端叶片 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6.8%、75 .1% ,对照 TM-1、泗棉 3号、苏棉 12三个常规棉品种 (系 )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0 .9%、13 .9%、9.2 %。美棉 3 3 B、GK-12盛蕾期功能叶片 Bt毒蛋白含量分别为每克鲜重 83 6.68ng、682 .5 6ng。饲喂美棉 3 3 B、GK-12与常规棉品种 (系 )杂种一代棉株顶端叶片 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 84.1%、77.2 % ,两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与常规棉品种 (系 )杂种一代功能叶片的 Bt毒蛋白含量平均值分别为每克鲜重 82 0 .5 8ng、683 .77ng。转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杂种一代的抗虫性表现及 Bt毒蛋白表达量与转基因抗虫棉亲本非常接近 ,杂种二代群体 Bt毒蛋白检测阳、阴性反应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3∶ 1,回交世代 BC1 群体 Bt毒蛋白检测阳、阴性反应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1∶ 1,与抗虫性鉴定结果高度一致。转 Bt基因抗虫性状的遗传是受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 ,Bt基因与 NPT II基因是紧密连锁或完全连锁的。Bt毒蛋白表达量按照一对显  相似文献   

10.
肥料配施方式对棉花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转双价(Bt+CpTI)基因抗虫棉sGK321及其亲本常规棉石远321为研究对象,设置了6个不同的施肥处理,比较分析转双价(Bt+CpTI)基因抗虫棉和非转基因亲本棉根际土壤酶活性(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及速效养分(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的变化,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转双价(Bt+CpTI)基因抗虫棉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棉花种植120 d时,与亲本常规棉相比,转双价(Bt+CpTI)基因抗虫棉根际土壤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100%有机肥试验条件下均显著高于亲本常规棉。而在土壤硝态氮含量上,转双价(Bt+CpTI)基因抗虫棉与亲本常规棉之间的差异随着有机肥配施量的增加而减小;除了对照和50%的有机肥、50%的尿素试验条件外,其他处理转双价(Bt+CpTI)基因抗虫棉与亲本常规棉相比,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