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005年中稻褐飞虱暴发原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我市中稻褐飞虱特大发生,造成全市水稻多处“冒穿”倒伏现象,对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面对全市褐飞虱大发生的严峻形势,我市迅速组织防治工作,有力地遏制了褐飞虱的暴发势头,褐飞虱引起的“冒穿”得以控制,为夺取水稻丰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2005年我市中稻褐飞虱特大发生,造成全市水稻多处"冒穿"倒伏现象,对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面对全市褐飞虱大发生的严峻形势,我市迅速组织防治工作,有力地遏制了褐飞虱的暴发势头,褐飞虱引起的"冒穿"得以控制,为夺取水稻丰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水稻褐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安徽省南部,一般是7月上旬,随着热带风暴和季风从南方迁入,在稻田中定居繁殖2个世代后,往往在秋季爆发成灾,造成大面积水稻田块"冒穿"和倒伏,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4.
80%锐劲特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我镇水稻后期褐飞虱特大发生,2007年局部田块严重发生,两年水稻后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冒穿"倒伏.为减轻褐飞虱危害,减少水稻产量损失,本中心对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提供的80%锐劲特水分散粒剂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治褐飞虱的高效药剂及其新优剂型.  相似文献   

5.
褐飞虱是一种危害水稻的飞虱类害虫,其成、幼虫主要集中在稻株下部取食危害,吸食汁液,导致稻谷千粒重减轻秕谷数增加。2005年是近年来褐飞虱在本地区发生最严重的一年,属于特大发生年份。为了测定直播水稻遭受褐飞虱危害后的损失情况,针对不同冒穿时间以及距冒穿点远近的不同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7—2016年浙江省龙游县站点褐飞虱灯诱数据为依据,借助NOAA的HYSPLIT平台做迁飞轨迹分析,旨在明确龙游县褐飞虱迁入可能的虫源地,了解迁入过程对田间褐飞虱种群的影响,以期为该地褐飞虱迁入的预报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主要危害水稻。江苏省洪泽农场发生有3种:褐飞虱、伪褐飞虱、拟褐飞虱;拟褐飞虱、伪褐飞虱在灯下和游草上可见,但不危害水稻。2005年夏季不热,秋季不冷,多阴雨天气,导致褐飞虱暴发。1发生世代江苏1a发生5代,我场9月下旬至10月初发现4代若虫,10月6日发现5代若虫回迁代。2虫源初次虫源由远距离迁飞。3危害特点褐飞虱有趋光性,喜阴性,闷热夜晚趋光更强,每晚8∶00~11∶00扑灯量为全晚的90%(双色灯,200W黑、白日光灯)。成、若虫怕阳光直射,喜阴性。一般栖息于稻丛下部的叶鞘上取食产卵,很少到叶片上活动。当虫口密度大…  相似文献   

8.
2005年、2006年、2007年褐飞虱连续三年在贵池区特大发生,笔者通过对近5年的灯诱虫量和近17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初迁虫量是大发生的基础,迁入峰次和峰量与当年发生程度密切相关,温度是影响褐飞虱发生程度的最关键因素,迁入虫源必须与适宜的温度相配合才会造成大发生。在贵池区7月下旬-8月上旬平均温度偏低和9月下旬-10月上旬平均温度偏高,即“凉夏暖秋”的气候对当年褐飞虱的发生程度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主要危害水稻.江苏省洪泽农场发生有3种:褐飞虱、伪褐飞虱、拟褐飞虱;拟褐飞虱、伪褐飞虱在灯下和游草上可见,但不危害水稻.2005年夏季不热,秋季不冷,多阴雨天气,导致褐飞虱暴发.  相似文献   

10.
根据监利县1981~1995年系统调查和灯诱资料,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及南方有关地区对褐飞虱多年观测资料,利用逐步回归方法组建多元回归预测模型,预测监利褐飞虱的发生期和发生量。结果表明,监利褐飞虱发生的迟早和主害代发生量的大小,主要受迁入峰期的迟早、迁入量、虫源地发生情况以及本地当年气候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国南方地区晚稻褐飞虱连续大发生,导致水稻大面积减产,已成为制约晚稻高产的严重问题,每到晚稻生长中后期,尽管农技部门都是如临大敌,加强了虫情预报,及时发出了防治适期,但其效果不太明显,甚至还有很多地方因褐飞虱危害致使水稻"冒穿",造成全田倒伏,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晚稻褐飞虱暴发成灾,其主要原因是滥用农药带来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2.
2020年水稻褐飞虱在上海市金山区大面积爆发,并呈现出成虫迁入期早、灯下迁入量大、峰次多、田间短翅型成虫始见早、田间虫量大、田块出现比例高等特点。分析认为,田间发生期提前、气候条件适宜、常用药剂抗性上升是造成2020年金山区水稻褐飞虱重发的主要原因。为有效防治水稻褐飞虱,需采取提高病虫害测报预警水平、提升科学用药水平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褐飞虱在桐城市演变可划分为 3个阶段 :1971年以前 ,1972~ 1982年 ,1983年至今 ;灯下迁入期、迁入量、大发生频率、主害代别等在 1977~ 1983年、1984~ 1991年、1999~ 2 0 0 3年均有所不同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六 ( 4 )代为主害代 ,80年代后发生为害盛期提前 ,五 ( 3 )代为主害代 ;褐飞虱短翅型成虫单季稻田初见期在 7月下旬至 8月上旬 ,双晚稻田初见期在 8月中下旬至 9月上旬 ;影响褐飞虱发生的主要因素有气象、耕作制度、药剂、迁入量等 ,品种、天敌对发生量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江苏水稻害虫发生现状及无公害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003~2005年江苏水稻害虫危害状况1.12003年受内源性害虫基数高,迁飞性害虫迁入量大、迁入峰期长,以及气候对迁飞性害虫迁入和水稻品种抗逆性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03年水稻虫害大发生,发生程度偏重。其中最突出的害虫为稻纵卷叶螟,不但迁入早、迁入量大,而且繁殖力强,蛾卵量极高,五(3)代、六(4)代连续大发生至特大发生,为历史罕见发生年份;灰飞虱基数大、带毒率高,发生危害较重,为1990年以来最严重的年份;褐飞虱迁入量显著高于前几年,达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后期局部失治田块出现成片“冒穿”,二化螟、三化螟发生程度均较上年有所减…  相似文献   

15.
曹晖  舒德平  李明波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147-147,238
根据太湖县近10 a褐飞虱灯诱资料,分析了褐飞虱灯下始见期、终见期、高峰期及其数量的时空分布及与当年发生程度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褐飞虱是江苏省水稻上重要害虫之一,1998年以来大部分地区发生一直偏轻,但2005年9~10月在江苏省苏南、沿江等地暴发,发生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历史罕见。经过大力防治,危害得到有效控制,但部分地区因防治不及时,出现零星“冒穿”,给水稻生产造成一定损失。分析褐飞虱后期暴发原因,研究对策措施,对褐飞虱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叙述了2010年苏州市吴中区水稻褐飞虱发生的特点,即迁入代迁入迟、迁入量正常,二代迁入迟、迁入量正常,三代外地褐飞虱回迁迟、回迁量偏多、自然发生量偏重,大面积水稻褐飞虱前中期发生轻、后期中等至偏重发生。其偏重发生的原因为三代羽化短翅成虫比例高、回迁量偏多。最后针对性提出了兼治、专治及挑治对策,解决了褐飞虱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对贵州省稻飞虱主要迁入、迁出地(盘县、锦屏、惠水、三都、道真)稻区的灯诱稻飞虱种类及其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区灯诱稻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拟褐飞虱(N.bakeri)、伪褐飞虱(N.muiri)、灰飞虱(Laodelphgax striatellus)5种;灯下稻飞虱种群以白背飞虱所占比例最高,为47.86%,其次是褐飞虱,所占比例为43.90%,伪褐飞虱、拟褐飞虱及灰飞虱的数量都较少,分别占7.26%、0.43%和0.55%;在各地的比例也存在差异,伪褐飞虱以盘县较多,而拟褐飞虱较少;灰飞虱以道真最多,比例达到0.99%,比盘县、锦屏多1倍,是三都的20多倍;正确辨别灯下飞虱种类有助于提高稻飞虱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涟水县水稻褐飞虱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涟水县2000年以来褐飞虱发生资料的分析,发现2005年以来七(4)代褐飞虱连续偏重发生,剖析褐飞虱重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迁入虫量大、水稻生育期推迟、暖秋气候、防治质量下降等因素,并提出压前控后、科学用药、注重用药质量,提高防治效果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利用近30年NCEP/NCAR 逐日气象再分析资料及中国褐飞虱逐候灯诱数据,分析季风指数与褐飞虱迁入量的时空关系,以探明季风进退和转换对我国褐飞虱迁入的影响。研究表明:(1)常年3月中、下旬是我国偏北季风转换为西南季风的时期,西南季风开始后的4月上旬是褐飞虱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时期,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主降区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随后迁向其北的其他稻区。(2)6月中旬-8月中旬是偏南季风指数达最大值的时期,也是各稻区褐飞虱北迁峰次最多、迁入量最集中的时期。(3)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偏南季风向偏北季风的转换时期,也是褐飞虱北迁的终见期、南迁的始见期,第1次大规模南迁发生在这一时期内,主降区为江淮稻区和江岭稻区。(4)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偏北季风的快速增强期、偏南季风的快速衰退期,也是褐飞虱南迁的高峰期。(5)10月下旬开始偏南季风撤出我国大陆,而偏北季风控制我国大陆,由北到南各稻区依次开始出现褐飞虱迁入的终见期。(6)褐飞虱异常发生年份中西南季风北上的早迟决定了褐飞虱在我国迁入始见期的早晚,而偏北季风南下的早迟则决定了我国褐飞虱迁入终见期的早晚。(7)迁入始见期滞后于西南季风的变化,迁入终见期滞后于偏北季风的变化,它们滞后的时间都为1-3候(即5-15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