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盲目拆掉发动机节温器。节温器的功用是通过控制冷却液的大、小循环,水温低的时候小循环.到达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大循环。当发动机处于“冷车”状态时节温器选择小循环同时关闭大循环使发动机升温;当发动机处于“热车”状态时,节温器接通大循环同时关闭小循环,冷却液全部通过水箱循环。以达到充分散热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汽车发动机普遍采用改变流经散热器芯部的冷却空气流量与改变冷却液循环流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调节冷却强度,但采用节温器改变冷却液循环流量只能实现大、小循环之间的转换;采用风扇硅油离合器改变冷却空气流量,可以解决高速小负荷时节约风扇功率消耗的问题;电控辅助风扇仅仅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能力,但对发动机的冷却效果受到散热器效率的制约。以上手段都只能改善部分工况的冷却效果,很难保证在发动机全部工况范围内的最佳冷却性能。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改善冷却系统性能,以适应当前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1节温器失效节温器失效有2种情况:一是节温器不能关闭,造成冷却水不能小循环,发动机水温难以升高,致使发动机低温状况下作业;二是节温器不能完全打开,热水流入散热器的通道受阻,使发动机的温度过高。发生上述情况后,应立即更换节温器。在行驶途中发生这种情况,若只将节温器拆掉,而又不堵住小循环管路,其发动机内的热水只进行小循环,不再经过散热器冷却而直接进入水泵,从而导致散热不良,机温立即升高。因此,当拆除节温器后,一定要暂时堵死小循环水道,防止机体温度过高。2水泵皮带轮摇摆造成这种故障的原因一般有:1…  相似文献   

4.
(1)节温器失效。节温器失效有2种情况:一是节温器不能关闭,造成冷却水不能小循环,发动机水温难以升高,致使发动机低温状况下作业;二是节温器不能完全打开,热水流人散热器的通道受阻,使发动机的温度过高。发生上述情况后,应立即更换节温器。如在行驶途中发生这种情况,仅将节温器拆掉,而又不堵住小循环管路,其发动机内的热水只进行小循环,不再经过散热器冷却而直接进入水泵,从而导致散热不良,机温立即升高。因此,当拆除节温器后,一定要暂时堵死小循环水管,防止机体温度过高。  相似文献   

5.
<正>节温器是根据发动机冷却系统水温变化自动调节流经散热器的水量的控制盖,在长期使用中,节温器有时会失效,造成发动机过热或过冷,使之功率下降,油耗增加,因此在行车途中可以随时做好检查保养工作,提高节温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正冷却系统的功用是将受热机件的热量散到大气中去,使工作中的发动机得到适度的冷却,从而保持发动机在最佳工作温度范围内运转,以得到最佳的经济性和动力性。发动机冷却系统大都为强制循环、密封式冷却系统,由散热器、离心式水泵、风扇、节温器、水温传感器、水温表、放水开关等组成。一般水冷柴油机冷却液的正常温度,也就是使发动机工作最有利的冷却液温度是75~95℃,对于蒸发式水冷系统的柴油机冷却液温度允许达到100℃。冷却液的温度调整,是依靠在水泵出水管处的调温器和散热器前的百叶窗来实现的。现将  相似文献   

7.
细说节温器     
<正>为了调节冷却水的温度,使发动机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在多缸发动机的冷却系中气缸盖水套出口与散热器之间一般都装有节温器。一、节温器在冷却系中的作用节温器能随发动机负荷的大小和水温的高低改变水的循环强度(路线和流量),因而能保证发动机在最佳的温度下工作。如图所示,当发动机起动后,在尚未达到适宜温度时,节温器主阀门关闭.旁边阀开启,冷却水只能经旁边管直接流回水泵进水口,再由水泵压入水套。此时,水不流经散热器,只在水套和水泵间小范围内循环(小循环)。由于冷却水的流动路线  相似文献   

8.
在多缸发动机的冷却系中一般都装有节温器 ,它的作用是用来控制冷却液的大、小循环 ,以维护发动机的正常温度。蜡式节温器工作可靠 ,使用寿命长 ,耐热、耐冻、耐压 ,但反应敏感性较差 ,一般在车辆行驶 7万km内不会出故障。不少人对于节温器的重要作用并不认识 ,有的还认为它堵塞水路 ,易造成发动机过热 ,所以往往故意拆除节温器。如某修理厂维护的 4 3辆车中 ,除一辆CA14 1型车的节温器损坏和几辆新车节温器工作正常外 ,其余车的节温器都被拆掉了。拆除节温器以后会使起动后暖机时间大大延长 ,费油费时。因起动后长时间内燃烧室温度过低…  相似文献   

9.
1.检测节温器。若发动机过热,而用手摸散热器,感到温度较低时,说明节温器有故障,节温器堵塞、锈蚀或损坏,失去作用,使主阀门不能开启,水套内的水不能进行大循环。将节温器吊起(不可接触容器)。加热冷却液时,开启温度应为85℃,全开时为105℃,开启行程不得小于7 mm(用厚薄规测量)。节温器失效后应及时更换新件,  相似文献   

10.
一、节温器失效的处理节温器失效有两种情况 :一是节温器不能关闭 ,造成冷却水不能小循环 ,发动机水温难以升高 ,致使发动机低温状况下作业 ;二是节温器不能完全打开 ,热水流入散热器的通道受阻 ,使发动机温度过高。发生上述情况后 ,应立即更换节温器。在行驶途中发生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节温器是根据发动机冷却系统水温变化自动调节流经散热器水量的装置。在长期使用中,节温器有时会失  相似文献   

12.
书讯     
1.忌拆掉节温器冷却系统设置节温器的目的,是当发动机水温达到70℃以前,不让冷却水进入散热器,以使柴油机尽快升温。如果拆卸节温器,发动机将较长时间处于低温条件下工作,润滑不良,会加速零件的磨损。2.忌发动机冷却水常换有些驾驶员担心冷却系生成水垢而堵塞散热芯管,便经常更换冷水,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这是因为加入到冷却系中的冷却水,不同程度地含有钙、镁、铁等化合物,当水温升高后,水中的化合物便逐渐沉淀,附着在缸套和散热器管壁上,从而形成一层水垢,降低冷却系散热效果。而冷却水经常更换,新加入的水不断生成水垢,使冷却系内水垢越…  相似文献   

13.
<正>一、节温器失效节温器失效有两种情况,一是节温器不能关闭,造成冷却水不能小循环,发动机水温难以升高,致使发动机在低温状况下作业;二是节温器不能完全打开,热水流入散热器的通道受阻,使发动机的温度过高.发生上述情况后,应立即更换节温器.在行驶途中发生这种问题,若只将节温器拆掉,而又不堵住小循环管路,其发动机内的热水只进行小循环,不再经过散热器冷却而直接进入水泵,从而导致散热不良,机温立即升高.因此,特别在炎热的夏季,当拆除节温器后,一定要暂时堵死小循环水道,防止机体温度过高.  相似文献   

14.
1.忌拆掉节温器冷却系统设置节温器的目的,是当发动机水温达到70℃以前,不让冷却水进入散热器,以使柴油机尽快升温.如果拆卸节温器,发动机将较长时间处于低温条件下工作,润滑不良,会加速零件的磨损.  相似文献   

15.
节温器是根据发动机 冷却系统内水温变化来自 动调节流经散热器的水量的。在长期使用中,节温器有时会失效,造成发动机过热或过冷,功率下降,油耗增加。节温器的检查可在车上进行,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1.东风EQ1118型柴油汽车使用中,应经常检查冷却液液面高度。若气温高,检查次数应更多一些。检查液面应在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下进行。正常的液面高度应在回收罐中充满标记与添加标记之间,否则应予添加。所加注的冷却液应符合厂家规定的要求。在一般情况下,不用打开散热器盖,必要时为防止被冷却液烫伤,应将发动机熄火,再打开发动机罩,发动机冷却15min(散热器盖不烫手时),逆时针拧动散热器盖,使盖上锁定凸耳退至安全挡块处,  相似文献   

17.
柴油机冷却系故障导致发动机过热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水冷却系车辆导致发动机过热的现象,阐述了冷却液充足而发动机过热的原因及排除方法,首先介绍冷却系本身的散热能力,包括散热器的散热能力、水泵的泵水循环能力、风扇的吸风能力、节温器控制的冷却水循环能力等;其次说明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增加,包括发动机大负荷、高速行驶,车辆长时间顺风行驶,散热器前部通风不畅,供油角度不正时等引起的过热,论述了冷却液不足引起发动机过热,发动机突然过热等的故障现象、原因及诊断及排除方法,对车辆使用及维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石蜡式或乙醚式节温器,由于位于冷却液道中而造成压力损失,影响冷却液的流动速度和流是,并且反应滞后;取出节温器又会影响发动机的工作稳定性和燃料经济性,针对这一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同类产品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电控节温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节温器具有根据发动机冷却系内水温的变化,自动调节流经散热器水量的功能。由于节温器使用过久或其他原因,往往会造成节温器失效,导致发动机温度过高、爆燃和功率下降;或导致发动机温度过低,出现浪费燃料、加快发动机磨损的现象。下面介绍4种判断节温器失效的方法,以便机手及时更换失效的节温器。1.启动发动机后立即检查打开水箱盖,观察冷却水是否流动。如果冷却水平静,则说明节温器失效。因为根据节温器工作原理可知,在水温低于70℃时,节温器伸缩筒张开,主阀门关闭;当水温升高到80℃以上时,节温器主阀门逐步开启,此时…  相似文献   

20.
1.节温器失效 节温器失效有2种情况:一是节温器不能关闭,造成冷却水不能小循环,发动机水温难以升高,致使发动机低温状况下作业;二是节温器不能完全打开,热水流入散热器的通道受阻,使发动机的温度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