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江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明确将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纳入国家建立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中,这为江西东江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办法的制定提供了法律支持。由于实践中存在的补偿主体和对象不明、补偿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给东江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带来了困难。在分析东江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该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设想,以期完善相关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推进当地水土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国家政策制度下,要求尽快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黄河流域经过近20年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基于法律法规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征收资源开发税费、生态保证金、民间资本等五类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类型。介绍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做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健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监管体系、加大水土保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多元化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水土保持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加快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基础研究、加快水土保持补偿制度的宣传和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空前繁荣的我国经济背后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沉重的生态环境压力,尽快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确保生态安全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在补偿制度建设、补偿主体确定、补偿标准、融资筹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与方法,为此,我们针对目前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存在问题,提出了全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议及对策,即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法律与政策体系;强调政府责任;发挥市场的推动作用;补偿费应纳入企业的生产成本;建议出台征收的使用管理办法;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技术体系;加强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4.
织金县系贵州省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的试点县,按照上级要求建立了一套基本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重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目前,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执法环境不良、行政干预、法规政策不完善、执法装备等设施缺乏和水土保持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几方面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陕西是全国能源资源大省,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在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本就脆弱的区域生态环境遭到了更加严重的破坏。建立能源资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制度,对加快能源资源开发区尤其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介绍了陕西省建立能源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背景、过程、应用效果及修订完善等情况。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长岛县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建立了水土保持补偿长效管理机制,在水土保持规费(防治费、补偿费)征收依据、征收标准、征收措施、管理、使用等方面实现了规范化。总结了长岛县水土保持补偿机制建设的经验,汇集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水土保持规费征收的反响,以及对征收执法机构的意见。探讨了建立水土保持补偿机制在水土保持执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开发建设项目造成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恶化、必须强化水土保持经济补偿的法律力度等意见。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的具体化,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阐述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含义,从现阶段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出发,说明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论述相关利益主体实现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8.
新水土保持法明确规定了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各省(区、市)现行的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应根据新法在收费机理、费种名称、征收范围和标准等方面尽快地予以完善。在分析总结我国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贯彻新法的水土保持补偿费性质、征收范围与幅度、征收与使用管理等制度框架,并就补偿标准确定、计征方式选择、使用与管理等当前急需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总结经验 积极探索 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补偿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新的形势下,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补偿机制意义重大,既创新了水土保持发展机制、增强了生产建设单位的水土保持意识,又弥补了水土流失防治投入的不足、促进了地区间和代际间公平。目前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补偿机制的各种条件已具备,不仅法律依据充分、国家政策支持,而且实践经验成熟、社会环境有利。在积极推进水土保持补偿机制建设过程中,各级要大力推广陕西等地经验,找准关键、选准切入点,紧紧围绕"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创新形式",加强基础研究和调研,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取得水土保持补偿工作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关于加快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具有现实需要、政策指向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修订和实施,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相关配套政策法规亟待出台和完善。加快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建设,需要厘清政策定义、合理界定政策对象、充分考虑政策标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应加强地方政府政策出台能力的建设、推进科学方法在政策制定中的运用以及增强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1.
试论陕西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陕西省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践工作进行大量调查基础上,对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和防治效果等主要的水土保持监测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陕西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框架和具体监测指标。监测指标体系分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监测指标类,水土流失危害指标类,水土保持措施监测指标类,水土保持效益监测指标类等4类。可为科学、有序地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与国家生态安全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水土保持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保护两道生态屏障、防治洪涝灾害的作用。提出了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大水土保持法的执法力度、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水土保持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水源区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为陕西水源区水土保持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陕西水源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方法(AHP),构建水土保持对该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相互间的区间判断矩阵以及各级指标的相对权重,系统评价水土保持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水源区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样本地区产业影响评价得分的排序依为留坝县、丹凤县、宁强县、白河县、商南县、旬阳县、镇安县、洋县、宁陕县。[结论]陕西水源区的产业增长水平与水土保持的投资占比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划定县级以上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指导水土保持措施的科学制定和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方法]在参加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工作和完成陕西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及分析研究,提出了土壤侵蚀强度、林草覆盖度和水土流失治理度等定量指标和江河源头、引水水源、基本农田等保护区的定性指标。[结果]利用GIS和RS技术,以乡镇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按照定量指标,解译遥感影像数据,生成了陕西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图。利用定性指标,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突出重点,适当概化的原则,对划分成果进行了归类修正。以地貌类型为主线,并参照水土保持功能,对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进行了分类和命名。[结论]陕西省划分为6个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6个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共计12个大片区,是编制《陕西省水土保持规划》、规范生产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监督工作的重要依据,也为市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划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基础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能够协调主体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有力的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从各相关学科中提出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产权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外部经济效益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平理论和生态伦理理论7个具体的理论作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建立的理论基础,全面论证了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的科学考察,在该地区水土保持科技成果与治理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现状进行评价,总结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方面的主要经验,即:不能急功近利,必须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基本农田建设是治黄减沙、促进稳定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群众生活的一项关键措施;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强化机制创新,不断创新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政策机制和组织形式。在考虑黄土高原资源与经济现状条件下,提出当前5个方面的发展思路: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遵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生态效益优先的理念;必须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是国家生态补偿的主要内容。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系统为控制水土流失、维护水土保持功能、保障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生态系统进行的物质和能量输入。如何使这种物质和能量自觉地、及时地、恰当地输入自然生态系统,有必要在社会系统建立水土保持补偿机制。在分析水土保持现状、总结国内外生态补偿成功经验、深入探讨水土保持补偿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补偿额度的测算方法、补偿实现途径以及相关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国外农作物秸秆利用政策法规综述及其经验启示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发达国家在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取得丰富的经验和研究进展。中国的秸秆利用管理政策和法规尚不完善。分析国外农作物秸秆利用政策和法规,总结其成功经验,以资中国借鉴。发达国家秸秆利用方式以秸秆还田循环利用为主。为了实现秸秆资源的充分利用,许多发达国家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政策与法规。国外秸秆利用政策主要集中在目标政策、投资扶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与信贷优惠政策、政策激励机制4个方面。国外有关秸秆利用的法规主要包括农业类法规和能源类法规2大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完善中国秸秆利用政策与法规的建议:一是明确秸秆利用的主导方式和目标,二是加大政府投资扶持力度,三是制定并实施税收和信贷优惠政策,四是建立政策激励机制,五是完善和制定有关秸秆利用的法规和条例。  相似文献   

19.
雷波  焦峰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5):48-51,58
依据2007—2010年的统计与调查资料,在对典型流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有无水土保持项目对比法,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陕南安康、商洛、汉中三市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治理后与治理前相比,各地类拦蓄径流量、保土效益明显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生态环境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不同措施对拦蓄径流的作用顺序依次为:封育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坡面整治措施>能源替代措施>保土耕作措施;不同措施对保土效益的作用顺序依次为: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封育措施>坡面整治措施>能源替代措施>沟道防护措施>保土耕作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水源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