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北农业科技》2011,(24):69-69
行唐县位于河北省的太行山区,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行唐大枣之乡”、“中国行唐优质大枣产业基地”。行唐红枣具有个大、皮薄、肉厚、核小、色鲜、味甘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行唐县早在2000年前就有种植大枣的历史。改革开发后,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行唐大枣作为一项战略产业来发展,目前已发展到大枣4.67万hm2,常年产量800万kg,年产值1.6亿元。被国家林业局授予行唐大枣基地、优质大枣产业基地。行唐大枣以个大、皮薄、口感纯正而誉冠全省,售价远远高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3.
<正>行唐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浅山区,是中国大枣之乡和大枣文化之乡。也是"中国红枣无公害生产十强县"之一。行唐大枣(婆枣)是太行山区主栽枣树品种之一,具有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含糖量高、制干品质优良等优点,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享有维生素丸的美誉。目前栽植面积达60万亩,大枣产业是行唐县的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4.
<正>行唐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浅山区,是中国大枣之乡和大枣文化之乡。行唐大枣(婆枣)是太行山区主栽枣树品种之一,具有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含糖量高、制干品质优良等优点,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享有维生素丸的美誉,是"中国十大名枣"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目前栽植面积达60万亩,大枣产业是行唐县的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更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枣树收入占枣区农民收入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5.
<正>行唐县是河北省大枣重要生产基地,多年来,行唐大枣以其个大、核小、皮薄、肉厚、营养丰富,产品质量上乘享誉国内外,被命名为"中国大枣之乡"。但是,多年来由于新品种更新缓慢、病虫害严重、技术措施不到位等因素,造成产量低、枣果品质差,种植效益低下。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行唐县积极引进大枣新品种"曙光1号"进行试验示范,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行唐大枣更新换代的  相似文献   

6.
行唐县枣树栽培历史悠久,现有大枣面积4万hm2,大枣栽培是行唐县的主导产业,是山区人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枣树收入占枣区农民收入的80%。为提高全县枣树的整体效益,行唐林业局近几年来组织产区枣民对劣质枣树进行了高接换优,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嫁接成活率达到90%以上。具体嫁接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7.
行唐县大枣栽培历史悠久,目前大枣栽植面积4万hm^2,年产量达6000万kg,年产值1.2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1.3%,占全县总产值的3.4%,是该县三大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之首,更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从单产效益看平均亩产仅有100kg。针对这一现实状况,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大枣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果品,其鲜食或加工均可,多年来市场一直畅销不衰。行唐县作为"中国大枣之乡",大多农民有栽植大枣的习惯,枣树面积65万亩左右。但是,多年来由于缩果病、枣疯病、烂果病等危害严重,特别是缩果病发生面积广、危害大,严重影响了大枣的产量和效益,轻则减产30%40%,重则减产50%以上,有的枣园甚至绝收,全县大枣平均亩产仅150kg,产量低下,使枣农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针对这一问题,行唐县林业局依托科研院校积极开展了大枣缩果病防治技术攻关,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选用优种、高接换优"的缩果病综合防治技  相似文献   

9.
<正>行唐县地处河北省西南部,属太行山浅山区,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行唐大枣之乡"。行唐红枣具有个大、皮薄、肉厚、核小、色鲜、味甘等特点,在脆熟期VC含量高达600 mg/100g,与阜平大枣并称"天然维生素丸"。行唐县红枣种植面积60万亩,常年产量3500万kg,已发展为行唐的一大优势产业,成为山区人民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由于2014年春季持续干旱,给大枣生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而秋季9月份大枣成熟期又遭受持续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0.
<正>行唐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浅山区,大枣栽培历史悠久,是中国大枣之乡和大枣文化之乡,也是"中国红枣无公害生产十强县"之一。行唐大枣(婆枣)是太行山区主栽枣树品种之一,大枣产业是行唐县的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更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大枣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增加,枣树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特别是枣粘虫作为一种普遍发生的害虫,其危害时间  相似文献   

11.
平潭沿海耕地以沙质土壤和滨海盐土为主,作物布局主要为甘薯和花生。全县9.8万亩耕地,年早薯、套薯和晚薯合计种植面积达7.5万亩,成为全县农业种植业收入的一大支柱。甘薯单产的丰欠与栽培中的土壤管理和施肥技术密切相关,因此,合理改良利用土壤和掌握科学的施肥技术是提高甘薯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日本果树有机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土壤管理技术。在日本,有机栽培也叫有机农法(自然农法)。有机农法的土壤管理技术是建立在物质循环基础上的。有机栽培技术中土壤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充分发挥土地的活力,提高土地自身的机能,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利于根的旺盛生长,防止病虫害侵入。土壤管理的基本技术是,在不破坏土壤结构的前提条件下,疏松改良土壤,增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介绍哈密大枣种植的土壤选择、水肥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措施等技术要点,阐明了哈密大枣高产栽培管理技术,从而为大枣的种植和增收提供相应的措施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福建农业科技》2005,(4):65-65
8月1日,福建省农业科研院校相关专家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规划进行了论证。从2005年起5年内,将用高科技对福建省耕地进行一次全面“体检”。该项目将通过测试土壤有机质、速效氮、有效磷等13项内容,基本摸清我省耕地、园地184.2万hm^2的土壤养分现状,建立各县“土壤养分数据库”和研究与开发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333.3万hm^2次。该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坚持应用新技术,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土壤批量速测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以实现全省土肥技术信息资源共享。全省将采集混合样27.5万个,每个土样点将通过GPS讲行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15.
《甘肃农业科技》2006,(9):F0003-F0003
坐落于河西走廊中部的临泽县灵飞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依靠浙江农业大学引进国外配方生产的“灵飞”牌控释肥,由甘肃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监制,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责任承保。公司聘请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作技术指导,是甘肃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肥料产品定点生产企业”。  相似文献   

16.
土壤普查与数字土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听起来是枯燥的,然而运用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现实将展示给我们一个有声有色、真真切切、绚丽多彩的世界。本文浅谈一点对土壤普查、土壤分类和数字土壤的联想。1 土壤普查回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党和政府对土壤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早在1958年我国就作出“关于开展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的指示”。在农业部的组织下,从1958年至1960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经过3年的群众性普查,于1961年进行汇总整理,首次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土壤图》,《中国农业土壤肥力概图》,《中国农业土壤改良概…  相似文献   

17.
一、试验目的 大枣的施肥量目前尚未定论。以土壤测试结果为基础,通过大枣肥料试验,掌握大枣的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摸清土壤养分利用系数,土壤供肥能力,大枣对氮、磷、钾吸收量及其利用率等重要的测土配方施肥参数,建立和完善适合朝阳县大枣推荐施肥的土壤有效养分丰缺指标体系。推动朝阳县大枣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茌平圆铃大枣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来圆铃大枣存在的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从土壤管理、施肥、整形修剪、灌水与排水等方面总结了其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以期为茌平圆铃大枣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核桃是经济价值极高的果实与木材兼用树种。核桃仁富含脂肪、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药用价值甚高。核桃属深根性树种,对土壤适应性强,耐旱抗寒、喜光、怕涝,管理简便,适合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栽植。陇东核桃主要集中在华亭、崇信、灵台、泾川等县,总种植面积1.13万hm2,挂果0.28万hm2,总产量2500t。2005年华亭县生产的核桃在深圳国际果蔬展览会上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土地利用的变化,尤其是农业土地利用与管理。在中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形势的巨大压力的背景下,研究农业土地利用管理与土壤碳汇的关系,探讨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固碳减排的影响,对提高我国农业土壤固碳减排潜力具有一定作用。利用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了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碳汇功能及其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农业不仅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同时也可能是温室气体的吸收汇。改善和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可以进一步增加农业土壤碳汇,如近20年,由于中国农业土壤管理的改善,农地土壤呈现碳增汇趋势。基于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下的土壤碳汇潜力估算,尤其是推行优化管理措施下(如增加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少免耕技术等),未来50年中国农业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约为87—393 TgC·a-1,相当抵消中国工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1%—52%,其中实施农田管理措施(包括有机肥应用、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碳的贡献率约为30%—36%(相当抵消工业温室气体排放3.4%—19%)。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如实施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少免耕技术等农田管理措施)在固碳减排中的作用及其潜力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