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马永珍  王芳  王舰 《农学学报》2020,10(6):15-21
为了研究不同品种马铃薯组培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对光周期处理的响应,以‘国外2号’、‘闽薯1号’以及‘青薯9号’马铃薯组培苗为试验材料,设置8 h/d、12 h/d和16 h/d三种光周期处理,培养35天时测定并分析生长和生理指标数据。结果表明:(1)通过对叶片数、鲜重、茎粗、茎节数、根数、干重、根长、株高8项生长指标综合分析得出,‘国外2号’、‘闽薯1号’、和‘青薯9号’都随着光周期的延长综合生长性能有所增加,在16 h/d光照处理下,3个品种的综合生长性能均达到最优。(2)16 h/d光照处理下可以显著促进‘国外2号’马铃薯可溶性蛋白的合成,在8 h/d光照处理下可以显著促进‘闽薯1号’和‘青薯9号’马铃薯可溶性蛋白的合成。由于‘国外2号’和‘青薯9号’马铃薯两种氧化酶类对光周期不太敏感,SOD与CAT活性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闽薯1号’马铃薯在12 h/d光照处理下SOD活性最高,MDA含量积累最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究低温胁迫下不同生理指标对耐寒性评价的影响。【方法】以16份马铃薯盆栽苗为材料,离体叶片置于程序降温仪进行低温胁迫,测定植物叶片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游离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丙二醛(MDA)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供试材料的耐寒性。【结果】耐寒性强弱排序依次为:‘黄麻子’‘AV1’‘F170’‘AV9’‘华彩1号’‘陇薯8号’‘acanle-4’‘中薯11号’‘396034.268’‘300046.22’‘中薯8号’‘冀张14号’‘陇薯7号’‘acanle-6’‘E1’‘634777’。【结论】综合分析可知,低温胁迫下马铃薯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作为评价马铃薯耐寒性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以自育品种‘丽红’元宝枫花粉为材料,分别采用TTC法、I-KI法和离体培养基萌发法测定花粉生活力;同时研究不同温度、培养时间、蔗糖浓度和储藏时间对‘丽红’元宝枫花粉离体培养生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TTC和I-KI染色法不适合检测‘丽红’元宝枫的花粉生活力;‘丽红’元宝枫适宜花粉萌发的条件为15℃温度水平+15%蔗糖浓度+培养6h,其花粉萌发率为31.6%;4℃低温保存,最长可保存50d。  相似文献   

4.
在位于临洮县东北部半高寒阴湿山区的上营乡进行5个不同马铃薯品种的种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陇薯5号’‘陇薯6号’‘庄薯3号’‘陇薯7号’对马铃薯晚疫病表现抗病,对照品种‘上梁红花’表现感病;‘陇薯5号’‘陇薯6号’‘庄薯3号’‘陇薯7号’‘上梁红花’的平均产量分别为37 200、33 352、32 550、24 052、23 090kg/hm2,‘陇薯5号’‘陇薯6号’‘庄薯3号’的产量比‘上梁红花’的产量分别高出40.97%、44.44%、61.11%;出苗率、株高、产量、大薯率、大薯质量百分数、畸形薯率、经济系数、根冠比等指示在各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中薯、中薯质量百分数、小薯、小薯质量百分数、绿薯率、烂薯率、块茎干物质含量等指标在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临洮县东北部高寒阴湿山区进行高产、高淀粉、大薯形马铃薯栽培以选取‘陇薯5号’‘陇薯6号’‘庄薯3号’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适宜尼泊尔北部山区种植的优异马铃薯品种(系),引进‘陇薯7号’‘陇薯10号’‘陇薯14号’‘LK99’‘L0109-4’‘云薯105’‘云薯603’‘紫云1号’‘米拉’‘青薯9号’‘艾玛1号’‘艾玛2号’等12个马铃薯品种(系),以当地主栽品种‘Rosita’为对照(CK),于2019—2021年在尼泊尔北部山区进行品种(系)比较试验,开展生育期、农艺性状、块茎性状、病害发生情况的调查,测定口感评价、产量及产量性状等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13个供试品种(系)的综合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13个马铃薯品种(系)均能成熟。所有品种(系)均未发生花叶病毒病、青枯病、早疫病,‘云薯105’‘云薯603’和‘紫云1号’晚疫病病株率最低,病情指数均为0;‘云薯105’3年平均产量为23.94 t/hm2,较CK增产72.73%,‘青薯9号’3年平均产量为21.01 t/hm2,较CK增产51.59%;‘云薯105’蒸食口感得分82.6分,质地粉或糯,气味清香,接受度高、综合评价中上;块茎营养品质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名前4的依次为:‘艾玛1号’‘陇薯14号’‘陇薯7号’和‘云薯105’。综上,根据尼泊尔缺乏高产品种的现状,‘云薯105’可作为尼泊尔北部山区首选马铃薯推广品种,‘青薯9号’可作为高产备选推广品种,‘艾玛1号’‘陇薯14号’‘陇薯7号’可作为尼泊尔北部山区马铃薯生产中的优质备选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较高的原生质体分离和分裂频率,试验以马铃薯二倍体原始栽培种‘47-33’‘5-19’试管苗叶片为材料,进行了原生质体游离和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培养21d的两品系试管苗叶片均在含有2.0%纤维素酶+0.5%果胶酶+0.25%离析酶,渗透压为0.35mol/L的酶解液中解离效果最好,原生质体产量分别为2.31×106个/gFW和2.52×106个/gFW;在28℃酶解温度条件下缓慢摇动14h或1h静置+13h缓慢摇动的,可促进叶片原生质体的大量释放.此外,1.0mg/L NAA+0.5mg/L 2,4-D+0.4mg/L BAP外源激素组合有利于叶片原生质体的分裂,‘47-33’‘5-19’原生质体一次分裂频率分别达到8.85%和12.56%.在0.35mol/L渗透压的液体培养基中,‘47-33’叶片原生质体分裂更早,分裂频率达13.85%.研究获得了稳定的原生质体分离体系以及较好的原生质体培养条件,为马铃薯二倍体原始栽培种的体细胞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嫁接的2年生‘围选1号’为授粉母树,分别以‘围选1号’、‘优一’、‘凯特’、‘金太阳’4个不同的杏品种作为父本,进行授粉试验,研究不同授粉树对‘围选1号’结实率和坐果率的影响。同时,用花粉离体培养法测定其花粉生活力,并用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了其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围选1号’自花授粉坐果率为0.84%(<6%),是自交不亲和品种;‘围选1号’以‘凯特’作为的授粉树效果最好,坐果率为25.88%;供试品种的花粉生活力都在70%以上。‘围选1号’的花粉生活力高达84.31%,但花粉的萌发力相对较低;不同蔗糖浓度对花粉发芽力有影响,其中以蔗糖浓度为10%的发芽力最高;柱头可授性在开花3h后可授性开始增强,可授性持续4d左右,最佳授粉期为开花后2d左右。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明确甘肃定西马铃薯腐烂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的发生情况并筛选出高抗品种.【方法】对马铃薯腐烂线虫(D.destructor)为害马铃薯的症状进行观察和描述,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病在甘肃省定西地区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室内人工接种法对14个马铃薯品种进行抗性评价.【结果】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线虫病的发病率为2%~11%,病情指数为0.72~5.33;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青薯9号’和‘荷兰15号’的发病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克星1号’和‘陇薯6号’表现为抗病,‘青薯9号’、‘大西洋’、‘新大坪’、‘夏波蒂’和‘荷兰15号’均表现为感病.【结论】明确了甘肃定西马铃薯腐烂线虫的发生情况,筛选出了‘克星1号’和‘陇薯6号’2个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9.
连作障碍对干旱地区不同马铃薯品种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连作障碍对干旱地区8个马铃薯品种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总体上抑制了8个品种马铃薯的株高、茎粗、商品率、单株产量和总产量,但抑制程度因马铃薯品种不同而异,其中‘青薯2号’的平均总产量和平均单株产量最高,分别为518.07kg和5.11kg;‘大西洋’的平均商品率最高为75.01%;‘费乌瑞它’的平均总产量最低为276.74kg;‘陇薯3号’的平均单产最低为3.56kg;‘青薯9号’商品率最低为62.69%.综合评价8个马铃薯品种,‘青薯2号’抗(耐)连作障碍能力相对最强,‘费乌瑞它’最弱.  相似文献   

10.
安定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是马铃薯的优势主产区。引进筛选6个马铃薯品种,对照为陇薯7号,对其抗旱、抗病等进行评价,选择适宜安定区种植的新品种。结果表明,以 ‘201407-2’、‘甘农薯7号’品种性状表现最为优良,产量分别为36133 kg/hm2、34183 kg/hm2,较对照分别增产32.03 %、24.91 %;建议在安定区加大对‘201407-2’、‘甘农薯7号’等品种(系)的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1.
晚熟李花粉生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晚熟李品种‘龙眼秋李’、‘黑宝石’、‘安哥诺’为试材,采用花粉离体萌发试验测定花粉生活力,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和田间套袋法测定了其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蔗糖和硼砂浓度对晚熟李花粉生活力均有显著影响。3个李品种均在10%蔗糖浓度下萌发率最高,分别为36.61%、21.33%和12.97%。蔗糖浓度高低影响花粉萌发率,适宜硼砂浓度明显促进花粉萌发,晚熟李花粉萌发适宜条件为1%琼脂+10%蔗糖+50 mg/L硼砂。柱头的可授性可持续3 d,但开花后1~2 d的可授性最强。  相似文献   

12.
仙客来花粉生活力及发芽率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TTC染色法对仙客来7个品种的花粉生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仙客来不同品种的花粉生活力在15.30%~51.41%之间,品种间差异显著。培养基法对3个仙客来品种花粉发芽率测定结果表明,品种、蔗糖浓度对花粉发芽率影响显著。其中美国山脊白色发芽率最高,培养基最优组合为15%蔗糖+2%琼脂+0.1%硼酸。  相似文献   

13.
在室温、4℃、-20℃和液氮(-196℃)下贮藏小黑麦的花粉,研究不同温度对新小黑麦1号、3号、4号和5号花粉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保存3 h,小黑麦花粉活力均在80%左右,3~4 h后花粉活力降低很快,7~8h后花粉活力几乎全无。4℃保存可适当延长花粉活力,保存8 h后,新小黑麦1号、5号花粉的活力降低到60%,而3号和4号降低为80%左右。48 h左右花粉活力降至0%。与4℃相比,-20℃保存下不同品种小黑麦花粉活力降低更快,4 h后花粉活力降低到50%~65%,16 h后花粉活力接近0%。液氮超低温冷冻保存下小黑麦花粉活力相对稳定,保存10天后活力仍然很高,其活力相对保持率在92%左右,理论上可以长时间保存花粉。  相似文献   

14.
激素诱导下不同培养方式对马铃薯微型薯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两个马铃薯普通栽培种“Atlantic”和“甘农薯2号”的无毒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离体条件下,GA3和IAA对匍匐茎发生和结薯的影响,及在此条件下固体培养、固液双层培养和液体培养3种不同培养方式对马铃薯微型薯诱导和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A3和IAA在诱导匍匐茎发生和增加单株结薯数上有重要作用,尤以液体培养条件下的效果最为明显;激素诱导下3种培养方式对微型薯的诱导效率在单瓶薯数、单瓶薯重、薯块平均直径及结薯率等方面差异极显著,在单薯重上差异显著,其诱导效应依次为:液体培养>固液双层培养>固体培养.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茵芋花粉的培养效应,采用蔗糖、硼酸、氯化钙三因素三水平培养基离体培养法,I2—KI、TTC、红墨水等染色法,以及生物荧光显微镜对花粉活力进行观察与检测,筛选有活力的花粉的最适培养基及活力测定方法.结果表明,新鲜茵芋花粉粒呈黄色,花粉离体后逐渐转变为黄褐色.I2—KI、TTC对花粉染色无效;红墨水染色法使有活力的花粉在蓝色滤光片下呈绿色或原色,能够快速有效地检测花粉活力.花粉于25℃的恒温下离体培养4 h开始萌发,至24 h萌发稳定.蔗糖、硼酸、氯化钙三因素三水平培养基离体培养对花粉萌发的互作效应极显著,最优培养基为:15 g·L~(-1)蔗糖+0.05 g·L~(-1)硼酸+0.02 g·L~(-1)氯化钙,萌发率为60.0%;次优培养基为:15 g·L~(-1)蔗糖+0.03 g·L~(-1)硼酸+0.02 g·L~(-1)氯化钙,萌发率为58.0%;第三培养基为:15 g·L~(-1)蔗糖+0.01 g·L~(-1)硼酸+0.01 g·L~(-1)氯化钙,萌发率为50.4%.影响茵芋花粉萌发的主因素为氯化钙,次因素为蔗糖,辅助因素为硼酸.  相似文献   

16.
用TTC法测定鼠尾草属3种植物花粉的活力,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其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随着散粉时间的延长,贵州鼠尾草紫背变种、血盆草与黄花鼠尾草的花粉活力都是逐渐降低。散粉初期花粉活力最高的是血盆草,平均为76.8%;花粉活力最低的是黄花鼠尾草,平均为37.7%。3种鼠尾草属植物的花粉活力可持续3~7 d,最佳传粉期为开花后1 d。柱头在花冠刚开放时便具有可授性,可授性持续3~5 d,最佳授粉期为开花后1~2 d。  相似文献   

17.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马铃薯愈伤组织分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晋薯7号马铃薯茎尖、茎段、叶圆片为外植体,通过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根、不定芽的分化,研究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不同配比在马铃薯愈伤组织分化中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6-BA 1.5 mg/L+NAA 1.0mg/L+3%蔗糖+0.6%琼脂有利于茎段愈伤组织的生长,MS+6-BA 2.0 mg/L+ZT 2.0 mg/L+NAA 0.5mg/L+GA35.0 mg/L+3%蔗糖+0.6%琼脂有利于茎尖不定芽的分化,MS+6-BA 1.5 mg/L+NAA 0.5mg/L+GA35.0 mg/L+3%蔗糖+0.6%琼脂对叶片根的分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新疆野生杏花粉量及花粉活力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对新疆野生杏(Armeniaca vulgaris Lam.)的花粉量及花粉萌发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旨在为田间人工辅助授粉提供参考依据,为野生杏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集新疆野生杏6个单株的花粉量进行测定,并采用离体培养法,对野生杏花粉活力进行观察研究.[结果](1)供试6株野生杏每枚花药花粉量平均为1 516粒;新疆野生杏单株间的花粉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6号单株的花粉量最多,为每花药2 039粒;而2号单株最少,为1 038粒.(2)新疆野生杏花粉离体萌发适宜的培养基为D培养基(1;琼脂+10;蔗糖+0.01;硼酸),贮藏第3d花粉萌发率达75.4;.(3)野生杏5号花粉在蔗糖浓度分别为20;、10;时萌发率达到最大值(贮藏3d),分别为:94.6;、88.0;;其次为4号,萌发率为74.0;(10;蔗糖浓度);最低为1号,萌发率为9.9;(20;蔗糖浓度).[结论]新疆野生杏花粉常温保存3d内具有较高活力,萌发率能达到90.0;以上,常温保存至30 d丧失活力,适宜浓度的蔗糖和硼酸对新疆野生杏花粉萌发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沈硕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10):2619-2631
【目的】测定中度嗜盐菌S61对马铃薯干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及对干腐病的防效,为马铃薯干腐病的生物防治及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来源于青海察尔汗盐湖的1株中度嗜盐菌S61为材料,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S61进行鉴定。通过对峙培养法和马铃薯活体试验,进行菌株S61及其发酵液有机溶剂萃取物抑制马铃薯干腐病病原菌活性测定及对储藏期马铃薯安全性评价。采用平板透明圈法和排油圈法,分别测定菌株S61发酵液分泌抑菌蛋白和产生脂肽类物质的能力。【结果】结合菌株S61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将菌株S61鉴定为特氏盐芽孢杆菌(Halobacillus trueperi)。其发酵液能产生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并能产生脂肽类物质。菌株S61及其有机溶剂萃取物对3株马铃薯干腐病病原菌(青9A-4-13、青9A-5-2和65B-2-6)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对青9A-4-13的抑菌活性最强,对峙培养7 d后的抑制率为55.67%。菌株S61发酵液不同浓度(1、5、10和20 mg/mL)正丁醇萃取物对青9A-4-13的抑菌活性最高,抑制率分别为61.50%、63.00%、64.00%和66.00%。菌株S61发酵液及其正丁醇萃取物对马铃薯储藏安全。【结论】中度嗜盐菌S61在体外和马铃薯活体上均对干腐病病原真菌具有抑制作用,其发酵产物的正丁醇萃取物活性最高,并存在生防因子,能产生一些具有抑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较好的马铃薯干腐病生物防治潜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离体萌发法,测试9份甘蔗核心种质初花期的花粉成熟度及其花粉活力的特性。[方法]采集当天开放的雄性花粉,将花粉均匀撒播在液体培养基上,24℃暗培养2 h,研究初花期的花粉活力。[结果]9份甘蔗核心种质初花期的花粉成熟度变化范围为58.5%94.5%,花粉萌发率为13.9%44.3%,花粉管生长速度为31.489.3μm,花粉粒大小为860.61 879.1μm~2,品种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花粉成熟度、花粉萌发率、花粉管长度、花粉粒大小4指标间极显著正相关。各项因子分别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测试品种中花粉成熟度小、花粉萌发率低、花粉管生长速度慢且花粉粒小的品种相对较多,占44.4%,这类品种在杂交育种应用上可选择作母本。[结论]花粉离体萌发技术可以被作为甘蔗育种人员在甘蔗品种改良方案进行双亲杂交测定所需花粉育性的1种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