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粤北阳山县江英镇设计了祼地、耕地、草坡地3种类型的石漠化试验样地,现场观测降雨在上述3种样地所产生的径流量,分析粤北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流失情况。结果表明,在粤北石漠化地区,绝大部分的雨水下渗成为土壤水和裂隙水,其中祼地的降雨有91.36%下渗,耕地的降雨有95.85%下渗,草坡地的降雨有97.53%下渗。地表径流量祼地>耕地>草坡地,草坡地地表径流深最小,其次为耕地,最大是祼地,说明草坡地对降雨截流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中小雨强下谷子坡地的降雨入渗特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谷子坡地的降雨入渗特征,为谷子坡地水分管理及防治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以裸露坡地为对照,研究中小雨强(40mm/h)下,3°、5°、10°、15°的坡地在谷子拔节初期、拔节中期、抽穗初期和灌浆初期的降雨入渗特征,并筛选出最优拟合模型。【结果】谷子坡地最初入渗率较高,随降雨历时的延长入渗率呈下降趋势,至降雨后50min基本接近稳定入渗阶段,入渗率与入渗时间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入渗总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随谷子生长期的延长而增大;与裸地相比,谷子坡地的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分别提高了10.4%,28.17%,16.46%和20.47%。Kostiakov模型基本能模拟谷子坡地的入渗特征,但平均入渗率估算值(0.420mm/min)比实测值(0.474mm/min)降低了11.39%。【结论】谷子坡地的入渗总量大于裸地,入渗曲线可用Kostiakov模型拟合。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贵州喀斯特山区降雨资源化、抗御季节性干旱等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于2001年6月-2003年7月在贵州省修文县设置了3个不同坡度(6.5°,9.5°,16°)和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玉-麦、菜-菜和裸地)的径流观测试验,采集地表径流量,研究了作物种植对降雨资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地黄壤径流系数大,径流与产流降雨量间呈Rs=-a+bp2+dp3的数量关系;坡地黄壤降雨资源量与产流降雨间呈Pe=a+bP+cP2-dP3的数量关系.作物种植减弱了地表径流,增加了坡地对降雨的入渗与截留量,具有降低单次径流差异、稳定径流变异的作用,提高了降雨资源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Green-Ampt入渗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降雨条件下Green-Ampt模型的改进形式,以及国内外利用实验和理论方法推求模型中湿润锋处吸力的方法,对其在积水入渗、降雨入渗、结皮及侵蚀模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对该模型与其他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展望了模型的应用前景。认为该模型可进一步被应用于植被覆盖条件、坡地降雨过程及坡地浑水入渗过程的分析;在今后坡地水文的研究中,可针对以上不同条件进行Green-Ampt模型应用于黄土坡地水文过程的修正和改进。  相似文献   

5.
《农村实用技术》2014,(8):57-57
<正>长期以来,云南蔗区干旱少雨,严重影响了蔗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四年的持续干旱,给全省蔗糖产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根据云南蔗区多为降雨少且坡地和半坡地多的实际,在蔗糖产业培植过程中,牢固树立"有旱抗旱、无旱防旱"的蔗糖发展思路,从工程上、技术性上全面应用抗旱技术促进蔗糖产业的发展。1、全力建设抗旱生态蔗区针对我省旱地蔗区坡地面积大、夏秋雨水比较集中,水分流失严重,冬春土壤水分缺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阳坡小流域裸坡地产流产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汾河上游阳坡小流域裸坡地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天然降雨条件下裸露坡地的产流产沙研究。结果表明,阳坡小流域2013年降雨年内分布和年际变化明显异于多年平均;2013年内17次侵蚀性降雨产生的累积径流量与累积降雨量、累积产沙量之间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3 4,0.925 9;同时分析表明,年内少数几次雨强较大的侵蚀性降雨对坡地产流量和产沙量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赣北典型的第四纪红壤坡地16个小区资料的分析,得出土壤侵蚀量(A)与降雨量(P)、降雨强度(I)以及两者乘积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拟合曲线的最优回归方程均为幂函数方程。其中降雨量、降雨强度两者的乘积与土壤侵蚀量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在第四纪红壤坡地,幂函数方程:A=b0(PI)b1可以很好地揭示降雨因子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8.
降雨强度对西南喀斯特坡地土壤水分及产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强度是水文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揭示其对喀斯特坡地土壤水分及产流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坡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在相同降雨量(200 mm)下,对不同降雨强度下(34.8 mm/h、73.2 mm/h、100.0 mm/h 和136.4 mm/h)坡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流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趋于迟缓;由于喀斯特坡地土壤导水率较大,在不同坡位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变化迅速,通常在24 h 内恢复到降雨之前的水平,表明土壤层蓄水能力低,水文过程迅速。2)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累积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及表层岩溶带径流量均呈增加的趋势,表明随雨强的增加,喀斯特坡地水分由垂向(深层渗漏为主的慢速流)转为侧向运移(不同径流成分的快速流)。3)地表径流、壤中流及表层岩溶带径流与土壤含水率存在明显的产流阈值关系,且径流产生与消退过程和土壤含水量存在滞后效应,表现为顺时针(壤中流)或逆时针(表层岩溶带径流)的“绳套关系”。本研究表明喀斯特坡地产流主要受控于土壤- 表层岩溶带界面稳定入渗率,表现为受降雨强度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喀斯特关键带水文循环。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吉泰盆地红壤丘陵区降雨-径流关系变化,建立吉泰盆地红壤丘陵区坡地径流资源潜力公式,探究坡地径流资源化可行性.采用泰和水保站12个不同覆被下径流小区的观测数据,通过以该流域部分实测次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型参数率定,用算术平均值法求出研究区CN值,并用部分降雨—径流资料进行模拟验证,得出符合该流域的SCS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对吉泰盆地红壤丘陵区合格率为65% ~ 85%,且不同覆被下径流小区模拟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植被覆盖度高的产流量小,反之产流量相对偏高.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发现降雨量越大,模拟效果越好,准确性越高.  相似文献   

10.
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对侵蚀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侵蚀过程的影响。【方法】利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与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的研究方法,对4种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侵蚀过程影响进行研究。【结果】(1)快速湿润使大部分团聚体崩解为细小的团聚体,慢速湿润和湿润振荡2种处理对5—2 mm大团聚体的影响最大,崩解后集中分布在2—0.5 mm范围内。(2)4种土地利用类型团聚体稳定性大小为桑园地>苜蓿地>荒草地>菜地,快速湿润作用下4种土地利用类型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都较小,慢速湿润处理的MWD和GMD总体较大,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团聚体崩解机制主要是快速湿润时孔隙内封闭的空气压力作用,而黏粒膨胀对团聚体破坏的作用最小。(3)在持续模拟降雨下,4种旱坡地产流产沙量大小为:菜地>荒草地>苜蓿地>桑园地,产流产沙过程与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相耦合;团聚体稳定性指标与产流率和产沙率在第1小时降雨历时相关系数大于第2 小时,快速湿润下MWD值分别和径流总量与侵蚀泥沙总量呈显著负相关,降雨侵蚀产沙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孔隙内部空气压力对土壤团聚体的破碎是侵蚀产沙的主要形式。【结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越差,紫色土旱坡地侵蚀产沙量和径流量越大,降雨前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与侵蚀产流产沙相关性最高,MWD能更好反映紫色土土壤团聚体与侵蚀产沙和产流间的关系,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团聚体内部空气压力破坏是土壤团聚体破碎侵蚀产沙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1.
裂隙岩体渗流补给特性及边坡稳定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土二元结构体”边坡失稳现象由于其物质组成、形成年代、地质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与其他岩土边坡失稳有不同的表现.为探讨降雨诱发“岩土二元结构体”边坡失稳的机理及保证边坡稳定的对策,采用自记雨量计、时域反射仪(TDR)、翻斗式自记流量测定仪对“岩土二元结构”小流域的降雨特性、坡地岩土水分的动态变化以及裂隙岩体渗流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降雨特性、坡地岩土前期水分含量以及坡地的地质结构特性是影响降雨入渗补给渗流及降雨诱发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在强降雨条件下,距坡地表层50cm深度的土壤层与岩体层结合部位存在暂时饱和区,该饱和区通过对滑动面的浸泡软化,可以促使滑坡体的滑动;降雨入渗补给裂隙岩体渗流在坡面尺度上存在“优先流”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太行山区坡面尺度介质的非均匀性与空间变异性所造成的,同时,暂时饱和区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有利于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形成,但也为诱发边坡失稳提供了条件;可以通过渗流集蓄技术降低暂时饱和区内的水分含量及裂隙网络中的侧向水压力,从而保证边坡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李志 《现代农业》2009,(12):51-51
阜蒙县红帽子乡位于辽宁省阜蒙县西北部,耕地面积9万亩,以丘陵坡地为主,土壤有机质不足1%,极端贫脊,玉米产量一直未突破500千克关口。为了寻找致富途径,红帽子乡从1985年开始引种花生,但当时阜蒙县降雨在500~600毫米之间,花生优势不明显。直到2000年以后,阜蒙地区有效降雨在200毫米左右徘徊,花生的抗逆能力得到了显现。  相似文献   

13.
选择滇东宣威市吉科小流域,采用20 m×3 m试验小区观测,研究滇东地区不同坡度和不同降水水平年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2012年(平水年)和2013年(枯水年)雨季52场自然降雨土壤侵蚀观测表明,吉科小流域初始产流降雨量为10 mm左右,枯水年土壤水分含量低,初始产流降雨量相对较大;11.8°坡地小区土壤侵蚀强度2012和2013年分别为2.0°坡地的2.37和1.75倍;两个坡度坡耕地2012年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强度均远大于2013年;坡度和降雨量对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显著,其中降雨量对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更大。2012和2013年2.0和11.8°坡地降雨与土壤侵蚀的相关系数均较高,降雨~土壤侵蚀拟合关系式对滇东坡耕地土壤侵蚀估算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论述了坡地土壤养分迁移与流失的影响因素,包括降雨特征、下垫面条件、土壤特征、管理措施等,表明坡地土壤养分迁移与流失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坡地养分迁移与流失的形态和途径,主要为吸附于泥沙颗粒表面的养分随径流液(溶解态)和泥沙(结合态)流出坡地和部分养分的淋溶;强调了坡地养分流失对环境污染的严重影响,而且污染范围很广,在污染河流和地下水的同时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同时因反硝化过程所产生的氮氧化合物对大气也形成了污染。最后介绍了坡地养分流失的预测预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坡地养分迁移与流失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坡耕地整理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贵州省坡耕地的利用情况,对贵州省坡耕地的整理潜力进行了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和资料对比分析法,对贵州省6°~25°坡耕地的整理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坡耕地主要集中在6°~25°,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3.44%.其中,梯田总面积80.39万hm2,旱坡地总面积205.42万hm2.通过工程整理措施,梯田整理新增耕地率6°~15°为3%,15°~25°为4.5%;旱坡地整理的新增耕地率为6%,15°~25°为5%.经整理后的耕地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确定了6°~25°耕地整理折抵新增耕地的折算系数:梯田为0.6,旱坡地为0.42.  相似文献   

16.
依托77个气象站点1973~201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将降雨侵蚀力与降水集中性指数有机结合,全面探讨了安徽省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特征的时空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安徽省年降雨侵蚀力由南向北逐步降低,而降雨侵蚀力集中性指数(RECI)的高值区域主要集中西北部和最南部;(2)大部分地区的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3~4个月内,其中7月份的贡献率最高;(3)基于主成分分析,安徽省可以划分为中南部、最南部、中北部、西南部、东北角这5个呈现不同RECI变化情形的子区域,并且各子区域的RECI均呈现出主周期为2.5~3.5 a的年际振荡;(4)1973~2017年间全省大部分地区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分配不均匀性呈现加剧态势,特别是2000年后的上升态势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近45年安徽省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特征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77个气象站点1973~201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将降雨侵蚀力与降水集中性指数有机结合,全面探讨了安徽省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特征的时空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安徽省年降雨侵蚀力由南向北逐步降低,而降雨侵蚀力集中性指数(RECI)的高值区域主要集中西北部和最南部;(2)大部分地区的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3~4个月内,其中7月份的贡献率最高;(3)基于主成分分析,安徽省可以划分为中南部、最南部、中北部、西南部、东北角这5个呈现不同RECI变化情形的子区域,并且各子区域的RECI均呈现出主周期为2.5~3.5 a的年际振荡;(4)1973~2017年间全省大部分地区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分配不均匀性呈现加剧态势,特别是2000年后的上升态势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红壤坡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降雨入渗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红壤坡地常见的4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净耕果园、坡地果园内横坡耕作、梯田净耕果园和梯田果园内种植百喜草为研究对象,全园裸露区为对照,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蓄水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降雨入渗量动态变化存在差异,依次为:梯壁植百喜草的标准水平梯田区、横坡间种区、梯壁不植百喜草的水平梯田区、柑橘清耕区和裸露对照区。梯壁植百喜草的标准水平梯田可作为优选措施,其保水效益非常可观,渗漏量季节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4~8月,占总入渗量的59.6%。  相似文献   

19.
2011年6月17日21:30~18日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普降暴雨,此次降雨基本集中在了18日白天,造成了历史罕见的灾情,降雨形成的天气原因与整个云贵川特大降雨云系有关。本文从地形特征、水汽形成特征、环流形式演变特征、高低空气流成因特征、环流特征和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特征等,简要概述了降雨形成的过程,并提出了降雨造成的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耕作方式下坡面土壤侵蚀对有机碳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貌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流失的重要因素.文章以辽西低山丘陵区典型坡地为研究对象,在布设径流小区基础上,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裸坡地、传统耕作、免耕、全秸秆覆盖、横坡垄作等耕作方式对SOC及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 organic carbon,DOC)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