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1 毫秒
1.
大豆品种对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1 ̄10号10个大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对200多份大豆品种进行接种鉴定,筛选出抗8个以上生理小种的抗性资源18份。鉴定结果表明,灰斑病菌1 ̄10号生理小种的致病频率分布在0.25 ̄0.583之间,其中6、2、3号生理小种具有较高的致病水平;而且大豆品种对1 ̄10号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在群体水平上表现出同时抵抗10个生理小种的5 ̄8个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2.
美国鉴别寄主对中国大豆灰斑病菌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大豆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分别接种于美国的12个灰斑病鉴别寄主上进行抗性鉴定,参考美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对这12个美国鉴别寄主抗性反应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2个鉴别寄主对中国灰斑病菌4号生理小种和对美国灰斑病菌1号生理小种的抗感反应一致,其它中国和美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和对美国灰斑病菌1号生理小种的抗感反应一致,其它中国和美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没有相似之处,美国鉴别寄主中的Bragg和Hoo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2007年在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采集并分离大豆灰斑病菌菌株210个,采用一套鉴别寄主对 采集的大豆灰斑病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共有16个生理小种,除以往报道的1~4号、6~ 11号生理小种外,又增加了5号、12~16号等6个新的生理小种。从主要生理小种在黑龙江省内各地的出现频率 来看,以1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41.43%,其次是7号小种,为13.33%,10号小种出现频率为6.67%,占第三 位。黑龙江省内大豆种植区主要以1号小种占优势,各地小种的组成和比例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同工酶鉴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袁凤杰  徐金星 《大豆科学》1998,17(3):219-224
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的5种同工酶图谱。结果表明,不同小种同工酶酶谱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表型异质性,将同工酶谱进行了编码分析,表明在5种同工酶酶谱中4、5、8号生理小种各具有独特的谱带编码,可将其作为该小种的特征谱带,其中4号小种表现尤为特别。,说明其具有独特的遗传背景,建议建立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同工酶酶谱标准码,为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工作提供一辅助性手段。  相似文献   

5.
2008~2009年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近年黑龙江省主要大豆产区灰斑病生理小种的消长情况,在黑龙江省6个大豆生态区收集鉴定出灰斑病菌样43份,采用自行筛选出的鉴别寄主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8个生理小种,其中1号生理小种仍然为黑龙江省的优势小种,2008年出现频率为27.8%,2009年为40%.15号生理小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绥化地区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消长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马淑梅  李宝英 《大豆科学》1994,13(4):281-285
1993年秋季我们深入到大豆灰斑病发生较重的绥化等地区,在不同品种上重新收集病菌标样11份,进行了病菌生理小种变化监测。测定结果初步认为,绥化地区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类较多(较原测定增加4个);原占次要地位的小种已上升为主要小种。由于小种及其频率的变化,一些抗病品种丧失抗性。  相似文献   

7.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灰斑病菌1-10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抗感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所增高,并且抗感品种接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幅度因生理小种的不同而不同,可见,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是大豆一种普遍性的抗病反应,而且抗感品种之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差异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不宜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鉴定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8.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PCR-RFLP分子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PCR-RFLP技术建立了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子检测体系。引物对ITS1和ITS4PCR扩增大豆灰斑病菌的16个生理小种的DNA,均得到600bp片段;继而用HinfⅠ、RsaⅠ和HaeⅢ三种限制性内切酶将扩增产物消化,得到15个多态性片段,可将16个生理小种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9.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分别将灰斑病菌接种在5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叶片上,分析了接种后不同时期大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理小种和供试品种组合不同,SOD的活性变化规律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随着接种后时间的推移,抗感品种的SOD活性的变化呈曲线上下波动,这种曲线体现了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SOD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因此,认为接种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后大豆叶片中SOD活性的变化是大豆对灰斑病侵染后产生的一种普遍性反应,有利于提高大豆的抗病性;但不宜作为抗性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大豆抗灰斑病菌的生化基础刘丽君,高明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哈尔滨市,150086)陈连文(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农业局)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发生范围较广。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发病较重。其优势小种以1号、7号为主。近两年8号小种又有所抬头,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采用PCR-RFLP技术建立了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子检测体系。引物对ITS1和ITS4PCR扩增大豆灰斑病菌的16个生理小种的DNA,均得到600bp片段;继而用HinfⅠ、RsaⅠ和Hae Ⅲ三种限制性内切酶将扩增产物消化,得到15个多态性片段,可将16个生理小种区分开来。 used to amplif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监测及主栽品种抗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及类型,采用自行筛选的鉴别寄主对采自17个不同大豆产区的30份灰斑病菌进行生理小种监测鉴定.已鉴定出7个生理小种(1号、4号、6号、7号、8号、9号、11号)和4个未知生理小种.结果表明:1号生理小种仍是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39%,较2006年下降了9%;其次是7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28%,较2006年上升了7%.对黑龙江省56份主栽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鉴定出高抗品种4个,垦丰16号、垦丰18号、绥农22号、绥农25号,抗病品种14个.  相似文献   

13.
大豆灰班病菌单生理小种鉴别寄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用人工接种大豆灰班病菌的方法对100份大豆材料在生理小种的水平上,进行了3年的抗性鉴定。根据供试的大豆材料对灰班病菌1-10号生理小种的抗感反应,从中选择出只抗一个生理小种而同时感其它9个生理小种的大豆材料,建立了两套灰班病菌单生理小种鉴别寄主体系。  相似文献   

14.
大豆抗灰斑病菌多个生理小种资源的筛选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用人工接种大豆灰斑病菌的方法对108份供试材料,在生理小种水平上进行了抗性共试材料对灰斑病菌各生理小种的抗感反应,从中筛选出抗8个以上生理小种的材料46份,占供试材料42.5%,其中。抗10个生理小种材料13份,占供试材料12.3%。  相似文献   

15.
大豆灰斑病菌小种与寄主间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生物间遗传分析方法,对60个抗大豆灰斑病不同生理小种的材料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60个材料中存在10个限定性抗性基因与10个限定性毒力基因。抗灰斑病菌的10个抗性基因,分别分散在2,3,4,5,6,7,9,13,14,16组中。有6个材料,钢辐85-47,H9674,202,90037,钢8463-3Hood抗全部的10个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6.
1980—1982年在东北三省部份地区采集的一批大豆灰斑病菌菌株,分别接种于不同大豆品种材料上,结果证明,大豆灰斑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六个鉴别寄主(钢5151、九农1号,双跃4号、合交69—231、Ogden、桦南绿大豆,将现有采集菌株分为5个生理小种,即病菌生理小种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及五号;并明确一号小种是三江平原地区的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17.
徐兆飞  刘亚光 《大豆科学》2006,25(3):234-238
利用大豆灰斑病菌不同致病力的生理小种接种抗感不同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大豆叶片内总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与品种的抗病性呈明显正相关;感病品种叶片内总多酚含量变化显著降低,抗病品种总体变化不大.接种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能够大幅度提高抗病品种体内总黄酮含量,这一结果可以作为筛选和鉴定抗病品种的一种生化指标;大豆灰斑病菌弱毒菌株能够诱导感病品种体内总黄酮含量提高,进而提高大豆的抗病性,这一结果为大豆灰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固相抗源(体)型酶联免疫测定方法(ELISA),对接种灰斑病1、7号生理小种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系)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抗病类型大豆品种(系)叶片内IAA含量较高,品种抵抗病菌能力增强;感病品种IAA含量较低,GA含量降低,IPA含量升高;大豆叶片内的内源激素含量的诱导表达与病原菌有关,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用大豆同一品种与不同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和不同品种与同一生理小种互作,测定了大豆叶片防卫酶及可溶性蛋白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大豆品种与不同亲和性的小种互作后POD和SOD活性都有增强,但非亲和互作中防卫酶活性增加的速度和强度显著高于亲和互作。POD和SOD同工酶谱带仅发生强弱变化,未见有数量改变,说明POD和SOD活性的增加与同工酶活生的增强有关。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显示,在非亲和或亲和互作中大豆某些可溶性蛋白谱带有所增强,是一些病程相关蛋白。而大豆不同品种与灰斑病菌同一生理小种互作后POD快速而显著表达也与大豆和灰斑病菌的非亲和性相关。上述结果表明防卫酶POD和SOD活性的快速而显著增高是大豆与灰斑病菌非亲和互作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和灰斑病菌互作中,通过测定叶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了灰斑病菌的侵染对大豆叶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和灰斑病菌的组合不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变化的规律也不同;抗病品种接种致病力强的1号、7号和6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的高,而接种其它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降低。但是,感病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植株的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