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无为县是我省产棉大县,植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棉花生产迅猛发展,棉田面积由90年代初的1.06万公顷,发展到1996年的3.3多万公顷,面积、总产连续8年居全省之首。目前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0~60万公顷。随着国家对棉花市场的放开,棉花市场变化大,价格或高或低,棉花效益不稳定,但我县推广棉田间作套种,发展高效立体种植,极大地提高了棉田效益。1青菜 莴苣-乳瓜 棉花青菜选用“苏州青”、“矮脚黄”等良种,9月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在畦中间1.2米处按行距20厘米移栽5~6行青菜,青菜于次年2月底3月月初让茬。让茬后深翻,晒垡接栽乳瓜。乳瓜选用…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巢湖市近年来应用面积较大、技术较为成熟、以秋冬播作物为主体的高效间作套种模式及配套的高效栽培技术和综合配套措施。主要模式类型有 :棉田高效多熟型 ,粮经结合高效型 ,瓜菜连作高效型。  相似文献   

3.
<正>棉花是任丘市主要农作物之一,当前,任丘市多数棉田存在单产不高、植棉效益不理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棉农的植棉积极性。其实,棉花的增产潜力是很大的,总体上也不需要增加太多的投入,关键在于棉田管理上,应采取科学种田技术,施  相似文献   

4.
实行合理间套作 提高棉田综合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田多熟制的综合利用是棉区种植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科学、合理地利用棉田的空间和时间,有种于提高植棉的综合效益,是棉农增收、提高经济效益的又一技术改进,并且可有效地稳定四川植棉面积,符合四川棉区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单作棉田与2种枣棉间作棉田对生态的改善程度及单位土地面积内的经济效益。【方法】以棉花品种新陆中36号为材料,设置单作棉田(CK)、1膜2行枣棉间作棉田(C1)及1膜4行枣棉间作棉田(C2)。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棉田的微环境指标、棉花不同生育期生长、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不同间作模式棉田光强变化为CK>C1>C2;C1、C2的3个冠位CO2总浓度均高于单作棉田;单作棉田的光强、风速、空气及土壤温度均高于2个间作棉田,而空气、土壤湿度均低于2个间作棉田。C2模式棉田的空气、土壤温度、风速明显低于C1,空气及土壤湿度则相反。蕾期-花铃期的棉花各生长指标表现为间作棉田>单作棉田。CK模式棉花产量最高,达到398.00 kg/667m2。净收入表现为C1>C2>CK&...  相似文献   

6.
春季棉田间作马铃薯,薯间生长快,对棉田有一定的防寒保温作用。同时,薯苗可减轻蚜虫对棉苗的危害。马铃薯收获后,其茎叶压青腐烂分解扣,可满足棉花盛花期和铃期的部分养分需求,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因此,棉花间作马铃薯是农民增收的一种很好的种植模式,在我市协神乡有较大面积的种植。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48团在棉田陆续间作红枣等果树。2008年,枣棉间作面积1000公顷(其中800公顷为直播建园模式),种植3年的枣树间作的棉花(按实播面积的50%计算),籽棉667米产量在180-245千克。  相似文献   

8.
蒜棉间作两熟栽培是一种高效栽培方式。近几年,山东省棉花大蒜套种面积稳定增加,已成为山东省棉田高效种植的主要栽培模式。这种栽培模式,大蒜生长过程中,产生一定量的大蒜素,对棉花苗期病虫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减轻了棉蚜危害。棉花产量、质量与纯舂棉基本相当,多收一季大蒜,棉田综合效益高,深受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9.
棉田间作套种制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多熟立体问套复种制是以提高棉田整体效益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体系,改革棉田耕作制度,发展多熟立体间套复种制对提高棉田效益、稳定棉花生产具有战略意义.发展多熟立体间套复种制,可以解决耕地少、农村劳动力富余的矛盾.根据我国棉花生产实际及其有利条件,归纳总结了当前棉田间套制度的主要技术模式,提出了未来棉田间套作的发展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棉花、蒜苗、毛豆三作物接茬套种,以合理的套种方式、选用早熟品种、适时早播、科学管理等技术,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每亩产值在10 000元以上,提高了农民种棉积极性,有效地减少了棉田转产现象;同时棉田天敌增多,促进了棉田生态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在水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地处黑龙江流域的南宫市,近年来探索棉田 间作收到了节水增产增收的好效果。主要间作方式是棉薯(马铃薯)间作、棉葱(圆葱)间作、棉瓜(西瓜)间  相似文献   

12.
1 主要高效间套模式。1.1 棉田多熟高效型.这类模式是利用棉田春秋两季,棉花叶面积系数小.散漏光,热资源丰富的特点套种蔬菜,提高棉田的综合效益。如初春与棉花共生的有六蒜、洋葱、早黄瓜、辣椒、番茄、花菜、花生等:秋季与棉花共生的有大白菜、小白菜、青菜、萝卜、芹菜、菠菜、油菜、小麦等。主要模式有。  相似文献   

13.
棉瓜间作种植模式是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棉花、西瓜生长过程申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进行科学组合。这种模式不仅能增产、增收,而且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棉花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作物,长期以来,棉田以单作为主。近几年,棉花、西瓜问作,在阜城县是非常成功高效的种植模式。2007年,  相似文献   

14.
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民对棉田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不少农民对棉田进行冬季管理。结果发现:进行冬季管理的棉田病虫害发生少,省工省时,投入低产量高,增产增效。具体管理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5.
棉花早衰早死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棉花生产的发展。棉田间作套种,既是增加棉田效益,又是解决棉花早衰早死的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慈溪市棉田开展立体种植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了立体种植的概念和理论依据,分析了五种主要种植模式的特点,阐述了开展立体种植的六条技术思路,及合理的立体种植。对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完成国家计划收购任务,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丰富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物巧间作 胜过施农药——作物优化配植20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研究和实践证明,把某些作物通过间作、套种或混种等形式合理搭配种植,往往可以控制或减轻某些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收到“不施农药,胜施农药”的效果。 1 麦棉套种。这种配植方法对控制棉化苗期蚜虫十分有利。麦套棉由于小麦的屏障作用,不仅直接影响棉蚜迁入,而且棉田温度要比单作田低1℃左右,再加上麦行天敌的作用,苗蚜不用施药防治即可控制为害。据山东省1988年4处试验点观察,全年不治虫,单作棉田平均减产31.3%,麦套棉田平均减产18.1%,少减产42.2%。  相似文献   

18.
连续3年多点比较试验,筛选出皮棉产量1500 kg/hm~2,间作物生长良好的棉田间作组配方式,探明了提高棉田前期光能利用率和提高棉田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及相应技术.棉花采用宽窄行,间作物靠沟边种植,间作带宽20~30 cm,间种杂交辣椒湘研1号,是目前我省以棉为主,棉田间作中综合效益最好的组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江苏沿海棉区每年都有一定面积棉田发生不同程度的早衰现象,尤其是2002年,棉田早衰面积达60%以上,其中30%左右棉田早衰十分严重,对棉花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敏 《安徽农学通报》2003,9(4):46-46,49
对无为县沿江棉田主要问套复合高效模式的效益、茬口安排作了调查,分析了当前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棉田间作套种应注意采取合理轮作、科学搭配茬口和综合防治棉铃虫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